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HIV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HIV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HIV药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抗HIV药物的研究进展

张秋荣,王彩凤,刘宏民*,郑甲信,王俊伟(郑州大学新药研究中心,郑州450001)

摘要:目的综述了有关抗HIV药物的作用机制、结构特点及修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方法以近20年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5种酶抑制剂具有抗HIV病毒的活性,目前已有若干新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具有良好开发前景。

关键词:抗HIV药物;艾滋病;作用机制;酶抑制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于逆转录病毒,导致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发生[1]。艾滋病是人类至今难以控制的最严重的恶性传染病,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对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开发成为热点。

依据HIV感染细胞的5个阶段特点,设计合成的抗HIV化学药物可划分为五类即:侵入/融合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和装配及释放抑制剂。目前有三十多种抗HIV药物上市,大体可分为:侵入抑制剂1种、融合抑制剂l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14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4种、核苷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复合制剂1种、蛋白酶抑制剂11种和及整合酶抑制剂1种[2]。

本文对已上市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结构分类予以总结,并介绍了一些正在临床试验中的有望上市的新化学实体。

1侵入/融合抑制剂(Entry Inhibitors and Fusion Inhibitors)

1.1 作用机制

该类药物是通过干扰HIV和细胞之间的连接或融合阻止HIV进入靶细胞,这种阻断方式包括两种:①阻断HIV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连接;②抑制HIV与靶细胞融合。

1.2 已上市的药物

Enfuvirtide商品名Fuzeon,由Roche/ Trimeris研制,2003年3月经FDA批准上市,它是第一个融合酶抑制剂。原名T20,是一个合成的36个氨基酸的多肽,它对gp41有很强的亲和力,二者结合干扰了gp41六聚体的生成,阻止了病毒膜与细胞膜之间的融合,从而抑制HIV感染健康细胞[3]。

Maraviroc(1)商品名为Selzentry,由Pfizer公司研制,2007年8月经FDA批准上市,属于侵入型抑制剂,通过阻断趋化因子受体5(CCR5)来阻止HIV侵入和感染免疫细胞[4]。1.3 临床试验中的药物

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公司研制的CCR5抑制剂Vicriviroc Maleate(2)已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5]。

F

O

F

F F

O

N

N

N

O

2

图1化合物1~2的结构式

Fig1 Structure of compound 1~2

2 逆转录酶抑制剂(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RTIs)

HIV是逆转录病毒,其复制过程依赖逆转录酶,因而逆转录酶是HIV复制过程中必不可

少的酶,研究此酶的抑制剂是开发抗HIV 药物的有效途径。

逆转录酶抑制剂按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NNRTIs) 两类。 2.1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2.1.1 作用机制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是通过阻断病毒RNA 的逆转录,使病毒失去复制模板而起作用。它们首先进入被感染的细胞,然后磷酸化,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磷酸化合物。这些三磷酸化合物是HIV-1逆转录酶底物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当插入生长的DNA 链时,可导致病毒DNA 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病毒复制[6]。 2.1.2 已上市的药物

核苷类似物是应用最早的一类抗HIV 药物 [7]。应用最广泛的抗艾滋病药物是1987年3被FDA 批准上市Zidovudine (AZT)(3),随后Didanosine (ddI)(4),Zalcitabine (ddC)(5),Stavudine (d4T)(6),Lamivudine(3TC)(7)和Abcavir (ABC)(8)等同类药物相继上市。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F)(9)是第二代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它必须先经过体内活化过程,形成活性物质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后才能作用于生物靶点。Emtricitabine [ ( - ) FTC](10)也是一个新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HIV 和HBV 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许多抗艾滋病药物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另外,还有Didanosine 和Stavudine 的缓释制剂以及复方制剂(AZT+3TC )、(ABC+AZT+3TC )、(ABC+3TC )、(TDF+FTC )。2.1.3 结构特点

NRTIs 均为合成DNA 的天然底物的衍生物,AZT 及d4T 为脱氧胸苷的类似物,ddC 及3TC 为脱氧胞苷的类似物,恩曲他滨为5-氟胞嘧啶硫杂脱氧核苷类似物,ddI 及Tenofovir 为脱氧腺苷的类似物。

分子中含有碱基和类似五元环糖的结构,五元糖环没有3 -位羟基;在糖环单元有不同的杂原子被引入,也有开环的糖类似物;构型与天然核苷相同,只有3TC 与天然核苷构型相反,为左旋体。

2.1.4 临床试验中的药物

SPD-754 [ ( - )-dOTC ;BCH-10652 ](11),由Shire 公司开发,为胞嘧啶类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于2004年初进入Ⅱ期临床研究[8]。

Reverset (12)由Incyte Pharmaceu-ticals 与Pharmasset 公司联合研制,为氟胞嘧啶类似物,

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9]

HN N

O O O CH 3

N 3HO

3

HN N

O

O O CH 3

HO

6

N N

NH 2

O O HO 5

N N NH 2S O O HO

7N N

NH 210F S O HO

NH

N

N

N O O HO

4

N N N

N HN O

HO

NH 2

CH 3

CH 38N N N NH 2O P O

HO HO 9

N

N O NH 2

S O

HO

11

12

图2 化合物3~12的结构式

Fig2 Structure of compound 3~12 2.2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2.2.1 作用机制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是HIV 逆转录酶底物竞争抑制剂,而是通过与酶活性点附近的p66疏水区结合,并取代聚合酶结合位点的具有催化作用的天门冬氨酸残基,而达到抑制

HIV-1复制的作用[10,11]

