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抵御细菌和病毒

第一课抵御细菌和病毒
第一课抵御细菌和病毒

抵御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标:1.了解抵御细菌和病毒对我们的重要性。

2.通过讨论了解细菌的危害,要学会自我保护。

3.我们注意防范抵御细菌和病毒来自我保护。

教学重点:我们要怎样抵御细菌和病毒来自我保护。

教学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据调查报告:一根没有经过消毒的筷子上可能有700种细菌!每只脏手可携带40万个细菌;而刚洗过的手,每平方厘米亦可检验出3200个细菌(注: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能导致人生病);在抽查的700张人民币上,竟有440张检出大肠杆菌;人的双手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表面,也携带着大量细菌,每1

平方厘米面积的皮肤表面大约含有1~10万个细菌。

各种细菌、寄生虫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许许多多的物品,如抹布、垃圾筐(袋)、门帘、门把手、案板、钱币、公用电话、书报、桌椅、电器开关、水龙头开关、卧具等甚至某些食物常被一些细菌、寄生虫卵所污染。

二、认识引发疾病的细菌和毒

1、出示图片认识

2.显微镜下观察。

三、认识身体的防御系统

人类自身免疫力中有一种叫“非特异性免疫”。这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就是机体调动全身的综合防疫系统,动员全身所有的杀伤力量打击外来入侵者,它包括:

呼吸道防御功能。在气道内有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其上有无数的纤毛,以每分钟1500次速度再不停的摆动,像清洁工队伍一样,清除气道内的细菌病毒等异物,每天可排出异物达100毫升。在气道内还具有分泌溶菌酶和干扰素等杀菌物质,对气道进行灭菌消毒。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内最为活跃的小吞噬细胞,它沿着全长10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周半的血管内“巡逻”放哨,一旦出现“敌情”,它立刻自血管内游出,直奔现场,并不断地分泌“趋化因子”向同伙发出战斗信号,招集成千上万的白细胞参战。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是人体内具有强大杀伤能力的巨噬细胞,是小吞噬细胞的坚强后盾。

各脏器潜在的吞噬细胞,如肝脏的星状细胞、肺脏的尘埃细胞、大脑的胶质细胞。平时,他们没有吞噬功能,只是潜伏在各脏器中,当有外来细菌病毒入侵时,它们便开始活跃变成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

除此以外,人体内还有一种“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而是人体后天针对某种特殊病原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只针对该种病原体发生免疫反应,消灭该种病原体。

四、消灭细菌和病毒

出示图片说一说谁做的对?对的打勾

五、拓展实践

请检查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说说那些因素会导致细菌病毒的滋生,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消灭,完成下表作为作业。

板书设计

3.抵御细菌和病毒

细菌病毒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87626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实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分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 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项目。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 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和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6。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IL- 6的非特异性升高,从而限制了IL- 6对诊断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而PCT 与hs- CRP则正好可以弥补IL- 6这一缺点。 另外,IL-6与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故IL-6水平能很好地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程度。 hs-CRP C -反应蛋白早于1930 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 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超敏CRP(HS-CRP)方法的引入,CRP不仅可作为一种急性炎症的标志物,而且可区别在正常范围内低程度炎症反应中CRP 的水平。HS-CRP已被证实是由慢性炎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浓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预后起重要作用被临床重视。 C 反应蛋白(CRP)是肝脏细胞在IL-6 的作用下分泌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在应激情况下血清CRP 水平增高,在任何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急性期均可升高[2]。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梗死、急性创伤或手术、烧伤、免疫复合物沉积等都可以使CRP升高。健康人血清中CRP 含量很低,当机体受到细菌入侵引起炎症时,血中浓度其峰值可达基础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并不受年龄、性别、体温及贫血等因素的影响,被认为是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3]。据沈国森等实验研究报道显示[4],细菌性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细菌和病毒名师

