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三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三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通过近50篇随笔文章,系统讲述了作者从事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感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一暑假,要读一本好书,让自己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这样的趣事,于老师写出来与孩子们一起回味,真如个大男孩一般。
读大师的话,感受着大师的大爱,忧伤着大师的忧伤。
我们正在践行着大师前行的道路,渐渐地在语文教学中走向成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三《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
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
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部分对我的触动颇深,受益颇多。
这一章的开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
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身教”无痕,而且于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
因此于老师说:“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 接着于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无言之教”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字。
“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于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的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写字的意义太大了,小学生要写好字。
”于老师强调练字要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自己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
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不会善罢甘休。
二是朗读。
于老师说自己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而且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
“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书语刘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5篇)

书语刘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5篇)第一篇:书语刘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书语刘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刘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压卷之作。
年逾古稀的于老师,用了四年的时间,对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做了全面总结,把最想对自己、对同事、对朋友、对弟子、对千千万万教育同行说的话,言真思切、情深意笃地写进了书里,也写进了无数教育人的心里。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带着徐州乡村骨干教师共读这本书。
每每品读于老师简约平易的语言,走进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体悟田野研究的智慧经验,常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
于老师说,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做个‘明’师,不求有‘名’,但求心‘明’”。
在我看来,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贤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育之“明”,更做到了“显诸仁,藏诸用”的无痕之“明”,所以,他才成为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才能“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作出了永载语文教学史册的重要贡献”。
(崔峦先生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如何学做于永正老师那样的“明师”?走进书中,我们慢慢读,细细品,期待能寻找到答案。
涵养“甘草”品性在书中,于老师借同事朱友明老师的话语,将自己比作“甘草”,用甘草温和、包容、调和三个特性来诠释自己的品格,也道出了所有学生对老师的期盼,可谓是神来之笔。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温和亲切。
随意到班级里调查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老师,最常用的词语就是“和蔼可亲”。
温和的微笑、亲切的态度,是缩短师生间距离最好的法宝。
七十多岁的于老师回忆起教过自己的老师,仍充满深情地写道:“微笑是他们共同的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2.激励是教育的伟大法宝 于老师说:“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
的老师,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 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他在书中深情地回忆自己的成长故事:三年级写的
作文被张老师全篇画上波浪线;四年级写的大字有 两个得了双圈;期末考试,考得不错,张老师给他 画的奖励;初中写的作文得到李晓旭老师青睐,评 价: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师 范时,写了一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有感》, 赵维仁老师将此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还拿到另一班 读„„ 在教育里,这种激励实在是太重要了。
总是用微笑和幽默代替批评。 2.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 于老师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于老师以尊重为理念,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放下架子, 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年 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 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一 个孩子,那份源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转化 信念和意志,让教学充满智慧,充满情意。
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 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
谢谢!
于老师提出激励学生的“五大原则”:第一,针 对性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励学生日渐长 进。朱飞飞写人物对话经常不点引号,于是,让他 每天抄写一句课文中人物对话。改掉毛病后,给他 戴了一顶“进步飞快”的“高帽子”。还风趣地说: “朱飞飞作文中的引号再也不飞了!”第二,实指 性原则。表扬要有事实,恰如其分。比如:你的字 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我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 像说话那样自然!你居然会正确地使用分号,说明 你头脑很清晰!第三,鼓动性原则。张斌学习进步 了,写话没出现一个错别字,全班同学为他唱一首 歌。还有引领性原则、及时及重复性原则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
第一,甘草性温、味甘。
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
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
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
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
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
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
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
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第一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读于永正《我的为师之道》有感《我的为师之道》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从教半个世纪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
一章一章用心地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书中字字皆有情,章章皆有意。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不仅在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还对什么是语文、什么是小学语文、学语文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教小学语文不间断地进行思索与实践,并把自己的心得形诸于文字。
