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

合集下载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没有机会参与决策,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感。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1.缺乏自主性: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

2.缺乏自我价值感:劳动者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缺
乏自我价值感。

3.缺乏感知劳动过
程的机会:劳动者不能直接感知劳动过程,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

1.劳动分工细化:异化劳动往往会导致劳动分工细化,劳
动者只负责执行特定的任务,而无法感知整个生产过程。

2.社会分工细化:异化劳动还会导致社会分工细化,即每
个人只能负责特定的工作,无法感知整个社会运作的情况。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自我价值感、感知劳动过程的机会,劳动分工细化、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劳动形式。

它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
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过程分离的结果。

异化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较为被动和疏远的劳动形式,可能会导致劳动者缺乏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等。

因此,解决异化劳动问题,是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的重要途径。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是指由相互需要的契约关系而将人们联系起来的市场交往体系及其保障机制。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区别于家庭和国家的社会领域。

它虽然独立但是却不自足、不完善,需要通过国家的强制统合才能达到人与人真正的联合。

因此,黑格尔认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上,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为市民社会提供最终的伦理根据。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他对黑格尔这一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不过,马克思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将历史的发展归于精神的自我运动,而是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说明。

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页。

)。

其次,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252页。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

有时候,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工作好像变成了“别人的事”?你干的活,出的力,但好像跟你没啥关系了。

这就是异化劳动的一
种表现。

你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只知道按照指令干活,但心里其
实挺茫然的。

异化劳动的原因。

为啥会有这种感觉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劳动跟咱们的关系变
得疏远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而不是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板们只关心利润,不关心咱们的感受。


而久之,咱们就觉得自己跟劳动渐行渐远了。

克服异化劳动的途径。

想摆脱这种感觉吗?咱们得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

劳动不只是
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实现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

咱们得争取让劳
动回到咱们自己手里,让它变成咱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别人
操控的工具。

还有,得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让自己在劳动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克服异化劳动,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异化劳动申述

异化劳动申述

异化劳动申述1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1.1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在《手稿》中,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运动的结果。

正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裂,才使劳动者和他的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发生异化。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由分工产生的,分工本身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所以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同时把自己劳动的成果也一并交给人家去占有。

因此,劳动本身也就越来越脱离劳动者,成为反对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这样,私有制的产生就进一步加剧了由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反过来也成了异化劳动形成的动力。

异化只是短暂的历史现象.它必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灭亡。

事实上,无论是分工还是私有制,都不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

只有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才最终决定了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只能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1.2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异化劳动简要ppt

异化劳动简要ppt

异化劳动
异化的发展: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 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 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 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 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 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 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异化劳动
(2)劳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 劳动产品上。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 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 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 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 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பைடு நூலகம்动”。
异化劳动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生产活动本来是人类的生活.是产生人的生 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 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但是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 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 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 (4)人和人的异化: 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 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 人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产物, 它既蕴含着产生唯物史观的新的思想因素,又带 有明显的人本主义痕迹。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形 成之后又慢慢失去其基础和其出发点的意义,马 克思为了指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种非人化的影 响,在晚期仍然使用异化劳动概念。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社会成员为了获得自身所需要
的生活资料而从事的超出其自然职责和自身兴趣的工作,其最终结果
是使该社会成员的工具和技术达到了一种“异化”的程度。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异化劳动的条件下,社会成员为了
获得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从事的工作,需要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这
些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异化劳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从
事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
需要。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
心和追求。

3. 促进了文化交流:异化劳动的条件下,社会成员为了获得自身
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从事的工作,需要跨越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区域,
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人类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4. 培养了人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异化劳动的过程中,社会成员
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职责,还需要承担其他人的职责,培养了人们的
责任感和自豪感。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异化劳动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也存
在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异化劳动可能导致社会成员的贫困和生活质
量下降,也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因此,在发展社会的同时,需要重视异化劳动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减
少异化劳动的发生。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逐渐引发人们对于“异化消费”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在工作中经历着异化现象,同时在消费中也可能出现异化现象。

那么,什么是“异化消费”?它又是如何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联系的呢?本文将从逻辑的角度,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异化消费”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劳动是指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商品的生产中,但生产的结果归属于资本家,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

这种剥夺了工人对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的现象,便是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变得像是被他人操纵和控制的工具,失去了劳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这便是劳动的异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化消费”这一现象。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需求和动机置于商品和市场逻辑之中。

