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

状况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X X

指导教师刘雄飞

学院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信息管理0702班

完成时间2011年3月

目录

摘要 (3)

一、前言 (4)

二、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5)

(一)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5)

1.美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两大事件 (5)

2.美国占领的市场份额 (5)

3.美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5)

4.美国信息技术发展对增加就业的贡献 (6)

(二)日本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6)

1.日本的信息化建设发展 (6)

2.日本网络资费的变化 (7)

3.家用电器的数字化 (7)

4.大力促进IC货签的实用化 (7)

5.加强软件行业的发展 (7)

三、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8)

(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情况 (8)

1.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位是追赶型战略 (8)

2.我国对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视 (8)

3.坚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 (8)

4.我国在信息化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9)

5.我国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六大工程 (9)

(二)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9)

(三)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0)

1.计算机制造产业 (10)

2.计算机软件产业 (10)

3.计算机互联网产业 (10)

四、我国与其他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对比研究 (11)

(一)我国与印度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11)

1.语言方面对比分析 (11)

2.劳动力对比分析 (11)

3.研发力量对比分析 (12)

4.相关服务业对比分析 (13)

(二)我国与澳大利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13)

1.信息产业所占比重 (13)

2.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13)

(三)我国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14)

1.发达国家信息化现状 (14)

2.我国信息化现状 (14)

3.互联网普及率对比 (15)

4.网民上网时间的对比 (15)

5.计算机普及状况对比 (15)

6.连接互联网数量的对比 (15)

7.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对比 (16)

8.软件产业的对比 (16)

9.电子商务的对比 (16)

五、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摘要

本文以我国与其他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各有不同做为切入点,首先着重研究美日等超级大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其次分析我国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并且列举了具体的数据和事例。然后借鉴了与我国发展状况有可比性的印度与澳大利亚的一些成功经验。最后通过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一些对比分析研究,来论证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之间的差距,以及我国应该如何去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如何更好的来发展自己国家的信息技术,从而增强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实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对比研究;发展状况

一、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还比较落后。所以,我们除了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信息技术以外,还要综合研究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究竟有何不同,以此来促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其他国家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来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列举众多的数据,事例。从而得出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信息技术的差距,这对促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部分着重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重点阐述美国,日本两个超级大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并从经济,就业等各个方面分析这两个国家为何能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的原因。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并从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信息产业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几个层面来深入挖掘我国信息技术的目前的一个局势。

第三部分则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信息技术对比分析,还列举了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以及经济实力与我国相当的澳大利亚,还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中的缺点和劣势,并且可以找出这些问题对症下药,为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一些重要的启示。

最后一部分总结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发展,如何扬长避短,取精华而去糟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及建议。

二、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已经相当重视本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他们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是相当的成熟与完善了。而由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正深切的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实力。

(一)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现代信息技术起源和发展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计算机和半导体,全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两次信息革命都是在美国兴起的。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也问世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以计算机的开发利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信息革命;1992年,美国又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把全球计算机技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自此,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阶段。

计算机及网络革命把整个工业化世界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时期。

1.美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两大事件

1)1971年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微处理器芯片,导致微型计算机的诞生;

2)80年代微型计算机生产的工业标准化平台的产生

2.美国占领的市场份额

1)70年代,美国计算机行业的硬件制造业产值从1970年的56.7亿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196.6亿美元。半导体行业占全世界市场60%的份额,国内市场占95%的份额,欧洲市场占50%。

2)80年代,美国公司制造的计算机占全球市场的80%。

3.美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影响日趋重要。下面我们就信息技术对美国的经济增长的相关作用做一个比较分析。

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为3%。2009年信息技术产业及信息服务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4.7%。信息技术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1)美国的信息技术业产值从2006年到2009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6%升至8%。其中信息服务和计算机软件每年增长10.7%,硬件业每年增长9.9%,通信服务业增长4.6%。

2)2006至2009年,美国工业中用于信息技术产业的资金,从1420亿美元猛增至2330亿美元,占资金总量的1/3。

3)美国的高科技风险投资促成了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产业虽

然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但对整个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却达到了35%,如图1所示。

图2.1 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4.美国信息技术发展对增加就业的贡献

美国在8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产业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由于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高,因而扩大了就业范围,除直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外,还间接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据调查,微软公司每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就可以为其所在的华盛顿州创造6.7个工作岗位。而同在西雅图的波音公司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只能为华盛顿州间接创造3.8个新的工作岗位。

据商务部统计,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数逐步减少,1990年占劳动力的28%,2000年降为18%,2010年降至11%。从就业结构的角度看,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就业结构进一步“软化”,表现为从事农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占劳动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从事管理、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其结果是蓝领工人越来越少,白领工人越来越多。无疑,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得更多的原来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的工人投入到第三产业的服务生产中来。

(二)日本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主要是以重化学工业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而计算机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进步着,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的信息化历程。

1.日本的信息化建设发展

日本在2001年提出了e-Japan战略计划,包括四个战略重点政策:构建超高速因特网基础结构,制定竞争政策;建立电子交易新环境;实现电子政府;振兴教育与培养人才。日本在2003年又推出了后续的电子日本战略Ⅱ,日本的信息化建设优先转向支持在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金融、教育、就业和行政7个领域使用信息技术、创建新产业。

2.日本网络资费的变化

日本的手机上网领先世界,尽管韩国的宽带普及率领先世界,但其宽带上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比例为3.0%,为日本的将近4倍,而日本的宽带通信因其上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比例仅为0.8%,为世界最低,加上速度快,因而被国际电器通信联合会(ITU)综合评定为世界第一。

1999年初日本领先于世界开始了手机上网服务,同年开始可用手机接发动态画面。其中特别是i模式手机的普及,对促进日本手机上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已突破5000万,上网手机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比例已超过四分之三。此外,“汽车上网”也将逐渐普及。

3.家用电器的数字化

日本在电视等家电数字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比如日本的松下公司在2003年就推出了常时连接互联网的数字电视。日本东芝公司的网络冰箱、网络微波炉、网络洗衣机也已上市。

4.大力促进IC货签的实用化

为了实现人和物都能上网的“网络无所不在社会”,美日等国正在大力促进IC货签的实用化。随着IC货签用的芯片价格下降,其应用领域可谓无限,医疗、饮食、教育、交通、环保、家政、护理等等,都可以派上用场,比如给野生动物或鲸鱼带上IC货签进行跟踪,对保护野生动物就很有意义。

