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合集下载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在我国的城市中,随处可见许多独具特色的近代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历史见证,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将这些近代特色建筑保护起来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我国需要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策略进行再思考。

我国需要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意识。

很多人习惯于追求新颖和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忽视了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

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大众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意识,培养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

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

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法有效地保护近代特色建筑。

应该针对建筑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权限,加强对建筑保护部门的监管和指导。

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人才的培养。

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但现有的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保护工作存在许多困难。

应该加大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学院和研究机构,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

由于保护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求。

应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中来,通过合作开发、出租等方式筹集资金,共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类似的建筑保护问题,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与世界最先进的建筑保护机构合作,共同推动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工作。

近代特色建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对于我们的城市和文化都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保护意识,健全保护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近代特色建筑,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大 众 文 艺大62摘要:庄严古朴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是被誉为是“全国十大丽景校园”之一的四川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其楼体主视如宫阙、俯视似航机。

那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意象大屋顶及结构构件,如柱、垂柱、柱础、雀替等构件,大胆地运用在了西方体量之上。

独特的中西合壁艺术造型,使她闻名遐迩于上世纪中后期至今。

通过对她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形式建筑;大屋顶;传统与民族表现方式20世初期开始,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

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

虽各时期政治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民族主义思想不绝如缕贯穿其间,民族性与国家观念也反映在了那一时期的建筑之上。

一、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当中,建筑形式是以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多民族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领域隔离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

于是,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二者交融、碰撞,形成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并且相互渗透、融合的多元状态。

伴随着侵略引入中国的西方建筑样式是新观念、新技术,中国近代建筑传统风格形式受到了新的挑战。

然而,此时旧形式尚未消退,新形式却迫不及待地诞生了,跳跃了一个正常的新旧交融过程。

但人们心中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依然存在,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早已在坊间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

二、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及发展历程概述早在19世纪中叶,在上海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已经产生了中西交融的石库门里弄民居,是早期非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无意识探索,即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型。

19世纪末,西方建筑师已经开始了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中国化的探索,这是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最早尝试。