……………………………………………………………最新资料推 荐………………………………………………… 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病毒的危害和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就是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 1.提问:与常见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 2.有关细菌的问题卡 (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 (2)生活在哪儿? (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

3.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 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表中 所患疾病主要原因 2.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 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 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1 ……………………………………………………………最新资料推 荐…………………………………………………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 制醋要用醋酸杆菌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

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支气管粘膜损害所造成的炎症,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化时。急性支气管炎一般起病较急,病程短,多在一周至三周好转,个别迁延不愈,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以老年人多发,50岁以上患病率为10-15%,亦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现象。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慢性支气管炎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 1、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2、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一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两个月以上者。 急性支气管炎多见于寒冷季节发病,因为受凉和过度疲劳可削弱呼吸道的生理性防御机能,使感染有发展的机会。健康成年人多半由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引起,儿童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多见。病毒感染后抑制肺泡巨嗜细胞的吞噬和纤毛细胞的活力,使得细菌有入侵支气管的机会,引起急性支气管炎。同时冷空气、粉尘、刺激气体等物理、化学刺激也易引起本病。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粘液腺体肥大、分泌物增多,经过休息及药物治疗,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粘膜的结构及功能可恢复正常。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根据国内外病因调查及实验防治研究认为,它由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而致病,这些因素包括: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气象因素、过敏及免疫功能降低等。 ⑴感染: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一个常见的重要原因。支气管炎初起多因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这些病毒侵入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并在内大量繁殖,破坏粘膜和上皮细胞,使其失去保护作用,这使原来存在于呼吸道中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等便有了致病作用。 ⑵物理、化学性刺激:长期吸烟及空气被化学毒物、粉尘或有害的工业废气污染,对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损害了粘膜正常的清扫和防御功能,便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据普查统计,长年吸烟的比不吸烟的患的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率高2 .8倍,而且吸烟量越大,发病率越高。⑶气象因素:寒冷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重要诱因。许多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冬季发病,主要是因为寒冷刺激可使纤毛运动减弱,气管痉挛、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使局部抵抗力降低而易受感染等。此外,寒冷使粘膜腺分泌增加,吸入气体湿化不足,痰液粘稠,呼吸道不畅,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诱发因素。 ⑷过敏:特别是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过敏关系密切。如对尘埃、尘螨、真菌、寄生虫、花粉及化学气体过敏,便可使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和支气管痉挛而发生咳嗽和喘息。 ⑸免疫功能下降:本病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这与老年人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性激素分泌减少,使呼吸道粘膜萎缩,肺组织储备能力降低,肺组织弹性减退。这些均是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反复发作的原因。 支气管炎怎样用敷贴治疗? (1)药物:硫黄粉50g,甘草50g,白芍20g,白术20g,白矾10g,热参总碱150g。制法:先将草、芍、术用水煎煮两次,煎液混合一起浓缩成稠膏,加入硫、矾烘干研末即得,最后加入热参总碱,混匀,备用。用法:先将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上药200mg敷于脐窝中,盖以软纸片,上用药棉,轻轻压紧,外以胶布固定,5~7天换药1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2)药物:二丑15g,大黄30g,槟榔8g,木香5g,轻粉少许。 制法:轻粉另研。余诸药均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加轻粉,调均匀,再研一遍,炼蜜调膏。

