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和私有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劳动异化涵义、等方面逐步进行阐述分析的。
关键字:异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手稿》马克思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资料的实录。
“异化劳动”是《手稿》中的中心范畴,是马克思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发现。
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重温,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促使我们对能够对异化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
一、对“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探析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理论,并对异化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异化(alienation),该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在哲学史上,卢梭第一个用“异化”思想来解释人类历史的,认为人类在发展中创造了文明,但文明却导致了人类的堕落。
它被提上哲学的高度是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行探讨,并把异化及其扬弃看作是否定性的辩证法,看作是一切事物运动的自我运动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被用之说明主体的对象化,外化、分化;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的范畴,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1]。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和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把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赋予“人类是类存在物”的新的涵义,马克思从抽象二、“劳动异化”的探析(一)劳动异化的真正涵义黑格尔曾经指出,从花朵开放,花蕾消逝到结出果实,“他们在有机体中不但不相互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个的生命。
”异化劳动理论也正像花蕾到花朵再到果实的发展过程一样,贯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这个有机同一体中,因而对于“劳动异化”的正确理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逻辑的一把钥匙。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主要内容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主要内容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交织,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是指人类劳动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异化,失去了其本质特征,变成了商品交换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而雇主则拥有生产资料,控制着生产过程。
这种劳动关系使劳动者变成了商品,他们的劳动只是为了获取工资而存在,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或社会贡献。
私有财产则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少数人所有,他们通过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获得了剩余价值,从而获得了财富和权力。
私有财产制度剥夺了大多数人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
这种财产关系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不断激化。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想消除社会的异化和不平等,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劳动的异化”指的是私有制

“劳动的异化”指的是私有制“劳动的异化”指的是私有制——一个马克思终生没有放弃的哲学概念傅晨光1、“劳动的异化”或“异化劳动”等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一个经常可以见到的概念。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但以后《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资本论》中也有。
“异化”这种现象是马克思以前的时代很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对世界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概括,指的是由于主体的活动创造了客体而与主体相对立,造成的结果是客体反过来压迫主体。
黑格尔、费尔巴哈都用了“异化”这个概念。
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 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现象的困惑不解。
“异化”这个概念是马克思在开始研究政治政治经济学时也发现了这种社会现象,而从黑格尔的哲学中借用过来的。
这个现象就是:人类劳动本来是为了人类自身的自由,但却产生了反过来使人类自身不自由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继续发展,就成为一定的社会制度如所有制等,所有制发展又形成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等等。
马克思称这种劳动为“异化劳动”,有时也称“对象化劳动”或“物化劳动”等等。
他认为资本家手中掌握的“资本”就是他们通过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以合法的形式占有的人们过去的“物化劳动”。
但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异化现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已发展到了顶点,以后就将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和谐社会论文摘要:本文从异化劳动出发,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产生原因及其理论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评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同时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异化”~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
直到191t~纪哲学家黑格尔才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蜉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1.1 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在《手稿》中,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运动的结果。
正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裂,才使劳动者和他的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发生异化。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由分工产生的,分工本身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所以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同时把自己劳动的成果也一并交给人家去占有。
因此,劳动本身也就越来越脱离劳动者,成为反对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这样,私有制的产生就进一步加剧了由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反过来也成了异化劳动形成的动力。
异化只是短暂的历史现象.它必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灭亡。
对异化劳动的理解

对异化劳动的理解对异化劳动的理解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产品和劳动的控制,从而使劳动变得无趣、单调和机械化。
这种情况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资本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而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为了生存和谋生,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然而,在雇佣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不再是产品的主人,而是成为资本家的工具。
资本家将劳动过程分为不同的细分环节,使劳动失去了整体性和创造性。
劳动者只是按照资本家预先制定的劳动程序进行机械重复的劳动,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
异化劳动还体现在劳动者与劳动的产品和劳动过程之间的疏离。
由于分工的存在,劳动者只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很难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产品的最终结果。
劳动过程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环节,使得劳动者对整个过程失去了掌控感。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生了疏离感和无力感,劳动变得缺乏意义和满足感。
异化劳动还导致了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敌对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的压榨和剥削使得劳动者之间不再是团结合作的关系,而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劳动者为了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报酬,不得不与其他劳动者竞争,这进一步削弱了劳动者的团结和力量。
针对异化劳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劳动异化的关键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私有制。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才能真正成为劳动者自己的劳动,劳动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劳动过程可以得到整体化和有机化的改造。
同时,社会主义社会还可以建立起共同利益和团结合作的劳动关系,使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和平等。
简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

异化劳动理论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要的思想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实。
