《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听歌,体会歌中的离情别绪。
六、板书设计
送别诗
经典意象
柳长亭酒芳草晚风风笛……
送别
七、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中提到过今天学到的意象
八、课后反思
二、教学目标
1.群诗共读,对比发现送别诗中的相似之处。
2.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通过对送别意象的解读,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理解一般意象和经典意象的区别。
知道柳树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4.再读李叔同《送别》
5.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搜集的古诗,猜猜哪些可能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6.汇报交流
7.明确课后作业
四、总结,解答课前疑问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李叔同为什么给这首词叫做《送别》吗?
思考《送别》命名的原因
五、再听《送别》,体会意蕴
2.思考“送别”这个词语的意思,发言
3.从词里寻找谁要离开?谁去送他?(词中没有答案)
4. 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群诗阅读,比较发现。
1.布置任务:拿出题单,浏览第一页,这里面有五首古诗,其中有三首是送别诗,把你认为是送别诗的打上勾。
2.抽生发言,出示答案。
3.出示三首送别诗PPT,一起来读一读。
4.提问: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能准确地说出每首诗写的谁送谁?他们为什么分别吗?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
3.播放朴树版本的歌曲《送别》
1.听曲,猜一猜。生发言。
2.听教师讲述曲子的作者,再齐读李叔同填的词。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群文阅读——走进送别诗

群文阅读——走进送别诗黄金实验小学程晓燕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淮上与友人别》、《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别董大》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一:师:孩子们,你们能根据这些描写猜出古诗句吗?1、诗人伫立在楼上,久久深情目送友人乘船顺流而下,直到消失在海天交接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诗人乘舟欲行,朋友踏歌送行,水深情更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人别具匠心借筵席将近,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与祝福,使人不难想象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句都是描写送别的诗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送别诗。
板书课题:群文阅读之走进送别诗二:了解送别诗师:送别诗在古诗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诗呢?PPT: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路途艰难。
或为拜师学艺,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波,或为战争充军,不得不远走他乡而离别亲人,朋友……这就为送别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PPT出示古诗:1. 解诗题师:读了诗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别”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诗人郑谷在扬州与朋友握别,友人去潇湘,诗人去长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下面的注释师:是啊!通过注释来理解诗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2、读诗文师:诗题我们了解了,那么你们会读诗文吗?(板书:读诗文)师: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读这首诗。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写作应用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是否能将所学 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评估学生是否 能将所学应用 于自己的创作
中
通过写作练习, 检验学生对送 别诗的理解和
运用
观察学生在写 作过程中是否 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创 作能力和表达
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感受送别诗的文化内 涵:送别诗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通过学 习送别诗可以更好地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
历史。
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掌握送别诗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能够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能够在写作中运用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提升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主题:送别诗的主题多样,涉及离别、友情、羁旅、边塞等多个方面, 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艺术手法: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独具特色,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象征暗示等,这些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意象:杨柳、长亭、酒等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送别诗,初步了解其主题和意 象
目的: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对送别诗的主题和意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教师提供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学生自行阅读并归纳主题和意象
注意事项:教师需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后续步骤: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 成小组意见
小组讨论:学生 分组讨论,分享 自己的理解和感 受,形成小组意 见
课堂展示:各小 组代表上台展示 小组讨论成果, 全班交流分享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水,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一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人望着江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里,流水是有情的,诗人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江水,追随好友而去,真是一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这也让老师想到了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 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 思?
生:自由读诗句
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预设:(生:我理解前面两行的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 别,在繁华开的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
(3)齐读古诗。
3.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 读出了节奏, 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 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 意。)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自由说
预设: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倭肯中心校 赵世娇
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 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 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 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 美。
教学重点: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 (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 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
走进送别诗-小学群文阅读-课件

拓展阅读
鼓励小学生阅读更多的送 别诗,拓宽阅读视野,提 高文学鉴赏水平。
通过送别诗的学习,培养小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文素养
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小学生学会用 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文素养
03 时代背景的反映
送别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是 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送别诗的文学地位
诗歌艺术的代表
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 值,成为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
对后世的影响
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在小学教育中,通过学习送别诗,可 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 达能力。
送别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成为文学传承的重要部分。
送别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增强人们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交流
通过送别诗等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增进国际友谊。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跨文化交流中,送别诗可以为文化传承与创新 提供灵感和资源。
THANKS
感谢观看
运用反衬手法,通过描写美好 的事物或场景,来反衬离别的 痛苦和悲伤。
对比和反衬手法的运用,能够 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离别的 情感和意义,并增强诗歌的艺 术表现力。
04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柳树
柳树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常常被 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古人有折柳送 别的习俗,因为柳树的“柳”字与“ 留”字谐音,寓意挽留之意。
通过学习送别诗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小学生的人文 素养和道德情操。
06
送别诗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送别诗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珍惜当下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方法
05
教学过程
06
教学评价
01
添节副标题
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情感
了解送别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 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等。
掌握送别古诗常用的意象和象征 意义,如杨柳、长亭等。
引导学生从主 题、情感、表 现手法等方面 进行比较,体 会不同作者的 风格与特点。
让学生通过小 组讨论、分享 等方式,深入 理解送别古诗 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魅力。
教师可提供一 些问题或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阅读,如 “这两首诗在 表达离别之情 上有何异同?”
