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诊疗方案
儿童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儿童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感冒发烧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常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来缓解症状、促进痊愈。
中医认为,感冒发烧具有外感内邪、热邪犯肺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一、外感风寒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外感风寒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寒战、恶寒、头痛、咳嗽等,舌苔白薄,脉浮缓。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解表散寒:选用草决明、板蓝根等药物,具有祛除风寒、解表散寒的作用,可通过中药煎剂或者药物颗粒来服用。
2. 按摩风池、大椎、太阳穴等穴位: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缩短病程。
二、外感风热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外感风热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咳嗽、喉痛、鼻塞、发热等,舌苔黄腻,脉浮数。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清热解毒:使用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可以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2. 茶饮:可以饮用菊花茶、薄荷茶等,这些茶饮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三、肺热痰火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肺热痰火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咳嗽、喉咙疼痛、痰多、烦躁等,舌苔黄腻厚,脉滑数。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清肺化痰:可使用枇杷叶、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2. 饮食调理: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梨汁、苹果泥等,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四、脾胃虚弱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脾胃虚弱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易疲劳等,舌苔白薄,脉缓弱。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补益脾胃:可选用党参、黄耆等药物,具有益气健脾、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2. 调理饮食:可以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煮熟的杂粮、蔬菜等,避免生冷油腻的食物。
总之,针对儿童感冒发烧,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针对孩子不同的体质和病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仅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如果病情严重或持续不愈,仍需咨询医生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儿童流行性感冒2020版指南

③ 帕拉米韦:成人用量为 300〜600 mg,小于 30 天新生儿 6 mg/kg,31〜90 天婴儿 8 mg/kg,91 天〜17 岁儿童 10 mg/kg,静脉滴注,每日 1 次,1〜5 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 当延长。
病原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 RNA 病毒。 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 H1N1、H3N2 亚型及 乙型流感病毒中的 Victoria 和 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 和热敏感,56℃ 条件下 30 分钟可灭活。
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
① 奥司他韦(胶囊/颗粒):成人剂量每次 75 mg,每日 2 次。1 岁以下儿童推荐剂量: 0〜8 月龄,每次 3.0 mg/kg,每日 2 次;9〜11 月龄,每次 3.5 mg/kg,每日 2 次。1 岁及以上年龄儿童推荐剂量:体重不足 15 kg 者,每次 30 mg,每日 2 次;体重 15〜23 kg 者,每次 45 mg,每日 2 次;体重 23〜40 kg 者,每次 60 mg,每日 2 次;体重大于 40 kg 者,每次 75 mg,每日 2 次。疗程 5 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肾功能不全者 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抗流感病毒药物
(2)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用量为每次 200 mg,每日 3 次,疗程 5 天。我国临床应用数据有限,需密切观察疗效和 不良反应。
2023儿童流行性感冒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儿童流行性感冒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文件提出了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术语、定义、诊断和治疗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流行性感冒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件适合于各等级医院儿科专业或小儿呼吸内科专业的临床执业医师,相关的护理人员和药师也可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1](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GB/T16751.2-202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GB/T16751.2-202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3部分:治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流行性感冒(ICD-11编码:L1-1E3)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易感者与感染者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传播力强,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人群普遍易感[2]。
本病中医范畴归属于时行感冒、风温、时疫感冒等。
4诊断[3]4.1西医诊断临床问题1:儿童流行性感冒有何临床表现?推荐意见: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可见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普通病例:起病急伴发热,多为高热,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流涕或鼻塞、恶心、呕吐、腹泻等,儿童流感消化道症状多于成人,常见于乙型流感患儿。
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
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等。
大多数无并发症的流感患儿症状在3~7天缓解,但咳嗽和体力恢复常需1~2周。
重症病例:病情发展迅速,体温多持续在39℃以上,常发生肺炎合并症,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心力衰竭、肾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主要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统并发症和流感相关性脑病或脑炎。
合并细菌感染可增加流感病死率,常见细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菌属细菌。
