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病例分析
淋巴瘤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淋巴瘤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淋巴瘤是一种由淋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患者通常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疲乏、贫血等症状。
针对淋巴瘤的护理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下是一位淋巴瘤患者的疑难病例及护理讨论。
病例介绍:张先生,男性,57岁,因多个淋巴结肿大数年就诊。
经过多次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目前进行第四疗程化疗,但发现张先生出现严重的口腔溃疡和味觉丧失,导致营养不良和情绪不稳定。
问题分析:口腔溃疡和味觉丧失是化疗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因为口腔黏膜和肠道黏膜的细胞也会受到化疗药物的影响,导致糜烂和坏死。
同时,口腔黏膜上的味蕾也可能受到损伤,导致味觉丧失,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心情。
此外,由于口腔溃疡的存在,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和不适,影响日常生活。
护理计划:1.口腔护理:每天使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使用口腔消毒液和软毛牙刷定期刷牙,避免糜烂区域直接受到刺激。
如果患者口腔溃疡较大,需要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2.营养支持:设计营养计划,尽量提供高蛋白、高能量、易于消化的食物。
对于味觉丧失的患者,可以使用调味酱料来提高食物的风味。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餐食菜单来激发患者的食欲。
3.心理疏导:尽可能让患者了解口腔溃疡的发生原因,并积极缓解患者的焦虑和不安。
为患者提供温暖、和美和谐的环境,避免令患者感到无助和恐慌。
4.监测和评估:定期记录患者的体温、饮食量、味觉状况和口腔溃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营养状况,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总结:淋巴瘤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副作用,并且需要长期进行护理。
护理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温暖关爱的态度。
针对张先生的护理,口腔护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和监测和评估都是重点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护理效果。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并且在艾滋病人群中更为常见。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由淋巴组织或淋巴细胞引起,通过淋巴系统扩散。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是指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基础上发生淋巴瘤。
本文将对一例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分析。
该患者为男性,55岁。
因发热、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和持续性夜间盗汗等症状就诊。
患者患有艾滋病已有10年,过去有长期吸毒史,并未接受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体格检查发现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最大淋巴结超过5cm。
肝、脾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5/μL,病毒载量高达10^6。
经淋巴结活检及骨髓穿刺,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经PET-CT检查显示,淋巴瘤累及全身淋巴结、骨髓及脾脏。
骨密度检查未见明显骨损伤。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艾滋病合并淋巴瘤。
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了多种治疗措施。
患者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以控制艾滋病病毒复制。
随后,采用了化疗方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进行淋巴瘤的治疗。
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发生了术中性感染,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感染得到控制。
化疗结束后,患者继续接受了利妥昔单抗的单独维持治疗。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淋巴结显著缩小,夜间盗汗和发热等症状消失。
患者在随访期间,每3个月进行一次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查。
患者的病情稳定,没有出现明显复发迹象。
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治疗后逐渐恢复,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值。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是一种临床病例常见的疾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和化疗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对于艾滋病患者合并淋巴瘤的治疗,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至关重要。
良好的随访和临床监测也对预防复发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疾病,它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并导致许多不同的并发症。
淋巴瘤是一种白血病的类型,它是由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所致。
当艾滋病患者出现淋巴瘤时,病情会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有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以及该病例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
临床病例:患者姓名:李女士年龄:46岁性别:女主要症状:反复发热、盗汗、乏力既往史:艾滋病病史10年,长期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治疗入院时间:2021年6月临床症状:患者自述反复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已有半年之久,但未引起重视。
近期症状加重,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因而前来就医。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多达多个部位,质地硬,无压痛。
患者面色苍白,肝脾肋下未触及。