消费者不再是对商品的真正需要进行理性判断,而是很容易受到广告、媒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而盲目跟风消费。

这样的消费方式导致消费者对自己的真实需求产生异化,变成了商品和市场经济中的客观需求的俘虏。

消费者在追求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导致消费的异化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异化消费”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的联系。

从逻辑上讲,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都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使得人们的劳动和消费都受到了商品逻辑的束缚。

在生产方面,工人的劳动力被剥夺了自己的控制权,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在消费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也受到了商品和市场逻辑的异化,变成了客观需求的奴隶。

这种商品经济逻辑下的异化现象,既影响了工人的劳动,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使得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社会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为我们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是指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遭遇的四种不同形式的异化现象。

下文将对这四种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物化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往往被剥夺了个人的所有权,成为了资本家的财产。

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成为了商品,而商品的交换往往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的,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

这种物化异化不仅使劳动者无法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还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成为了资本家对其的剥削资本,使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成果发生了断裂,失去了劳动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感。

第四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社会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而是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孤立的个体。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竞争和剥削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敌对,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使得劳动者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

劳动者不再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社会成员,而是被迫成为了一个孤立的存在,使得劳动者的心灵与社会之间发生了断裂。

使得劳动者感到孤独和无助,对社会产生了不信任和不满的情感。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与此马克思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和实现的路径,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够实现对劳动者的真正解放,建立人类的新型社会。

对这四重内涵的深入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重要思想,理解异化劳动理论是理解《手稿》的前提。

同时,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及其本源。

因此,研究异化劳动理论,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启示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和谐社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概念,这是整个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发展过程中的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他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以及资本主义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深入考察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引言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利用古典经济学的已有成就,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三种收入,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阶级。

在最后部分,马克思运用了德国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状况和工人阶级的基本处境,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并运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分析了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异化(alienation),源自拉丁文alienatio,含有转让、边远、脱离等意思。

异化被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源于德国古典哲学,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

异化的概念早已存在,但是一直到费尔巴哈为止,人们对异化概念的使用都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的。

费尔巴哈直接否定了黑格尔对象化和异化中的唯心主义颠倒,认为物质不是绝对理念的道具,并认为对象化不是异化,对象化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指出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都是人的感性类本质的异化,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所以他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

因此马克思认为在当时的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已由费尔巴哈完成了,进一步的批判必须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批判,即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就是在吸收了费尔巴哈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对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的一种批判。

2、《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的思想。

异化劳动(alienated labor),亦译为劳动异化,用来表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物不受人支配,反而转过来成为支配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从生产结果看,工人同劳动产品发生异化。

劳动产品本来应该是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但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
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1[1]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不仅不能占有劳动产品,反而在产品中丧失自己,即:“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是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劳动者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P53】由此产生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工人阶级“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地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受到他的产品的即资本的统治。

”【P5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享受相分离。

也就是说,异化劳动造成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之间关系的异化,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大,他们自身的价值就越小,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是同时相伴出现的。

因此,“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伴随着这种自我折磨的外化的劳动,而出现的劳动产品异化,必然带来工人阶级的贫困。

这就是《手稿》揭示的深刻含义之一。

2[2]
(2)从生产过程看,工人同劳动本身发生异化。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内在本性,人应当在劳动中肯定自我,在劳动中感到幸福自由和愉悦。

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异化使得劳动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工人)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P54】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亦吃、喝、生殖,至有居住、修饰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只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P55】
(3) 三是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3[3]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只是单纯谋生手段,异化劳动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P57】这样,“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P58】
(4) 从人际方面看,人与人的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就同他人相对立”【P59】而实际上,人同类的异化也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但是私有制使得人在物
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和自身对立的产品,而且生产出有权支配自己的人(资本家),“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P61】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和资本家在利益上是直接冲突的,资本家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而是一种物——人格化的资本。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

但有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

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

”4[4]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形式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

国民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组织的事实描述犯了一个根本错误:他们只看到了劳动而没有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一种非人的异化劳动,“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P54】,即没有把劳动看作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

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为资本提供了一切,而劳动者(工人)作为人只得到维持其肉体(动物性)所必须的东西。

马克思通过阐明私有制与异化劳动关系,同时指出异化产生的根源——资本的私有制。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当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

【P61】最后,马克思指出扬弃异化的手段,“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产,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P81】虽然在具体怎样扬弃上,马克思并未直接给出他的方案,但已经为异化的扬弃途径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资本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他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