。 2.2.2 已上市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HIV 感染的此类抑制剂只有Nevirapine (13)、Efavirenz (14)、Delavir- dine (15)和Etravirine (16)。Etravirine 是2008年1月经美国FDA 批准上市的新一代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其他抗HIV 药物无效者的治疗,表现出疗效迅速而持久的特点。 2.2.3 临床试验中的药物

Tibotec 公司的Rilpivirine (TMC278)(17)是TMC120的氰乙烯基类似物,抗病毒活性远远高于Nevirapine ,是Efavirenz 的10-20倍,该化合物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也令人鼓舞,预计2009年上市[12]。

DPC083(18)是一种高效的抗HIV-1化合物,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是Efavirenz 的衍生物,但它比Efavirenz 的抑制活性要强10-20倍。其原因是它与血液中蛋白的结合力较弱,药物在血液中有较高的浓度[13]。

N

N

NH N

CH 3

O 13

14HN

MeSO 2HN

N N

N N H

H 3C

H 3C O

15

16

N N O

NH

Br

NH 2

NC

CN H 3C

H 3C

NC

HN

N N

CN

H 17

18

图3 化合物13~18的结构式

Fig Structure of compound 13~18 2.3 NRTIs 和NNRTIs 的复方制剂1种

Atripla 是2006年7月12日经FDA 快速审批通过批准上市的一种抗艾滋病的新复方制剂,其制剂处方由NNRTIs 依非仑韦Efavirenz 和NRTIsTruvada (替诺福韦酯和恩曲他滨) 组合而成,患者只需每天服用一次,每次1片[14]。

3 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 ,PIs)

3.1 作用机制

HIV 的蛋白酶作用于HIV 复制过程的后期环节,它可将病毒gag 及pol 基因编码的多蛋白水解成为功能蛋白及结构蛋白,促成子粒病毒的成熟。蛋白酶活性被抑制,子粒病毒不能成熟,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15,16]。 3.2 已上市的药物

自1995年第一个蛋白酶抑制剂Saquinavir (19)上市以来,美国FDA 相继批准了Indinavir (20)、Ritonavir (21)、Nelfinavir (22)、Amprenavir (23)以及Saquinavir 的软胶囊制剂,2000年后又批准了Lopinavir (24)、Atazanavir (25)、Fosamprenavir (26)、Tipranavir (27)和Darunavir (28)。Darunavir 于2006年6月被美国FDA 批准上市,是第一个非肽类蛋白酶抑制剂,须与Ritonavir 联合使用。 3.3 临床试验中的药物

由Vertex Pharmaceuticals 公司研制的Brecanavir (GW640385)(29)已进入临床Ⅱ期研究阶段,显示良好的药理活性[17,18,19]。

Merck 公司生产的DMP-850(30)、DMP-851(31)属于非肤类环脲类蛋白酶抑制剂也

已进人临床试验阶段[20]

HN

N

O CH 3

H 3C

O

H 3C CH O

23

O 3

2

HO

CH 3N H

O

CH 3CH 33

S

N

S

H 3

CH 3

N O

S

N CH 3O

H O

3

N

H N

N H O O CH 3

CH 3

2

O

S

N

CF 3

O

O

28

O

S

NH 2

O

O

O O

H 3C

O O 3

O

O H 33

3

O

O

3

3

2DMP 850 R=Benzyl 30DMP 851 R=n-Butyl 31

图4 化合物19~31的结构式

Fig4 Structure of compound 19~31

4. 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s, PIs)

到目前为止,已经报道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类:DNA 结合剂、核苷酸类似物及寡核苷酸、硫酸酯化合物、多肽和羟基取代的芳香化合物等。 4.1 作用机制

整合酶是逆转录病毒基因表达和复制所必需的酶,在反转录之后,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整合入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中,整合过程需病毒整合酶的参与以及病毒DNA 末端结构的完整性。在HIV 复制过程中,整合酶的功能是将病毒DNA 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中。该整合过程分两步,第一步称为3′末端过程,即从病毒DNA 3′末端剪掉两个核苷酸,暴露出末端为CA 的羟基(CAOH23′) ;第二步是一对由逆转录酶转录的病毒DNA 插入宿主DNA ,即链转移过程;然后,病毒DNA 和宿主DNA 通过结合修复完成整个整合过程[21]。 4.2 已上市的药物

Raltegravir (32)商品名isentress ,由默克公司研制,2007年10月经FDA 批准上市,它是通过抑制HIV 整合酶来实现药理作用[22]。

4.3 临床试验中的药物

Gilead 公司的另一种整合酶抑制剂Elvitegravir (33)的研发比Raltegravir 晚18个月,已计划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体外试验表明,它与RT 和PR 抑制剂有协同作用[23,24]。

N

N O

H 3C

H N O H 3C

N N O

O H 3C H N O

F

CH 3

K 32

33N OH

O

F

Cl

HO

O

O

图5 化合物32~33的结构式

Fig5 Structure of compound 32~33

5展望

随着免疫病毒学和酶学等领域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的应用,有利于医药工作者深入了解HIV病毒自身结构以及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各个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合成高效低毒的抗HIV病毒药物。相信不久的将来,理想的抗病毒药物必将不断涌现。

REFERENCES

[1] ZHENG B F. Leukemia Viru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d Oncogene[M]. Vo 1. Shanghai: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 1996:65 - 81.

[2] GUO Z M, CHEN H S. HIV-1 Integrase:The new target for AIDS treatment[J]. Foreign Med Sci (Virology Lemol)(国外医学-病毒

学分册), 2001, 8(2):43-48.

[3] KILBYJ M. Potent suppression of HIV-1 replication in humans by T-20, a peptide inhibitor of gp41 Mediated virus entry [J ]. Nat

Med, 1998, 4(11):1302-1307.

[4] http :/ / www. fda. gov/ cder/ foi/ label/ 2007/ 080637lbl. Pdf.

