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打造学生喜欢的“班级惩罚

班主任培训

教你打造学生喜欢的“班级惩罚

每一个新建立的班级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如迟到、未按时完成作业、违反课堂纪律、不文明交往等学生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弄得老师们焦头烂额。我每次与班主任交流班级契约时,老师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询问在我的班级是否有惩罚制度。其实,儿童都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的,在我的班级惩罚制度是存在的。面对学生犯错,惩罚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的资源。重要的绝不是惩罚制度本身,而是惩罚制度怎么制定、怎么实施以及怎么评价。

1

在儿童成长的世界有一个重要主题一直被成人忽视,那就是游戏。年龄越小的孩子,游戏对于他们越为重要,他们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捍卫游戏规则,并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成长,这就是游戏精神及其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逐渐丧失游戏精神,越发地固守成年人的教条。但学生尚处于成长中,我们为何不继续保持游戏精神,运用游戏法则促进孩子们的成长呢?

在新班级建立二三周以后,规则意识较弱学生的真实面目暴露出来了。这既是一个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很多老师把注意力放在努力地“教育学生不犯错”上,这实际上是以教育之名行管理之实。于是,各种惩罚、家校联合教育等手段粉墨登场,层出不穷,但往往效果不佳。与其这样,我们不如转变观念,和学生共同完成一场游戏。

每次接新班,我都会启动一个“班级吉尼斯记录创造者”游戏,记录个人与集体保持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长时间记录。例如,针对迟到问题,设立了“个人按时到校记录”“小组按时到校记录”“全班无迟到记录”等,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在这里,我回避了“禁止迟到”的消极心理暗示,使用“按时到校”的积极心理暗示。于是,每名学生都努力创造自己和集体的“正向记录”。游戏只是一种形式,成为个人连接集体的纽带。可既然是游戏,违反者当然要受到惩罚。

2

我同样秉持游戏心态,面向全班收集惩罚措施,汇编成班级《惩罚大典》。我向全体学生发放两张问卷,一张问卷书写“当你表现好的时候,希望得到怎样的奖励”,另外一张书写“当你表现不好的时候,如何惩罚自己才有效”。惩罚的原则只有一个——更好地把游戏

玩下去(即惩罚必须具有教育的意义,在哪里犯错,就在哪里惩罚,惩罚是为了成长,但禁止“错位教育”)。

在收集的各种惩罚方式中,我根据不同的犯错类别进行分类、整理、修改,形成了具有班级特色的《惩罚大典》。摘录部分如下:按时到校篇

学生迟到一次,由班级赏罚大使送上惩罚单,请该学生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项:

1.第二天必须第一个到教室,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位进教室的老师和同学,并亲切地握手;

2.走读生到班主任家楼下接班主任上班;

3.走读生为按时到校记录保持者带早餐;

4.连续30天按时到校记录抵消一次迟到记录;

5.住宿生刷新所在寝室到教室的最快记录。

完成作业篇

学生在利用空余时间补完所有作业的基础上,还要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项,并请学习部长审核批准。学习部长审核是否通过的判定依据主要是该选项是否符合该生的具体情况。

1.请以所缺作业内容为考试范围,自制30分钟课堂练习试卷,并提供每道题的详细解答思路和解答步骤;

2.帮助老师批改当天当科作业,撰写详细批改报告,并针对性地评讲作业;

3.聘请讲师团讲师辅导自己完成作业并接受考核,同时支付讲师不低于50积分的酬劳;

4.聘请讲师团成员周末集中辅导,并接受考核,同时支付讲师不低于100积分的酬劳;

5.为该科老师服务一周(服务方式与科任老师协商,如拿教具、恭迎教师上课、整理办公桌、打印试卷等);

说明:第1、2项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第3、4项主要针对学习有困难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第5项主要针对因师生关系疏远或者对学科失去兴趣的学生,因为关系大于教育,与教师产生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科知识。

