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言文字的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

浅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

浅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中学阶段是孩子们语言成长与积累的重要阶段,这使得一些事物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后的人生。

在现代社会,语言的多样化使得他们有时会迷失方向,就此,我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语言的规范,通过各种活动以提高全体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规范的重要利用网站优化训练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用语逐渐盛行,这对我们的传统语言形成了一种冲击,对我们学生语言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就此我想谈一谈自己的个人意见。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日趋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信息化。

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交通和信息的挑战、劳动和就业的挑战无不在21世纪的教育中充分表现出来。

先进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育发展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所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教育的现代技术手段视为参与21世纪竞争的基础条件。

因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手段的竞争!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已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中文信息处理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先决条件,普及普通话的用字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效益和水平;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有力地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提高国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二、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强大功能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服务。

学校网站设有“语言文字专栏”,介绍普通话规范知识、汉字规范知识,供师生研究;发布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及有关要求和安排,宣传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等等。

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通过这一栏目,师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及时查阅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模拟练、语言文字知识、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为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

做好语言文字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做好语言文字教学

做好语言文字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做好语言文字教学

做好语言文字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做好语言文字教学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教学,语言即说话能力,文字即识字、写字能力。

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呢?首先,教师必须规范使用好语言,在普通话上力求标准,用字、吐字清晰准确,在耳濡目染中,学生才会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最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最有效、最直接的交流手段便是口语表达。

社会这个大家庭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只会机械操作、学问满腹的“书呆子”是不会被社会接纳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全能型人才。

面对这一国际型的人才需求,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更加严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规范口头语言从“口语交际课”上通过学生听话、说话,在动态的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

具体来讲,首先,规范学生的口语语音。

“口语交际”使用的是“口语”,是普通话。

说准普通话是“口语交际课”的第一要义。

其次,规范口语交际的“语义”。

“口语”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而运用口语交际则使“个性色彩的口语”语义进入一个共同的语言系统。

因为口语交际所使用的词汇,只有是规范的词汇,才能成功地进行交际。

如有学生用“香甜甜”描述水果的味道。

“香甜甜”这个词明显是带有该同学个人色彩的“口语”。

这时,有同学纠正:“香甜甜”应说成“又香又甜”。

于是,这位同学便知道了一种规范的说法。

口语交际活动中这种对“语义”的规范作用一直伴随口语交际活动的进行。

这种规范有的是外部的纠错,有的是话语者的自省。

最后,规范学生的“语法”。

这里所说的“语法”,并不是语法书讲的“语法”,而是语言心理学所说的学生“语言感”。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 构建文明育人环境(论文) (3)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 构建文明育人环境(论文) (3)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构建文明育人环境引言作为一个学校来说,校园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教育质量。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是构建文明育人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交往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校园语言文字的现状、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文明育人环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校园语言文字的现状目前,校园语言文字的使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辱骂、侮辱性言辞的滋生:部分学生在交流中使用辱骂、侮辱性言辞,伤害他人自尊心和形成积极交往的壁垒。

2.方言和俚语过度使用:一些学生在交流中过度使用方言和俚语,造成沟通障碍和语言质量下降。

3.网络词语的溢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网络词汇开始泛滥成灾,影响正常的校园交流和语言表达。

二、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规范使用校园语言文字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2.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规范校园语言文字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3.培养健康的交往方式:规范校园语言文字能够促使学生在交往中注重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

4.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规范校园语言文字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构建文明育人环境的途径为了构建文明育人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培训,提升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使其成为学生规范语言文字的榜样。

2.制定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校园语言文字规范,明确禁止使用辱骂、侮辱性言辞,限制方言和俚语的使用,并规定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

3.加强学生教育与引导: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规范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规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交往方式。

深入探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

深入探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

深入探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深入探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简介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于社会交流、文化传承和知识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规范化的定义、目的、方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对该领域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规范化的定义规范化是指将语言文字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规范,以确保其在使用中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规范化可以包括语法、拼写、标点符号和用词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规范化,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可读性和理解性,避免语义模糊和误解,促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规范化的目的规范化的目的有多重。

首先,规范化可以确保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能够被正确地理解和应用。

其次,规范化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使得文化和学术领域的成果能够被广泛传播和共享。