在实践中,他认识到老师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坚持学习,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一)用童心润童心,童心未泯 1.做“性温”、“味甘”的甘草朱友明老师形象地把于老师比作“性温”、“味甘”的甘草。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解人意。
面对学生的错误,于老师总是用微笑和幽默代替批评。
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上画金鱼,命其为课文插图;宁宁的脸上被房栋甩了墨水,笑称“锦上添花”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于老师如甘草般宽容大度。
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于调和。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
于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他“深谙中庸之道”,懂得做事要把握好“度”。
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说得深刻一点儿,就是“真诚恻怛”,“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在于老师眼中,中庸不是“知识”,不是“道理”,而是素养。
2.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于老师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他在书中给出了九条策略: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和学生一起做值日;做错了,公开认错;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精选5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精选5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篇3】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搭建了这样的阅读学习和读书交流的平台和任务,我也才真正的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颇丰。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
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
首先是性温。
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
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
其次是包容。
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处处留心皆学问。
镜子无处不在。
于老师说:在校园里走一圈,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和风细雨,学生异常专注;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声音洪亮,教鞭甩得啪啪响,教室里却曾经是孩子。
再者是调和。
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
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于老师的做法形象的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它们都没有用。
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娥一种方式。
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第一专门感激我的师傅,感激我师傅的赠送和鼓舞,让我有机遇细细拜读了于教师的《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成颇丰,正如师傅所鼓舞的“悦读越出色”。
于永正教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小孩。
作为教师,应该依照自己喜爱的教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小孩!最令我最佩服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如此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明白得、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
我想,让于教师永葆青春的隐秘或许就在于他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小孩,保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学无止境的恒心吧!咱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教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因此喜爱他的缘故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对照。
第一是性温。
“性温”确实是碰到问题,能“后退一步”,摆正心态。
“温”是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之首。
“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教师的第一期盼。
微笑是于教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表现吧。
第二是包容。
以欣赏的目光看周围,看他人,看到的就只是优势,会感觉处处春景明媚;以挑剔的目光看周围、看他人,看到的都是缺点,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觉周围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片黑暗,感觉自己的身旁无良人、无美景。
生活处处留意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
于教师能让“迟到”的学生破涕为笑,化“窘迫”为“轻松”。
如此的宽容,完全出于明白得—一种推己及人的明白得。
这种推己及人,能让咱们有了安静的心态和处置问题的聪慧。
再者是调和。
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需“严”,“温”与“严”,“威”与“猛”,“恭”与“安”之间把握好“度”,切不可只执其一端。
于教师不愧为聪慧型的教师,他还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
作为教师,咱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我喜爱他”。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相关推荐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部分对我的触动颇深,受益颇多。
这一章的开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
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身教”无痕,而且于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
因此于老师说:“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接着于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无言之教”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字。
“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 于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的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写字的意义太大了,小学生要写好字。
”于老师强调练字要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自己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
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不会善罢甘休。
二是朗读。
于老师说自己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而且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
“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教师如能达到“见文生情”的朗读水平,即便不讲朗读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跟读,时间久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高。
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
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
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
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
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教师要有自制力。
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于永正《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我的为师之道》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从教半个世纪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