5.加强软件行业的发展

过去日本的公司对软件不够重视,很多公司自己做个人电脑,但基本软件却依靠美国微软公司,其他应用软件也靠外部公司开发,以致软件成为日本的弱项。但是,一向以制造硬件产品见长的日本电机电子公司日益重视发展软件,决心走出“软件贫乏”时代,加快走向“软件丰富”时代。

2010年日本软件业的产值达661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0.6%),虽然远远落后于美国的2642亿美元(42.0%),但大大超过爱尔兰的107亿美元(1.7%)、印度的102亿美元(1.64%)、韩国的66亿美元(1.59%)、中国的97亿美元(1.55%)。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和消费国。

三、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近20年来,我国的IT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发展速度增长,取得了可喜的进步。1980—1998年,我国IT产业年总产值由100亿元提高到4800亿元,增长47倍;信息技术产品年出口额由0.1亿美元提高到270亿美元,增长2700倍,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

音响、电话机、彩电、VCD等一些信息技术产品的产量达到世界第1位;程控交换机、计算机、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投资类和基础类电子产品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性能价格比可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

科研开发和为军事装备配套的能力大大增强,在一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IT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我国也成为世界IT产业大国之一。

(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情况

全面分析我国的信息化战略,可以看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位是追赶型战略

客观地说,还不是赶超型战略。当前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位置,近五六年来,我国信息化全球排名没有上升。尽管不少人会感觉这些年信息化抓得很紧,发展很快,但是放在国际上一比,不少国家比我们发展得更快。到2020年,我们希望整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或领先位置,在某些地区或领域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领先水平,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信息化战略必须为十几亿中国人民提供和创造信息机会、信息接触、信息利用、信息消费和信息服务,消除信息隔离、信息障碍,减少信息歧视和信息差距。加快信息化发展,缩小差距是确定战略目标的基本思路。

2.我国对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成立了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1993年成立了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2001年成立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战略构思;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问题;十六大又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这次制定的《信息化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新需求,应对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所作出的全局性战略部署。

3.坚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

实现信息化战略,要重视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只有

努力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同时,还要重视技术革命对现行体制、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力,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变革的影响,主动加快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体制创新,为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体制环境。

4.我国在信息化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全球发展最快、产业关联度最广、科技含量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产业。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看,一方面,信息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规模的产业,并位居全球第三位。“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将保持年均20%的增长率,我国已成为当今全球公认的最有前景的信息产业发展市场。

5.我国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六大工程

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应用。我国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抓信息技术应用六项重大工程,即农信工程、工信工程、安信工程、家信工程、诚信工程和RFID工程。

(二)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已由1986年的100亿元,发展到2000年的1万亿元。如图2所示,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GDP的比重达到4.94%,比上年提高了0.55个百分点;增速超过GDP增速18.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进出口48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国外贸出口额1/3,产业规模在各工业行业中排名首位,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极大的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经济飞速增长,为我国“十一五”计划完成经济总增长的任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3.1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计算机制造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产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以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为主的硬件业和以计算机应用和服务为主的软件业。总的来说,产业结构层次分明,产业链较为完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是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产品集中在PC、外部设备的制造上。而相对来说,比较内核的微型计算机的重要零部件则主要是通过进口来获得。

形成目前这种贸易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计算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国内计算机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由于国内计算机零部件业技术落后,导致许多零部件必须进口。

2.计算机软件产业

我国的软件产业自从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以来,已发展成为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30亿元的重要产业部门,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主要生力军之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信息管理、应用为核心的国家级重大系统工程的陆续展开,软件产业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重要部门。

一方面,软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带动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对软件产业的巨大需求,从而推进了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我国的软件产业从无到有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就。

3.计算机互联网产业

从2000-2005年,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由2000年的2250万上升到2005年的11000万,上网计算机由892万台上升到4950万台;通信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万亿元。

我国互联网产业中的大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3%,产业规模扩大了2.3倍,利税总额、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4%和39.9%,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高达35.3%,累计吸收外资超过1000亿美元。

2005年,互联网信息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全行业企业数达6.7万个。2008年我国的互联网产业的规模接近1500亿,带动相关IT、制造业、软件与数字内容业产值超过2000亿,其中互联网接入规模达到了785亿,互联网信息与应用达到了672亿,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电子商务三类业务收入占互联网信息与应用中占88%,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构成。2009年上半年,我国有2.6亿人通过网络浏览新闻、2.4亿人通过即时设备进行沟通、7600万人使用网上支付、3600万人利用网络炒股、1600万人利用网络进行旅行预定。互联网成为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我国与其他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对比研究

各国的信息技术起步时间都各不相同,导致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下文将通过我国与其他几个比较典型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来做一些对比,以此来说明我国信息技术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与印度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软件业是信息产业中最具典型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提到软件则必然提到印度。印度和我国一样同属亚洲国家,也同是发展中国家,然而他们在软件业的发展却成绩斐然。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在国际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已占据了大约16%的份额。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85家公司把部分业务外包给了印度的IT公司并绝对采用他们的产品。在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和评估结果显示,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等综合指标均名列世界第一。在近10年来印度软件出口每年均以20%的速度强劲增长,甚至远远超过其他产业的GDP增长。表1反映了印度软件出口额及其增长情况。

表4.1 印度软件出口额及其增长情况

下面来看看印度与中国各项国情的对比分析。

1.语言方面对比分析

英文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语言文字。印度信息和软件产业在1974年前后一上马,就采用英文,从而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实用工程技术,这等于为印度节省了30年的基础建设时间。另外,对英语的熟练掌握使印度人能够快速学习先进的软件技术,并且能够与美英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需要进行深入沟通的定制软件合同领域和软件服务领域更具有优势。

2.劳动力对比分析

劳动力价格低是印度和中国的共有比较优势,印度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中国还要低很多。按照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印度是中国的二分之一,有的年份甚