病毒、病菌、细菌三者有什么区别

病毒、病菌、细菌三者有什么区别 首先定义上的不同 病菌,使人或其他生物生病的细菌,又称致病菌或病原菌。本质上还是属于细菌。 细菌,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有细胞结构),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病毒,比细菌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寄生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病毒和细菌的绝大部分是对人类没有害的,有害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细菌也有很多是有益的。如人体大肠内寄生的大肠杆菌,帮助人类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以给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牛、羊等动物能够消化植物纤维,是因为他们的消化道内寄生了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可以分解纤维素;要是没有这种细菌的话牛和羊是没法吃草的。同时人们依靠细菌生产药品、食品、饲料、抗生素、味精、调料等。同时细菌也是大自然的分解者,分解动物的粪便、动植物的尸体等。没有细菌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世界,所有的生物将无法生存。 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比方说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细胞壁上的多糖,使细菌的表面暴露,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作用,细菌也就不能生存了。病毒外部是蛋白质,抗生素对它们是没有作用的。但干扰素可以干扰病毒DNA或RNA的复制,使病毒的数量不再增加,然后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剩下的病毒。 病毒:是DNA(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样,是由氨基酸合成的。 细菌:是微生物,而病毒是DNA(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样,是由氨基酸合成的。 病毒、细菌在结构与感染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它体积小,小到高倍数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无细胞器,由基因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基因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或者是核糖核酸(RNA)或者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在感染后的生存方式上,细菌与病毒有很大的区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在人体内合适的条件下,如各种粘膜上就可能自我繁殖使人致病。只要改变细菌的繁殖条件就可能杀死细菌把病治好。而病毒则是非细胞微生物,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因而不能像细菌一样进行自我繁殖。病毒感染后,先进入人体血液内,形成病毒血症。随后只能严格地寄生在人体靶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进行自身的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换言之,病毒只有进入了人体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此时只要能识别病毒并能区分哪是被感染细胞哪是健康细胞,把病毒和被感染细胞杀死就能把病治好。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现有的合成药物和治疗方法还不具备这种识别和区分功能,又不可能把人体所有细胞都杀死。而具备这种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如果感染者此时的免疫力低下,特异性抗体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性疾病难治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而且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后,它还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 误把自身的肝细胞当做“敌人”来破坏, 而造成肝细胞损伤。即使你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击。因此乙型肝炎比较难治愈, 除抗病毒治疗外, 还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细菌是一大类能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新陈代谢就是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以获得能量和合成自身组分的原料。 细菌的表面积大,新陈代谢活跃且多样化,生长繁殖迅速。 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不同菌可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有些产物对人有害,例如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与其致病性有关;有些产物对人有利,例如细菌产生的维生素;有些产物对鉴别诊断细菌有作用,例如色素及糖分解产物等。

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冬春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引起感冒的病原体看,大部分都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细菌引起的有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流感杆菌等。虽然二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相似,但药物的治疗却不相同,前者对症治疗即可,后者须适当加用抗生素,故正确的鉴别对合理用药极为重要。那么,如何鉴别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呢? 一、从流行病学方面鉴定:病毒性感冒具有流行性,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特点,或一家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感冒则从散发性多件,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二、从症状体症方面鉴别:病毒性感冒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明显、咽痛较轻,无脓性分泌物,但可伴腹泻或眼结膜充血;细菌性“上感”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性症状相对轻,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扁桃体或咽部红肿,疼痛较突出,脓涕、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三、从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上鉴别: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给于阿司匹林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有改善;而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退热效果差,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染,几乎占到80~90%。细菌感染所致不足10%,其中很多是婴幼儿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的。临床上鉴别两者,除了临床经验还要依据一些辅助诊断。 1、发病率 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染,几乎占到80%~90%,不足10%的为细菌性感染所致。 其中婴幼儿细菌感染的机会比大年龄组的儿童高些,且往往在病毒性感冒3~5天后合并细菌感染。 病毒性感冒有一定的群体性,如家庭中有同样的患者;细菌性的多为散发性。 2、症状与体征 发热: 病毒性的热度多为稽留热,退热药的效果较好。 细菌性的热度多为弛张热,即波动较大,而且伴有寒战,退热药效果稍差。 精神状态:

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1.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由外界致病菌侵入而致病的,如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由体内寄生的正常微生物群引起的,因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故又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某些真菌的感染。 2.感染的类型:病原体通过各种适宜的途径进入人体,开始了感染过程。侵入的病原体可以被肌体清除,也可定植并繁殖,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和其他病理变化。感染类型可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随感染双方力量的增减而移行,转化或交替出现。(1)不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或机体具有完备的非特异性免疫和高度的特异性免疫力,病原体迅速被机体清除,不发生感染。(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有过感染。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在大多数流行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或更多,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伤寒等常有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即感染性疾病。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强、入侵数量多,加之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按其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发病急骤,病程短,一般数日至数周,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及甲型肝炎等;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日至数年,如结核、麻风等;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者为亚急性感染,如牙龈炎、心内膜炎等。这些感染的不同病程和部位与临床采集不同标本有关。在少数感染性疾病中(如麻风、天花),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但在大多数感染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一小部分。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如伤寒),但有些显性感染(如痢疾、流感等)患者在病后不能获得牢固免疫力,易再次感染发病。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可有下列不同类型:①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②败血症: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引起机体严重损害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③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④脓毒血症: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流扩散到全身其他脏器或组织,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4)持续性感染:是指某些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可以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尤其有些病毒的感染可使病人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性感染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微生物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细胞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在慢性感染的全过程均可检出微生物,如CMV、EB病毒、HBV、HIV等所致的慢性感染。②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毒体排出,用常规方法多不能分离和检出病毒的存在。但在某些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完成病毒的复制后可沿感染神经到达皮肤、黏膜,发生单纯疱疹。在急性发作期可检出病毒的存在,发作期过后病毒又返回到潜伏的神经节中,形成长期存留体内的持续性感染。③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逐渐恶化直至死亡,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朊粒引起的克雅病和库鲁病等。(5)病原携带状态: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在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称潜伏期携带者,隐性感染之后称健康携带者;显性感染之后称恢复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但能不断排出病原体,因而

病毒和细菌的区别

病毒和细菌的区别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 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 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其中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可粗分为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 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 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 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还有一种利用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细菌和病毒 均属于微生物。“微”者,肉眼不可见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在人体 中增殖,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细菌较大,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它们的生长条件 也不高。由于细菌有它的生长及代谢方式,人类已有称之为抗菌素的特殊武器对付它。病 毒则比较小,一般要用放大倍数超过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没有自己的生长代 谢系统,它的生存靠寄生在宿主(如人)和细胞中依赖他人的代谢系统。也是因为如此, 目前抗病毒的特殊药物不多。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在人们的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细菌的 增殖。医学上称之为正常菌群,它们和我们和平相处,互惠互利。而在任何情况下从机体 中发现病毒都非正常状况。因为只有侵入我们的活组织细胞中这些病毒才能存活。 区别是: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细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在 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也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如何看验血单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首先,宝宝健康第一,但是发现一些必要的知识还是要学习一下的。以下是转来的,记录一下。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 1)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 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2)细菌:体温忽上忽下 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3)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 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 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 重要的是下面的验血指标

5)验血 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 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 B、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 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 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具体看13楼 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 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下面四个方面是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常见病毒性皮肤病