小儿感冒诊疗方案评估

感冒病
感冒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小儿住院的主要病种之一。
小儿发生感冒后家长要求较高,集中体现在要求短期内要见到疗效,而西医药在针对病毒性感冒方面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可供临床选用。
中医药在防治病毒性感冒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减少小儿感冒的并发症,提高疗效,缩短住院天数,节约费用,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上。
在我们具体的临床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难点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1、本方案针对感冒患儿制定,由于患儿年龄小、服药依从性差,采用单一中医药汤剂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
2、小儿感冒,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除主证外,亦存在夹痰、夹惊、夹滞等兼夹症候,兼夹证可在疾病治疗初、中、后期任何时期出现,临床治疗时,可能出现对兼夹证预计不足,故方药应用不够准确;
3、对既往有过急惊风病史的患儿,家长往往发现患儿体温稍有升高即自行给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从而影响症候判断,给方案疗效观察带来困扰;
4、对于平素体质偏弱的感冒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其常见病症,也儿科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问题,如何运用中药增强患儿体质,减少反复感冒的发生率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
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1、针对患儿对中药汤剂依从性差的问题,我院已引进中药颗粒制剂,以颗粒冲服代替汤剂治疗,临床运用更加方便,易被患儿接受,中药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
此外,还可考虑加工成丸剂、散剂,便于临证应用;或采用中药灌肠疗法以提高依从性,增加用药途径;
2、努力提高临床大夫的辩证水平,寻找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使辩证更为准确,更有证可循,努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辨证不准,努力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从而提高临床效果。
儿童感冒的中医药物疗程和效果评估

儿童感冒的中医药物疗程和效果评估儿童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
中医药物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儿童感冒的中医药物疗程和效果评估。
一、儿童感冒的中医药物疗程在中医药领域,治疗儿童感冒的疗程通常是通过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和调节。
根据儿童感冒的不同类型和病情,医生会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综合辨证施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疾病辨证中医药治疗儿童感冒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燥感冒等。
2. 中药配方根据辨证结果,医生会开出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方包括葛根汤、银翘散、麻黄汤等。
这些中药方剂可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宣肺平喘等,有利于改善儿童感冒的症状和疾病。
3. 疗程调理儿童感冒的中医药物疗程一般为连续7天左右。
不同病情的儿童可能需要调整疗程的长短。
在整个疗程过程中,医师会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监测。
二、儿童感冒的中医药物效果评估儿童感冒的中医药物疗程针对疾病的病因和症状进行调理,旨在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和提高免疫力。
以下是中医药物治疗儿童感冒的效果评估要点。
1. 病状缓解通过中医药物的调理,患儿的感冒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等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此外,疗程结束后,儿童体质也会逐渐恢复,容易受凉和感冒的次数会减少。
2. 免疫力提升中医药物对于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免疫力具有显著效果。
长期使用中医药物调理,能够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频率。
3. 个体差异儿童感冒的中医药物疗程和效果评估也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每个儿童的体质和病情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中医药物的疗效也会有所差异。
4.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中医医师,听从医师的建议,并按时按量进行治疗。
同时,家长还应关注患儿的饮食起居,保持室内到外的温度适宜,避免感冒的发生。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风寒感冒2、风热感冒3、虚证感冒4、兼证:(1)挟惊;(2 )挟滞;(3)挟痰(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TCD编码:)2.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胸部X线片、血生化检测、心、电图检查。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银翘散加减。
虚证感冒:调和营卫。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兼证(1)挟惊银翘散加菊花、钩藤、石决明、蝉蜕。
(2)挟滞解表药加消食导滞之神曲、麦芽、山楂、枳壳、莱菔子、或用保和丸煎服。
(3)挟痰偏于风寒者,加用三拗汤;偏于风热者,加用杏苏饮。
2.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3.外治法(1)药物穴位敷贴疗法(2)雾化吸入疗法(3)中药敷脐(4)中药灌肠(5 )拔罐疗法4.护理:辨证施护。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以提供给医务人员参考和指导。
在儿科领域,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常见病之一:感冒2.1 病因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等。
2.2 临床表现感冒的典型症状包括鼻塞、咳嗽、喉咙痛、轻度发热等。
2.3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合病史判断是否患有感冒。
2.4 治疗治疗感冒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补充水分、适当服用退烧药等。
三、常见病之二:腹泻3.1 病因腹泻常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源也会导致腹泻。
3.2 临床表现腹泻的典型症状包括腹部胀气、腹痛、腹泻、恶心等。
3.3 诊断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配合实验室检查,来判断是否患有腹泻。
3.4 治疗治疗腹泻主要包括止泻药物使用、腹泻饮食调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四、常见病之三:发热4.1 病因发热常常是由于感染、炎症、药物反应或其他疾病引起。
4.2 临床表现发热的典型症状是体温升高,常伴有头痛、全身倦怠、畏寒等。
4.3 诊断通过测量体温、询问病史等方式,来判断是否患有发热。
4.4 治疗治疗发热主要包括使用退烧药物、适当休息和及时就医治疗等。
五、结论本文档介绍了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包括感冒、腹泻和发热等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该规范为儿童提供准确和科学的诊疗服务,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小儿感冒诊疗方案【范本模板】