此外,规范化还有助于提高文档和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增强读者对内容的信任和理解。

规范化的方法规范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制定语言文字的规则和标准,例如制定统一的拼写和语法规则。

此外,规范化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推动,培养人们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和遵守能力。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规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自动校对和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帮助纠正和改进文本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

规范化对社会的影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规范化可以促进跨地区和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减少沟通障碍。

其次,规范化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发展。

此外,规范化还可以保护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避免语言文字的混乱和失传。

结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规范化的定义、目的、方法和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规范,促进有效的交流和知识传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探讨语言文字规范化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论文

探讨语言文字规范化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论文

探讨语言文字规范化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论文引言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文字规范化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并分析其影响及挑战。

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1. 促进有效沟通: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误解和歧义。

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沟通,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

促进有效沟通: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误解和歧义。

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沟通,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增进文化理解:语言文字规范化有助于建立共同的语言框架和参照标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意思。

通过共同遵守的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从而增进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

增进文化理解:语言文字规范化有助于建立共同的语言框架和参照标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意思。

通过共同遵守的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从而增进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

3. 建立信任和认同:规范的语言文字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和认同感。

在跨文化交流中,遵守共同的语言规范可以彰显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尊重他人的意愿,从而促进双方之间的信任和认同。

建立信任和认同:规范的语言文字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和认同感。

在跨文化交流中,遵守共同的语言规范可以彰显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尊重他人的意愿,从而促进双方之间的信任和认同。

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影响和挑战1. 提高交流效率:通过语言文字规范化,人们可以更快速地理解和回应对方的信息,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然而,规范化可能导致某些特殊用语或方言的流失,对一些特定群体的交流造成一定的影响。

提高交流效率:通过语言文字规范化,人们可以更快速地理解和回应对方的信息,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然而,规范化可能导致某些特殊用语或方言的流失,对一些特定群体的交流造成一定的影响。

2. 文化多样性的平衡:在推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时,需要兼顾文化多样性。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月,消失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消失》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觉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化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觉简体字》证明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觉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楚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消失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楚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觉‘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消失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消失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消失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消失的年月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

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用鲜活语言文字引领生命远航论文

用鲜活语言文字引领生命远航论文

用鲜活的语言文字引领生命远航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汉字以其丰厚的渊源,强大的构造能力和淋漓的表现能力让“语文”拔得“百科之母”的头筹,成为学科之航母。

遗憾的是,当“语文”走进课堂,孩子们却仿佛对祖国的语言陌生了起来,甚至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解铃还需系铃人——引领学生在文字间游弋,鲜活的语言文字可以唤起孩子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智慧,滋养蓬勃的生命。

一、还原汉字诞生的历程,建立多元认知关系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还原汉字诞生的历程,让看似单调的笔画、结构灵动起来,活化为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生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理解汉字,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1.“猜猜看”的游戏如,“日”“月”“大”“雨”等诸多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与楷书书写十分相近,我们可以先出示他们的甲骨文字形,再出示金文、小篆、隶书的字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形象,说说观察到了什么,这时候孩子们可能会把自己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接着,老师可以激情、神秘地说:“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字可神奇了,这有趣的图形其实就是一个汉字,猜猜看,它是什么字?”在观察基础上的“猜一猜”为学生认识新字做了铺垫。

2.讲一讲故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有些字乍看不能一下子与新学的汉字联系起来,譬如“保”“包”“休”等,我们可以采用看图讲故事的方法,当孩子们把图上的画面用故事讲述出来的时候,汉字的读音甚至意思都会脱口而出,这时教师再适当点拨,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感受语素强大的构造能力,在甄别中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语素是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很多语素,尤其是单音节语素有非常强大的构词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发现这种现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等文论文

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等文论文

浅谈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等浅谈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徐杏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对学生的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回避或逾越“表达思想感情”这一关,却往往存在浅尝辄止,不深入不到位的问题。

因此,掌握语文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文字运用的角度、词汇和句法结构所提供的叙述意义上,对课文进行深一步的解读。

如此方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呢?1 合理分配时间,保证训练的“量”。

课堂教学讲究节奏,就像一首乐曲,一幕戏剧,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特别是语文课,缓急适度。

