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合集下载

元曲格律一

元曲格律一

元曲格律(一).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

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

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

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

元曲格律(一)元曲格律(一)钓叟编写曲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

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

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

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

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

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

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

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

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

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

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

〔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

元散曲曲谱格律大全

元散曲曲谱格律大全

元散曲曲谱格律大全
1.商调:包括集贤宾、逍遥乐、上京马、梧叶儿(又名知秋令、
碧梧秋)、百字知秋令、金菊香(又名金菊花)、醋葫芦、挂金索、双雁儿、贤圣吉(又名圣贤吉)、望远行、贺圣朝、凤鸾吟(又名凤凰吟)、凉亭乐、二郎神、定风波(又名定风流)、玉抱肚、秦楼月(又名忆秦娥)、桃花浪、满堂红(又名满堂春)、芭蕉延寿、商调水仙子、浪来里(又名浪里来、浪里来煞)、高过浪来里(又名高过浪里来)、浪里来煞(又名随调煞、高过煞尾)、高平煞(又名高平调煞、高过浪来里)、随调煞(又名尾声)。

2.商角调:包括黄莺儿、踏莎行、盖天旗、垂丝钓、应天长、尾
声(又名随煞)。

3.般涉调:包括脸儿红(又名麻婆子)、墙头花、瑶台月、急曲子
(又名促拍令、促拍子)、耍孩儿(又名魔合罗)。

元曲的格式和韵律

元曲的格式和韵律

元曲的格式和韵律元曲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格式和韵律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下面将从格式和韵律两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元曲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元曲的格式。

元曲一般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引子、承子、转子、合子和尾声。

引子主要是为了引出故事情节和铺垫后续动作,通常由较慢的曲调和缓慢的舞蹈演绎。

承子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展开阶段,通过对话和动作交流,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核心部分。

转子承接了前两个部分的情节,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和高潮做好准备。

合子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人物的情感冲突和剧情的发展达到了顶点。

尾声则是为故事做收尾工作,将最后的情节进行总结和归纳。

这种格式的设置,使得元曲各个部分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使得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阐述。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元曲的韵律。

元曲的韵律以唱词和腔调为主要特点。

唱词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感,通过韵律的编排和押韵的运用,使得词句更加优美动人。

腔调则是元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不同的声腔和音调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元曲的腔调包括了多个流派,如南曲、北曲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这种韵律的运用,使得元曲在音乐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美感,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被音乐所感动,加深对剧情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起来,元曲的格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使得其成为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格式的设置,使得故事情节有序展开,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而韵律则给予了元曲独特的音乐性和艺术感,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得到更丰富的艺术享受。

因此,学习和传承元曲的格式和韵律对于提高戏曲表演水平和丰富人们的艺术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和研究元曲,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戏曲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元曲宫调

关于元曲宫调

关于元曲宫调谈谈元曲中的宫调每一首曲子,都含有“宫调”“曲牌”“曲题”“曲文”四个部分。

“宫调”指的是曲子的音乐属性。

(一)十二律、律吕“十二律”指的是乐音的绝对音高。

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排在单数位置六个称为“六律”,排在双数位置六个称为“六吕”。

律吕相当于现代音乐的“音名”CDEFGAB及其升降半音。

(二)五音“五音”指的是乐音的相对音高,依次是“宫商角徵羽”。

这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则加上“变宫、变徵”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唱名”1234567。