至不到三分之一。

不同的是,印度对信息产业研发人才的培养力度更大。自从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就十分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为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印度特别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各类高等院校设立信息技术专业,在大学各专业都讲授信息技术知识。除在全印各地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学院以外,还鼓励私营部门从事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印度的其他大学、工程学院、医学院及其它研究与发展性组织还组成网络,共同发展作为辅助性计划的远程教育,以提高IT教育质量。这样的努力使得印度所拥有的科技人才甚至排在日本和英国之前,甲骨文公司总裁查尔斯·菲利浦是这样说的:“印度知识分子数量之多让人感到吃惊。”

3.研发力量对比分析

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印度已经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将近150家国际巨头在印度开设了研发中心。其中,通用电气投资8000万美元在印度班加罗尔修建了研发中心,员工数量超过1600人,是该公司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而甲骨文在印度的研发中心同样是该公司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仅次于美国的研发中心。

去年英特尔班加罗尔研发中心申请了63项专利,使印度超过了以色列和马来西亚成为该公司最重要的研发基地。相比之下,跨国巨头在印度设立的研发中心的数量远远超过中国,在2004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强企业中只有33家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

4.相关服务业对比分析

近两三年,印度正在迅速地改变自己的形象,从低成本的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转变成有高附加值的全方位解决方案(full solutions)供应商。

他们通过增加软件的关键技术使之更具竞争力,正致力于成为全球性的信息技术业大行家。现在,印度的信息技术企业除继续承接大量来自国外的一般性软件服务业务如金融、会计、医疗记录、邮政等18。这样的改革结果使得印度在进行GDP贡献统计时,将信息产业纳入该国的服务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印度的信息产业主要是软件服务业,而中国则主要是硬件制造业。

总之,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力量的雄厚目前仍是印度的优势,其在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吸引海外人才与资金和扩大中产阶级队伍等方面,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然从宏观的角度讲,对于一个人口超过10亿、贫困人口多达3亿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的仍然是极少数。每年新增1000万劳动力不可能都进入这个行列。因此,信息技术业可以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但它不能解决包括贫困、就业等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也不能替代其他行业。

然而印度所吸收的国外直接投资总量无法和中国相比,在研发领域的地位也正受到中国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民英语水平的提高,可能在未来数年内让印度的优势相形见绌。

(二)我国与澳大利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1.信息产业所占比重

一个属于通信和信息技术(ITT)的企业是指其营业额的50%以上来自产品或服务。截至2009年6月,在澳大利亚有22475家企业,其中提供计算机咨询服务的有17386家(占总数的77%),从事计算机销售的有2320家(占总数的10%),从事电信服务的有823家(占总数的4%)。ITT产业的雇员总数为23.85万人。

在2008至2009财年,ITT产业的营业收入为775.18亿澳元,比2007至2008年增加149.2亿澳元,增长24%。其中电信服务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为298.27澳元。计算机销售的收入占27%,为202.17澳元,计算机咨询服务占17%,为124.12澳元。

到2009年3月底,全澳大利亚的571家网络服务商(ISP)共设立服务器2131个,接入线44.7万多条,平均每条接入线有9.5个用户。

2.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到2009年底,有400万户家庭拥有计算机,占家庭总数的56%。有270万户家庭使用互联网,占家庭总数的37%。调查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家庭增长速度比拥有计算机的增长速度快。使用互联网的家庭从2007年的22%增加到2009年37%,增加了个15百分点,而拥有计算机的家庭从2006年的48%增加到2009年的56% ,增加了8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的家庭和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较高。到2008年底,澳大利亚有920万成年人使用计算机。占成年人总数的66%。相对于2006年有60%的成年人(810万人)使用计算机来说,增加速度不是很快。使用互联网的成年人增加速度相对比较快,在2003年为430万人,2004年为 560万人,2005年为690万人。到2008年底,有400万成年人在家中使用互联网。

(三)我国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主要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美国是从“轮子上的国家”转向“网络上的国家”,欧洲是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日本是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韩国是从“重工业化”转向“信息化”,印度是从“软件大国”走向“信息技术大国”。

1.发达国家信息化现状

二次大战以后,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一体化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脱了迟缓、分散的方式,信息成为生产的重要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9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了社会信息化战略,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迅速响应,纷纷制定出类似计划,并加以实施,从而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英国投资380亿英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2002年,英国的电子商务环境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领先于欧洲和日本。2004年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十大电子商务国家或地区中,丹麦排名第一,英国第二,美国第六。日本在推进信息化方面,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显得最有章法。信息化在日本是作为民族意志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而得到贯彻的。韩国“信息高速公路”类似于美、日,正式名称是“超高速信息通信网”。根据政府制定的计划,韩国将投资4418万亿韩元(807亿美元)兴建信息高速公路,到2015年全面建成(和美、日同步)。

2.我国信息化现状

我国信息化起步于1993年,从进程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以抓信息工程为重点的起步阶段(1993—1995年)和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阶段(自1996年起)。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发布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1100万人,网民规模和上网普及率平稳增长,宽带网民增长迅速,宽带上网成为上网接入主流。

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4年中国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944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5%。2005年1—9月份,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7427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2.4%。

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虽然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水平较低,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分析我国信息化现状,比较与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对于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意义。

3.互联网普及率对比

表4.2 2009年各国互联网普及率比较

由表2比较可见,美、英、韩、日的互联网普及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网民人数均超过本土人口的半数,普及率都相当于中国9倍以上。截止2005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增长到11100万人,增长率为18.1%。尽管我国网民人数较多,发展速度较快,但网民数占全国总体人数的比率非常低,发展空间很大。

4.网民上网时间的对比

与历史同期相对比,网民每周上网时间的起伏较大。2001年互联网产业开始遭受网络经济泡沫的阴影,当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8.5个小时;为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低点,此后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复苏,网民的上网时间开始显著回升,2005年1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5.9小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如表3所示。

由此可见,近年来网民上网的时间保持递增趋势,反映出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表3 周平均上网时间比较

5.计算机普及状况对比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4950万台,增长率为19.0%。其中,使用台式计算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7.2%,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2%。在韩国,91.8%的计算机用户使用台式电脑,8.9%用笔记本电脑。而在所有计算机用户中,平均每户拥有1.15台电脑。美国08年计算机家庭普及率为61.8%,我国仅占40.6%,与美国相比,相差21.2%。比07年日本(60.5%) 少19.9%。可以看出,我国计算机家庭普及情况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6.连接互联网数量的对比

