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陈仓的典故

合集下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词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么这个词语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语出]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众诸侯王从鸿门戏水之下,各就各国。

汉王刘邦原本就有十万人马,因项羽嫉妒他的功劳太大,怕他兵马多了,威胁自己。

因此夺走七万,只给了三万。

但因刘邦心胸开阔,待人宽厚,临行前,楚霸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士兵,凡是敬仰刘邦的,又偷偷跟着跑来的也有好几万。

刘邦就统领这些人马兵丁,高举写有“汉”字的.旗帜,从今长安县杜陵以南进人蚀中,即子午谷之子午道,经宁陕、石泉、洋县等地,到汉中就国。

张良本是奉韩王成之命;送刘邦到关中的,理应随刘邦到汉中。

可是项羽有意拆散刘邦的力量,要张良回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仍去辅佐韩王成。

张良深知刘邦胸怀大志,能够统一天下,现在受项羽的排挤压制,被封到一个小小的、偏僻的汉中为王,自己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

因此就向韩王请假,愿护送刘邦到汉中,亲眼看一看汉中的山川地形。

张良送刘邦就国,从子午道入,本在汉中以东,理应先进汉中城。

但张良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历来十分注意观察山地形。

他同刘邦一起沿汉中盆地北缘,顺秦岭山脉南麓而行,绕道汉中城不进,却先到了汉中城西的褒中。

张良送刘邦来到褒中后,去褒谷口观看道路地形。

看过后,对刘邦说:“大王,你何不将这条栈道烧毁?”刘邦不解其意,反问道:“烧毁这条栈道,我怎能出得去呢?”张良说:“若不烧掉这条道路,它的北口就在雍王章邯的大门上!你还没有打出去,他就打进来了。

”张良接着说:“项羽不是怀疑你会再进攻他吗?烧掉了这条栈道,就等于向项羽表明你无能力抵抗他的进攻,也不准备再打回关中和他争夺天下。

暗渡陈仓的典故

暗渡陈仓的典故

暗渡陈仓的典故暗渡陈仓: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也隐喻男女私通。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暗渡陈仓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暗渡陈仓的典故: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

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

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仓,进而攻人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例,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韩信这一招,奠定了刘邦大业的基础,后来有很多兵法家效法韩信,兵法家探寻源流,究其真谛,使“暗渡陈仓”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暗渡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

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暗渡陈仓的典故造句:1) 我军终以暗渡陈仓之计奇袭了敌军白虎团。

2) 许多军事家,都善于运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谋。

3) 日军正得意呢,不料我军暗渡陈仓,占领了军火库。

4) 这个人一向爱暗渡陈仓。

5) 你明修栈道我暗渡陈仓咱各显其能。

6) 有些人装在你心里,但她已经暗渡陈仓,潜到了另一边厢。

7) 而犯罪分子又是如何暗渡陈仓将大量的组装硬币地换的呐?8) 这帮孩子暗渡陈仓,说是补课竟然去打游戏了。

9) 而盘面,分明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10)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有什么半渡而击、背弧击虚,这不都是孙子兵法里说过的吗11) 敌必以为我据羌寨而守之,必再发重兵围剿,我军则暗渡陈仓,绕道入川,摔开敌军,袭取四川州城,扩军备战,凭四川天险而持之,则可成鼎足之势亦!12) 其实也没什么,不过一个小小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罢了。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意指暗中渡过险峻的陈仓山。

而这个典故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

刘邦率领的军队在陈仓山遭遇项羽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而在这危急关头,刘邦决定采取了一个惊险的计划,即暗度陈仓。

刘邦派遣自己的亲信将士兵们分成三路行军,其中两路军队在白天大张旗鼓地引开项羽的注意,而刘邦自己则带领一支精兵密密地绕过陈仓山,选择了一个险峻的小道,暗中渡过了陈仓山。

项羽并未料到刘邦会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他一直在山下等待刘邦的军队到来,却不曾发觉刘邦已经暗中绕过了陈仓山。

当刘邦的军队出现在项羽的背后时,项羽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在刘邦的奇袭下,项羽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导致了刘邦的胜利,确立了汉朝的建立者地位。