(三)宫调“宫”就是音乐的调高,“调”就是音乐的调式。

“宫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调性”和“调式”,并有感情意义。

也就是表示主音音高,以及用哪个音作主音。

另外还有曲子的感情色彩。

黄钟宫相当于1=C,即C大调。

南吕羽相当于6=a,即a小调。

现代音乐的调式也是有感情色彩的,大调偏向于明朗,小调偏向于柔和。

按照逻辑,宫调名称应由五音十二律的名称配合组成。

比如“黄钟宫”、“南吕宫”、“无射羽”等。

可是这只是五音十二律的古名。

而实际上唐宋以来传统惯用的却是俗名。

俗名却不像古名那样有规律,容易理解,必须专门记忆才能了解它的含义。

往往使人觉得很神秘。

现将各个宫调的意义表述如下:正宫,古名黄钟宫,古人说正宫惆怅雄壮。

高宫,古名大吕宫。

中吕宫,古名夹钟宫,古人说中吕宫高下闪赚。

道宫,古名仲吕宫,古人说道宫飘逸清幽。

南吕宫,古名林钟宫,古人说南吕宫感叹伤悲。

仙吕宫,古名夷则宫。

黄钟宫,古名无射宫,古人说黄钟宫富贵缠绵。

大石调,古名黄钟商,古人说大石风流酝藉。

高大石调,古名大吕商。

双调,古名夹钟商,古人说双调健捷激袅。

小石调,古名仲吕商,古人说小石旖旎妩媚。

歇指调,古名林钟商,古人说歇指急并虚歇。

商调,古名夷则商,古人说商调凄怆怨慕。

越调,古名无射商,古人说越调陶写冷笑。

般涉调,古名黄钟羽,古人说般涉拾掇坑堑。

高般涉调,古名大吕羽。

元曲常识介绍

元曲常识介绍

元曲常识介绍•• 元曲概述••曲源••曲律••声情••小令专用曲牌••小令套数兼用曲牌••小令杂剧兼用曲牌••带过曲所用曲牌••定格句•小令作法•散套作法•杂剧体制•著名元曲•元曲概述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一、曲之兴起曲者,古韵文之一。

概言之,凡可入乐者,皆可谓之曲也。

其名历来驳杂,若唐人之谓曲,乃今之所谓词;元之所谓词,方为今之所谓曲也。

简言之,即起于唐宋,继诗词后,大备于元明之南北曲。

寻常所言元曲者,即北曲,而南曲大备于明。

曲子自地域而言分“北曲”“南曲”,自形式而言分“散曲”“剧曲”今分而言之,首言南北散曲.【北曲】北曲之源,元人言之甚少,明人方多有论及。

王世贞《曲藻》云:“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意为词→北曲→南曲,曲自词来。

此说为后世所宗,几成定论,然却非如此者。

任半塘云“其所用曲调,则有越过宋词,直祧盛唐乐曲者。

”此言乃曲之真源也。

唐之《敦煌杂曲子》中,笔法多有颇类元曲者。

若止于文辞观,其《醉公子》等几与元曲无异。

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

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

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

)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

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

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

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元曲所兴乃大势所趋,必然也,究其因概有三:一乃深得词力。

曲虽非源于词,而无“雅词”则曲难兴起。

词于隋唐自西域流入中原,初本言辞自然俚俗,流于民间。

(完整版)元曲小令格律大全

(完整版)元曲小令格律大全
2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 格律: X 平 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平去(韵)。 【小梁州】 又名【小凉州】。小令兼用。亦入【中吕】、【商调】。有【幺篇】换头,须连用。诸宫调 【梁州】略同。 句式:五句,七、四、七、三、五。【幺篇】换头,与始调不同。六句,七、七、三、三、 四、五。 例曲: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花香。 【幺篇】换头 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 三行。 格律: X 仄平平仄仄平(韵),X 仄平平(韵)。X 平 X 仄仄平平(韵),平平厶(韵), X 仄仄平平(韵)。 【幺篇】换头 X 平 X 仄平平厶(韵),X 平 X、X 仄平平(韵)。X 仄 X,平平去(韵),X 平 X 厶,X 仄仄平平(韵)。 【醉太平】 又名【凌波曲】、【太平年】。小令兼用。亦入【仙吕】、【中吕】。宋词、南曲不同。 句式:八句,四、四、七、四、七、七、七、四。首两句须对,五、六、七三句鼎足对。 例曲:张可久 金华洞冷,铁笛风生,寻真何处寄闲情,(小)桃源梦境。数枝黄菊勾诗兴, 一川红叶迷仙径,四山白月共秋声,诗翁醉醒。 格律: X 平仄平(韵,可上),X 仄平平(韵),X 平 X 仄仄平平(韵),X 平仄平(韵, 可上)。X 平 X 仄平平厶(韵),X 平 X 仄平平厶(韵),X 平 X 仄仄平平(韵),平平去 上(韵,可平)。 【白鹤子】 小令兼用。亦入【中吕】。有【幺篇】,须连用,可连用多支。 句式:四句,五、五、五、五。 例曲:鲍天佑 四边风凛冽,一望雪模糊。行过小溪桥,迷却前村路。 格律: X 平平仄仄,X 仄仄平平(韵)。X 仄仄平平,X 仄平平去(韵)。 (此曲首两句还有一格: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但用者极少。) 【双鸳鸯】 又名【合欢曲】。小令兼用。亦入【中吕】。 句式:五句,三、三、七、七、七。 例曲:王恽 驿尘红,荔枝风,吹断繁华一梦空。玉辇不来宫殿闭,青山依旧御墙中。 格律: 厶平平(韵),厶平平(韵),X 仄平平仄仄平(韵)。X 仄 X 平平 X 厶,X 平平仄 仄平平(韵)。 【黑漆弩】 又名【鹦鹉曲】、【学士吟】。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句式:四句,七、六、七、六。【幺篇】换头与始调不同。四句,七、六、七、七。 例曲:白贲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幺篇】换头 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格律: 平平 X 仄平平去(韵),XXX 仄平去(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X 平平上 (韵)。 【幺篇】换头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去(韵)。仄平平、X 仄平平,去 上仄、X 平上去(韵)。 【甘草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地域习俗故,与时代亦相关。