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

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
刘 亦 师 Lu Ys i i h
文章 编号 1 0 3 X ( 0 6 1 0 0 4 0 3 7 9分类 号 T 一 9 u 02
摘 要 2】 纪前 半叶,以大屋顶和传统装 【 世 在 巾 同近 代 建 筑 史上 , 有 饰细鄙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 的 象 值 得 注 崽 。
维普资讯
从近 代 民族 主义 思潮解读 民族 形式 建筑
An Appr oacht Un ert d o d san Moder cht t r n Ar i ec u e i Nat al i e e S ye n i on Ch n s t l
都 于 南京 , 即进 行 了“ 都计划 ” j 旋 前 。i 规 定 = 曼 的 公 共 建 筑 应 采 取 样 式 为 民 i 三
族 形 式 ,其 中 的 典 范 如 杨 廷 宝 先 生 所 敞 的 比 党 巾 火 监 察 院 (网 2) 与赵 深
r共 同 的 民 族 情 感 与 政 治 史 化 , 族 丰 比 义 于 是 诞 生 了 。 一 进 程 最 早 从 英 同 开 这
ex u『 t ecor 1 q s e d atons Su h t w as c s y e adop ed b t y Am er i can a cht t n ch i r ec s『 apes l and edu ton acl i ,by K om i dan ca i al f I es l t u n g
・ 有 趣 存 的 思 潮 层 不 穷 ,但 其 中 所 包 含 的 些 民 族 j 义 关 怀 却 始 终 立】 条 潜 流 贾穿 : l 一
流的建筑样式 从 清末民初 、 民国南京建设、 目 从 14 ' 2 ̄ 口通 商 以 来 , 洲 列 强 J g 欧 I 间 正 直 余 英 时 先 生 所 指 的 , 年 ¨ 百 伪的 “ 新京”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 “ 十大建 }. d 4不 动地 将 本 的建 筑 样 ℃ 进 到 开 来 i 拘 个最 大 的 动 J 是 民旅 主 J 引 就 筑” .虽然各个 时期的 民族形 式建筑背后 的政 埠 城 市 , 现 了 例 如 上 海 、 岛 和 哈 尔 义 (Na i l n) 青 t ̄ ma 。如 果 从 反 抗 外 侮 与 治 和 社 会 背 景 大 不 相 同 ,但 是 若 仔 细 剖 析 , 仍 滨那样 的殖 城市 。 这 在 点 上 , 同 H 家 建 设 这 两 面 结 合 起 来 对 近 代 中 同 荚 能看 出背后有一条民族主义思想的主线 , 不绝 与 欧 洲 各 1 , 一 样 .在 1 01 辛 丑 的 民 族 主 义 加 以 考 察 , }述 那 些 建 筑 4tJ l . 9 年 一 如 缕 贯 穿 其 间 这 种 以 传 统 叉 化 为 旗 帜 的 民 族 条 约 之 后 , 华 的 一 批 美 国 建 筑 师 们 开 现 象 将 能 得 到 合 理 的 解 释 , 在 主义, 利用建筑为手段表达 了近代民族性与 国 始最 先 主动 仿 效 小 1 传 统 建 筑 的 表 现 方 + 4 家观念 该 丈考察民族主 叉的反抗与建设的两 1 民族主 义及其在 中国的发生与 式 , J 中 的 佼 佼 者 如 I i v £ l 1 Ki l m Ia 个面相, 及受之影响的 民族形式建筑在近代 中 Ml f y 的 金 陵 女 予 大 学 和 燕 京 大 学 】, 做 『b 发展 国的发生发展 这一现象也说明,中国近代建 校 同 规 划 没 汁 (罔 1) F K l s 的 , 1 做 近 代 世 界 的 民族 义 产 生 f西 欧 , 筑 史 应 当 从 思 想 史 的 角 度 加 以 分 析 武 汉 大 学 期 校 冈 规 划 设 汁 , 及 以 关键 词 中 国 近 代 民 族 主 义 思 潮 民 族 尤 以 法 同 大 革 命 为 其 形 成 的 最 主 要 标 V e h Mo l* I 2 年 做 的 围 ● 北 平 L l l 于 9 7 e 形式建 筑 思想史 内在涵 义 志。1 g世 纪 ,伴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 书 馆 M 是 在 巾 同 ,同 足 西 方‘ 强 , 列 资 本 卞 义 经 济 小 断 壮 大 ,与此 同 时 , 自 为 什 么美 建 筑 师 会 与 欧 洲 建 筑 帅 立 场 I A b tac l h i th f 0 h c t , sr t n t e fr alof he 2 t en ur s t y “ 艺复兴” 始 的人文精 神 , 随着宗 文 升 伴 Ch n e en lS es r a S Qnce s y e ecam e t e t l b h 不 同呢? 教 改 革 与 启 蒙 运 动 扣I 进 行 。 产 阶 级 速 资 dom an h t t l t l n Chla,wi n tar ec ur ye i c a s n t h 12 7年 北 伐 成 功 之 后 ,国 民 党 迁 9 革 命的胜利 标志省 比族同家 的形成 , 基 s k n ch tii g r ar act uc g r er s h aS bi oofand s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近代特色建筑是指我国近代建设时期所产生的具有独特风格和历史价值的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是我国近代建设的重要遗产,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许多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着保护和维修的困境,甚至遭到拆除的命运。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近代特色建筑的价值。

这些建筑承载着我国近代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是我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见证和产物。

保护近代特色建筑不仅能够传承历史文化,也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一栋建筑物,更是在保护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机制,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已经有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的规定,但是对于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并不够完善。

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为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们应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保护近代特色建筑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我们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推广,增强人们对近代特色建筑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激发人们的保护热情和责任心。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和文化专家的研究和指导,也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和保障。

我们应该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科学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研究,为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方式。

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事业。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近代特色建筑是指建于20世纪前半期的建筑物,代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

因此,对于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应该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价值进行深入认识。

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路径和文化特征,是我们身处的城市的重要历史遗产。

除了文化、历史方面的价值,它们还承载了许多环保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意义。

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近代特色建筑的认识和重视。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多年来,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擅自拆除近代特色建筑,导致价值非凡的文化资源流失,这部分责任在于法律的不完善和不刚性执行。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明确权利责任,将保护近代特色建筑纳入到规范的建筑审查流程中,依法打击非法拆除行为。

第三,发挥多方面的力量,积极营造保护氛围。

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实现攻坚克难。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承担社会责任,协助保护建筑物,社会可以主动参与保护工作,加强自我监督。

最后,我们需要遵循合理性原则,坚持有序保护。

以往一些人对于保护建筑物的热情过于狂热,导致损毁一些本不值得保留的建筑物,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理性,进行有序保护。

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且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建筑应该优先考虑保护;对于没有明显价值的建筑,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改造和利用。

