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合集下载

01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01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01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寡人之于国也一、实词1、河内凶.:荒年2、则移其民于河东:黄河以东(此处无倒装)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固定格式,怎么办呢?(宾语前置)6、王如.知此:如果7、谷不可胜.食也:尽、完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形容词活用名词,活着/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活用动词,穿。

10、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11、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1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由振奋引申至开仓。

13、非我也,兵.也:兵器、武器 14、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附】斯:①代词,这②连词,则、那么③不译二、固定句式(参考课后练习二)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三、虚词1、之(1)凑足音节,无实义: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鸡豚狗彘之畜(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斯天下之民至焉(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代词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以(1)凭借: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凭借)(2)按照:斧斤以时入山林(3)把: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tì)之义3、于(1)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到: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3)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乎3、輮使之然.也:这样4、金就.砺则利:靠近5、臂非加.长也:更加6、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7、假.舆马者:借助、利用8、而致.千里:到达9、而绝.江河:横渡 10、而神明自得.:得到11、锲而不舍.:放弃 12、用心一.也:专一二、虚词1、以(几种固定格式)(1)学不可以已:同今天的“可以”(2)輮以为轮:把……作为(3)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办法)2、于(1)从……中: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比: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3)对于:善假于物也3、焉(1)兼词,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而(1)表转折关系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表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与重点字词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与重点字词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二、 文化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2.《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3.“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河内与河东 “河”,是黄河的专称。

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区,约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县一带。

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5上古学校
先秦的学校有三种名称:校、庠、序。

校,夏代的学校;庠,殷代的学校;序,周代的学校。

夏、商、周三代共称学校为校,这些都是大学。

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6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劝学»
一、 重点知识点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 木直中绳,以为轮。

课题: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字词常识。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字词积累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字词积累

必修三文言字词积累《蜀道难》《琵琶行》文言字词等危(高)萦(缠绕) 扪(摸) 胁息(屏住呼吸)膺(胸口) 坐(空白白)但(只) 去(距离) 盈(满) 喧豗(喧闹声) 嗟(叹惋)尔(你) 胡为( 为什么)峥嵘(高俊) 崔嵬(高俊) 或( 倘若) 匪(非不是) 吮(吮吸)咨嗟(叹息)砧(捣衣石案板)朔漠(沙漠)冢(坟墓)贾人(商人)出官(出京外调)恬然(宁静淡泊)迁谪(贬官)为(做创作)凡(总共)信(随意随便)阑干(纵横交错)却(退后)向前(以前)惘然(迷惘)《寡人之于国也》文言字词河(黄河) 凶(荒年年成不好) 亦然(也这样) 无如(没有像) 者(...的人) 加(更) 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 既(已经) 曳(拖着) 走(跑逃跑) 或(有的人) 直........耳(只不过...罢了) ....也(是) 胜(尽完) 数罟(细网) 洿池(深池) 斤(斧头) 豚(小猪) 彘(猪) 谨(谨慎认真) 庠序(学校教育) 申(反复陈述) 悌(敬爱兄长) 颁(斑) 检(制止约束) 饿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放粮)非...也...也(不是...是...) 是何异于(这和.....有什么区别) 罪(归罪) 岁(年成)《劝学》文言字词劝(勉励,鼓励)已( 停止) 中(合乎,符合) 輮(“煣”用火烤使弯曲) 其(代词) 槁(干,枯) 暴( 通“曝”晒) 挺(直)故(因此,所以) 金(金属) 就(接近) 参( 检查) 省( 反省) 知(智慧) 须臾(一会儿,片刻) 跂(提起脚后跟) 彰(清楚,明显) 假(借助) 舆(车) 致(到达) 生( 通“性”天性) 善(善于) 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神明(智慧)跬步( 古代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无以( 没有....办法)骐骥( 骏马) 舍(停止) 锲( 刻) 镂( 雕刻) 黄泉( 地下的泉水)《师说》文言字词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者......也(是)受(授)孰(谁)固(本来)夫庸.........乎?(哪里.....呢)是故(因此所以)益(更加)之所以(....的原因)益(更加)之所以(.....的原因)其(大概)皆(都)非...也(不是)或(有的人)不(否)士大夫(读书人官吏之统称)族(一类人)彼(他)相若(差不多)则(那么就)谀(阿谀奉承)不齿(不屑)乃(竟然)及(比得上)常(固定)徒(一类人)是(这)而已(罢了)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或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经传(经书和解释经书的书)皆(全都)余(我)嘉(赞许)贻(赠送)《过秦论》文言字词窥(观察,侦探)宇内(天下)务(从事,致力于)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策略)拱手(毫不费力)没(通“殁”死)蒙(继承)因(沿袭)膏腴(肥沃)爱(吝惜,舍不得)致(招纳,招致)合从(合纵,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一种策略)相与(共同,一起)尝(曾今)延(延请)师(军队)逡巡(有顾虑不敢前进)亡(丢失)矢(箭)镞(箭头)赂(贿赂)亡(逃跑)北(败北,失败,败兵)因利乘便(凭借)及至(到了)奋(振作)策(马鞭)御(统治,驾驭控制)履(踩,登)以为(1.以...为 2.认为)却(退,使...退却)言(言论,著作)黔首(百姓)隳(毁坏)名城(高大的城墙) 聚之(到)镝(箭头)金(铜)瓮(水瓮,酒瓮)牖(窗户)氓隶(下层百姓)中人(一般人)蹑足(插足,参加)倔(通“崛”)阡陌(田间小路)卒(士兵)赢(背负)景(通“影”)山东(崤山以东)且夫(况且)铦(锋利)谪(降职)抗(匹敌,相当)向时(先前,以前)度(测量计算)絜(衡量)区区(小小)万乘(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万乘指国力强大)作难(起事,起义)七庙(宗庙,一般指代国家社稷)为(被)不可同年而语----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一类人-----属徒伦族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六合九州。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高三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一)字音嫻(xián)於辭令屬(zhǔ)草稿未定慘怛(dá)讒人間(jiàn)之帝嚳(kù)靡(mǐ)不畢見舉類邇(ěr)濯(zhuó)淖(nào)蟬蛻(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絀(chù)商於(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溫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通假字1、離騷者,猶離憂也。