一章一章用心地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书中字字皆有情,章章皆有意。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不仅在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还对什么是语文、什么是小学语文、学语文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教小学语文不间断地进行思索与实践,并把自己的心得形诸于文字。
在实践中,他认识到老师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坚持学习,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一)用童心润童心,童心未泯
1.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朱友明老师形象地把于老师比作“性温”、“味甘”的甘草。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解人意。
面对学生的错误,于老师总是用微笑和幽默代替批评。
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上画金鱼,命其为课文插图;宁宁的脸上被房栋甩了墨水,笑称“锦上添花”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于老师如甘草般宽容大度。
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于调和。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
于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他“深谙中庸之道”,懂得做事要把握好“度”。
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说得深刻一点儿,就是“真诚恻怛”,“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在于老师眼中,中庸不是“知识”,不是“道理”,而是素养。
2.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
于老师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他在书中给出了九条策略: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和学生一起做值日;做错了,公开认错;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于老师以尊重为理念,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
他的课堂民主平等、情趣盎然,学生在朗读感悟、语言积累、读写迁移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言语交际能力。
教学《翠鸟》,于老师摇身变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通过采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翠鸟的生活习性、飞行特点外化为学生的言语表达。
教学古诗《草》,和学生一起互动,一人分饰妈妈、哥哥、奶奶三个角色,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教学极具戏剧化。
教学《爱如茉莉》,和学生进行近乎表演式的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走进母女二人的内心,理解母亲“一愣”、“微红了脸”的内涵以及“嗔怪”的意思,体悟女儿想问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虽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
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痴而忘返,当得知长得有点像芭蕉的“大树”就是语文课本里说的“旅行家树”时,竟高兴地扑上去,打量着,抚摸着,并合影留念。
他说:“以后再讲《旅行家树》这一课时,便多了一份资源,多了一份情感。
”
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那份源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转化信念和意志,让教学充满智慧,充满情意。
(二)用真情换真情,情真意切
于老师说,教育有一种最重要或者说最根本的力量——情。
这种情可化为对学生的理解和体谅。
教学《祖父的园子》,有学生质疑:“我在园子里瞎闹,把菜种踢飞,把谷穗当作狗尾草割掉,祖父为什么不批评我呢”于老师课后反思:“我能像‘祖父’那样宽容吗”
1.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喜欢他
于老师强调不强求喜欢每一个学生,要努力做出喜欢的样子。
样子和行为是关键。
上课时亲切的目光;学生发言时期待、鼓励的眼神;学生红领巾歪了,为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和学生一起跳绳;课间,找调皮学生掰手腕……
于老师的行为更多的体现在表扬上,从来不吝啬。
摸摸学生的小脑袋;拍拍学生的小肩膀;竖起大拇指。
他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和其他信息,发现丛翔不吃早餐,给他准备饼干;听说小军爸爸住院,星期日免做作业。
魏亚军同学转学后不到两个月又回来了……这些方法、行为的背后都是“情”字在支撑。
2.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
于老师说:“我从不认为我只是教语文的,我是教师,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方方面面。
”他总是想儿童之所想,做儿童之所做,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培养儿童语文能力与精神成长融为一体。
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钓鱼、钓虾;认识苹果;峄山探幽;游皇藏峪;急行军,围歼云龙山“空降之敌”;走进军营;参观飞机、坦克;划船;参观王杰烈士纪念馆;拔草、捉虫;到农村朋友家作客;野炊……
他总是千方百计把“玩”的文章做足,让“玩”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垂钓活动,慰问五保老人和军属;军营一日,身着迷彩服挎着冲锋枪照相;认识苹果,举办展览,写说明,当讲解员,写通讯报道;学生毕业时,邀请同桌合影留念……
这些活动的细节会给学生留下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
(三)用影响和激励,促进儿童成长
1.“无言之教”影响深远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三大看家本领——写字、朗读、表达(口头和书面),具备这三大本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
练字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
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练好每个字,不会善罢甘休。
如:左,横短撇起笔高一些;右,横长,撇起笔稍低一些。
班,中间的竖撇起笔高。
奉,春字头的撇捺宁长勿短。
凤,“又”要写得狭长,里面的空隙基本填满。
于老师特别推崇张颂的《朗读学》一书。
他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十分重视朗读。
备课必先备朗读,上课必定朗读。
朗读既是学语言,又是用语言。
把课文朗读好了,什么语言呀,理解呀,情感呀,语感呀,表达呀……都有了。
朗读的关键是一个“情”字——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于老师具有“见文生情”的功力——至今还记得于老师在电话里一遍一遍教我朗读的情景。
那是准备执教人教版《生命生命》时,反复练习朗读“静听心跳”一段,自认为读得还不错,就打电话给于老师,我在电话里读给他听。
于老师听了一遍,说读得不好。
怎么读好他说,这段文字是作者杏林子的内心独白,要虚读才好。
接着,就在电话里,我读一句,于老师纠正一句,不厌其烦一句句地教我读。
上课时,在舒缓的乐曲声中,我的范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可以说,朗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融“内化”与“表达”于一体,更是需要教师用整个生命在那里做示范。
于老师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写下水文”的忠实践行者。
他认为,“写下水文”是最好的作文备课。
要求学生写的作文,他都要先“下水”。
“下水”,便知“水”的深浅,便取得了指导学生的发言权。
“下水”的目的何在——示范、激励。
2.激励是教育的伟大法宝
于老师说:“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
他在书中深情地回忆自己的成长故事:三年级写的作文被张老师全篇画上波浪线;四年级写的大字有两个得了双圈;期末考试,考得不错,张老师给他画的奖励;初中写的作文得到李晓旭老师青睐,评价: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师范时,写了一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有感》,赵维仁老师将此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还拿到另一班读……
在教育里,这种激励实在是太重要了。
于老师提出激励学生的“五大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励学生日渐长进。
朱飞飞写人物对话经常不点引号,于是,让他每天抄写一句课文中人物对话。
改掉毛病后,给他戴了一顶“进步飞快”的“高帽子”。
还风趣地说:“朱飞飞作文中的引号再也不飞了!”第二,实指性原则。
表扬要有事实,恰如其分。
比如:你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
我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样自然!你居然会正确地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第三,鼓动性原则。
张斌学习进步了,写话没出现一个错别字,全班同学为他唱一首歌。
还有引领性原则、及时及重复性原则。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我知道,于老师已将知识、理论融入肌体与灵魂,并能转化为行为,并成为生命的自觉与自然。
他的文化品格,他的学识修养,他对教育的态度,他对语文的情感,他对学生的关爱,就是一种“范本”,不仅给我们树立榜样,更是提醒我们要反躬自问,以善修德,以积极的态度去尊重规律,滋养天性,让每一个儿童成为他自己,让每一个儿童真实善良、快乐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