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最新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物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物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1. 课程介绍1.1 引言1.2 目标与目的1.3 学习资源1.4 评估方式2. 物联网概述2.1 物联网定义2.2 物联网架构2.3 物联网应用领域2.4 物联网发展趋势3. 传感器技术3.1 传感器基础3.2 常见传感器类型及原理3.3 传感器网络与协议4. 网络通信技术4.1 网络通信原理 4.2 无线通信技术 4.3 有线通信技术4.4 云计算与物联网5. 数据处理与分析5.1 数据采集与处理 5.2 数据存储与传输 5.3 数据分析与挖掘5.4 数据可视化6. 安全与隐私保护6.1 物联网安全概述 6.2 硬件安全6.3 网络安全6.4 隐私保护7. 应用案例研究7.1 智能家居7.2 智慧城市7.3 工业物联网7.4 农业物联网8. 实践项目8.1 项目选题8.2 系统设计与开发8.3 测试与部署8.4 实验报告与总结9. 法律与伦理问题9.1 物联网相关法律法规9.2 个人隐私保护9.3 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9.4 伦理道德问题附件:1. 课程教材《物联网技术与应用》2. 实验指导书3. 相关网站和论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物联网:物联网是通过感知技术、嵌入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大量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一种技术体系。

2. 传感器:用于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3. 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技术。

4. 云计算:通过网络将数据存储、管理和处理的一种方法。

5. 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其中的模式和知识。

6. 物联网安全:保护物联网系统的数据不受恶意攻击和未授权访问的一种方法。

7. 隐私保护:保护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滥用的一种措施。

8. 知识产权:对创造性的思想、技术和作品的法律保护。

9. 伦理道德问题:涉及道德和伦理准则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最新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最新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编码:暂不填写学分: 2.0 总学时:32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 0 实践学时:0开设实验(上机)项目总数 0 个,其中,必修(0)个,选修(0)个开课单位:物联网工程学院自动化系适用专业:自动化一、课程的性质、目的该课程是物联网学院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对物联网有一个整体认识,掌握其体系结构和相关技术。

通过对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传感技术、定位系统、智能信息设备的学习,掌握感知识别层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无线宽带网、无限低速网、移动通信网的学习,掌握网络构建层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大数据与海量信息存储、数据库系统、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学习,掌握管理服务层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等系统的学习,了解物联网技术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应将物联网前沿状况介绍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掌握物联网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对不断变化的物联网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1.立德树人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应用成果,明确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军事力量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引领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信念。

通过介绍国家在物联网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介绍我国物联网领域的前沿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以及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追究卓越的科学精神。

同时要意识到我国在一些领域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学习。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下: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一定的物联网相关技术。

掌握低频、高频、超高频和2.4G 有源RFID 读写器的原理及应用;了解低功耗WiFi、ZigBee、Bluetooth 4.0 BLE等多种无线传感网络。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最新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最新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编码:暂不填写学分: 2.0 总学时:32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 0 实践学时:0开设实验(上机)项目总数 0 个,其中,必修(0)个,选修(0)个开课单位:物联网工程学院自动化系适用专业:自动化一、课程的性质、目的该课程是物联网学院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对物联网有一个整体认识,掌握其体系结构和相关技术。

通过对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传感技术、定位系统、智能信息设备的学习,掌握感知识别层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无线宽带网、无限低速网、移动通信网的学习,掌握网络构建层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大数据与海量信息存储、数据库系统、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学习,掌握管理服务层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等系统的学习,了解物联网技术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应将物联网前沿状况介绍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掌握物联网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对不断变化的物联网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1.立德树人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应用成果,明确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军事力量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引领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信念。

通过介绍国家在物联网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介绍我国物联网领域的前沿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以及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追究卓越的科学精神。

同时要意识到我国在一些领域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学习。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下: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一定的物联网相关技术。

掌握低频、高频、超高频和2.4G 有源RFID 读写器的原理及应用;了解低功耗WiFi、ZigBee、Bluetooth 4.0 BLE等多种无线传感网络。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英文名称: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课程编码:授课语言:