等。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对送别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认识评价: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评价: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多篇送别古诗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 更全面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教学效果。
感谢观看
汇报人:稻小壳
添加标题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意象:杨柳、长亭、酒等,寄托离别之情
表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
常见主题:友情、离别、思念等
文化内涵:送别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离别的 感慨和思念之情
送别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化内涵:送别 古诗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人
选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经典送别 古诗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倭肯中心校赵世娇
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老师现在特别珍惜和你们共同度过的这节课,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谁知道为什么?(板书:别)那么同学们珍惜现在的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吗?我们现在都有同样的感觉,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呢?那好,我们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
1.“别”可以组哪些词?(板书“送”)齐读。
(亲朋好友走舍不得呀)再齐读。
2.你们家都来过亲朋好友吧?回忆一下都是怎么送别的?
3.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是怎么送别呢?
4.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的诗文中去,去感受一下他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
(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
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
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古诗。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自由说
预设: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句
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预设:(生:我理解前面两行的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开的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
师:我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
生:……
师:同学们来看这幅图,也许会有启发。
(播放地图)谁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
师: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准确。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的诗句?
预设:(生:我还读懂了后两行诗的意思,孤独的帆船在碧空中消失不见了,只看到长江在天际流。
)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换成了“只”,你是用拆词法理解的吧?我搜集了一个动画,你们看看。
(播放动画)你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什
么,最后看不到什么,只看到什么?
生:我先看到一艘小船,然后越来越远,小船看不到了,只看到江水在流动。
师:我借你一个词“水天相接的地方”。
生: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师:了不起,你学会一种新的理解诗句的方法──通过画面理解诗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连起来理解?
生: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鲜花开得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孤独的小舟越走越远,最后消失看不见了,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4.悟诗情
(1)师:读古诗不仅要明诗意,还要悟诗情(板书:悟诗情)。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思考: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从“唯见”这个词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唯见”就是只看见,李白走远了,看不到他的老朋友的踪影了,只看见长江水,所以依依不舍。
师: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多么让人不舍啊,你能
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还有谁也对这个词语有体会?
生:我觉得“唯见”是说李白站在那里看了很久,从孟浩然离开一直看到看不见了,还在那里看,所以让人感觉到不舍。
师:是啊,“唯见”是只看见,李白只看见什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我是从“孤帆”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
因为长江上肯定不止一艘船,可在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艘船,所以他写“孤帆”。
师:你体会到了李白的不舍。
还有哪些能表达“不舍”的四字词语?
生:还有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师:还有一个难分难舍。
把这些表达不舍的词汇记在你的课本上。
师:学生填写表格
4.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出示图片,音乐,教师递进引导诵读)
A.李白看着自己的莫逆之交乘船远去,想到他们之间的友情,不由得高声吟诵起来:
B.看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越来越小,心中对好友的留恋之情也越来越强烈,再次低声吟诵起来:
C.看着船消失在天际,心中的思念之情就犹如那绵绵的长江水一样,把思念之情融入这水中,在心中默默地吟诵着:
D.: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把心中对好友的祝福与思念深藏在心中,再次饱含深情地吟诵起来。
5.师:这里李白是用什么方式送孟浩然?(出示:目)
6.生诵读本首诗。
四、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赠汪伦》、《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
师: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自主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再合作完成表格,班上汇报交流。
师: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展示学习成果:《赠汪伦》
生:《赠汪伦》:以歌相送;抓住踏歌声,桃花潭水,表达作者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针对表格中的“?”解说,李白是大诗人,他喜欢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游山玩水、更喜欢饮酒,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作出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好诗,所以对于去哪里,他没有固定的游览路线,这就任凭我们想象。
生:《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表达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生:《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师: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师: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结课
师:“送别诗”在古诗中所占数量不少,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习。
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