美国2003年使用拨号上网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34.3%,韩国拨号上网占2.4%。2003年我国拨号上网的网民占全国总人口的3.8%,拨号上网是我国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

2005年底,我国专线上网计算机数650万台,占全国计算机总数的13.1%,拨号上网占41.6%,宽带上网占全国计算机总数的 50.2%,通过宽带上网计算机数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计算机数。这说明,我国已开始注重提高上网的方式,宽带上网正逐渐为上网方式的主流。

7.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对比

据悉,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折合2200亿

一2300亿美元。而同期日本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只有1900亿美元从规模上讲我国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已超过日本,仅排在美国之后。

尽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较大,在销售上占有一定优势,但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额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不如韩国。中国一些重要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仍为外资企业所垄断比如在中国所生产的手机主要出自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外国独资或中外合资的企业之手。

8.软件产业的对比

2009年,美、日分别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42%和10.6%;在世界十大软件商中,有七家是美国公司,日本占有两家(任天堂和富士通);世界十大系统软件厂商中,日本占有三家(富士通、东芝和索尼)。仅富士通一家公司的软件销售额就已超过全中国软件的销售额。

而中国软件业的产值仅约为美国的二十七分之一,日本的七分之一,占全球软件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1.6%,中国软件业在本国软件市场的占有率也只有三分之一。这说明,我国软件市场占有率较低,自主产品的出口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的软件产业相比,差距较大。

9.电子商务的对比

据韩国国家统计署2006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韩国2005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0.68万亿韩元(合104亿美元,932.15亿人民币)首次突破100亿美元。美国2005年电子商务零售额为859.3亿美元。在美国开展B2C网络营销的企业中,70%来自于传统零售企业。

2002年,英国的电子商务环境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领先于欧洲和日本。2004年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十大电子商务国家或地区中,丹麦排名第一,英国第二,美国第六。2004年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达到4400亿元人民币。2005年达6800亿元。我国的电子商务最近几年发展迅猛,平均年增长率为40%。但当前企业及个人普遍认为电子商务的可信度较低,电子商务交易的规则和程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结论

全文的阐述和论证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促动经济增长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作为一个在信息技术方面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不但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许多成功经验,以弥补自己许多的不足。也要认清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有的放矢的建设适合自己国家特色的信息技术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兴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出现,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由这场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将使世界面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产业重组。这场新的产业革命中,谁能搭上这辆快车,谁就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强者,而谁敢无视这场革命,谁就会成为这场革命的牺牲者。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网络经济的兴起,也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有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专业所长,同时加紧对薄弱领域和弱势环节的提升和改造,才是大力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必由之路;另外,重视其他相似国家产业的发展历程,做到能将他人之长为己所用。

从决策层来讲,我国政府也应该做好产业扶持工作,在加强自身服务职能的同时,积极制定出口鼓励和政府采购政策,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云.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信世界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117606678.html,).2003

[2]李秀莲.中日两国信息化比较研究[J].信息学报,2008,21(3):234-238

[3]王旭.美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美日经济学报,2006,19(2):18-21

[4]王廖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比较优势现状及发展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6(4):176-178

[5]王家斌.中外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25(3):112-115

[6]汪洋.澳大利亚通信和信息技术发展状况[N].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3

[7]金云波.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7):85-86

[8]肖嵘.WTO框架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12(8):34-51

[9]张春剑.论信息技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2002,19(5):66-68

[10]刘晓燕.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国家主权的影响[N].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

[11]刘云山.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N].中国财经时报,2003

[12]韩杰平,毕强等著.数字内容产业研究与发展[M].第2版.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班级:信管5081 姓名:张智超学号:7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摘要:以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为视角,通过分析我国信息化的初始发展环境、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成效和我国信息发展的基本经验,结合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讨论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信息化基本现状加以梳理,以期对认识和促进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裨益。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引言 回首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产业的出现和不断进步,给当代生产力系统、产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使得信息产业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信息产业的出现也带动了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我国发展信息化的初始环境 1.1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环境 我国信息产业是在全球经济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背景下展开的,国际产业转 为我国参与国际信息产业的分工提供了机遇,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代表了世纪交替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从外部环境看,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封逼近”的背景下,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再分配,向信息产业倾斜,实现要素的间接转移来发展信息化的。【1】(P45-47)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信息化“是一种在国际环境影响下,受外部冲击的逼迫而引发的变革,是对现代性之外部挑战的回应”。【2】(P18-22)从内部环境看,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一方面积极融入世界信息产业的分工,延伸国内产业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国内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在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瞄准信息技术的跳跃发展和广泛渗透性特征,努力通过推广应用信息化经济的发展进程,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1.2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国情 关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条件,普遍认为是被迫走向现代化之说。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国际信息产业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了。世界以美国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1978年,我国电话总数仅280多万部,电话普及率%,而世界平均为%,信息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更是落后世界三十年。信息化潮流已经到来,还没有为信息化发展做好准备的我们应该如何抓住优势,利用好机会,克服劣势,消除威胁,实施适合自己国情的信息化成为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关键所在。从信息经济发展零开始,如何符合国际市场的信息化经济,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从现实现代化看,要用六十年时间来完成西方200百年完成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从产业结构看,要实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升级过程;从信息化模式看,已经有美国、欧洲、亚洲等各种模式可以复制;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是粗放向集约转变。我国的基本情况是: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存在二元经济的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信息化道路。 2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就 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增长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2007年,我国电话普及率达到57%,通信业务总量完成2万亿元。(2)截止2008年6月,我国网名数量已达到亿,成为为世界上网名最多的国家,宽带网民数量达亿人,手机网民达7305万人。IP V4地址数排名世界第三,CN国家顶级域名数为世界第二,建成全球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IP V6示范网,第三代移动通信实验网也初具规模。(3)通信普及、用户使用和产业规模三者的良性互动,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步伐,利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第1章前言 1.1 现代完井技术发展现状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气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设计水平的高低和完井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油气井生产能否达到预期指标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完井均有了较快发展,并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除常规井完井技术日益完善外,其他特殊井完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水平井完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深井超深井完井、现代智能完井、膨胀管完井等。国内在完井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完井技术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不同储层选择合适的完井方式、水平井完井、欠平衡井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从而影响了油气井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现代完井技术方面的文献,对各种完井技术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 (1)射孔完井技术; (2)割缝衬管完井技术; (3)砾石充填完井技术; (4)膨胀管完井技术; (5)封隔器完井技术; (6)智能完井技术。 2. 调研国内外最新完井技术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外现代完井技术现状、最新进展、应用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并对国内完井技术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完井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初步预测和探讨。