接下来将对此做详细介绍。
(一)异化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本义为脱离、转让、出卖、让别人支配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即异于人本身,而这种由主体即人本身所产生的独立物,又反过来会成为制约或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
他从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异化是精神的异化”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力图从唯心主义观点阐述异化。
他说明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
马克思在手稿中,在继承和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种种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主要指具有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动性的人亲手完成的创造物,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
(二)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所根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经济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句话中,工人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事实上,在国民经济学中,“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便宜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是成正比的。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最后,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有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恢复垄断是有难度的,工人也在竞争中被划分了出来。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0-122010-是经济领域的异化, 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异化, 但内容绝不限于经济。自由与必然、 但内容绝不限于经济。自由与必然、理想 与现实、价值与现象、主体与客体、 与现实、价值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个人 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都与异化相联系。 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都与异化相联系。马 克思把异化同私有制以及同建立在私有制 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分析劳动与 资本的关系,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资本的关系,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2010-122010-12-14 3
手稿写作的动因和背景
直接影响“手稿”思想的因素有三个: 直接影响“手稿”思想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利益研究的需要, 一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利益研究的需要, 二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 二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 三是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三是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发表于《德法年鉴》 (发表于《德法年鉴》)
2010-122010-12-14
14
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唯 物史观,因此, 物史观,因此,他的理论就主要是用异化理论 来批判资本奴役劳动的种种现象, 来批判资本奴役劳动的种种现象,进而分析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乃至衰亡的规律。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乃至衰亡的规律。 当然,随着马克思后期思想的成熟, 当然,随着马克思后期思想的成熟,我们就很 少在他的著作中看到异化概念。 少在他的著作中看到异化概念。
2010-122010-12-14 2
19世纪,异化概念转变为哲学范畴,费希特从“自 19世纪 异化概念转变为哲学范畴,费希特从“ 世纪, 我论”出发,认为异化即“非自我” 自我” 我论”出发,认为异化即“非自我”,是“自我”的 异化, 异化, 黑格尔则从“绝对理念”出发, 黑格尔则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异化就是绝对 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 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 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 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异化即抽象的人 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神乃人所造, 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神乃人所造,人把自 己的一切长处都集中到一个偶像上,使人达到真、 己的一切长处都集中到一个偶像上,使人达到真、 美的幻境,并对它顶礼膜拜。其实, 善、美的幻境,并对它顶礼膜拜。其实,这个偶像就 是人自己本质的异化。 是人自己本质的异化。
阶级与劳动\私有制\异化劳动间逻辑关系之浅见

阶级与劳动\私有制\异化劳动间逻辑关系之浅见马克思在强调经济条件对阶级划分的决定作用时,并没有否定其他因素在阶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劳动、私有制、异化劳动几个方面试图说明这些因素对阶级产生发展的作用。
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全面异化,资本主义社会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否定环节,其摆脱不了必然被超越和扬弃的历史命运。
标签:阶级;劳动;外化劳动;分工;所有制;私有制一、马克思的阶级、分工概念马克思认为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阶级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社会过程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条件后才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使阶级对立简单化,资本主义社会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阶级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可以归纳为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存在阶级的社会不一定是阶级社会,但阶级社会一定是存在阶级的社会。
阶级是生产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和消灭,是由人类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的。
马克思的“阶级”是一个以“经济秩序”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意义上的阶级。
马克思把阶级斗争作为一种手段,通过阶级斗争最终实现阶级的解放。
阶级斗争也是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历史中统治阶级的统治和被统治阶级的反抗都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任何一方面,阶级斗争不能成立,历史也无从发展。
阶级社会是在阶级相互对抗但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张力中前进的。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产品,这时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任何人都没有条件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也就没有阶级分化的可能。
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劳动力有了价值,为剥削和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得出一个重要概念——异化劳动。
这是贯彻于《手稿》的一个基本概念,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在《手稿》中体现了他对异化问题所作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这一研究也充分反映出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的决定性时期的思想特征。
因而,异化问题成为研究《手稿》时广泛引起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马克思是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理论。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要论述了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作了总结性批判;二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问题进行了集中全面的研究。
这两大方面的内容又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实际上为马克思研究异化劳动确定了出发点。
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的前三章中援用国民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经济范畴: 工资、利润、地租, 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从而认清了这个社会的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关系。
对此,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开始又作了总结,(p266一开始)他写道:“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
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
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相互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如果说,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的前三章只是大体上或在个别观点上批判了国民经济学,那么,在《笔记本Ⅰ》的第四章中,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阶级立场、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国民经济学作了总的分析与批判。