北曲初,多豪放,直率朴实,以口语、时语入句,文辞浅显平俗,故世称本色派。

至胡元中叶,张可久、乔吉等笔走绮丽,轻俊典雅,风流华美,文采斐然,故世称文采派。

此概文人习曲既久,难免日渐骚雅。

南曲初流于里巷,词语鄙下。

后,北曲南下,南风本柔婉,故明之南曲多取北曲文采之风,此亦俗久则雅之规律也。

上文风之论,本概言也。

若北曲之文采一派,自元初王实甫等已见弥端,非自张可久始。

而南曲亦非尽为柔婉,明时,撰散曲者分南北两派,北派多直朴,纵书南曲亦难免其风。

而南派多纤婉,撰北曲亦带妩媚,故目上言为概而论之可也。

格律者,诗文对仗、平仄、叶韵之谓也。

此节曲家颇重之,更有严过诗词者,然此间仅言北南二曲格律之别。

二曲格之别最显者,韵部、曲牌、衬字。

北曲初无韵书,所叶者乃时韵,即自然之韵耳。

元·泰定甲子秋,周德清撰《中原音韵》一书,后遂沿为北曲之韵。

其书分19部,无入声,平分阴阳,为北曲之韵。

《中原音韵》之入声派入法规律明显,止派三声,其入声未有派入阴平者。

而今韵(即普通话)亦派入阴平,故曰“入派四声”。

是以北曲平仄、韵部,皆无入声说。

南曲久无韵书,以江浙之音为是。

明·洪武八年,乐韶凤等奉旨编成《洪武正韵》一书。

其分为阴声韵、阳声韵22部,入声十部,共32部,保留全浊声母,能代表南方时音,故凡作南曲者,几皆宗之。

其间或有南曲从《中原音韵》者,然终为少数。

是以南曲平仄、韵部,皆保留入声法。

缘其板式不同,故南北二曲之衬字亦有别。

北曲衬字颇多,杂剧尤甚,多过正文者亦非寡数。

南曲则少衬字,所谓“衬不过三”,此亦可目之一别也。

北南曲牌各异,《康熙曲谱》载北曲谱凡四卷,南曲谱凡八卷,各不相杂。

然北南曲亦有同名曲牌如《耍孩儿》者,北曲九句,套曲。

南曲七句,过曲。

故惯例,凡南曲应标“南”字如“南中吕”,以区别北曲,北曲勿用标注,直书“中吕”“正宫”可也。

另,元未又有套数兼用北南曲牌成“南北合套”者,此套数须逐一标明南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一、曲之兴起
曲者,古韵文之一。