第2章常规完井技术 完井方式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单井而言。虽单井属于同一油藏类型,但是所处构造位置不同,所选定的完井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油藏有气顶、底水,若采用裸眼完成,技术套管则应将气顶封隔住,再钻开油层,而不钻开底水层。若采用射孔完成,则应避射气顶和底水。又如油藏有边水,套管射孔完成时,油田开发要充分利用边水驱动作用,避射开油水过渡带。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常规完井方式[1]。 2.1 裸眼完井技术 裸眼完井方式分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复合型完井方式和后期裸眼完井方式三种。 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1)是钻头钻至油层顶界附近后,下套管柱水泥固井。水泥浆上返至预定设计高度后,再从套管中下入直径较小的钻头,钻穿水泥塞,钻开油层至设计井身完井。 复合型完井方式(如图2-2)是指适合于裸眼完井的厚油层,但上部有气顶或顶界邻近又有水层时,可以将技术套管下过油气界面,使其封隔油层的上部,然后裸眼完井,必要时再射开其中的含油段。 后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3)是不更换钻头,直接钻穿油层至设计井深,然后下套管至油层顶界附近,注水泥固井。固井时,为防止水泥浆损害套管鞋以下的油层,通常在油层段垫砂或者换入低失水、高粘度的钻井液,以防水泥浆下沉。 图2-1 先期裸眼完井示意图 1—表层套管 2—生产套管 3—水泥环 4—裸眼井壁 5—油层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 状况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X X 指导教师刘雄飞 学院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信息管理0702班 完成时间2011年3月

目录 摘要 (3) 一、前言 (4) 二、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5) (一)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5) 1.美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两大事件 (5) 2.美国占领的市场份额 (5) 3.美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5) 4.美国信息技术发展对增加就业的贡献 (6) (二)日本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6) 1.日本的信息化建设发展 (6) 2.日本网络资费的变化 (7) 3.家用电器的数字化 (7) 4.大力促进IC货签的实用化 (7) 5.加强软件行业的发展 (7) 三、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8) (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情况 (8) 1.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位是追赶型战略 (8) 2.我国对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视 (8) 3.坚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 (8) 4.我国在信息化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9) 5.我国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六大工程 (9) (二)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9) (三)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0) 1.计算机制造产业 (10) 2.计算机软件产业 (10) 3.计算机互联网产业 (10) 四、我国与其他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对比研究 (11) (一)我国与印度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11) 1.语言方面对比分析 (11) 2.劳动力对比分析 (11) 3.研发力量对比分析 (12)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技术是造船界关注的技术领域之一,世界上现代化的一流船厂都把高新技术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作为其纲领性产品。海洋工程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海洋发电技术、海洋钻探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油矿开采技术、海岸风力发电技术、海层探测技术、海洋物质分离技术、海水提炼技术、海洋建筑设计等。海洋发电技术包括:海水发电、海洋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海洋钻探技术包括:海洋油井开发、海洋矿石开采等、海水淡化技术包括:太阳能净水、工业净水等。海洋物质分离技术包括:海水金属分离、轻水物质提炼等。能源开发、资源开采等领域海洋工程技术数目众多,未来人类利用和保护海洋是个新新话题。 随着近年来海洋开发“热”的升温,特别是专属经济区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实施,海洋工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潜水器技术方面。目前世界上建造的载人潜水器超过160艘,无人潜水器超过1000艘。日本继1989年建成深海6500 米载人潜水器“SHINKAI6500”以后,于1993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深10000米的无人潜水器,用于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工作,我国的潜水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无人潜水器方面,某些项目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潜深600米的“7 1 03”深潜救生艇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还有300米工作水深的“QSZ—II型双功能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系统”、潜深150米的鱼鹰I号和双功能的鱼鹰II。综合国内从事潜水器开发的各院校、研究院和研究所的力量,我国已具有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能力。

——在海底管线埋设、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我国海底电缆的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第一条国际通讯电缆于1976年完成,1993年成功研制出MG一1型海缆埋设犁,并于同年成功完成中日光缆的埋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SMD(Soil Machine Dynamics Ltd.)公司和Land& Marine Eng.公司建造了不少拖曳式埋设系统。而美国的海洋系统工程公司为AT&T研制的SCA- B号埋设机是一种ROV型(水中航行型)的埋设机。可在1850米深用喷水的方式埋设电缆至地下0.6米,可以取出埋深在1.2米以内的电缆,埋设电缆直径为300毫米。履带爬行自走式、带有不同功能挖掘机构的埋设机是海底管道及电缆的埋设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履带车载体上通过更换不同的挖沟机械,装备各种探测设备后,既能在沙泥底中进行埋设作业,也能在软岩底中进行埋设作业;既能铺设又能跟踪、挖掘、检修、复埋;既能在水下,也能在浅滩或滩涂工作。目前,这种自走式埋设机已有20多台。 作为开发海洋资源的一种活动,海洋空间利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利用海面空间是两千多年前的海上交通运输。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海洋工程等技术的逐步提高,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陆上用地日趋紧张,使人们更加重视海洋空间的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和生产空间;第二、海洋交通运输;第三、储藏和倾废空间;第四、海底军事基地。 解决海洋空间利用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近年来海洋工程界研究的热点。 国外研究现状 (1)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的研究。 在这方面,目前进行最广泛和深入的是日本和美国。日本于1999年8月4 日在神奈川县横须贺港海面上建成—个海上浮动机场。这个浮动机场于1995年开始研制,它由6块长380米、