[5] JULIE M S, CECIL T, SERENA X, et al. 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icriviroc (SCH 417690), a CCR5 Antagonist with

potent Activity agains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5, 49(12): 4911- 4919.

[6] HARRIS M, MONTANER J SG. Clinical uses of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J ]. Rev Med Virol, 2000, 10 :217

- 229.

[7]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8249641.html,/information/FDA approveddruglist2007.htlm

[8] BETHELL R , ADAMS J, DEMUYS J, et al. The 11th 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Pharmacologicalevaluation of a dual deoxycytidine analogue 3TC and SPD-754 [C] . San Francisco: 2004, 12: 8-11.

[9] COHEN C, KATLAMA C, MURPHY R, et al. 3rd International society Conference on HIV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Antiretroviral activity and tolerability of reverset (D-D4FC), a new fluorocytidine nucleoside analong,when used in combination therapy in treatment experienced patients : results of PhaseⅡb Study RYT-203. [C]. Brazil: Rio de Janeiro, 2005,7: 24-27.

[10] SORBERA L A, SERRADELL N, ROSA, et al. Rilpivirine :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Anti-HIV agent [J]. Drugs of the

Future, 2007, 32(12):1046-1052.

[11] ESNOUF R M, REN J, ROSS C, et al.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 by non-nucleoside inhibitors [J].

Struct Biol ,1995, 2:303-309.

[12] DE C E, FIELD H J. Current antiviral agents FactFile (2nd edition): retroviruses and hepadnaviruses[J]. Antiviral Chemistry &

Chemotherapy, 2008, 19(2): 75-105.

[13] LI Y X. Recent developments of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J]. Jingxi Huagong Zhongjianti , 2006, 36(3):1-6.

[14] http :/ / www. fda. gov/ cder/ foi/ label/ 2006/ 021937lbl. Pdf.

[15] ARUKSAKUNWONG O, PROMSRI S, WITTAYANARAKUL K, et al. Current development on HIV-1 protease inhibitors [J].

Current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2007, 3(3):201-213.

[16] HARMDY MR, GARNAL S, NAWAL AK, et al. HIV protease inhibitors: peptidornimetic drug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002, 9(21): 1905-1922.

[17] MILLER, JOHN F. Discovery of brecanavir: A next generation HIV protease inhibitor [J]. Medicinal Chemistry, 2007, 8:19-23.

[18] Y SUNILA R, SUSAN L F, MAGGIE T A, et al.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Brecanavir, a Nove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Protease Inhibitor, following Repeat Administration with and without Ritonavir in Healthy Adult Subjects[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7, 51(4):1202-1208.

[19] ANDREW S, WIESLAW M. K, JOHN F M, et al.Discovery of Next Generation Inhibitors of HIV Protease [J].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05, 5:1589-1607.

[20] ROBERT F K III, MONA P, ROBERT E W, et al. Synthesis, Antiviral Activ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P1/P1’ Sub stituted

3-Aminoindazole Cyclic Urea HIV Protease Inhibitors [J].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3, 13: 605–608. [21] BROWN PO, HUGHES SH, VARMUS HE. Retroviruses[M].Cold Spring Harhor (NY):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1997:161-203.

[22] ROCKSTROH, JUERGEN K, MUSCH, et al. Raltegravir [J]. Medizinische Universitaet sklinik Bonn , 2008, 26(5): 153-158.

[23] MATSUZAKI Y, WALANABE W, YAMATAKA K, el al. JTK-.103/GS9137, a novel small-molecule inhibitor of HIV-1

iniegrase, anti-HIV activity profile and pharmacokinelics in animals [J]. 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2006, 12: 5-8.

[24] KAZUYA S, EIICHI K , YASUKO S , et al. Broad Antiretroviral Activity and Resistance Profile of the Nove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tegrase Inhibitor Elvitegravir (JTK-303/GS-9137) [J]. Virology , 2008, 82(2): 764-774.

抗HIV药物种类

抗艾滋病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这类药物可作为RT(HIV在DNA过程中起主导的酶)的底物或竞争性抑制药阻止病毒的复制。这类药物主要分为以下5类。 核苷类 类为最早发现的HIVRT抑制药。(AZT)是1987年在临床上最先使用的抗HIV药物,单一或二联治疗HIV感染。由于这种治疗通常在6个月内即出现明显的耐药性,而且对机体的不佳,因而很少取得疗效。目前临床应用的新药有(zidovudine)、(lamivudine)等双脱氧核苷类。主要治疗AIDS及其,减少,但仍无法根治AIDS,且大多数有严重,需长期或终身用药。 非核苷类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代表药为地拉韦定(delavirdine),该药与其他抗HIV药合用治疗HIV感染,包括新近感染而无症状的。另外,(nevirapine)也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对对核苷类敏感或耐药的HIV病毒均有活性。近期研究发现在时和降生后一次性给予奈韦拉平,即可获得与AZT一样的阻断效果,而费用却低廉得多。 蛋白酶抑制药 抑制药1995年蛋白酶抑制药经临床试用后取得成功,其应用标志着AIDS患者和出现了转折。代表药有沙喹那韦、(ritonavir)和吲哚那韦等。该类药物与核苷类联用可有效地抑制HIV复制,并减少不良反应。 侵入抑制药 侵入抑制药是一种新的实验性抗药物。本类药物以干扰HIV与宿主的粘附融合而达到抗病毒的作用。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有T20和BMS806。 整合酶抑制药 这类药物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类是第一类与酶作用的药物,其代表药物是齐多夫定,另外还有二酮类、硫氮硫扎平类、类、Lamellarina20盐类、类等部分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 免疫调节药物 如、2和等,都具有抗病毒、抗感染和增强免疫调节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2还可使患者增加,改善。近年来,在促进生长、、调理方面的显着效果使其在AIDS治疗中倍受关注。此外已建立的免疫功能抑制的证明在免疫力增强和T细胞之间相互调节中也有一定作用,故其在AIDS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应用价值。 抗机会性感染药 临床上抗AIDS辅助用药的主要分为4类: 第1类用于,主要药物为和戊双咪,二者单用或复用均有一定疗效。 第2类用于新型隐感染,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和5?,前者和大,需小剂量。 第3类用于细胞感染,根据细菌及来选用不同,对非典型鸟型分支感染的治疗与抗相同,但时间稍长。