常见病毒性皮肤病——水痘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9 发表者:胡刚(访问人次:5602) 【概述】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易在群体生活的小儿中流行,尤其是年龄为2~12岁的患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染,传染性很强。皮疹多分批出现。一般有自限性,患病后获得持久免疫。病毒可长期潜伏在机体成为以后带状疱疹的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周,起病较急,一般在4~48小时内,前驱症状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等,儿童较成人轻。皮疹先发于躯干,后在头皮、面部、四肢相继出现红色小丘疹,呈向心性分布,24小时后发展为粟粒到绿豆大小周围绕以红晕、发亮的薄壁水疱,疱液清亮,常伴瘙痒,数日后干燥结痂,经1~2周脱落。皮疹多分批出现,病程中常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黏膜特别是在上腭常出现水疱,极易破裂呈淡红色糜烂面,周围红晕具特征 性。临床上常见的异型和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1) 成人水痘较重,皮疹分布广泛,常伴高热、寒战等病毒血症以及恶心、呕吐、食 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2) 新生儿水痘少见,多由其母亲传染而来。如发生宫内感染可致畸形;如在产后感 染,严重时可致死亡。 (3) 大疱性水痘通常仅见于婴幼儿,表现为较大水疱,直径为1~5 cm,多由单个小 水疱发展而来。 (4) 水痘继发感染因痒而搔抓皮疹致细菌感染,轻者仅累及局部皮肤,重者可通过血 行播散致全身。 (5) 水痘性肺炎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一般于感染水痘几天后出现咳嗽,或伴高热、寒战、呼吸急促,胸痛、咯血、发绀、肺水肿等。X线检查在双肺有密集结节性阴影。 (6) 脑炎少见,儿童发病多。发疹1周后出现头痛、呕吐、有时昏迷等脑受累症状,以小 脑多见,80%病例可完全康复。 【实验室检查】 发病1~2周后血清中可查见中和抗体及补体结合抗体,先升高,持续数周后降低,有 助于诊断。 【诊断】 发疹前有发热等前驱症状,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不难诊断。 【治疗】 主要原则是隔离患者,对症处理,抗病毒和预防继发感染。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卧床休息;高热者可给物理或药物降温,并应用抗生素以防细菌感染;皮肤瘙痒显著者口服抗组

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 1)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 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2)细菌:体温忽上忽下 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3)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 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 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 重要的是下面的验血指标 5)验血 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 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 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 B、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 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 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具体看13楼 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 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婴儿CRP 〉8,提示有炎症,如果验血结果是如B的,结合有发烧腹泻咳嗽呕吐等现象,在急性早期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验CRP,以排除败血症,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病症,败血症也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可能不高,但CRP会达到最大值,很恐怖的,一定要谨慎。 6)再顺便介绍下CRP,MM们多了解下也是有益的 (网上摘录)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 6-12小时后血清中CRP浓度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CRP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细菌与病毒的区别

细菌和病毒的区别2008年10月07日星期二12:11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微生物。“微”者,肉眼不可见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在人体中增殖,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细菌较大,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它们的生长条件也不高。由于细菌有它的生长及代谢方式,人类已有称之为抗菌素的特殊武器对付它。病毒则比较小,一般要用放大倍数超过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没有自己的生长代谢系统,它的生存靠寄生在宿主(如人)和细胞中依赖他人的代谢系统。也是因为如此,目前抗病毒的特殊药物不多。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在人们的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细菌的增殖。医学上称之为正常菌群,它们和我们和平相处,互惠互利。而在任何情况下从机体中发现病毒都非正常状况。因为只有侵入我们的活组织细胞中这些病毒才能存活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变异、共生、干扰等生命现象的微生物。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故也称“滤过性病毒”。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各种病毒具有不同的大小、结构和形态,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基本化学组分为核酸和蛋白质,但某些病毒尚可含有脂类、多糖及无机盐类等。病毒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如麻疹、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鸡瘟、蚕脓病,烟草花叶病、水稻矮缩病等;某些病毒能引起动物的肿瘤。寄生于细菌、放线菌体内的噬菌体,也是一类病毒。有些病毒可用于害虫和病原菌的防治。 细菌是微生物的一大类。大小约一至数微米,呈球形、杆形、弧形、螺形或长丝形。有的具芽孢、鞭毛或英膜。以二等分分裂繁殖为主。除部分自养细菌外,多营腐生或寄生生活。遍布于土壤、水、空气、有机物质中及生物体内和体表。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着巨大作用。某些种类能提高土壤的肥力。不少种类可用于发酵工业,生产食品、化学品和医药品等。某些种类可用于细菌冶金和石油脱蜡。若干种类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或工农业产品的霉腐。一般来就构成细菌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在细菌的内部,多数具有一层粘滑外罩的刚性细胞壁,上面有些被称为纤毛的微细绒毛,其中较长较粗的另被称之为鞭毛,它的蠕动能使细菌运动起来。另外细菌也没有能获取能量的线粒体。不过它们却有一个单一的DNA环,是一病毒核心,还有粒状斑点和核蛋白体,它可产生出细菌蛋白质。 上面的数字代表意义是:1.用于固定在某个表面的细长茸毛;2.红色小粒示能产生细菌蛋白质的细菌核蛋白体;3.含有DNA遗传密码的核子区;4.控制哪种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生质隔膜;5.细胞壁;6.帮助细胞工作和生长的细胞质;7.能使细菌运动的鞭毛。 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又称噬菌体。分为10科,其中肌病科,如T2、T4噬菌体等;长尾病毒科,如λ、T5噬菌体等;短尾病毒科,如T7、P22噬菌体等。噬菌体因其所具有的特性而成为探讨核酸(DNA和RNA)的复制、转录、重组、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病毒与宿主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研究对象,促进了病毒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发展。在临床医学中,曾试用噬菌体诊治某些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噬菌体的污染可能给发酵工业(如食细菌和病毒的区别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形态方面 细菌的大小远比病毒大,通常细菌的大小以微米来衡量,而病毒的大小以纳米来衡量。