国内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1)发展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信息化战略计划,如法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德国的21 世纪信息社会计划等。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工业门类中去,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技术融合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技术已经成熟,并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在产品融合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都含有电子信息技术成分。例如,在航天器(如卫星、宇宙飞船、火箭)、飞机、汽车、船舶中,都装备了电子仪器仪表;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中,许多都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的转变;普通机床通过增加数控系统,就成为了数控机床,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在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减低了管理成本。在产业衍生方面,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发达的ICT 产业,促进了与两化融合有关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如咨询业、会展业。 (2)发展趋势 在技术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将不断增强。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在产品融合方面,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向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信息化将向上下游延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产业衍生方面,ICT 产业以及与两化融合有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摘要:近几年,在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 针对我国当前空间信息产业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GIS;资源共享;专业人才;自主创新 1 当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首 先要对空间信息系统有一定的认识。空间信息系统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对空间信息进行处理、管理和应用等,其中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 息系统由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库、分析应用模型和图形用户界面及系统 人员组成,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为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信息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球信息、资源、环境的一个缩影,可以将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上的资源、环境以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反映,通过计算机技 术以及其他技术的结合,完成对空间信息的采集、保存、管理、应用等,在空间信息系统 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关系着地球表面信息的采集、管理、应用以及对相 关信息的发布等,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得到突飞猛 进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其在空间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当前国际上提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以后,全球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地理信息系统得到飞速的发展,并且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效益。因此我国很多企业开始投身于和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产品研究和生产中,进而推动 了我国空间信息系统的发展。 我国近些年对空间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空间信息系 统研究和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企业在空间信息系统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在空间 信息系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将其发展的主导方向进行明确,是将其经济增长空间进行扩 展的必要选择,但是当前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产业的发展主导方向确定,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中,需要将主导产业、龙头产业、 商业产业等进行结合,不让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孤立的状态。 其次,当前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完全实现空间信息共享。当前我国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中,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空间信息共享体系,大多企业都是以个体为主 进行业务行为,企业间的联系性不强,没有空间信息空间的平台和渠道。正是因为没有一 个完整的空间信息共享平台,所以很多地理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无法真正地完成空间信息资 源的转换和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出现重复建设、重

国外信息技术研究现状

美国 为了论述的方便,这里首先以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为例。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很早,信息技术课程因州而异、因校而异,不同学区和学校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但是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成为有信息素养的人。由于美国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快,学校信息化设施建设也走在世界前列。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年美国公立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达到以上,同时美国中小学教师运用计算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经验相当丰富。 由于地区差异和学生差异,美国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因校而异,五花八门,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强调学科系统。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大体可分为二种形态:第一种,不设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在数学或物理等课程中介绍一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第二种,设一门信息技术必修课或选修课。第三种,设一系列信息技术必修课或选修课,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等。多数高中开设程序设计选修课,培养学生的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996年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年度国情咨文,把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迎接信息社会对一于教育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并表示到2000年全国每间教室、每一个图书馆都要与国际互联网联接,形成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了实现到2000年的教育行动纲领,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提出一个专门报告,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与Internct联网、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提供建议,主要建议包括:(1)以计算机辅助学习为中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K12课程,效地使用技术。(2)保障实际投资。(3)保证人人都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和权利。(4)在中小学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提高K12教育效率和费用效益。据统计,1980年6月,美国拥有计算机的小学和中学的百分比分别为5%、20%,到1983年4月分别增至40%、75%。1985年,美国小学和高中平均每校的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6台、15台,1990年分别为19台、45台。1985年,美国中小学平均每12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1995年为每12名学生拥有一台,2000年6月为每5名学生拥有一台。1995年,约有1亿美国人拥有电脑(约占美国总人数的3/1),其中17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60%。1994、1996、2000年,美国中小学学校入网率分别为35%、65%。自1994年以来,与因特网联网的中小学数目增加了1倍多,联网教室数目增加了8倍,1994年全国有35%的学校上了因特网,到1997年则达到78%,有些地区超过了84%。1998年,美国不惜重金,为学校添置最尖端的电脑设备,经费超过50亿美元。这些举措,使得美国在抢占全球发展教育制高点的竞价中占得了先机。 英国 英国中小学开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采取以政府规划、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和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具体实施的办法。从教育内部看,由教育部、教育技术委负会、教师培训署、资格与考试署、教育协会、大学、中小学教师共同组织和实施。从教育外部看,有国家工业部、就业部(原属教育就业部)、人力服务中心、专业团体、广播公司、出版商、企业培训部、软件公司和硬件制造商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早在七十年代,英国政府就对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使用开始了投人。近二十年来,全英较大规模的涉及信息技术的投资项目就达十三个之多。项目内容包括中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计算机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以及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累计投资近三亿英镑。这些项目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的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新修订的(国家课程)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仅浏览一下涉及中小学教育的部分投资项目,便可见一斑(见表二)。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像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信息产业的概述 (一)信息产业的含义。信息产业主要是由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组成,它是一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并使其正常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其运行过程中,处处离不开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取和使用。产业信息化的结果催化了信息产业的出现。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它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它是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它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是高资金、高智力投入的产业;它是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产业;它是高效益、高产出、高增值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信息产业的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开拓。近五年,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卜,一直保持着二倍的速度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国信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年份企 业单 位数 工 业总 产值 资产 总计 固定 资产 原价 固定资 产净值 年平均 余额 负债合 计 流动负 债合计 所有 者权 益 利润总 额 本年 应交 增值 税 全部从业人 员年平均人 数(万人 2008年14347 12296 2007年14091 25190 2006年9709 2005年8868 10273 从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通讯设备、计算机行业正在一年年迅猛发展。 企业的数量从2005年的8868个发展到2008年的14347个。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 2. 1通信业 我国通信业近年来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也最快,发展模式己由羊断经营转向竟争开放,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通信综合能力基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据中国信息年鉴和中新网披露:2001年我国的通信网络己形成“八纵八横”的格局,光缆线路总长度为197万公里,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 070个县(区),还开通了中日、中美、亚欧等多条陆地和海底光缆。经过2002 .2003年的发展,中国电信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光缆总长度达到271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达54. 7万公里;基础数据网络端曰规模达到140万个,互联网拨号服务器端曰346万个; 中国己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传输网,端到端的宽带应用环境正在形成,促进了电信网络向基于11'的宽带综合业务网转变。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己跃居世界第一,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通信消费的增长。2003年我国电话用户新增1. 12亿户,总数达到5. 32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0lc o其中固定电话总数为2. 63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己达2. 69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 8部/百人,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89. 20lc ,互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学习资料: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一、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 1.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967年,美国费城学区给13-14岁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此后,该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技术课程在美国各中小学逐步推广。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发起了有关教育改革长期规划的研制工作。该机构聘请国内外各方面的专家,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于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题为《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Project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这是一份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养的教改纲要。第一次将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仍只能纳入到科学教育体系中,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办法,为“信息素养”概念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美国信息技术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教育部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报告——《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作好准备:面向信息素养的挑战》,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全国所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斑竹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要得到支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每一间教室都要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将有效的软件和再现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 2000年,发表《电子化学习:将世界级的教育置于儿童的指尖》报告。 2005年,发表《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报告。 2.美国信息技术课程形态 美国的教育分权制,使得各州、新洲区、学区、学校都有教育自主权。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制定、教科书的选择等方面,拥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多元化格局。 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因校而异,各式各样,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并不强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朱军王培国 (成都军区) 摘要:综述了卫星通信网中使用的CDMA、抗干扰、MPLS等技术和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卫星通信CDMA 抗干扰MPLS 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卫星通信网络的定义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水面和大气层)的通信站,也称为地球站。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 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属于低轨道时,对于相对较远的地面站而言,要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除采用延迟转发方式(利用一颗卫星)外,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2 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2.1 CDMA技术 CDMA(码分多址)系统通过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前向纠错(FEC)技术、功率控制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扇区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使CDMA系统容量大幅扩大,同时,它还具有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好的话音质量和更低的功耗以及软区切换等优点。CDMA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特别是近年来,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