全身用抗真菌药的品种分析

1、全身用抗真菌药的品种分析 《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入网医院2002年~2004年共从 180余家医药企业购入抗真菌药,其中各年销售金额排序前4 位的药品分别为特比萘芬、益康唑、硝酸咪康唑、联苯苄唑;所属类别分别为烯丙胺类、咪唑类抗真菌药,详见表1。 表1、2002年~2004年抗真菌药各年 销售金额前10位药品对比 ———————————————————— 排序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1 特比萘芬特比萘芬特比萘芬 2 益康唑益康唑益康唑 3 硝酸咪康唑硝酸咪康唑硝酸咪康唑 4 联苯苄唑两性霉素两性霉素 5 酮康唑斑蝥素斑蝥素 6 两性霉索联苯苄唑联苯苄唑 7 环吡酮胺酮康唑酮康唑 8 斑蝥素复方酮康唑复方酮康唑 9 克霉素/苯甲醇环吡酮胺硫化硒 10 硫化硒硫化硒环吡酮胺———————————————————— 对销售金额排序前4位抗真菌药,具体从药理学、药动学、制剂上分析可知各具优势,亦为排序较前的因果所致。 1.1 特比萘芬(Terbinafine):商品名为疗霉舒、兰美抒、丁克,由瑞士原山道士公司研制,1991年5月首次在瑞士上市,为口服和局部使用的烯丙胺类抗真菌药,其体外抗真菌谱广,包括皮肤真菌、丝真菌、二形真菌、暗色孢真菌和酵母真菌;在其MIC内对皮真菌、曲霉菌、短尾帚菌、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显示初步杀菌作用,但对白色念珠菌仅有抑制活性。作用特点包括:①亲脂性,短期内即入皮肤角质层,服后迅速聚集在皮脂中,皮脂中药物浓度较血浆高25倍,在角质层和毛发中持续高浓度,且迅速地扩散到指(趾)甲板;②杀真菌力强,可缩短慢性真菌病(甲癣等)的疗程,并可减少复发;③不作用于细胞色素P450,高度选择作用于真菌膜的角鲨烯环氧酶,故有利于肝、肾功能不全者,体弱者和儿童真菌病的治疗;④血浆半衰期长(11h~16h)。目前上市剂型有片剂、胶囊、凝胶、溶液、搽剂和膏剂,生产企业主要有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齐鲁制药厂等。 1.2 益康唑(Econazole):由比利时杨森公司开发,首次上市时间为1974年11月。作用特点包括:①抗真菌谱广,对皮肤癣菌、酵母菌、双相型真菌、曲菌等均有杀菌和抑菌作

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综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 论文综述 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专业:2012针推班 学号:12211037 姓名:申博 完成时间:2013年6月20日

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作者:申博(ShenBo) 摘要: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1981年在美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病。艾滋病己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经过传入期、扩散期,目前己进入快速增长期,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本文介绍的是有关HIV药物治疗的一些近期研究进展。 关键词:免疫系统;艾滋病病毒;抑制剂;药物治疗 Abstract:AIDS i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lso translate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1 virus "(also known as the AIDS virus) and the immune system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infectious disease. AIDS has become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roblems harm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hina's AIDS epidemic through afferent phase, diffusion stage,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in the trend of high prevalence in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area and the low prevalence of specific population. This is the HIV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immune system; The AIDS virus;inhibitor;medication 前言: 自1981 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 (AIDS) 患者以来,全球累计感染者总数已达 6 900 万,死亡者总数超过 2 000 万。我国在1985年6月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后,患艾滋病的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抗肿瘤药物市场情况与竞争情况分析

目录 1、我国肿瘤流行病学情况和抗肿瘤用药市场规模 (4) 1.1流行病学现状和趋势 (4) 1.2抗肿瘤用药市场情况 (5) 2、肿瘤的重要概念梳理 (7) 2.1肿瘤的定义和诊断 (7) 2.2肿瘤的发生、进展和预防 (7) 3、国内抗肿瘤药物治疗市场的拉动力量 (9) 3.1国内肿瘤发病例数和发病率可能长期提升 (9) 3.1.1发达国家表现出了明显的高肿瘤发生率 (9) 3.1.2早期筛查在肿瘤发生率的提升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0) 3.2中国和美日具有癌症发病率对标的基础 (13) 3.2.1医疗可及性的追赶 (13) 3.2.2饮食习惯和部分疾病流行病学存在明显异同 (14) 3.3肿瘤药物价格对市场影响的分析 (20) 3.4其他重要推动因素 (23) 3.4.1准入门槛和审批速度提升 (23) 3.4.2国产创新药物仿制、研发能力的提高 (24) 4、影响国内抗肿瘤药物市场扩大的潜在因素 (26) 4.1肿瘤早期筛查对抗肿瘤药物的影响 (26) 4.2抗肿瘤药物支付体系的影响 (26) 4.3抗肿瘤药物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30) 4.4其他潜在影响因素 (31) 5、关于目前抗肿瘤治疗渗透情况的分析 (32) 图表1:肿瘤新发病例数和增长速度 (4) 图表2:城乡肿瘤发病率对比 (4) 图表3:男女肿瘤发病率对比 (4) 图表4:年龄和肿瘤发病的联系 (5) 图表5:肿瘤发病构成 (5) 图表6:抗肿瘤药物市场增长情况和规模(亿) (6) 图表7:各用药领域滚动增长速度 (6) 图表8:影响肿瘤发生的因素 (7) 图表9:肿瘤的演化 (8) 图表10:肿瘤全球流行病学情况 (9) 图表11:高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肿瘤发病率对比 (9) 图表12:高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肿瘤发病数(例)对比 (10) 图表13:中国胃癌(左)、结直肠癌(中)和日本胃癌5年生存率(右)情况 .. 11图表14:日本对胃癌、结肠癌的筛查覆盖率逐渐提升 (11) 图表15:中国40-6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2) 图表16:PSA筛查催动美国前列腺癌诊断率上升 (12) 图表17:美国各州HAQs评分情况 (13) 图表18:中国各省HAQs评分情况 (13)