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兴趣大增,对课文的重点记忆深、理解快。

这种对节奏的把握,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科学运筹。

2 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训练的“质”。

现行语言教材的编排,都是划分成若干训练组的。

每组大都安排了重点读写训练项目。

而每个读写训练项目又都是按“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编排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课教学的实际要求,确定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教学,如同散点巡视,无法明确一个聚集重点。

然而当你确定某种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时,又必须照应编排组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

如果该组是侧重于“读”的方面的训练,就应当把你计划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目标调整到偏重阅读、朗读或背诵。

若该组的训练项目是侧重于“写”,则应要求学生默写、摹写或缩写、改写等,以求最终达到计划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语言文字的论文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是现实需要众所周知,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言语实践。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浙江省教育厅也在2010年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试行)》,在第一板块“教学准备与设计”第6条中明确提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

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

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

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

”不论是“标准”还是“建议”,无不以制度的形式,对一线语文老师课堂中的练习设计与安排进行导向和规范:练习的形式必须“多样化”;练习的目的必须指向“语言的理解运用”;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少于8分钟”。

但反观我们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练习设计偏离“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仍不在少数,存在严重的现实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词句练习重“记忆”,轻“运用”;语言的理解运用离不开词句的练习,但不少老师在词句练习的安排上,习惯进行单项的记忆训练。

如“听写”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一层不变地重复着:“老师报词语,学生写词语”的方式。

句子练习呢,无非冠之以“采蜜”等花样,让学生抄抄记记。

日复一日,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对于如何针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去领悟、内化、运用,则欠缺思考。

学生会写词句,但不会运用词句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文本理解重“问题”,轻“语言”;有人曾笑言,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是“问答课”,教师问,学生答,在问问答答中把一篇课文串讲完了。

这一说法,不免有些片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现今小语课堂的弊端——教师问题太多,而对文本语言的学习、运用,引领与指导过少。

(三)读写结合重“操练”,轻“言说”。

读写结合是阅读课课堂练习的一种常见形式。

但是遗憾的是,老师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往往是基于“这里应该设计一处写话练习,让课堂显得张弛有度”,或者“这个语段的语言表达形式很有特色,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

却很少思考学生言说的兴奋点会在哪里,他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而,读写结合练习,往往能见到学生口号式的语言、标语式的语言,缺乏见解,缺乏独特的表达。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立足学生,立足课程,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自主表达。

二、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一)词句练习从“记忆”走向“运用”语文课堂会有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词句练习,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1.多维听写。

词句“听写”是进行词句巩固的有效的练习方式之一。

但是,假如一个词语,在听写时,只是教师报词语,学生写词语,那仅仅是单一的根据字音判断字形的练习。

听写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其发挥明晰构词规律、理解词义构成词串、语境运用等更多的功能。

如四年级上册《尊严》一课中“骨瘦如柴”一词,如何在听写中达成训练目标的多元呢?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一从“构词规律”角度听写,“骨瘦如柴”是一个比喻式的形容词,指人“消瘦得像一根柴火一样”。

像这样用比喻的方式来构词,形容某种事物特点的词语还有哪些呢?学生略微思考,“心急如焚”、“胆小如鼠”、“面如土色”等词语就会喷涌而出;二从“词义内容”角度听写,“骨瘦如柴”是形容瘦到极点,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消瘦?“瘦骨嶙峋”、“形销骨立”等,那与之相反的,又有哪些词语呢?“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等,学生在理解词义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具有关联意义的词语仓库,便于今后运用时的提取;三从“语境运用”角度听写,也就是听写带有“骨瘦如柴”的句子,听写的句子可以是课文里的,也可以是教师创编的。

当然,根据意思写词语等都是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2.迁移运用。

课文中的词语,学生学习后如果不能加以运用,那仍然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没有实现其语用的价值。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对学过的词语及时进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如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描写不同的花开放的样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极具个性的词汇。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些都是把花儿当成了人来写;而描写“万寿菊”和“月光花”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欣然怒放”、“舒展”这些词语都用得非常精妙;此外,“中午十儿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两句话则写得非常简洁,简洁,也是一种美。