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有什么区别

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有什么区别 四川省射洪市金华中心卫生院 629213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难免会出现感冒发烧的问题,因此感冒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影响着每个 人的身体健康。虽然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是根据感冒病因的不同,感冒也被分为不同 的类型。其中以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发生率最高,两种类型的感冒也时常被人们认为 是同一种感冒。因此正确认识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 一、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症状 (一)细菌性感冒的症状 细菌性感冒大多数都是由细菌感染发炎所引起的,因此一般细菌性感冒的患者会呈现出一系 列全身性反应。①全身发热或出现发烧的情况。在细菌感染发炎较严重的情况下,感冒人群很容易出现发烧的现象。②咽喉肿痛。细菌感染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发炎,扁桃体也容易出现肿大的问题。③咳嗽多痰。持续性的咳嗽多痰液是细菌性感冒的重要症状之一,此外细菌性感冒患者的痰液多为浑浊粘稠黄色状。④头痛头晕。细菌性感冒患者出现不适的现象容易引起患者头痛头晕,使得患者情绪低落、精神萎靡。⑤白细胞增加。细菌性感冒通过血液检查可以看出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有明显的增长。 (二)病毒性感冒的症状 病毒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常见病毒等引起的,并根据病毒的不同分为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 冒两大类。病毒性感冒前期的症状与细菌性感冒相似,但是病毒性感冒比细菌性感冒的危害 性和传染性更大,患者出现的全身性反应更加强烈。病毒性也会出现头脑肿胀、全身无力、 胸闷气短、关节酸痛的现象。更严重的病毒性感冒患者会出现高烧不退、高烧打颤等情况。 细菌性感冒大约一周就能够痊愈,但是病毒性感冒的疗程比细菌性感冒的疗程长。此外,病 毒性感冒还容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其他一系列的并发症。 二、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治疗方式的不同 细菌性感冒是由细菌引起的,因此治疗细菌性感冒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类和消炎类的药物。 如果在感冒期间出现发烧的现象可以使用一些常规的退热药。但是出现感冒一定要去正规医 院找专业的医生就诊,不能随意使用药物。病毒性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抗生素对 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并没有效果,应该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如:抗病毒口服液和颗粒等。但是 对于病毒性感冒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避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三、感冒的预防措施 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都是因为人体免疫力低才发生的,并且治疗感冒并没有特效药。因此,做好日常感冒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喝水,促进人体的代谢和血液的循环;饮食要保持清淡健康,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进行运 动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注意个人的卫生,吃饭前洗手,日常勤洗澡;做好保暖工作,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节衣物的厚度;尽量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毒传染。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出现过度熬夜,饮酒抽烟的现象。 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感冒需要人们的关注。在感冒的治疗过程中,一定要 做好感冒类型的分辨。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对症下药进行治疗才能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除 了要对感冒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外,出现感冒发烧的现象一定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检查就诊,遵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能胡乱吃药。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5细菌和病毒》word教案 (1)