抗艾滋病HIV用药市场分析

抗艾滋病HIV用药市场分析 一、抗HIV市场与需求 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合成的特性,是一类最原始的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自从1898年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概念后,病毒种类已由最初的几十种发展到今天的数千种,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免疫缺陷病毒的滋生,使艾滋病(AIDS)患者每年递增,在发展中国家和贫穷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督导与控制,导致了感染率直线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浆报道显示,自1981年发现和报告艾滋病以来,全球感染者累计69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占40%,每年约新增500多万HIV感染染病例,目前HIV/AIDS患者总数达4200多万人,若不能有效的预防控制,预计20年后HIV感染者将达2亿人。从地域上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患者占据了70%,而病死率已达八成;在拉丁美洲和加物比地区流行率也较高,60%感染者失去生命,而亚洲也已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 纵观全球的HIV/AIDS感染情况,与文化素质、思想意识、贫富状态和卫生保健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多种传播方式中,性爱、体液、血液是传播的主要媒介,毒品注射、违法采集血浆结下了恶果,虽然艾滋病的直接病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但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后,继发性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已成为致命的主要因素。 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认为,中国已处在艾滋病灾难的边缘,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共同分析显示,中国现存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为84万人,AIDS患者约占10%,约占亚洲地区的1/5,在全球居第14位,HIV感染者占全国总人口0.066%。专家估计的数字要比这个大,尤其在易感染群体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全球的快速蔓延,抗HIV药物已悄然发展成为产销两旺的市场,年销量增长率约在13%-15%左右,在发展中国家有降价策略和呼吁中,销售收入未能得到同步上升,但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据Pharma Business杂志公布的2000年全球畅销500强药物中,抗HIV药物市场已达50.42亿美元,主要由世界七大制药厂商把持,其中逆转录酶抑制剂山65%,蛋白酶抑制剂药物占35%。 在众多抗艾滋病毒药物生产商中,葛兰素克克、百时美施贵宝和雅培已成为前三强,2002年3 家的抗HIV药物销售额已达40亿美元,占全球的3/4;2003年抗HIV药物市场已近6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约5.5%,其中:葛兰素史克拥有的6个药品形成了创收能力,2003年销售收入已达15.01亿英镑,比上一年的14.65亿英镑增长了2.5%,百时美施贵宝5个药品为16.73亿美元,比2002年的16.1亿美元增长了3.9%。国外分析家预测,到2005 年世界7大主要市场抗HIV药物的销售额将增至71亿美元,而且不约而同的把目光瞄准了巴西、中国、印度、南非和泰国这五个新兴的市场。 二、抗免疫缺陷病毒药物开发 自从第一个艾滋病治疗药物齐多夫定问世以来,美国FDA已相继批准了80多种预防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疗效显著倍受推崇的已有20 多个药物,被认为对AIDS感染者病情具有较好的缓解和控制作用,我国已批准进口8种,自己开发的产品已经上市销售。 核苷酸是构成细胞和病毒遗传基因的重要物质,对核苷酸的修饰所得到的抗代谢物,能抑制核酸合成酶,阻断病毒的复制合成,20世纪下半叶,国外上市了许多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自1996年后,艾滋病治疗领域有了重大的突破,设计了具有高活性的逆转录酶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常用多种不同机制的药物协向发挥作用,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目前推荐方案是两种核苷逆转录酶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或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复合疗法,