检查结果:1. 体格检查:见上述主要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贫血(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增多,白细胞总数正常。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显示CD4阳性、CD8阴性。
3. 影像学检查:全身PET-CT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代谢亢进。
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PET-CT检查表现,患者被诊断为艾滋病合并淋巴瘤。
治疗:1.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持续使用。
2. 化疗方案: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瑞滨+异环磷酰胺)进行化疗。
每隔21天一疗程,共6个疗程。
3. 支持疗法:纠正贫血、维持营养、控制感染。
预后: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良好配合治疗,且监测指标逐渐改善。
化疗结束后,患者继续接受ART治疗,并定期复查PET-CT。
目前尚未出现复发,预后良好。
结语: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疾病,治疗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协作。
在ART治疗的化疗对于淋巴瘤的控制至关重要。
患者的身体状况、免疫功能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
本文就某位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种并发症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患者是一名52岁的男性,他已经确认感染了艾滋病。
他最初来到医院是因为出现了多个淋巴结肿大。
经过进一步的检查,他被诊断出患有全身性浆细胞增生性淋巴瘤(SLL)。
淋巴瘤是一种来源于淋巴细胞的癌症,而SL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淋巴瘤亚型。
在这种病例中,浆细胞不断增生,从而导致淋巴结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在这位患者的情况下,淋巴瘤的病情已经进展到了全身性的程度。
考虑到患者同时患有艾滋病,他接受的治疗方案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性和有效性。
他开始接受了化疗和免疫治疗。
其中包括了利妥昔单抗和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甲氨蝶呤等药物。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够针对癌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进行选择性的破坏。
这种药物不仅可以直接杀死癌细胞,还可以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利妥昔单抗也是SLL的常规治疗方案之一。
环磷酰胺则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从而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
阿霉素、长春新碱和甲氨蝶呤则是化疗药物,主要通过阻碍癌细胞的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来达到治疗效果。
这位患者接受了多个疗程的化疗和利妥昔单抗治疗。
治疗期间,他需要注意身体的反应和副作用,以及艾滋病病情的控制。
他也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评估。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淋巴瘤病情有所缓解,但仍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
总之,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是一种需要注意安全和有效性的严重并发症。
治疗方案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并接受监测和评估。
通过综合治疗的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缓解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病情。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腺淋巴瘤的发生可能是性别、地区、遗传、年龄、烟 草、感染、免疫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吸烟与腺淋巴瘤的 发生密切相关[5]。其主要的临床特点如下[6]:(1)年龄 及性别 腮腺腺淋巴瘤以老年男性好发。本组全部为男 性病例,倾向男性好发趋势更为突出,可能与病例数 不足有关;(2)肿瘤位置 腺淋巴瘤好发于腮腺后下极 (象限),即耳垂下区域,本组中位于后下象限占 60%;(3)质地 腺淋巴瘤由于其组织特性及常含液性成 分,因此通常质中偏软;(4)形态 腺淋巴瘤常具有完整包 膜及均匀膨胀生长,因此表面光滑,瘤体形态较规则。 (5)病变具消长史. (6)腮腺腺淋巴瘤具有多发倾向 。
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各具备一定特 点,仔细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多数能在术 前做出正确的诊断,CT尚能发现少数较小、 深在的、体检易漏检的病灶,检出率更高。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 巴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分析患者临床、 CT表现,CT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形态、大小、 密度、边界及强化程度、强化模式等。
临床资料
10例均为男性,年龄55~79岁,平均岁。全 部具多年吸烟史,最多者每天打50支/天;1例 有慢性腮腺炎病史。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肿胀而 就诊,病程5d~11年,1年以上8例。腮腺内 (多位于耳后下)可触及患侧有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不等包块,质地软或中等硬,边界清楚,可活 动,均为无疼痛性包块。体检发现单侧病灶7例 (均为右侧),双侧病灶2例,共检出12个病 灶。无全身其他不适。
病灶大小
病灶大小 ~,平均。
病灶密度变化
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增强后11个病灶密度较 均匀;4个病灶密度不均,内部可见无强化囊 变区,其中1个病灶增强后见内部大部囊变无 强化(图3)。平扫CT值为,动脉期(延迟 30s)CT值平均为,其中病灶轻度强化4个, 中度强化6个,明显强化5个,静脉期(延迟 90s)CT值平均为。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姓名:王先生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既往史:艾滋病感染3年,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检查结果:CD4+T细胞计数低于50/μL,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低,IgM多克隆蛋白阳性病理诊断:浆细胞型淋巴瘤患者王先生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3年前确诊,但一直未接受过ART治疗。
最近,他开始出现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约为2个月。