总之,中国拥有众多的近代特色建筑,作为保护者,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采取系统性的保护与修缮,并且将近代特色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文化遗产。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
理论 研 究 ・ 计 设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 .筑的几点思考
以四川大 艺术 学 院 四 川 成 都 60 6 ) 四 1 05
摘 要 : 庄 严 古 朴 的 四 川 大 学 望 江校 区 行 政 楼 是 被 誉 为 是 “ 国 全 十大丽景校 园”之 一的四川 大学的标志性 建筑。其楼体主视如宫阙、 俯视似航机。那具有时代特 色的 中国意象大屋顶及 结构构件 ,如柱、 垂柱 、柱础、雀替等构件 ,大胆地运用在 了西方体量之上。独特 的中
二 、 中国近代 民族 形式 建筑 的探索及 发展历 程概述
早在 l 世纪 中叶 ,在上 海通 过 民间传 播渠 道 已经产 生 了中西 9 交 融 的石库 门里 弄 民居 ,是 早期 非建筑 师 对 中国建筑 民族 形式 的 无 意识 探索 ,即近 代 民族形 式建筑 的雏 型 。 1 世纪 末 ,西方 建筑 9 师 已经 开始 了教会 大学 校舍 建筑 中 国化 的探 索 ,这是 建筑 师探 索 中国建筑 民族 形式 的最 早尝试 。五 四运 动 以来, 民族 意识 高涨 , 中 国建筑 界和社 会普 遍呼 吁发扬 我 国建筑 固有之色 彩 。当 时仍 以学 院 派设 计思想 占主 导地位 的 中 国建 筑师 们很 自然 地把 中 国民族 形 式 融入到 所设 计 的建筑 中, 随即 出现 了所谓 的 “ 国固有 形式 ” 中 也 就是 “ 民族 形式 ”建筑 。这 是 中 国近 代探 索新 建筑 的近 代化 与 民族化 相结合 的有 意义 的创作实 践 。 建 国后 的5 年代 N6 年 代 初 为颂 扬 新 民族 国家 的独 立 与 自 O o 豪 。建筑基 本 上沿袭 了 以局部 应用 大屋 顶 为主要特 征 。普遍 滥用 大屋 顶 ,形 成新 中 国建筑 中一股 被 称为 复古主 义 的潮流 。但 与此 同时 ,也建 造 了一批 不带 大屋 顶的 、 以在 古典 构 图体量 上采 用传 统细部 装饰 为特 征 的民族 形式 建筑 。1 5 年 国庆工 程 的 民族 形式 99 有 新 的发展 ,在这 些具 有 重要 的政 治、文 化 、纪念 意义 和复 杂功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近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以四川大学为例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近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以四川大学为例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近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以四川大学为例◎陈纯摘要:建筑色彩设计带来的不仅是美学意义上的享受,更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程度。

四川大学作为20世纪前半叶西南地区最早系统接受西方近现代科学教育的历史产物,凝聚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本文中,作者探讨了受中西文化影响下的四川大学建筑色彩设计现状、特点及规划建议,就建筑色彩装饰的应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中西文化;四川大学;色彩设计;建筑美学颜色是文化的镜子,体现在建筑中有着其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现代色彩美学理论是融合,然而由于中西方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不同,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下,既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敛舒展,又要包含西式建筑的厚重挺拔,殊非易事。

坐落于四川省会的四川大学成立于1896年,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教育促成了四川大学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社会人文环境,决定了四川大学建筑的色彩文化既有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又融合了西方的文化背景,促使四川大学建筑装饰设计的造型极为丰富,色彩极为绚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当今各国之间的文化碰撞日益频繁,如何在应对全球化的影响下同时又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有个性,是值得每一位设计师去思考的问题。

一、中西方文化下的色彩概念(一)色彩的概念及分类颜色的含义众多。

从物理角度来说,颜色是指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产生的色彩,按照光振动幅度从短到长包含紫、蓝、青、绿、黄、橙、红七种色彩;从心理角度讲,人的视觉受大脑支配,按照大脑对色彩的反应,人们对颜色进行暖色、冷色、中性色的分类;此外,颜色还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能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1]。

总而言之,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

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

(二)中西方文化下色彩的运用黑白灰被称为色彩中的无彩色,通常应用在园林建筑、铺装及植物配置中。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近代特色建筑保护是一个重要议题,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特色和建筑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再进行思考和改进。

我们需要强化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意识。

近代特色建筑是我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历史的记忆和时代的风貌。

由于对其价值的认识不够,许多近代特色建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拆除或改造,丧失了原有的风貌和历史定位。

我们需要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其价值的认同,形成一个共同的保护理念。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

保护近代特色建筑并非简单地保留其原貌,而是要根据其历史价值和现实需求,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这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文物价值评估和城市规划考量,综合各方利益,确定保护的范围和方式。