为了便于学生领悟和内化该段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提供其他花朵开放时的图片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开放时间,如“蒲公英花早上六点左右;芍药花早上七点左右;荷花八点左右;半枝莲十点左右;茉莉花傍晚五点左右”。

学生有了具体的语言材料,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文中的词汇就不再是难事了。

3.活用记忆。

活用记忆最典型的要数“古诗词活用”。

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习惯于让学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而为什么要背、要默,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

其实,背诵、默写古诗,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夯实学生古诗文的基础,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

活用古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1)应景活用。

即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背诵或写出相应的诗句。

如:“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

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

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这句诗来。

”此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诗句就不再是一种书面的符号,而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相拥,诗句从书本走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2)“综合活用”。

即根据同一风格,或者同一内容的一组诗歌,按照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综合整理,概括活用。

如六年级上册关于古诗词,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之中;《秋思》张籍的乡愁是()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的乡愁却是由()勾起的,可见,同是表现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物是不同的。

我还知道描写乡愁的诗句有()。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古诗进行了辨析解读,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而且更有利于记忆和运用。

4.情境运用。

同一个词句在不同的情境中,其表达的感情或许会千差万别。

同样的,在同一个语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种情感。

这种根据情境灵活运用语言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的结尾这样写道: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

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那就一定让他进来。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此时会用怎样的语气问秘书呢?为什么?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帮助学生走进高尔基的内心。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地问。

他想()。

学生联系上下文,肯定会填写上“高兴”、“兴奋”、“急切”等词语,因为高尔基此时心里会想:“这孩子是一名少先队员,是为班级的墙报来为我拍照的。

照片拍不成他有多难过啊!我一定要再给他一次机会。

”这样在情境中进行语句练习,更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文本理解从“问题”走向“语言”小学语文阅读课被人诟病为“问答课”,一定程度反映出了我们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弊端:教师问得多,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领悟得太少。

而且教师的问题多半指向文本内容,而非文本语言,这有悖于阅读教学的本质。

欲要解决这一现实不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本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直接对话,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去体悟、去活用,把文本语言通过课堂练习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1. 朗读——参照——发现。

拿两个以上的文本互为印证、互相阐释,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文本所体现的不同色彩、质感和情调,从而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与妥帖。

参照的文本可以是教师自创的,也可以是作品的初稿,甚至是同一文本中的不同描写。

如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中,通过对“马”“狗”“狮子”的描写,写出了火烧云变化快。

教学时,教师只需设计一个练习:“这三段话,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然后,即可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互相参照。

在对比中,他们能很快他们发现这三段话之间的秘妙:相同之处都是先写像什么,再写不像什么;不同之处是变化的过程写法不同。

学生如能体悟至此,其文本的精妙已然掌握,若再让学生写一写“火烧云还会像什么”,学生对写法也就了然于胸了,写起来也就有模有样,章法具备了。

如此,不问不答又有何妨?2. 朗读——还原——体悟。

引导学生把文本存在的状态和文本生成的状态进行比较,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深入到与之对应的隐性文本上,从而促进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5课《中彩那天》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这句话中“拮据”一词,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也是下文展开的一个基点。

说它是难点,因为这是一个书面词语,学生平时基本不会用到;说它是基点,因为下文中诸多矛盾的冲突,都源自生活的“拮据”。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拮据”呢?必须让“拮据”从书本中走出来,根据生活进行生发,还原“拮据”真切的生活面貌。

教师就可设计一道练习: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写一写自己眼中拮据的生活。

当学生把因为缺少钱,生活很贫困的窘境描写出来时,他们也就理解了“拮据”的意思,并对下文家人的矛盾冲突产生理解,对父亲的行为也就有了道德意义上的认同。

3. 朗读——背诵——活用。

很多文本,因其是白话文,内容本身学生一读就能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

但是,文本语言带来的节奏和音韵感,却是非通过朗读而不能感悟的。

这样的文本,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用一用,文本的精髓也就能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了。

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段话,没有一个生僻词语,像音乐一样,在轻快的节奏变化过程中,把鸟的多、鸟的快乐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

学生朗读后,教师通过填空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很快地这个()就变得很热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