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虽然是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而这又正是由国民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把资本家的利益当做最后根据——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p269最后一句黑体):“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 劳动) 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这种由剥削阶级本性所制约的辩护立场,决定了国民经济学必然采取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总的分析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它所研究的运动的相互关系,把竞争仅当做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而没有说明这种情况不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
所以,马克思写道(p267):“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重新对立起来。
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这一段话概括地说,就是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的经济关系, 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在(p275第五段)马克思又说:“我们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
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 异化的、外化的劳动。
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
”这一论述说明,马克思是用异化概念来表达一种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 也就是说,马克思是着意研究异化的物质的、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还说过,自己是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这一概念的。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分析的经济事实并不是指一般的经济事实,而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事实。
马克思说(p268):“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 马克思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他这时所研究的异化劳动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基本内容, 即“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 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 工人的劳动才表现为异化劳动, 即工人被自己产品奴役的劳动。
其二, 马克思把劳动的对象化( 物化) 与劳动的异化区分开来了。
在《手稿》中,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都进行了研究。
所谓对象化劳动, 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占有。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基础; 也就是说, 对象化劳动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活动, 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的研究, 从思想实质上看, 也就是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问题, 即: 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是现实劳动的正反两个方面, 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形式; 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 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
所以, 如果说, 对象化劳动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生产力的问题, 那么异化劳动实际上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或生产关系问题。
他对劳动二重性的初步分析,为后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打下了基础。
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对异化劳动问题作了全面研究。
这种全面研究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其二, 异化劳动造成的后果;其三,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其四, 从异化劳动的分析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下面就对这四问题逐一进行阐述。
( 一)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的表现第一, 劳动者同他们的产品的异化。
这就是劳动结果与劳动者的异化, 即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独立力量而同他相对立, 成为一种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同工人相异化的产品变成了资本, 日益强化地统治着它的创造者。
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不在于分配, 而是生产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
马克思是这样表述自己基本思想的:(p268第三段)“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 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 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 并成为同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 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异化曾作过这样的分析:(p268第三段中间)人奉献给上帝的东西越多, 他留给自身的东西就越少。
马克思认为, 劳动产品的异化也有类似的情况“:(p269第五段)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 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 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 工人自己越野蛮; 劳动越有力量, 工人就越无力; 劳动越机巧, 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这说明, 在资本主义关系下, 劳动的对象化是以劳动的异化为基础和代价的, 社会对自然的支配过程同时是劳动者受他的创造物奴役的过程, 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是人沦为物的过程,资本对自然的驾驭和对人的摧残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第二, 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物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本来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 是人类获得自由的手段, 劳动的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 由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 劳动背离了自己的本质, 产生了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的异化。
这种情况对于劳动者来说, 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趋于衰竭, 精神遭受摧残。
对于劳动者来说, 这种劳动是不自愿的, 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
马克思揭露了这种异化劳动的本质(p270最后一行—p271):“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 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外在的劳动, 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 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也就是说, 劳动本身的异化就表现在, 对工人来说, 劳动首先是谋生的手段, 而决不是人生的第一需要。
这种颠倒了的情况说明, 劳动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的特性, 对劳动者来说, 已成为一种外部的、异己的东西。
第三, 劳动者同自己的“类生活”、“类本质”、“类特性”相异化。
“类生活”、“类本质”、“类特性”这些概念原是费尔巴哈的用语。
马克思在《手稿》中借用了费尔巴哈的概念,但已赋予了全然异样的内涵。
马克思说:(p273第二段)“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生活本身又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又进一步说: (p273第三段)“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 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就是说, 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这些论断表明, 马克思所讲的“类生活”、“类本质”主要指人类的基本机能——劳动本身, 即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的物质生产, 而有意识的劳动则是把人同其他动物所进行的活动( 如蜜蜂、蚂蚁等) 区别开来。
但是,问题还在于, 马克思为什么要强调人是“类存在物”? 动物的活动是片面的, 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需要相联系, 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
人的这种全面的生产又不是个人所能实现的, 只有同别人合作才能进行。
所以, 人必然是社会的存在物, 即“类的存在物”。
所以, 马克思又进一步解释说:(p274第二段)“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这就清楚的地说明, 生产劳动是实现人的基本活动,或物质基础, 而劳动的产物则是人的“类生活”或“类本质”的结晶。
劳动者失去自觉自愿地进行劳动的兴趣, 他仅仅把这种类的生活, 即能动的自由的生产活动,视为维护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
对此, 马克思作了这样的概括:(p274第六段)“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 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 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第四, 由上三个方面的异化劳动表现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 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表现说明的正是前三个表现在现实中怎样表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