他因此到当地医院就诊,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后被诊断为浆细胞型淋巴瘤。
具体的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贫血、乏力、发热以及体重减轻。
王先生还出现了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
根据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王先生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明显,肝脾肿大,胸部CT显示右侧胸膜下、肺门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多发的结节影。
在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后,王先生的CD4+T细胞计数低于50/μL,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低,IgM多克隆蛋白阳性,提示免疫功能重度受损。
在进行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浆细胞型淋巴瘤。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具有以下特点:1. 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艾滋病病毒会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使得患者对于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免疫监视能力降低,增加了淋巴瘤的发生风险和进展速度。
2. 并发症严重: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系统多种器官的并发症,如肝脾肿大、贫血、发热、呼吸道症状等。
这些并发症会大大加重患者的病情和生存质量,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构成了较大的困难。
对于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治疗方案,首先需要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以控制艾滋病毒的复制,减缓免疫系统的损伤,并通过提高CD4+T细胞计数来改善免疫功能。
对于淋巴瘤的治疗方案,通常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对于尚未接受ART治疗的患者,可优先考虑进行ART治疗,以控制病毒的活跃复制,然后再考虑进一步的淋巴瘤治疗方案。
在患者王先生的治疗中,首先进行了ART治疗,以控制病毒的复制。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摘要】本文基于一个关于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
在介绍疾病背景后,我们详细讨论了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
通过这一病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病例启示,探讨了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这篇研究对于提高医生对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认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艾滋病、淋巴瘤、临床病例分析、患者、诊断、治疗、预后、病例启示、研究意义、临床价值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它指的是艾滋病患者同时患有淋巴瘤。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性疾病,淋巴瘤则是一种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容易出现各种感染和肿瘤,而淋巴瘤在艾滋病患者中发生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HIV直接感染淋巴细胞、造成免疫抑制、导致淋巴系统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消瘦等。
诊断艾滋病合并淋巴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确诊后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化疗、放疗等。
本文将通过一例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深入探讨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2. 正文2.1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为男性,50岁,农民,因体检发现HIV阳性,随后出现进行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
患者自述曾有多次不安全性行为史。
无其他明显基础疾病史,无过敏史。
家族病史不详。
体格检查: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韧硬,最大者约3cm×2cm,无压痛,无移动性。
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瘀斑,肝脾未及。
生理反射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示CD4+T细胞计数为120/μL,HIV血症病毒载量为10^5 copies/mL。
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穿刺病例报告模板

淋巴穿刺病例报告模板摘要淋巴穿刺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适用于淋巴结肿大、淋巴系统感染和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报告通过分析一例淋巴穿刺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
通过这一病例报告,希望对淋巴穿刺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介绍淋巴穿刺是通过取得淋巴结的细胞学活检材料,进行细胞学检查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提供淋巴系统内部的信息,对于淋巴结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报告病例描述患者,男性,59岁。
主诉颈部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发热和流感样症状。
患者病程两周,由于症状未能缓解,因而来就诊。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了一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2厘米,质地中等,有一定的压痛。
患者伴有疲倦、食欲差、低热和盗汗等全身症状。
此外,患者无其他症状或体征。
检查与诊断为了明确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患者进行了淋巴穿刺检查。
经过细胞学检查,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核分裂象增多,胞浆比较丰富,并呈现一定的异型性。
这些结果表明患者可能患有淋巴瘤。
进一步对患者进行CT扫描和PET-CT检查,发现患者的全身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以及肺部和肝脏的结节状病变。
综合临床表现、淋巴穿刺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非何杰金淋巴瘤。