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转换和改造,使其在保护的同时兼具现代化的需求和功能。

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近年来,我国很多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这与部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驱动有关。

我们需要加强对特色建筑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明确保护责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拆除、侵占和破坏行为。

第四,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近代特色建筑保护涉及建筑史、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足够,缺乏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培养体系。

我们需要加大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领域的研究和教育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

我们需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参与。

近代特色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

我们需要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近代特色建筑的知识,唤起公众保护的意识和热情。

我们还要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工作,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建筑遗产。

近代特色建筑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特色和建筑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62摘要:庄严古朴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是被誉为是“全国十大丽景校园”之一的四川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其楼体主视如宫阙、俯视似航机。

那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意象大屋顶及结构构件,如柱、垂柱、柱础、雀替等构件,大胆地运用在了西方体量之上。

独特的中西合壁艺术造型,使她闻名遐迩于上世纪中后期至今。

通过对她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形式建筑;大屋顶;传统与民族表现方式20世初期开始,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

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

虽各时期政治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民族主义思想不绝如缕贯穿其间,民族性与国家观念也反映在了那一时期的建筑之上。

一、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当中,建筑形式是以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多民族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领域隔离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

于是,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二者交融、碰撞,形成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并且相互渗透、融合的多元状态。

伴随着侵略引入中国的西方建筑样式是新观念、新技术,中国近代建筑传统风格形式受到了新的挑战。

然而,此时旧形式尚未消退,新形式却迫不及待地诞生了,跳跃了一个正常的新旧交融过程。

但人们心中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依然存在,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早已在坊间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

二、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及发展历程概述早在19世纪中叶,在上海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已经产生了中西交融的石库门里弄民居,是早期非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无意识探索,即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型。

19世纪末,西方建筑师已经开始了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中国化的探索,这是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最早尝试。

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中国建筑界和社会普遍呼吁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

当时仍以学院派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建筑师们很自然地把中国民族形式融入到所设计的建筑中,随即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固有形式”也就是“民族形式”建筑。

这是中国近代探索新建筑的近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有意义的创作实践。

建国后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颂扬新民族国家的独立与自豪。

建筑基本上沿袭了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

普遍滥用大屋顶,形成新中国建筑中一股被称为复古主义的潮流。

但与此同时,也建造了一批不带大屋顶的、以在古典构图体量上采用传统细部装饰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

1959年国庆工程的民族形式有新的发展,在这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纪念意义和复杂功能要求的建筑创作中,为寻求民族风格作了多种形态的探索,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采用“西洋建筑的形制,中国传统的装饰和细部”,四个采用中国传统屋顶的国庆工程无一例外地都采用相对不显沉重地攒尖顶,而不是宫殿式地庑顶和歇山顶,可能也因为攒尖顶四面对称,容易和平面方形的塔楼配合。

但仍未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及改造。

三、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属于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中的古典式建筑,用中国传统建筑标识以展示建筑的形式特征。

其特点如下:总的形体服从新功能要求,突破古建筑法式,具备屋顶、屋身与屋脚三段式的有机构成,但保持大屋顶等传统的造型元件和较严格的古典构图比例。

虽仍为中轴对称,但平面布局上有所突破,更重视建筑造型与环境景观构图,整体空间组合胜过局部体形。

建筑整体采用西方体量组合设计手法,色彩和谐,细部装饰丰富多彩,把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揉合西式墙身,使中国建筑典型元素以符号化形式融入建筑,这样建筑的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便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关于对中国民族形式建筑几点思考通过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屋顶是否最能体现民族和地方特征?传统和民族的表达为何集中体现在屋顶的形式上?大屋顶是否就是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判断标准?中国建筑的“顶式文化”别有理性特色。

中国建筑轮廓丰富、分划有致,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她的可读性、标志性 、景观性十分强烈,受人喜爱。

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汉城”、唐人街都以此作为民族风格的体现,洋溢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

因此大屋顶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征。

且不止中国的传统建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建筑最能体现其特征的也在屋顶,如印尼的船形屋顶、俄罗斯的洋葱头屋顶、伊斯兰的穹顶、泰国佛寺和宫殿的屋顶等。

中国近现代建筑民族性传统性的表现主要是在“大屋顶”和装饰与细部借用民族形式。

建筑中屋顶受功能制约最小,因此形状可以丰富多变。

墙体可以在平面上曲折,而在竖直方向通常是直立的。

而屋层为便于人们在上面活动只能是水平的。

且一般情况下,屋顶不会上人。

因此,屋顶受功能制约最小、形状可以变化,可以集中体现民族和地域的传统特征。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固然有材料和结构上都不同,但最大的不同在功能,所以在现代建筑上采用传统,势必采用对功能影响最小而又最有传统特征的屋顶。