全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利用分布在中、低轨道的许多小卫星实现全球个人通信,已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根据导频信号的幅度实现功率控制, 减少用户对星上功率的要求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减少多址干扰;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利用多个卫星分集接收,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此外,由于CDMA多址方式具有优越的抗干扰性能、很好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连接灵活方便所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军事卫星通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抗干扰技术 现代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对卫星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对抗越来越激烈。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卫星通信因其固有的特点而面临极大的威胁。由于通信卫星始终暴露在太空中,且信道是开放的,易于受对方攻击。因此,军事卫星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是斗争双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已成为提高军事通信装备生存能力、确保军事指挥顺畅的关键。 卫星通信抗干扰主要通过传输链路抗干扰、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以及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等措施实现。 传输链路抗干扰主要有DS/FH混合扩频、自适应选频、自适应频域滤波、猝发通信、时域适应干扰消除、基于多用户检测的抗干扰、跳时(TH)、自适应信号功率管理、自适应调零天线、多波束天线、星上SmartAGC、分集抗干扰、变换域干扰消除、纠错编码和交织编码抗干扰技术等。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主要有光电隔离、硬件滤波、屏蔽、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程序运行监视等技术。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可以通过建立软件化抗干扰硬件平台、建立智能化抗干扰软件应用系统,如:智能抗干扰系统、网络监测控制系统、专家策略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抗干扰、抗搜索、抗截获的技术是跳频通信技术,它是在现代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国军方对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跳频抗干扰通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目前,跳频技术装备正朝着宽频带、高速率、数字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其信息战潜力巨大。 2.3 基于MPLS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体系构架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由于可将IP路由的控制和第二层交换无缝地集成起来,具有IP的许多优点(如扩展性、兼容性好),又可很好地支持QoS和流量工程,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地面固定网MPLS技术逐渐成熟后,该技术已向光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扩展。现有的宽带卫星系统设计主要采用卫星ATM 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给不同的业务提供很好的QoS保证,并可利用面向连接的虚通路设计以及流量分类等方法为网络提供有效的流量工程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20年中期到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因特网等汇成了现代技术发展的核心与主流,他们的本质都是人类信息器官的延伸,都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分为: 1、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人脑的思维功能, 是信息技术群的核心。从公元前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到17 世纪初欧洲人发明的计算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息处理主要是靠人脑的筹算并辅之以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人工信息处理方式虽然十分简便,但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现代信息表述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表述技术。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工具, 其指令与被处理的数据都是采用二进制数字系统。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因此处理的所有数、字母、符号等均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3、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社会的“大脑”,那么通信技术就是现代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这里提到的通信技术应当广义地理解为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信息存贮技术 可以预见, 在本世纪中叶之前, 现代信息技术仍将保持它在全球高技术中的先导地位, 在向着它的顶峰攀登的同时, 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科学技术领域, 包括生物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程, 同时, 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 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正处于人类科学技术的更大变革的前夜, 信息化核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不仅值得科学家们高度关注, 更值得所有人类高度重视。如今,西方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领先中国,并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信息化发展有着许多亮点,如电子信息材料整体稳步向前, 环保节能材料领域发展令人瞩目……展望未来,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3)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摘要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在不断进步,现在的社会是科技型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化需要的是计算机,需要的是互联网,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方便中国信息事业的发展,移动通讯也在一代一代的更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新型的通信手段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将根据移动通讯来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并且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移动通讯将来的发展提供探索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信息时代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经过四代的变革更新,处在第五代的热潮之中。人们的工作、出行、购物,都要依靠移动通信来完成,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经过调查统计,我国移动用户的使用者已经突破了十亿,目前的使用量还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信息发展。 1 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 移动通信系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直到现在,它一共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预计到2020年将经过第五代的發展历程。 第一代通信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模拟传输数据,因此传输的速度十分的慢,而且质量相对来说也较差,并且无法加密,安全系数也很低,业务量也很小,所以很快就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淘汰了。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这次它引入了较为密集的技术结构,并且还引用了智能技术,虽然比起第一代的通信技术好了很多,但依然有多的不足之处,传输的速率依然很慢,安全稳定系数依然不够高。 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更加的智能化,前两代无法解决的宽带服务,由于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到来也有了相应的提供。它具有Internet的能力,还可以实现全球漫游,传送质量较高的图像等。 第四代通信技术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4G网络,上网的速度更加的快,并且有了移动宽带和WIFI。我国现已经进入了4G生活时代,4G具有极高的下载速度和高清的电视,是前三代无法达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我国的信息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1]。