部分抗感染药物市场分析

部分抗感染药物市场分析 抗感染药物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疫苗和抗原生动物药物。各类抗感染药物具体销售情况是:抗生素占抗感染药物市场的最大份额,约70%;抗病毒药物居第二位,占大约15%的份额;第三位为抗真菌药物,占大约10%的份额;其余则为疫苗和抗原生动物药物等小品种。 近年来,世界抗生素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左右,全球抗生素的市场份额约为250~260亿美元,各大制药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抗生素药物的研发,使抗生素新品不断出现。在中国医药市场中,抗感染药物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销售额第一位,年销售额已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30%,全国6700国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1000多家生产各类抗生素,产品竞争异常激烈。 当前,全球的抗生素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加上新产品不断上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各国逐步改善环境卫生的条件下,致病菌也随之受到控制,使抗生素的使用量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人类经过长期使用抗生素,也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后果,故对使用抗生素更趋于谨慎。 自2003年以后,全身抗感染药物已跌出了全球最畅销药物排名前十强,其增长也落后于全球药物的平均增速。 抗感染药物一直是竞争激烈的药物之一。我国虽然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招标采购等医改措施和反对抗生素滥用的呼声对这个药品种类的市场影响很大,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抗感染药物新药频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抗感染药物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一直呈增长趋势 与国际市场不同,感染性疾病是我国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在我国医院用药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2006年该类药物全国市场总额超过600亿元。受政策影响,2006年16城市样本医院全身用抗感染药物的销售金额为63.8亿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但是2001~2006年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仍然达到16.25%。 从2006年样本医院抗感染药物购药金额的构成来看,头孢类占50%,位居第一;喹诺酮类占15.2%,位居第二;青霉素类占12.6%,位居第三;大环内酯类占5%,位居第四。 链接 将受限用影响的抗生素药物 列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中的主要亚类有(份额统计数据均采用2004~2007年的累计数): 喹诺酮类:排列最前的左氧氟沙星共有153家供应商,占喹诺酮类35.75%的份额,江苏扬子江药业排第1位,占30.04%的比重,日本第一制药(含合资)其次,占22.64%的比重;加替沙星共有91家供应商,占喹诺酮类13.0%的份额,上海海尼药业位居第1,占10.07%的比重;后起之秀莫西沙星由拜耳公司独家供应,占喹诺酮类17.06%的份额。这3只药品占喹诺酮类的2/3的份额。 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占碳青霉烯类40.02%份额,有5家供应商,日本住友制药占了近一半的份额;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占碳青霉烯类31.16%的份额,也有5家供应商,默沙东公司(含合资)占了近99%的比重。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全部由日本三共制药供应,没有国产品,该药占碳青霉烯类2.62%的份额。目前有5只碳青霉烯类品种在样本医院使用,法罗培南和厄他培南是2005年后批准新上市的品种,没有进入卫生部监控名单。加强临床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SFDA CDE 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

20120716 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陈晓媛张虹高晨燕杨志敏化药临床一部

1 前言 癌症是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恶性疾病。大多数肿瘤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缺乏可治愈的手段,存在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近年已经逐步上升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亟需新的治疗手段发现。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治疗模式的转变,一些新的抗肿瘤药物靶点的发现,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转向了非细胞毒类的靶向药物开发。本文对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受理的抗肿瘤新药申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从中总结和分析过去十年抗肿瘤药物研发主要趋势以及未来预测,期望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2 主要趋势分析: 2.1 抗肿瘤药物成为创新药研发的焦点 因为疾病的难治性,临床需求的迫切性,抗肿瘤药物一直都是创新药研发的热点,而在近几年更是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国内外各大制药企业都加大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投入。原来以抗肿瘤药研发为主的企业继续加强,比如罗氏,一些原本非肿瘤领域的企业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通过并购、合作等办法扩充自身的肿瘤产品线。据统计,clinical tr ial网登记的临床试验中有大约40%为肿瘤药物,国外公司在2010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化合物大约是2005年的2.5倍[1]。SFDA受理抗肿瘤创新药申报量占所有创新药比例,从2005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近40%,无论是国产新药,还是进口新药申报数量都出现倍增[2]。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申报候选化合物中也有近60%为抗肿瘤药物。 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需求增加,人口的老龄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在多种肿瘤疾病中依然存在高度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即使陆续有新的药物上市,改善了临床状况,但并没有显著改观。其次,因为对于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新的靶点发现,促进了新药的发现,在其它领域创新性靶点发现相对较少。而且由于耐药的问题,肿瘤往往容易复发,也由此催生了新一代产品的开发。最后,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在过去十年中分子靶向肿瘤药物上市所带来的巨大成功的刺激。虽然全球制药业总体销售利润增长放慢,但在肿瘤药物市场仍保持成倍的增长,肿瘤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利润增长点。以美国市场统计,2000年销售榜排名前十位的药物中只有2个年利润超过10亿美元,到2010年,排名前10位的都超过了10个亿,而且是一半都是靶向药物,其中又以单抗为领军人物,如贝伐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小分子靶向药物中则以伊马替尼为最[3]。这些药物价格昂贵、需要长期持续用药并且联合用药,大大增加了每例患者治疗费用。国内销售市场也是如此,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在2011年相较于往年甚至达到5-10倍的增长。这意味着每一个新

皮肤病外用药市场分析

皮肤病外用药市场分析 目前,全国药品零售市场上可监测到的皮肤病外用药有近500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品种有近400种,占80%;中成药品种有100 种左右,占20%。化学药的销售金额占零售市场总销售额的82%-84%,在皮肤病外用药中居主要地位。皮肤病外用药的功效则主要集中于治疗感染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的药品尤其突出,占皮肤病外用药市场一半左右的份额。中成药以治疗烧(烫)伤、皮肤瘙痒症和蚊叮虫咬的药品为主,也有部分治疗白癜风、牛皮癣等慢性疾病的产品。皮肤病外用药常见的剂型为溶液剂、乳膏剂、霜剂和酊剂。 单品销售方面,全国零售市场皮肤病外用药销售金额前十位品种年销售总额达到 10多亿元,占全国零售市场该类药品销售总额的50%左右。从功效方面看,皮肤病外用药零售市场具有多样性,前十名品种有治疗真菌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螨虫、头癣、粉刺痤疮和陈旧性疤痕等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产品表现最为出色,有达克宁霜、派瑞松乳膏、采乐洗剂、皮康王乳膏和孚琪乳膏五个品种进入销售金额的前十名。 主要品种分析: 特比萘芬 本品于上世纪80年代由瑞士诺华制药研制成功,1991 年首次在英国上市,商品名为兰美抒(lamisil)。1996年被美国FDA批准为OTC 药品,同年在美国上市。目前,兰美抒在全球 90多个国家销售。在我国,盐酸特比萘芬也于2000年进入了国家公布的第一批OTC目录。该产品属于抗真菌类药,口服吸收好,并主要以高浓度分布于皮肤角质层,它对浅部真菌感染作用较强,外用或短期口服可以治愈绝大部分皮肤真菌病。 目前国内口服制剂主要生产企业有北京诺华制药,山东齐鲁制药。中美史克和瑞士诺华已经达成协议,引进兰美抒软膏剂,意欲依靠OTC 市场上多年成功的操作经验把这个产品打造成一个皮肤病OTC市场上的又一个“康泰克”神话,从竞争激烈的治疗脚气OTC药品市场分割一块大蛋糕。