同理,建筑的装饰和细部受功能制约也最小,因而也最具有民族和地域的传统特征。

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说:“屋顶是整个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但是中国建筑的特色是贯穿整个建筑的,它的开窗、虚实关系、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等,是一个整体。

除非我们能在模仿屋顶之外再做点什么,否则想在现代建筑上获得这些精彩的中国建筑特征,是一点都不可能的。

如果墙身没有中国古煦建筑的额枋和红柱,斗拱的造型也将失去构图的意义。

”例如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仍保持横向三段、竖向三段的基本立面构图,平屋顶,檐部添加型砖砌筑的斗栱造型,首层作成简化的须弥座样式,入口门廊饰有简化的蚂蚱头;杨廷宝设计的南京原中央医院形体简洁,细部处理透出一种淡淡的中国风韵。

临街的门卫室与大门构思极富创意,取传统冲天牌坊的柱与横额,与立方体体量的门卫室组合成似牌坊非牌坊的整体建筑造型,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语言的高水平重构。

五、结论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

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当代中国建筑传统性和民族性的表达以及如何达到民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需要设计师们不局限于具体的形态及固有的模式,而是在思维上有所突破,作抽象的思辩和精神(下转65页)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喻 琰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理论研究·设计大 众 文 艺65质的目的,是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相互交融的完整统一体。

二、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归纳现代工业设计中的仿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仿生,提倡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最重要的方法论,就是强调“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的思想。

产品生态仿生设计主要研究整个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整体联系、以及有机生物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变化、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提供借鉴;同时研究特定自然环境中生物体与其所存在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了解生物体适应环境的机制原理,从而为特定环境下的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提高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友好性。

2.形态和功能仿生,相辅相成。

产品形态是产品功能和意义实现的载体,理想的产品形态不但有助于产品功能的最大发挥,同时还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形态和功能,二者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正像奥多安德列库克在他的《生命的曲线》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无论是人工制品还是天然物品,形态的‘丑陋’必然表明其功能的缺陷,而某些必要功能的完美,往往伴随着美的外形。

”动植物的某些方面的功能,实际上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在此方面的科技成果。

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能在各种恶劣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与运动,这是因为其运动器官和形体与恶劣复杂环境斗争进化的结果。

植物和动物在几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不仅完全适应自然,而且其进化程度接近完美。

今天,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时代,学习和利用生物系统的优异结构和奇妙的功能,已经成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一个新方向。

3.结构和材料的仿生,满足人类需求。

随着仿生学的深入开展,人们不但从外形、功能去模仿生物,而且从生物奇特的结构和肌理中也得到不少启发。

人们在“仿生制造”中不仅是师法大自然,而且是学习与借鉴他们自身内秉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模式。

有的结构精巧,用材合理,符合自然的经济原则;有些甚至是根据某种数理法则形成的,合乎“以最少材料”构成“最大合理空间”的要求。

例如蜂巢由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六棱柱形小蜂房组成,每个小蜂房的底部由3个相同的菱形组成,这些结构与近代数学家精确计算出来的菱形钝角109°28′和锐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节省材料的结构,且容量大、极坚固,令许多专家赞叹不止。

人们仿其构造用各种材料制成蜂巢式夹层结构板,强度大、重量轻、不易传导声和热,是建筑及制造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的理想材料。

因此,工业设计师要积极地关注仿生发明中精巧的结构和奇特的材料,并且巧妙地应用这些结构和材料,结合市场的需求创造出人们需求的产品,同时也要细心地观察自然,提炼自然的精妙,提出更多的构想,为科学家的探索提供更多的思路,从而创造更有价值的仿生成果,为人类创造更加精美更加丰富的产品。

4.界面仿生,促进人机交流。

要理解界面仿生设计,首先要知道界面。

所谓界面,即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进行交互的操作方式,即用户与机器互相传递信息的媒介,其中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好的人机界面美观易懂、操作简单且具有引导功能,使用户感觉愉快、兴趣增强,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为了认识和分析仿生界面设计,可将其分类为: (1)功能性界面仿生 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

这一界面的仿生侧重于功能、结构和材料的仿生,它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界面仿生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

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

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

这一界面的仿生侧重于用形态、色彩、肌理等引发心理情感,体现大自然和谐与共生的精神哲学的仿生设计,它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5.文化与情感象征仿生,丰富产品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