国内外石油钻井装备的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外石油钻井装备的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通过对当前国外石油钻机新技术的介绍和国内石油钻机装备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石油钻井装备的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矢量控制全数字变频超深井钻机ZJ70DB。 关键词:石油钻井钻机钻井技术 当前的经济形势使我国油气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加之跨国石油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所形成的压力,使得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钻井行业要想和国外钻井承包商及其技术服务公司争夺国内钻井市场,并挤入国际钻井市场,除了保持钻井技术持续高速发展之外,还必须有技术先进的钻机。 一、国外石油钻机新技术 为了适应浅海、海滩、沙漠和丘陵等不同地带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国外研究改进、开发创新了多种新型石油钻机,涌现了许多新结构、新技术,美、德、法、意、加和罗马尼亚等国先后开发了各种类型的石油钻机。 1.挪威AKER MH公司可编程自动钻井系统(CADS),该公司的第一套可编程管子处理系统己在挪威海上钻井平台上使用 操作该系统时,司钻可以预先依次将起下钻操作步骤程序化,不需要分别操作绞车、顶驱、管子处理装置和卡瓦。钻台上除司钻操作室内的司钻外,不需要其它操作者。该系统总称为可配置自动钻井系统(CADS),根据承包商和操作者的要求,该公司可将各种操作程序化。系统除有一套可编程管子处理系统外,还包括一套先进的防碰系统,用来防止操作间的相互干扰。在司钻操作室内,触摸屏代替了按钮和开关,同时配备有手动操作的备用系统,所有操作都是经过优化的,大大减少了起下钻时间,每小时可以起下55柱立根。 2.Varco公司钻机在线监视与诊断系统 Varco公司的E-Drill是第一套可用于远程监视和诊断世界各地钻机上的Varco监测系统,钻机操作人员可以在1h以内和Varco的技术人员取得联系,各种参数可以直接从置于Varco公司监测系统内的智能系统取得,用于最大限度提高顶驱、排管系统和Varco集成控制和信息系统(V-ICIS)的性能。通过该监测系统,操作人员可以访问由解决方案、事件记录、运行检查、通话记录组成的档案数据库,各钻机数据资源可共享。当遇到故障时,可与Varco公司的E-Drill 技术人员和钻机人员联系,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RIGSERV钻机集成控制系统 RIGSERV钻机集成控制系统是安装在钻台上司钻控制室内完整和最先进的

(中文)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走势展望

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走势展望 一、世界电子信息工业发展的新特点: 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信息技术(IT)是当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的高新技术,它的发展和应用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美国经济为例。信息技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过去5年内,IT领域在美国经济实际增长中占四分之一的份额。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在显著增长,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长。1985年,美国信息产业在经济中占的比例为4.9%,随着PC在办公室和家庭中开始普及,1990年这一比例又上升到7.5%,1998年升至8.2%。与此同时,1994年以前,信息技术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在经济中所占份额成正比,而1994年以后,其贡献就几乎是其在经济中所占份额的两倍。 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购并、结盟、合作指向新目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出现了国家之间同行业的企业购并与结盟,目的是占领各国的市场;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趋势下,形成了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趋势,由此出现了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购并、结盟与合作,旨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购并、结盟已不再是以增加市场份额为唯一宗旨,共同开发新技术、新系统以及制订标准已成为当今购并、结盟的重要目标和共同特征。 为争夺电子信息高科技优势,政府参与度和干预度增强 在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政府已视它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核心技术,对其发展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在国际经济和外交斗争中给予保护,并直接参与组织制订和监督实施电子高科技的战略性发展计划,突出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政府意图和争夺21世纪技术优势、保持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及国防实力的强烈意图。 二、21世纪初世界电子信息工业发展展望 21世纪,人类将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将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发展潮流。 1997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WTO)40个代表方达成《信息技术协议》,承诺在2000年1月1日前取消计算机、计算机软件、通信设备、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和科学仪器的关税,并允许部分发展中国家于2005年将上述信息产品关税减至零。1997年10月,WTO 在日内瓦召开“第二阶段信息技术协议”讨论会,准备将电视机、录像机、收音机、印制板制造设备、平板显示器、电容制造设备、音频设备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也纳入《信息技术协议》零关税产品清单中,但准备在2002年1月1日才把这些产品关税降为零。《信息技术协议》的签署将使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市场全球化,加剧全球信息产品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使信息产品的性价比不断提高。 在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微电子技术与产品市场将持续高速发展 世界PC、网络相关产品、数字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产品和汽车电子设备需求量迅速增加,使得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公司(WSTS)的预测,1998年~2002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5%,2002年全球半导体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2008-12-25 19:48 【摘要】本文概述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讲述了移动、卫星、光纤等通信方式。 关键词: 通信技术发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电话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传输媒介、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方式的改变都是影响电信通信的因素。 二、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刺激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那种单一、低效的信息传输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更多、质量更好,还要求获得信息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并能对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互控制。社会与市场的这种需求再加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三、移动通信 为了实现客户对通信业务种类及数量的需求,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在经历了模拟、GSM数字系统变革后,,又提供了一种能够全球漫游、支持多媒体等数据业务且有足够容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既是码分多址技术(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无线电通信技术是第三代无线电通信技术, 目前已在北美、东南亚和韩国被大规模投入商用。以前的模拟手机只能在模拟网覆盖地区使用, GSM 手机只能在GSM 网覆盖区使用, 两大系统互不兼容, 造成频率资源的浪费。采用CDMA 技术的新型手机由于实行的是双模式, 所以无论是数字网, 还是模拟网覆盖的地区, 都能自动转换工作方式, 不但可以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10~20倍,而且给用户带来方便;二是通话质量高,接近市话效果;三是发射功率在0.1~2000毫瓦之间所以对,人体辐射小。四是断话率低,保密能力强,因此,倍受用户的青睐。另外, 低地球轨道卫星开辟了移动通信的新领域, 掀起了卫星全球移动通信的新浪潮。将多个卫星链接在一起, 把地球天衣无缝地覆盖起来, 由多个蜂窝交换机网, 可连通地球上任何一点, 从而实现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实现“电子地球村”的目标。 四、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在空间技术和微波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方式。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可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正在飞速发展, 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中、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内的新系统不断涌现出来, 归纳起来,分为非同步(含低轨道L EO、中轨道M EO ) 和同步(同步轨道GEO ) 两大类。以低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具有时延短、路径损耗小、能有效地频率复用、卫星互为备份、抗毁能力强等特点,多星组网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覆盖。典型的有“铱”系统、“全球星”系统。以静止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使用卫星少, 卫星静止可实现昼夜通信, 监控卫星系统简单。这些系统, 正在步入产业化、商业化和国防化的轨道。卫星通信还有几项新技术:小天线地球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