抗艾滋病药行业

华海药业抗艾滋病药再度中标触发抗艾概念股 近日,华海药业的抗艾滋病药再度中标。我国的抗艾滋病药一直为国家统一招标产品,毛利不会太高;中国抗艾药品市场的规模太小,市场规模不到1亿元,奈韦拉平业务对于公司,或许属于“鸡肋”产品,未来利润期待提升。 8月15日,中国政府采集网发布了华海药业中标情况的公示,华海药业的奈韦拉平200mg/片(粒)再度中标,成交金额为1,436万元。在“卫生部2009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中,华海药业的奈韦拉平200mg/片也曾以1,591万元的成交价中标。 奈韦拉平为华海药业的原料药业务,2010年公司的原料药营业收入为87,187.42万元,按2010年的奈韦拉平1591万元标的,只占1.82%的比例。目前,政府招标采购几乎是国产抗艾滋病药品销售的唯一渠道,国内艾滋病患者的治疗药物90%以上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获得。由于是国家统一招标,抗艾药物的毛利不会太高;此外,由于中国抗艾药品市场的规模太小,目前坚持药物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人数不足两万,市场规模不到1亿元,奈韦拉平业务对于公司,或许属于“鸡肋”产品,未来利润期待提升。 目前,国内获得抗艾药批准文号的企业有十几家,但真正投入生产的企业只有4家。东北制药集团作为国内最早、最大和品种最多的抗艾滋病药生产企业,可以生产艾滋病“鸡尾酒疗法”中的4种药品9个剂型,一直是国家抗艾药物统一招标的主要中标单位,占据国内抗艾药市场50%以上的份额。据东北制药集团董事长董增贺透露,该企业2005年抗艾药品在国内的销售收入为2,400万元左右,处于微亏状态。2010年,东北制药的该项业务收入2,000万元左右,利润尚属企业满意状况。 华海药业是全球最大的普利类产品供应商,其主导产品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年生产能力雄踞世界第一,是国际上唯一能同时规模生产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的厂家,享有“普利专家”的美誉。 资料显示,奈韦拉平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合用可治疗HIV-1(艾滋病病毒-1)感染。据悉,早在2003年,华海药业就被确定为国产抗艾滋病病毒药品的定点生产企业;2007年6月,公司的抗艾滋病药物奈韦拉平更是以零缺陷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此认证的制药企业,为公司产品进入欧美高端市场取得了通行证,填补了中国制剂产品出口美国的空白。据介绍,截至目前,华海药业共有6个制剂产品、10个原料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的现场认证。 公司2011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0 亿,同比增长108.97%;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32 亿,同比增长121.77%。预计1-9 月归属股东净利润增长50%-80%。 2011年上半年以来,缬沙坦、厄贝沙坦出口进入爆发期,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出口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华海中期沙坦类药物同比增长130%,成为公司最大的一类产品。普利类原料药同比增长幅度也达到26.63%,有所加快,制剂同比增长17.42%,略有放缓。 华海年内又获得了多个FDA制剂认证,通过认证的制剂文号应该已经接近10个,预计未来华海以美国公司及相关子公司进行制剂海外销售的可能较大,在制剂品种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将迎来制剂出口的春天。 艾滋病药物行业情况 事实上,全球目前尚未发现能够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疫苗,已有的药物只能将血浆内病毒载量迅速降低到敏感检测方法的检测水平以下,及重建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症状,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

