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合集下载

做好老师是一生的修行读《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做好老师是一生的修行读《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03 做一个会“激励”学生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 鼓舞。”激励要动情、激励要及时、激励要当众、激励要重复。 于永正老师建议用放大镜找后进生的优点,激励他们。他说: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 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
目录
做“甘草”一样的老师 做一个言行一致的老师 做一个会“激励”学生的老师
01 做“甘草”一样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书的第一章就非常吸引 我“做甘草”。甘草是一 味中药,如何与老师联系 起来呢?细细品读,我知 道于老师具备甘草一样的 品格,他与同事相处得很 好,学生也喜欢他。
所以老师应注重自己平时 的一言一行,如要求学生坐有 坐相、站有站相、自己就应先 做好;要求学生遵守秩序,自 己首先就要做到上下楼梯靠右 恻慢行、不迟到早退,遵守校 纪校规。当一时解答不出学生 提出的问题时,不要敷衍搪塞, 而是耐心分析研究解决方法, 或者与学生一起探讨。在这个 过程中孩子会明白,做事不能 有头无尾,缺乏恒心……老师所 做的一切,他们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温和 包容 调和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温和
作为一味中药,甘草性平、味甘,也有说它是 偏温性的。在孔子的五大美德“温、良、恭、俭、 让”中,“温”居首,代表温文尔雅、和蔼可亲。 应该说,“温”也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 盼。因此,作为老师,如果温和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微笑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看到我们便没有距离 感,没有恐惧感,学生怎会不喜欢我们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甘草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几乎能与所有草药为伍。 而于永正老师就具有如甘草一般的包容性。包容就是 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老师每天面对不同的学 生,这些学生有懂事听话,也有调皮捣蛋。对于不听 话的学生,老师难免会心烦气躁。于老师说:“先处 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看了这句话,我深有感触, 它让我在面对“问题孩子”和遇到工作难题时能冷静 下来,用平和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处 理难题。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越来越懂事,自己的 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作为老师,不要忘记,自己 曾经也是孩子,时常用孩子的视角看待他们,就有了 平和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智慧。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完整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完整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摘抄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

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

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

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甚至还有崇拜我的。

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什么?一、做“性温”、“味甘”的“甘草”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

”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

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

“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2、包容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

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

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

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有人只会教一两篇课文,不算本事。

”“老师大笨蛋。

”支撑包容的是修养。

我的自身修养来自四个方面:读书同时读自己。

以人为镜。

不断反思。

不断地写。

3、调和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力不至于过猛。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

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

理想的教学:因材施教“温而厉”,“威而不猛”,是一种修养,是中庸!“因材施教”、“心理调和”,是缘于老师对学生的深切了解。

做甘草就是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摘抄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

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

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

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甚至还有崇拜我的。

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什么一、做“性温”、“味甘”的“甘草”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

”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

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

“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2、包容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

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

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

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有人只会教一两篇课文,不算本事。

”“老师大笨蛋。

”支撑包容的是修养。

、我的自身修养来自四个方面:(1)读书同时读自己。

(2)以人为镜。

(3)不断反思。

(4)不断地写。

3、调和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力不至于过猛。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

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

理想的教学:因材施教“温而厉”,“威而不猛”,是一种修养,是中庸!“因材施教”、“心理调和”,是缘于老师对学生的深切了解。

做甘草就是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完整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完整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摘抄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

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

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

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甚至还有崇拜我的。

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什么?一、做“性温”、“味甘”的“甘草”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

”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

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

“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2、包容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

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

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

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有人只会教一两篇课文,不算本事。

”“老师大笨蛋。

”支撑包容的是修养。

我的自身修养来自四个方面:读书同时读自己。

以人为镜。

不断反思。

不断地写。

3、调和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力不至于过猛。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