认真劳动篇

主要针对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卫生劳动的学生,在独自完成班级清洁一天的基础上,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项,并请劳动部长审核批准。

1.为全班同学义务擦桌子一周;

2.为全班同学义务换水一个月;

3.为科任老师义务整理办公室一个月;

4.每节课后整理讲台,擦黑板一个月;

5.每日放学卫生保洁一个月;

6.担当劳动委员一周,并确保学校检查合格。

课堂展示篇

主要针对课堂走神、睡觉、随意讲话、干扰课堂等学生,在向该科老师和同学们慎重道歉的基础上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项,并请学习部长审核批准。

1.完成本节课课堂文字实录一篇;

2.以本节课内容为基础,周末回家制作课件,录制微视频一份;

3.以本节课内容为基础,原创或改编成课堂练习试卷,请该学科老师审核;

4.为该科老师做教学助理一周,具体事务与该科老师协商确定;

5.聘请讲师团讲师重讲本节课内容,同时支付讲师不低于100积分的酬劳。

文明礼仪篇

针对生生、师生交往不文明的学生,在向该老师和同学道歉的基础上,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项,并请班主任审核批准。

1.站立教室前门一日(课间时间),向进出教室的每一名同学和老师问好;

2.抄写正确的话若干遍(50遍以上),在完成后作为礼物送给对方,并在公共场合大声喊出来;

3.和对方签订协议,为对方服务三件事,具体事情相互协商,提交班主任审核;

4.针对犯错类型,制作成微班会课件,利用道德午餐时间(我校特色活动之一,每日下午2:00-2:10)为全班同学上一次礼仪微班会;

5.把交往不文明过程写成剧本,和对方互换角色,重新演绎一遍后,写出自己的感想。

3

例如,有的学生迟到了,班级赏罚大使会送上《惩罚单》,内容如下:

惩罚单

××同学:

你于年月日因迟到(学生自行填写迟到原因),请自行选择以下惩罚措施中的第项,以完成自我惩罚获得成长:

1.第二天必须第一个到教室,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位进教室的老师和同学,并亲切地握手;

2.走读生到班主任家楼下接班主任上班;

……

年月日

一次,家离学校最近的学生小丁迟到了,在大家的“怂恿”下,他选择了“按时到校篇”的第3项——为按时到校记录保持者带早餐。选定后,生活部长拿出纸和笔统计同学们想让小丁带的早餐。这个要吃酸萝卜面,那个要吃姜鸭面,还有的要吃豆浆油条、包子蒸饺、煎蛋薄饼……一会儿功夫,“早餐食谱”和买早点的钱交到了小丁的手里。第二天,小丁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心愿,早上6点起床挨着早点铺买东西,因为自己实在拿不了那么多,还电话邀请几个好朋友帮忙才完成了任务。那天,我破例让学生们在教室共进早餐。当所有学生向小丁表达谢意的时候,小丁的脸上浮现的不是受到惩罚的尴尬和难堪,却是满脸略带羞涩的幸福。

在《惩罚大典》中,我采用了两种策略,一是把学生注意力转向了“选择”,纠结“我应该选择哪个选项”的时候,实际上就在衡量自我惩罚的方式和程度;二是这些惩罚措施原本来自学生自己,他们能更好地自我解释,比老师强加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刚开始,很多学生写的惩罚措施几乎都是以前的老师强迫他们承受的类似体罚的内容,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惩罚的利弊,是否能通过这种惩罚达到帮助自己成长的目的。只有非错位的惩罚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是被惩罚,而是承担做错事之后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了这份责任感,各种学生问题才可能被顺带解决。

师生共同开展游戏,自然而然浸入了创造、规则、坚持、分享、合作等教育元素。迟到、旷课、清洁、作业等问题不再以问题的面目出现,师生之间也不再围绕问题剑拔弩张,教育变得好玩起来,岂不快哉!

2016年11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