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病毒的危害和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就是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 1.提问:与常见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 2.有关细菌的问题卡 (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 (2)生活在哪儿? (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 3.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 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表中 所患疾病主要原因 2.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 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 制醋要用醋酸杆菌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病毒: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四、让我们更健康: 1.判断图中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理由,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更健康? 2.学生判断、汇报 3.与同学交流看法,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业: 回家制作酸奶

第七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七章病毒性皮肤病 一填空题 1.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选择性感染皮肤或粘膜上皮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临床分为 四型__、__、__、__。 2.单纯疱疹病毒根据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__、__。 3.单纯疱疹为__所引起,带状疱疹由__引起。 二判断改错题 1.带状疱疹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病毒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体内。 2.人是HSV唯一的自然宿主。 3.HSV-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和器官的感染;而HSV-Ⅱ型则主要引起生殖 器部位的皮肤粘膜感染,两型之间不存在交叉感染。 三选择题 【A型题】 1.丘疹中央发生脐凹的疾病有__。B A.丘疹性梅毒疹 B.传染性软疣 C.神经性皮炎 D.银屑病 E.寻常疣 2.以下哪种疾病水疱分布成簇__。C A.脓疱疮 B.水痘 C.单纯疱疹 D.天疱疮 E.多形性红斑 3.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__。D A.螺旋体 B.衣原体 C.细菌 D.病毒 E.真菌 4.各种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各异,引起疣的病毒是__。D A.疱疹病毒 B.痘病毒

C.副粘液病毒 D.人类乳头瘤病毒 E.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5.男,15岁。颜面、手背发生多数散在帽针头大扁平丘疹,色淡褐,部分呈串珠状排 列,微痒。诊断__。B A.寻常疣 B.扁平疣 C.传染性软疣 D.毛囊炎 E.痒疹 6.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__。E A.水痘 B.传染性软疣 C.手、足、口病 D.带状疱疹 E.花斑癣 7.下列哪种疾病与水痘为同一病因__。B A.妊娠疱疹 B.带状疱疹 C.单纯疱疹 D.Kaposi水痘样疹 E.天花 8.扁平疣皮疹如经搔抓可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称__。B A.皮肤划痕症 B.同形反应 C.尼氏征 D.Auspitz征 E.Gottron征 9.右胸发生多片淡红斑,上有集簇性水疱伴神经痛,应考虑__。B A.疱疹样皮炎 B.带状疱疹 C.单纯疱疹 D.寻常型天疱疮 E.脓疱疮 10.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在何种情况下可激发__。B A.蚊虫叮咬 B.恶性肿瘤 C.接触生漆 D.患有痤疮 E.患有湿疹 11.以下哪种病可有同形反应__。A A.青年扁平疣 B.脓疱疮 C.慢性皮炎

区分病毒性还是细菌性

区别病毒性还是细菌性 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 1)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 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2)细菌:体温忽上忽下 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3)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 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 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 重要的是下面的验血指标。 5)验血 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 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 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 B、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 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 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具体看13楼 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 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

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婴儿CRP 〉8,提示有炎症,如果验血结果是如B的,结合有发烧腹泻咳嗽呕吐等现象,在急性早期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验CRP,以排除败血症,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病症,败血症也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可能不高,但CRP会达到最大值,很恐怖的,一定要谨慎。 6)再顺便介绍下CRP,MM们多了解下也是有益的 (网上摘录)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 6-12小时后血清中CRP浓度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CRP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CRP的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时CRP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CRP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一般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最高水平的CRP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500mg/L,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CRP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CRP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CRP 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的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CRP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和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 (注意文中所指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的,婴儿指标是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