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

理想的教学:因材施教“温而厉”,“威而不猛”,是一种修养,是中庸!“因材施教”、“心理调和”,是缘于老师对学生的深切了解。

做甘草就是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说到上课,我们真的要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努力践行昭示着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在这方面,外国的同行做得确实好.下面的例子我牢记不忘,它不知胜过几多年夜事理!一位美国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蚯蚓”.讲着讲着,一位小学生站了起来——生:请问老师,蚯蚓什么味道?师:抱愧,我没有尝过.生:我可以试试吗?师:固然可以!生:我尝过了,您加分吗?师:固然加分!这位学生果真去“品尝”了蚯蚓,然后向老师和同学讲蚯蚓的味道!而且,据说这位学生后来成了一名生物学家.(这位老师培养了好几位生物学家)如果我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会怎样回答?再者说,我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吗?一位日本老师这样教“千克”:他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到操场的沙坑里装一千克沙子——你觉得一千克多重,就装几多.然后他逐一过秤.可想而知,没有人能装得准的.这时,老师把一千克的沙袋拿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一一衡量,尔后重新到沙坑里装.这次学生们“估量”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居然装得正好!老师一堂课,就是忙着“过秤”,一边称着,一边夸赞着,或者惋惜着.我女儿是教小学英语的.她从澳年夜利亚考察回来后,讲了这样一个课例.上课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着一身黑色的“海盗服”,一只眼睛戴着黑眼罩,手里拿着一把刀——纸做的,张牙舞爪地走进教室,年夜讲海盗的故事——那天,她执教的是《海盗的故事》这篇课文.这哪里是老师,简直是一名“江洋年夜盗”!但她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其实不时发出笑声.别说女老师,我们男同胞敢这样做吗?我在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小学听一位外籍教师上课,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来自美国的女教师.那天正值西方的圣诞节.她一进门,便向小朋友打招呼,祝圣诞节快乐,边说边从提包里取出巧克力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听课的老师也有一份.师生边吃边对话,气氛十分融洽.有的小朋友说话声音小,她从不说“请年夜声讲”,而是走到学生跟前,蹲下身子,侧耳倾听.她时而年夜笑,高兴得像个孩子;时而双眉紧蹙,双手一摊,说声“是吗?”或者“不!”她真的不像老师,而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是一位长年夜了的儿童”.这样的课例不胜枚举.且不说这些课折射出来的理性光辉是什么,单就这些老师的率真、纯粹,以及近乎孩子般的天真,就让我感动,让我深思,并从中窥见了自己的缺乏与问题.英国一位同行的故事,更发人深省.这位英国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都很调皮,爱捣鬼.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果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年夜的母猪.”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从那天起,他们的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变高了.即使有贪玩的,另外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肥猪吗?”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有了很年夜的进步.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老师说:“固然可以.”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了一只特年夜特肥的猪.老师走近那头肥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这个异域故事,在一些老师听来可能觉得荒唐可笑,可能还不以为然——作为一名教师去亲吻一头猪,成何体统!我们一些老师之所以不能一下子接受它,除风俗民情中外有别之外,可能更多的还是由于我们执着固守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自有一套教师观.自古以来,教师的位置虽然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崇尚斯文.教师的举手投足总带着“人师”的味儿,半点也苟且不得.庄重圣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标准形象.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就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架子”.年夜概也正因如此,教师就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就匍匐在讲台之下.于是乎,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这些故事,如涓涓清泉流过我的心灵.我的心静了,净了.于是,我对自己说: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吧!少些包揽,多些自主吧!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吧!放下架子,走下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位置吧!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

第一,甘草性温、味甘。

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

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

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

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

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

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

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

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第一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读于永正《我的为师之道》有感《我的为师之道》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从教半个世纪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

一章一章用心地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书中字字皆有情,章章皆有意。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不仅在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还对什么是语文、什么是小学语文、学语文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教小学语文不间断地进行思索与实践,并把自己的心得形诸于文字。

在实践中,他认识到老师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坚持学习,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一)用童心润童心,童心未泯 1.做“性温”、“味甘”的甘草朱友明老师形象地把于老师比作“性温”、“味甘”的甘草。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解人意。

面对学生的错误,于老师总是用微笑和幽默代替批评。

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上画金鱼,命其为课文插图;宁宁的脸上被房栋甩了墨水,笑称“锦上添花”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于老师如甘草般宽容大度。

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于调和。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

于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他“深谙中庸之道”,懂得做事要把握好“度”。

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说得深刻一点儿,就是“真诚恻怛”,“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在于老师眼中,中庸不是“知识”,不是“道理”,而是素养。

