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记》看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登记》看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949年七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的文艺运动确立了总的方向。而《登记》正是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婚姻法颁布之初的情况下创作出炉的,可以作为我国婚姻法颁布的历史鉴证,具有相当的历史影响和极高的现实意义。《登记》响应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但准确的说,是赵树理创作风格无意识无直接目的的延续,它秉承了赵树理一贯的创作理念。

我认为,十七年文坛,如果说孙犁追求诗意,峻青力求悲怆,而赵树理则朴实,朴实到大俗大雅。

从内容上讲,他取材重点多是社会主义农村新生活,坚持为农民群众而创作,写农民,写农村生活,并有意识的按照农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趣味和文化水准的要求去创作。他的取材,更主要的体现在真实性的原则。《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是他父亲的缩影,兴旺、金旺则是他工作地区的旧渣滓;《李家庄变迁》中被逼的破了产的六老爷,正是他的叔父……他的生活经历就是他写作材料的来源。他的实事求是,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坚持写所见所闻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农民农村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而出于对中国农村封建势力的深刻认识,赵树理对农村中的封建落后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针对“假眉三道的老封建老规矩”、“自愿”、“因为他能劳动”、“村里既然有报告,等调查调查再说吧”,《登记》批判了封建家长制、父母包办婚姻、官僚主义等落后思想,歌颂了青年男女敢于追求爱情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面貌。赵树理重视对农村社会传统生活的研究,对它所表现的人情风俗、家庭关系、伦理观念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小说表现了农村开明进步的新思想与落后、愚昧的封建传统势力的斗争,同时,小飞娥,艾艾,燕燕的婚姻历程,反映了农村思想变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改造农民落后的思想意识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多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的性格。《登记》中着力塑造了父母辈的小飞娥、张木匠、五婶、民事主任、王助理员,年轻一辈的艾艾、燕燕、小晚、小进。老一辈的代表了封建残余思想的顽固性,用千百年来的天经地义和流言蜚语来扼杀年轻人的自由思想。青年人义无反顾的追求幸福和自由,并发出“我们结婚有什么坏处?”这样“力量很强大,谁也回答不出道理来”的质疑和抗议声。两种力量凸显了农村中新旧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并且肯定新观念的必胜。

在语言风格上,直接通俗,具有浓郁的乡土地方色彩,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娥’。小飞娥生了个女儿叫‘艾艾’……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这样通俗大众的叙述方法,读来就像黄昏时分,老农叼着旱烟袋,慢吞吞的聊着今年的粮食收成,不仅不让人觉得枯涩,反而韵味悠长,朴实干净。张木匠的母亲建议张木匠“快打吧!如今打还打的过来!要打就打她个够受!轻来轻去不抵事!”并且建议用锯梁子。原来里面有个故事,张木匠的母亲年轻时候也有过小飞娥跟保安那些事,后来是被老木匠用这家具打过来的。这段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总之,赵树理以其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农村生命体验,将其融入

作品的每个句子。他既出生农民又上过学校,有时候从学校回到家乡与农民对话,一不小心带了学生腔就会遭到父老乡亲的议论,于是就把知识分子的话翻译过来。写文章时,“‘然而’听不惯,咱就写成‘可是’,‘所以’生一点,咱就写成‘因此’”,同时主义使用短句,从而使得语言通俗易懂,使人想起白居易每作诗总要送与村姑先读的典故。赵树理在语言上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其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富有幽默感和平民气息。

在表现形式上,赵树理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注重小说情节的连贯性、完整性、较强的故事性。在小说的衔接上,通常就像聊天话家常一般直白,然而手里始终握着一根绳,不会跳出叙事圈子,而最终是要画出一个圆。《登记》的一开始就是“诸位朋友:今天我们来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本身就像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迎合大众尤其是农民的阅读兴趣。

赵树理对农村题材的集中创作,记录了一段时期的历史尤其是农村社会变迁的经过,具有编年史的意义。在一定历史范畴内,准确把握和认识了农村各时期主要矛盾。并且一如既往的坚持和发扬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中汲取养料,继承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带有较强的革命性,不断的追求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五十年代中后期,围绕赵树理的创作,在山西形成了了一个文学流派,被人称之为“山西派”、“火花派”、或“山药蛋派”。赵树理成为十七年文坛上有关农村题材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也扛起了十七年文坛上山西的一面大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