概言之,凡可入乐者,皆可谓之曲也。

其名历来驳杂,若唐人之谓曲,乃今之所谓词;元之所谓词,方为今之所谓曲也。

简言之,即起于唐宋,继诗词后,大备于元明之南北曲。

寻常所言元曲者,即北曲,而南曲大备于明。

曲子自地域而言分“北曲”“南曲”,自形式而言分“散曲”“剧曲”今分而言之,首言南北散曲.
【北曲】
北曲之源,元人言之甚少,明人方多有论及。

王世贞《曲藻》云:“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意为词→北曲→南曲,曲自词来。

此说为后世所宗,几成定论,然却非如此者。

任半塘云“其所用曲调,则有越过宋词,直祧盛唐乐曲者。

”此言乃曲之真源也。

唐之《敦煌杂曲子》中,笔法多有颇类元曲者。

若止于文辞观,其《醉公子》等几与元曲无异。

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

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

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

)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

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

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

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元曲所兴乃大势所趋,必然也,究其因概有三:
一乃深得词力。

曲虽非源于词,而无“雅词”则曲难兴起。

词于隋唐自西域流入中原,初本言辞自然俚俗,流于民间。

后为文士取之,经温韦、李冯、欧晏等雅化,至清真而大成。

南渡后,“雅风”欲烈,以至有若梦窗等个别词章令人至今费解者。

词本燕乐,流于闾巷宴前,而歌者却非雅士,多为伶人艺妓,如此雅词若歌于宴前,恐令人茫然欲睡矣。

其欲雅欲长,则欲难歌咏,故词之亡,非歌法亡,实歌者亡也,是以雅词亡而俗曲兴。

王世贞所云“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即此也。

然其所谓新声者,实为民间之旧声。

此自乐而言之。

其二乃藉科举力。

自胡元入主中原,不设科举者数十年,文人进身之阶为之塞,故以其才而制曲,嘲风弄月,遂北曲得白、马、关、郑等人力推,遂为一朝之盛。

其三藉朝代力。

胡元入主中原,其朴直粗豪之风大盛,加之北地自古性情豪爽,故北曲“本色”之风遂为流传。

藉此三者,北曲大兴于世,遂成我中华之一代文化。

======================================== ================
【南曲】
北曲之体,散曲早过剧曲,而南曲之体,则剧曲早于散曲,先有“南戏”,而后方有制散曲者。

故欲言南曲,须首言南戏。

南曲前身为南戏,南戏者,永嘉戏之谓,其源不可考。

明·祝允明《猥言》谓“南戏出宣和(徽宗年号)之后”,徐渭《南词叙录》云“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始首之”。

今可见之南戏《张协状元》一剧,据钱南杨考证,为南宋早期之作,而北曲之剧曲“杂剧”乃成型于散套后为金元之际,故南戏远早过元杂剧。

是以王静安先生《宋元戏曲考》曾云“其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

静安先生此言若自剧曲论之,当为是。

然若自“散曲”“剧曲”整体观之,则未必恰当,概北曲源流可追溯至唐曲,非晚南曲。

此于上之北曲已言明,不赘言。

南曲之名,始见元·钟嗣承《录鬼簿》之萧德祥条,内有“(萧德祥)凡古文俱隐括为南曲”之谓,又沈和甫条“以南北合腔,自和甫始”。

南戏虽起源颇早,然大兴甚晚,其因概如徐渭所云:“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由此可知,南戏初起,词语鄙下,且不叶宫商,任意歌之,是以为士人所鄙,不得张扬,久滞于民间。

而北曲由白、马、关、郑等
力推北曲,遂天下传唱。

南曲为文人所重,今可知最早为胡元中期之钱塘人沈和。

其散套《潇湘八景》乃为南北合腔,即南北曲混用,一南一北相间,此乃早期之文人南曲。

后有萧德祥之南戏《小孙屠》,然亦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为北曲独擅曲坛。

至元末高则成作《琵琶记》,则南戏方渐登大雅。

此亦文艺之规律,民间乃文艺之源头,然无文人介入,只可暗流于巷闾,难为精进。

一旦得文士介入参与,则方可复鲜矣。

自《琵琶记》后,有《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四剧,后人谓上四剧为元南戏四大家。

而据王静安先生考之,其可知撰人与年代者,唯“南戏之祖”之琵琶一记而已,余者或为明人所作,或据文风推断为元末之作。

自诸文人介入后,南戏遂渐博传于世,至明中叶后,由唐宋大曲、宋词、唱赚、诸宫调、南地俗乐组合而成之南地“俗曲”——南曲,遂一统曲坛。

======================================== =============
二:北曲与南曲、词之别
【南北曲之别】
北南二曲,似同而迥然。