2、人窮則反本3、靡不畢見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絀7、齊與楚從親8、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9、亡走趙,趙不內10、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詞類活用1、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3、讒諂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廣崇7、蟬蛻於濁*8、厚幣委質事楚9、其後楚日以削10、時秦昭天與楚婚11、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13、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1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今異義1、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2、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3、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4、顏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與世推移特殊句式(一)判斷句:1、“離騷”者,猶離憂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國。

4、此不知人之禍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動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3、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4、而自令見放為5、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6、數十年,竟為秦所滅7、是以見放8、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三)狀語後置句:1、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3、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四)定語後置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賓語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梳理脈絡用文中五個字概括出人物經歷。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虚词1. “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在学习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文的时候应该将重点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有助于我们进行文言文更深一步的学习。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文言句式:1、判断句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2、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3、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4、省略句(1) 省略主语(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百越之君)委命下吏(2) 省略宾语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3) 省略介词聚之(于)咸阳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今:没有)(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关系)(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今:道路,道德)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4)“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5)“从”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6)“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实词1、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合纵)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通“又”)威震四海(通震,震慑)始皇既没(通殁,死)2、古今异义(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今:获胜,获得)(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②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③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④动词的使动用法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⑤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⑥形容词作动词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以愚黔首(愚:使……愚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⑧形容词作动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必修3文言文梳理

必修3文言文梳理


觉今是而昨非 是古非今 是进亦忧,退亦忧 正确 认为正确 “这,这个,这样”引 申为“这样看来,由此 看来” 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此
唯命是听 是故 是以

计之以数 不可胜数 汉王数羽十罪 数量、数目 计算 一一列举,列举罪 状加以责备 命运 道理 方法 屡次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顙 ,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顙而后再拜,须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 再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 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 宗庙祭祀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 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 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 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 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
• (4)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 君子博学而日参பைடு நூலகம்乎己。 • (5)表修饰关系,不译。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夜缒而出
(《劝学》)
• (6)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 • (7)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2、代词。“你(们)”“你(们)的”。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
阅读教材文言单元
归纳实词:当、是、数、发、 固、遗、施 归纳虚词:而、于
文言实词