小儿感冒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诊断:感冒。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4-94)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的诊断依据。
以下为中医作为小儿感冒的诊断标准:1、病史: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2、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为主症。
3、感冒伴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4、特殊类型感冒:疱疹性咽峡炎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5、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有感冒流行病接触史,潜伏期多为2-3天或稍久。
2、症状: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咳嗽、食欲差,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年长儿症状较轻,常见鼻塞、流涕、喷嚏、发热、咽痛、或者不适等。
3、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等;肺部呼吸音正常。
4、辅助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咽拭或鼻咽部分泌物病毒分离可明确病原.(二)证候诊断主证1、风寒感冒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易咯,面色自,头身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感冒证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咽红肿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3、时疫感冒证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
高热寒战,头晕头痛,鼻塞,喷嚏,咳嗽,面目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无汗或汗出热不解,肌肉骨节酸痛,腹胀腹痛,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感冒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诊断:感冒。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的诊断依据。
以下为中医作为小儿感冒的诊断标准:
1、病史: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2、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为主症。
3、感冒伴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4、特殊类型感冒:疱疹性咽峡炎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
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5、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有感冒流行病接触史,潜伏期多为2-3天或稍久。
2、症状: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咳嗽、食欲差,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年长儿症状较轻,常见鼻塞、流涕、喷嚏、发热、咽痛、或者不适等。
3、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等;肺部呼吸音正常。
4、辅助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咽拭或鼻咽部分泌物病毒分离可明确病原。
(二)证候诊断
主证
1、风寒感冒证
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易咯,面色自,头身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感冒证
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咽红肿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3、时疫感冒证
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
高热寒战,头晕头痛,鼻塞,喷嚏,咳嗽,面目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无汗或汗出热不解,肌肉骨节酸痛,腹胀腹痛,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
兼证
1、夹痰证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舌苔厚腻,脉浮滑或滑数。
2、夹滞证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气秽臭,恶心呕吐,吐物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3、夹惊证
感冒兼见惊惕、惊叫,烦躁不宁,甚至骤然两目凝视,肢体抽搐,口唇发绀,舌质红,脉浮弦或弦数。
三、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感冒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
临床上应区分主证和兼证辨证论治。
治疗主证时根据不同的证型相应治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及清热解毒。
治疗兼证时应在解表的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其中兼有寒痰者宜宣肺化痰,兼有热痰者宜清肺化痰。
同时,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过汗则耗伤津液,甚则损伤心阳,不利病愈,反致病深转重,故在解表之时发汗不宜太过。
如为体虚感冒者可用扶正解表法治疗。
本病除内服汤药之外,还常用中成药治疗,也可配合使用外治疗法。
(二)分证论治
主证
1、风寒感冒证
2、风热感冒证
3、时疫感冒证
兼证
1、夹痰证
2、夹滞证
、夹惊证
3
(四)中药注射剂
(五)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辩证汤剂)。
2、小儿推拿捏脊:
可用于各证型伴发热的患儿,给与退热药后汗出困难者,起疏通经络气血,而致汗出热推的目的。
3、耳穴压豆:
辩证选取相应耳穴进行压豆治疗,用于各证型的辅助疗法。
4、雾化吸入疗法:
适用于各证型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
5、药物敷脐疗法:
适用于肺脾气虚证者或治疗过程中不耐受药物胃肠都反应者。
6、中药泡洗法:
适用于各型伴发热者,达到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经络作用,以减轻发热症状。
四、注意事项
(一)并发症处理
1、邻近器官的感染和全身各处的感染及变态反应等所引起的并发症,必须及时诊断,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而采取适当的措施。
2、并发肺炎,参照“肺炎喘嗽”诊疗常规处理。
3、并发病毒性心肌炎,参照“病毒性心肌炎”诊疗常规处理。
4、高热惊厥和急性呕吐、腹泻要注意观察,并与其他疾病作鉴别诊断,密注意病情变化。
5、对其他各种症状,可作适当的对症治疗。
6、当有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二)调护
流行期间要重视预防,防寒保暖,保持居室空气流通。
多饮水,宜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五、疗效评价
(一)疗效性观测
1、相关症状: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痛、全身不适、口渴、小便等症状的变化,每天观察变化。
2、体温测试:住院病人,每四小时记录1次,并附体温记录单;门诊病人,有受试者记录体温,每日4次。
3、治疗前后舌象、脉象的变化。
4、白细胞总数加分类。
5、根据病情可做病毒分离鉴定及病毒血清学实验等有关检查。
(二)疗效判断
1、临床治愈:治疗3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各种感冒症状全部消失。
2、显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的大部分症状消失。
3、有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较以前降低,感冒的主要症状部分消失。
4、无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为降或升高,感冒的主要症状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