抗HIV药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抗HIV药物的研究进展 张秋荣,王彩凤,刘宏民*,郑甲信,王俊伟(郑州大学新药研究中心,郑州450001) 摘要:目的综述了有关抗HIV药物的作用机制、结构特点及修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方法以近20年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5种酶抑制剂具有抗HIV病毒的活性,目前已有若干新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具有良好开发前景。 关键词:抗HIV药物;艾滋病;作用机制;酶抑制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于逆转录病毒,导致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发生[1]。艾滋病是人类至今难以控制的最严重的恶性传染病,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对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开发成为热点。 依据HIV感染细胞的5个阶段特点,设计合成的抗HIV化学药物可划分为五类即:侵入/融合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和装配及释放抑制剂。目前有三十多种抗HIV药物上市,大体可分为:侵入抑制剂1种、融合抑制剂l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14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4种、核苷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复合制剂1种、蛋白酶抑制剂11种和及整合酶抑制剂1种[2]。 本文对已上市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结构分类予以总结,并介绍了一些正在临床试验中的有望上市的新化学实体。 1侵入/融合抑制剂(Entry Inhibitors and Fusion Inhibitors) 1.1 作用机制 该类药物是通过干扰HIV和细胞之间的连接或融合阻止HIV进入靶细胞,这种阻断方式包括两种:①阻断HIV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连接;②抑制HIV与靶细胞融合。 1.2 已上市的药物 Enfuvirtide商品名Fuzeon,由Roche/ Trimeris研制,2003年3月经FDA批准上市,它是第一个融合酶抑制剂。原名T20,是一个合成的36个氨基酸的多肽,它对gp41有很强的亲和力,二者结合干扰了gp41六聚体的生成,阻止了病毒膜与细胞膜之间的融合,从而抑制HIV感染健康细胞[3]。 Maraviroc(1)商品名为Selzentry,由Pfizer公司研制,2007年8月经FDA批准上市,属于侵入型抑制剂,通过阻断趋化因子受体5(CCR5)来阻止HIV侵入和感染免疫细胞[4]。1.3 临床试验中的药物 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公司研制的CCR5抑制剂Vicriviroc Maleate(2)已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5]。 F O F F F O N N N O 2 图1化合物1~2的结构式 Fig1 Structure of compound 1~2 2 逆转录酶抑制剂(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RTIs) HIV是逆转录病毒,其复制过程依赖逆转录酶,因而逆转录酶是HIV复制过程中必不可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据美国IMS Healath数据:2007年,全球七大医药市场的500强药品中,靶向抗肿瘤药物市场份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7.05%,远远高出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19.94%的增长率。而2008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 影响,医药市场在刚性需求和惯性发展的推动下,抗肿瘤药物市场仍表现出强势增长,已达到了481.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54%。其中,靶向抗肿瘤药物 市场以290亿美元的销售额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45%。 市场分析家预测,到2015年,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将超过5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1%,并且该领域将有8只以上的新药成长为“重磅炸弹”产品。 靶向用药方兴未艾 目前,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是单克隆抗体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细胞凋亡诱导药物。尽管抗肿瘤靶向药物与普通抗肿瘤药物一样,同样面临专利到期的压力,然而,抗肿瘤药物远未满足差异化治疗的市场需求,从而成为药品市场中不可小觑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国内外用药市场的逐渐接轨以及国民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靶向抗肿瘤药在国内样本医院市场也表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抗肿瘤小分子靶向制剂具有高靶向性、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已成为临床用药的未来趋势和倍受瞩目的品种。目前,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中的伊马替尼、厄洛替尼、舒尼替尼、吉非替尼、索拉非尼、达沙替尼、拉帕替尼和尼洛替尼已是临床中的主要品种。 2008年,国内22个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用药市场使用的抗肿瘤小分子靶向制剂中,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伊马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5个品种已超过了5亿多元人民币,预计到2011年将超过10亿元的市场规模。 吉非替尼领军 吉非替尼(Gefitinib)是英国阿斯利康公司研制开发的抗肿瘤靶向小分子药物。2002年8月,吉非替尼首先作为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药物在日本上市,商品名为“Iressa”(易瑞沙)。2003年5月,吉非替尼经美国FDA批准,成为经铂类抗癌药和多西紫杉醇化疗无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三线单药治疗药物。目前,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吉非替尼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吉非替尼上市后,第一年已取得了0.67亿美元的业绩,分析家预测,5年 后在美国的销售额可达到6.59亿美元。然而,受吉非替尼市场开发曲折的影响,以及抗肿瘤靶向小分子药物厄洛替尼的强势竞争,易瑞沙的市场在欧美一度受挫,表现起伏跌宕。2008年吉非替尼的销售额仍为2.65亿美元,但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1.34%。2009年上半年为1.43亿美元,增长率为14%。随着抗肿瘤靶向治

伊曲康唑的生命力(主流抗真菌药)-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伊曲康唑真的没有生命力了吗 差不多十年前曾经有幸接触过一个伊曲康唑课题,那时作为一个学生对这个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采用一种非环糊精的制剂技术提高口服伊曲康唑的生物利用度、减少饮食状态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后来项目在几位老师的推动下得以继续开展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若干年后,抗真菌感染药物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曾经接触过伊曲康唑课题的缘故,在毕业后工作期间几位在不同药企工作的朋友曾咨询过我一个问题:伊曲康唑这个品种是不是太老了,现在做这个品种还有没有“钱”途?我个人觉得一个较老品种的生命力与新制剂技术的应用、适应症的拓展或聚焦等方面密不可分,除去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我认为伊曲康唑这个品种还是有生命力的。 一个药品有没有生命力关键是看临床需求的大小及在对应的适应症下不同品种的竞争情况,当然与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密切相关。先回顾一下伊曲康唑不同剂型及相关唑类抗真菌药的开发历程,这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解读伊曲康唑这个品种在某些适应症下的竞争表现。酮康唑是第一个可口服的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三唑类药物,但是因为其副作用大,Jassen课题组在对其进行结构改造的过程中发现了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可口服用于浅表和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且毒副作用小,也是首个对曲霉菌有效的三唑类药物。该药于1988年7月在英国上市其胶囊剂型,开创了氮唑类抗真菌药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新时代,并于1992年获得FDA 批准在美国上市。伊曲康唑的胶囊剂型,适应症主要是妇科、眼科、皮肤科的真菌感染(包括甲真菌)及系统性真菌感染,而且伊曲康唑很快确立了其在非致命性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首选用药的地位。但伊曲康唑存在溶解度低、胶囊剂型吸收较差且吸收受饮食状态影响等缺点。辉瑞公司在1990年推出了氟康唑。氟康唑不仅溶解度好,且吸收好,但是很多真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抗菌谱没有伊曲康唑那么广,这并没有影响氟康唑在市场的整体表现。就中国市场而言从伊曲康唑胶囊剂型进入开始,在此后差多十五年的时间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都占据抗真菌药整体市场前三的位置。为了改进伊曲康唑溶解度低、口服吸收差的缺点,杨森公司推出的羟丙基β环糊精增溶的伊曲康唑口服液于1997年获得FDA批准,治疗HIV阳性或免疫系统损害患者的口腔和/或食道念珠菌病,对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移植患者和预期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亦即<500细胞/μl)的患者,可预防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及伴有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因为羟丙基β环糊精的特殊代谢原因,口服液剂型的伊曲康唑在皮肤浅表的分布减少,使其并不适合用于浅表真菌感染的治疗。此后,羟丙基β环糊精增溶的伊曲康唑注射液也于1999年获得获得FDA批准,主要用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