治疗患者在确诊后被转至肿瘤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根据临床分期和患者的整体情况,采用了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患者经历了多个疗程的化疗后,肿瘤体积明显减小,且淋巴结肿大明显改善。
患者的全身症状逐渐消失。
随访和预后患者在治疗后保持定期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血液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
截止目前,患者已经连续两年无疾病复发,预后良好。
结论淋巴穿刺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对于淋巴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淋巴穿刺的临床应用和诊断过程。
对于类似病例的患者,早期淋巴穿刺检查能够明确诊断,采取及时治疗,提高预后。
同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发挥淋巴穿刺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ppt
1
一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完整ppt
2
病例1
患者,女,69岁,因“咽痛5月余,咳嗽、吞咽 困难1月”于2009年1月14日入耳鼻喉科。
既往史:40年前患“甲亢”,服用“他巴唑”2 年后复查甲功正常; 发现“高血压”10年 ; 患“冠心病,心绞痛” 5年;发现“慢性乙型 肝炎”1年;1年前患“脑梗塞”。
NK/T细胞淋巴瘤 CT多表现为弥漫浸润型。可见肿块边界不清 ,可向上延及鼻咽部,向下达喉咽,向内突向咽腔,甚至蔓 延至对侧。肿块内可见坏死致密度不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 。因肿瘤常在黏膜下浸润性生长,病变早期CT可表现为局部 结构略膨隆或正常
完整ppt
14
2 关于HBsAg阳性B细胞淋巴瘤
广东省一项研究发现: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 HBV携带率高达30.2%
based regimen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in both HBsAg-positive and HBsAg-negative
patients. Ann Hematol, 2010,89(3):255-262
完整ppt
15
预防性使用拉米夫定可以减少79 %的HBV激活风险和32%的因 HBV激活而导致的死亡风险
查体: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多 个肿大淋巴结,质中,部分融合,较大 的如枣样大小,无压痛。余无阳性体征 。
完整ppt
8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5.31×109/L, LY 29.2%, HGB 130g/L, BPC202×109/L
LDH: 228U/L 骨髓细胞学检查:(-) 胸部CT: 纵膈淋巴结肿大
查体:左侧扁桃体肿大伴溃疡。
完整ppt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5.08×109/L, LY 29.2%, HGB 142g/L, BPC246×109/L
LDH: 182U/L HBsAg(+); HCV-Ab(-) HBV-DNA<103 骨髓细胞学检查:(-) 颈胸腹CT :口咽左侧壁软组织影,局部咽腔
HBsAg阳性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应用包 括化疗在内的免疫抑制治疗后,发生HBV 激活的风险增加,激活率为20%~75%
HBsAg阳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联合利妥 昔单抗治疗的HBV激活率高达75%,死亡 率高达13%
Pei SN, Chen CH, Lee CM, et al.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following rituximab-
LDH: 228U/L 彩超: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骨髓涂片发现疑似淋巴瘤细胞
完整ppt
12
性别 年龄(岁)
发病时间/确诊时间
IPI评分/分期 化疗方案
8疗程后诊疗 复发
DLBCL
病例1 女
71
2008.9/2009.1
2分/ Ⅲ A期
2×R-COP, 6×R-CHOP, 2×R-CHOP 暂无 完整ppt
Ziakas PD, Karsaliakos P, Mylonakis E. Effect of prophylactic lamivudine
for chemotherapy-associated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lymphoma: a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clinical trials and a decision tree addressing
prolonged
prophylaxis
and
mainten完a整ncppet.
Haematologica,
2009;94(7):998-
16
1005
3 DLBCL CHOP21与 CHOP14的比较
• 在老年(60-80岁)、高危(aaIPI 2-3)患者中, 8个疗程R-CHOP21和8个疗程R-CHOPl4两 年PFS分别为49%和63%,两年OS分别为 67%和70%,两者无显著差异。
完整ppt
9
诊断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Ⅲ A期 IPI 2分 胆囊结石
完整ppt
10
治疗
化疗1 CHOP21 达PR 化疗2 CHOP21 达CR 化疗3 CHOP21 化疗4 CHOP14 化疗5-8 CHOP21 停药后复查胸部CT,血常规,浅表淋巴结
彩超3个月1次
完整ppt
11
血常规: WBC 5.31×109/L, LY 29.2%, HGB 130g/L, BPC202×109/L
狭窄;两肺门及纵膈多发淋巴结肿大;腹膜 后多发淋巴结 UCG:左房内可见28×20mm中等回声团附着 于房间隔中部。
完整ppt
4
2009年1月15日我院左侧扁桃体病理示:粘 膜组织多量炎细胞浸润,另见散在异型 细胞,不能除外淋巴瘤。
2009年1月22日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示:左扁 桃体病变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 ),免疫组化:CD20(+),CD3(+),CD56(),CD10(-)。
病例2 女 61 2010.HOPE 13
交流
1 口咽部 DLBCL与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 现存在明显差异
DLBCL CT表现为口咽的软组织肿块影,多起源于舌扁桃体、腭 扁桃体及舌根部,肿块较大时突向咽腔造成不同程度临床症 状,一般表面光整,内部密度均匀,增强CT中度均匀强化, 周围结构可见受压改变
第5疗程后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溶栓后口服华法令 化疗7-8 R 停药后每隔3个月复查颈胸腹CT,血凝,血常规等 停药1年应用R-CHOP 1次;半年后再次R-CHOP
完整ppt
7
病例 2
患者,女,60岁,因“发现颈部及腹股沟 淋巴结肿大1月余”于2010年5月17日入 我科。
既往史:4年前发现“胆结石”,未治疗 。
完整ppt
5
诊断: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Ⅲ A期 IPI 2分
2 左房粘液瘤 3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 4 高血压病3级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6 陈旧性脑梗 7 慢性乙型肝炎
完整ppt
6
治疗
化疗1 R-COP 21 化疗后行左房粘液瘤切除术 加用拉米夫定 0.1 po QD
化疗2 R-COP 21 化疗3-6 R-CHOP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