暗度陈仓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困难的局面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

刘邦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果断和智谋,更体现了古人对于“智取险中,不失时机”的深刻理解。

暗度陈仓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化解危机。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以其惊险刺激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一段佳话。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暗渡陈仓典故

暗渡陈仓典故

暗渡陈仓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暗渡陈仓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

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

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解析在说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许多人,常常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章邯看到刘邦派人修栈道,于是就派人在相关地区防守,却没有想到刘邦会从陈仓出兵。

在这种背景下,章邯很快被刘邦打败了。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背后偷偷地走一条险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场战争。

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是由刘邦领导的。

刘邦想要占领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但是他的军队被阻拦在峣关这个地方。

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先派一些士兵去隐藏在附近的蓝田山,然后在峣关的守军向那里调动时,迅速通过峣关,直奔咸阳。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成功地通过了峣关,并在不久之后占领了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然后他开始计划向项羽的军队发动进攻。

他选择了陈仓这个地方作为他的进攻路线,因为这里地形险要,可以出其不意地攻击项羽的军队。

刘邦的军队在陈仓集结完毕后,突然发动了进攻。

项羽的军队没有料到刘邦会选择这里作为进攻路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刘邦迅速击败了项羽的军队,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使用一些间接或者隐藏的手段。

这种手段能够出其不意地取得成功,但也需要智慧和谋略的支持。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暗度陈仓历史典故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暗度陈仓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1【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

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2.成语“暗度陈仓”的意义和用法
3.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正文
【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公元前 316 年,秦国大将王翦为了消灭敌国赵国,采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王翦在公开场合宣称要修筑栈道,以便运送粮草,实际上却在暗中集结兵力,从陈仓这个地方发动突袭,最终大败赵国。

【成语“暗度陈仓”的意义和用法】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意义是,表面上做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暗地里却进行重要的行动。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暗中进行某种操作,达到某种目的。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政治、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中的计谋和策略。

在用法上,“暗度陈仓”一般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表示暗中进行的某种行动。

例如:“他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停止研发新产品,暗地里却加大了研发力度,最终成功推出了一款备受欢迎的新产品。


【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竞争中,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常常会采取“暗度陈仓”的策略,暗中研发新产品,或者秘密收购竞争对手,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

在人际关系中,“暗度陈仓”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有些人在表面上与别人和颜悦色,暗地里却进行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活动。

这种行为虽然不道德,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取得一定的利益。

总之,“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既揭示了人类智慧的巧妙运用,也反映了世事变幻莫测的现实。

暗度陈仓的典故

暗度陈仓的典故

暗度陈仓的典故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暗度陈仓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暗度陈仓的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20xx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

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刘邦无奈接受项羽所封汉王后,至成都就国。

他在到达秦岭时故意烧毁了部分栈道,表示已无北归之意,以懈怠项羽的猜忌。

但到了汉中,即修养生息,训练士卒,用韩信为将。

韩信向刘邦建议:“争夺天下,应先攻击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因为这三人原是秦朝降将,他们原率的秦军二十余万都被项羽诈坑而死,所以秦民对他们恨之入骨;而大王除秦法,与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盼望大王统治关中,所以三秦可传檄而定。

”刘邦欣然同意,就派兵在褒谷(今陕西勉县褒城镇北)、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佯修栈道,而自己就亲率大军偷偷越过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西),突然回袭关中。

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兵败投降;雍王章邯被围于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不久自杀,关中完全平定。

从此,刘邦以关中为基地,东向与项羽逐鹿中原。

暗度陈仓造句:1) 这帮孩子暗度陈仓,说是补课竟然去打游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度陈仓的典故
导读:【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
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

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
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
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心得感悟】
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这样更容易成功。

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

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

有时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

这时,暗度陈仓便成了一种易于成功的哲学。

【暗度陈仓的典故】
1.暗度陈仓历史典故
2.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
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4.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5.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6.暗度陈仓是贬义词吗
7.「历史典故」
8.历史典故精选
上文是关于暗度陈仓的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