臣诚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有大石当中流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北邀当国者相见 安步以当车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犯法当死 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 应当 将 抵挡 处在 在,正在 主持,操纵 当做 面对 判罪 适合、得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实词
1、河内凶.:荒年
2、则移其民于河东:黄河以东(此处无倒装)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固定格式,怎么办呢?(宾语前置)
6、王如.知此:如果
7、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8、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生/死:形容词活用名词,活着/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活用动词,穿。

10、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11、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1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由振奋引申至开仓。

13、非我也,兵.也:兵器、武器 14、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
【附】斯:①代词,这②连词,则、那么③不译
二、固定句式(参考课后练习二)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三、虚词
1、之
(1)凑足音节,无实义:
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
鸡豚狗彘之畜
(2)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斯天下之民至焉
(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代词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以
(1)凭借: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凭借)
(2)按照:斧斤以时入山林
(3)把: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3、于
(1)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到: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劝学
一、实词
1、学不可以已.:停止
2、木直中.绳:合乎
3、輮使之然.也:这样
4、金就.砺则利:靠近
5、臂非加.长也:更加
6、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7、假.舆马者:借助、利用
8、而致.千里:到达
9、而绝.江河:横渡 10、而神明自得.:得到
11、锲而不舍.:放弃 12、用心一.也:专一
二、虚词
1、以(几种固定格式)
(1)学不可以已:同今天的“可以”(2)輮以为轮:把……作为
(3)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办法)
2、于
(1)从……中: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比: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
(3)对于:善假于物也
3、焉
(1)兼词,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而
(1)表转折关系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表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表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4)表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表假设关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表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
过秦论
一、实词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名词)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势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2、于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今同义
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于是从散约败:在这时
3、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4、遗因遗策:遗留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5、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追亡逐北:逃跑的败兵(动词活用名词)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6、延秦人开关延敌:迎接延及孝文王:延伸
7、以为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铸以为金人十二:把……铸为(以之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作为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
8、致以致.天下之士:招揽致.万乘之势:获得
9、兵斩木为兵:兵器行军用兵之道:军队
10、内.立法度:名词活用为状语,对内 11、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活用状语,对外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12、西举.巴、蜀:攻取 1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啬
14、相与为一.:相与,互相 15、约从离.衡:使离散
一,一体
16、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类 17、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类
18、追亡逐北.:动词活用名词,败兵 19、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20、然后践华为城:这样以后 2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22、率.疲弊之卒.:率,率领 2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卒:兵
24、自若也:像从前一样 2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
26、比.权量力:比较 27、然秦以区区之地:小、少
二、虚词
1、因
(1)沿袭:因遗策(2)趁着:因利乘便
(3)依靠:因河为池
2、而
(1)表目的关系
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
争割地而赂秦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表修饰关系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逡巡而不敢进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
(3)表并列关系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序八州而朝同列
(4)表顺接关系
叩关而攻秦转而攻秦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表转折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6)表因果关系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表停顿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师说
一、实词
1、道
(1)道理、规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从师之道
余嘉其能行古道
2、师
(1)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以……为师:吾从而师之孔子师孔子、苌弘…
(3)学习:吾师道也
(4)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或师焉,或否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之人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5、孰.能无惑:谁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
7、是故无.贵无.贱:无…无…:无论…无论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9、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10、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说的11、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 12、彼与彼年相若.:像
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郯子之徒.:类
二、虚词
1、乃:竟,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乎
(1)相当于“于”,表示比较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句末语气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
3、焉:句末语气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
4、而
(1)表示顺接:人非生而知之者
(2)表示转折:惑而不从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3)表示递进:吾从而师之
(4)表示修饰:从师而问焉则群聚而笑之
(5)表示目的:择师而教之
(6)表示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其
(1)句首语气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2)句首语气词,加强语气,真是:其可怪也欤。

(3)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第三人称代词:本文其余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6、之
(1)结构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2)代词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
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
(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音节停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