此概源地域、语言、性
情、时代各异所至。

《诗经》诸国风声情有异,南、北朝乐府各别,当世之燕齐陇越诸戏不同,皆此故也。

北南二曲异同甚多,概言之,文风、格律、宫商耳。

北曲秉北地之风,尚豪放,故辞多沉雄,工篇章,以气骨胜出。

其为句,多天然妙趣,劲切雄丽。

南曲承江南之气,尚细丽,故辞多柔婉,工字句,以色泽胜出。

其为句,清峭柔远。

二曲之别非止地域习俗故,与时代亦相关。

北曲初,多豪放,直率朴实,以口语、时语入句,文辞浅显平俗,故世称本色派。

至胡元中叶,张可久、乔吉等笔走绮丽,轻俊典雅,风流华美,文采斐然,故世称文采派。

此概文人习曲既久,难免日渐骚雅。

南曲初流于里巷,词语鄙下。

后,北曲南下,南风本柔婉,故明之南曲多取北曲文采之风,此亦俗久则雅之规律也。

上文风之论,本概言也。

若北曲之文采一派,自元初王实甫等已见弥端,非自张可久始。

而南曲亦非尽为柔婉,明时,撰散曲者分南北两派,北派多直朴,纵书南曲亦难免其风。

而南派多纤婉,撰北曲亦带妩媚,故目上言为概而论之可也。

格律者,诗文对仗、平仄、叶韵之谓也。

此节曲家颇重之,更有严过诗词者,然此间仅言北南二曲格
律之别。

二曲格之别最显者,韵部、曲牌、衬字。

北曲初无韵书,所叶者乃时韵,即自然之韵耳。

元·泰定甲子秋,周德清撰《中原音韵》一书,后遂沿为北曲之韵。

其书分19部,无入声,平分阴阳,为北曲之韵。

《中原音韵》之入声派入法规律明显,止派三声,其入声未有派入阴平者。

而今韵(即普通话)亦派入阴平,故曰“入派四声”。

是以北曲平仄、韵部,皆无入声说。

南曲久无韵书,以江浙之音为是。

明·洪武八年,乐韶凤等奉旨编成《洪武正韵》一书。

其分为阴声韵、阳声韵22部,入声十部,共32部,保留全浊声母,能代表南方时音,故凡作南曲者,几皆宗之。

其间或有南曲从《中原音韵》者,然终为少数。

是以南曲平仄、韵部,皆保留入声法。

缘其板式不同,故南北二曲之衬字亦有别。

北曲衬字颇多,杂剧尤甚,多过正文者亦非寡数。

南曲则少衬字,所谓“衬不过三”,此亦可目之一别也。

北南曲牌各异,《康熙曲谱》载北曲谱凡四卷,南曲谱凡八卷,各不相杂。

然北南曲亦有同名曲牌如《耍孩儿》者,北曲九句,套曲。

南曲七句,过曲。

故惯
例,凡南曲应标“南”字如“南中吕”,以区别北曲,北曲勿用标注,直书“中吕”“正宫”可也。

另,元未又有套数兼用北南曲牌成“南北合套”者,此套数须逐一标明南北。

而除却“南北合套”,通常南北曲做套数时,不能混用。

宫商律吕之别乃歌法,北曲宫调者十二,南曲为九宫十三调。

明·魏良辅《曲律》云:“北曲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故词情多而声情少;南曲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故词情少而声情多。

北力在弦索,宜和歌,故气易粗;南力在磨调,宜独奏,故气易弱”。

北曲用七音阶,声遒劲朴实,以弦乐伴奏;南曲用五音阶,声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

另有北曲之戏曲称“杂剧”,南曲之戏曲名“传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