2.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于老师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他在书中给出了九条策略: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和学生一起做值日;做错了,公开认错;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第一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摘抄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

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

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

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甚至还有崇拜我的。

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什么?一、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

”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

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

“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2、包容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

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

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

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有人只会教一两篇课文,不算本事。

”“老师大笨蛋。

”支撑包容的是修养。

我的自身修养来自四个方面:(1)读书同时读自己。

(2)以人为镜。

(3)不断反思。

(4)不断地写。

3、调和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力不至于过猛。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

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

理想的教学:因材施教“温而厉”,“威而不猛”,是一种修养,是中庸!“因材施教”、“心理调和”,是缘于老师对学生的深切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们特别推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文章,他从个人经历和观察出发,竟然得出做一名好老师的秘诀是: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课的课!真相究竟是什么?
说到上课,我们真的要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努力践行昭示着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

在这方面,外国的同行做得确实好。

下面的例子我牢记不忘,它不知胜过多少大道理!
一位美国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蚯蚓”。

讲着讲着,一位小学生站了起来——
生:请问老师,蚯蚓什么味道?
师:抱歉,我没有尝过。

生:我可以尝尝吗?
师:当然可以!
生:我尝过了,您加分吗?
师:当然加分!
这位学生果真去“品尝”了蚯蚓,然后向老师和同学讲蚯蚓的味道!而且,据说这位学生后来成了一名生物学家。

(这位老师培养了好几位生物学家)
如果我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会怎样回答?
再者说,我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一位日本老师这样教“千克”:
他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到操场的沙坑里装一千克沙子——你觉得一千克多重,就装多少。

然后他逐一过秤。

可想而知,没有人能装得准的。

这时,老师把一千克的沙袋拿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一一掂量,尔后重新到沙坑里装。

这次学生们“估量”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居然装得正好!
老师一堂课,就是忙着“过秤”,一边称着,一边夸赞着,或者惋惜着。

我女儿是教小学英语的。

她从澳大利亚考察回来后,讲了这样一个课例。

上课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着一身黑色的“海盗服”,一只眼睛戴着黑眼罩,手里拿着一把刀——纸做的,张牙舞爪地走进教室,大讲海盗的故事——那天,她执教的是《海盗的故事》这篇课文。

这哪里是老师,简直是一名“江洋大盗”!但她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并不时发出笑声。

别说女老师,我们男同胞敢这样做吗?
我在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小学听一位外籍教师上课,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来自美国的女教师。

那天正值西方的圣诞节。

她一进门,便向小朋友打招呼,祝圣诞节快乐,边说边从提包里取出巧克力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听课的老师也有一份。

师生边吃边对话,气氛十分融洽。

有的小朋友说话声音小,她从不说“请大声讲”,而是走到学生跟前,蹲下身子,侧耳倾听。

她时而大笑,高兴得像个孩子;时而双眉紧蹙,双手一摊,说声“是吗?”或者“不!”
她真的不像老师,而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是一位长大了的儿童”。

这样的课例不胜枚举。

且不说这些课折射出来的理性光辉是什么,单就这些老师的率真、纯真,以及近乎孩子般的天真,就让我感动,让我深思,并从中窥见了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英国一位同行的故事,更发人深省。

这位英国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都很调皮,爱捣蛋。

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

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
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

”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

”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

从那天起,他们的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变高了。

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肥猪吗?”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老师说:“当然可以。

”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牧场。

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了一只特大特肥的猪。

老师走近那头肥猪,轻轻地吻了它。

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异域故事,在一些老师听来可能觉得荒唐可笑,可能还不以为然——作为一名教师去亲吻一头猪,成何体统!我们一些老师之所以不能一下子接受它,除了风俗民情中外有别之外,可能更多的还是由于我们执着固守的教育理念。

因为我们自有一套教师观。

自古以来,教师的地位虽然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崇尚斯文。

教师的举手投足总带着“人师”的味儿,半点也苟且不得。

庄重圣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标准形象。

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就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架子”。

大概也正因如此,教师就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就匍匐在讲台之下。

于是乎,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

这些故事,如涓涓清泉流过我的心灵。

我的心静了,净了。

于是,我对自己说:
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
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吧!
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吧!
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吧!
放下架子,走下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本文来源: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转载请
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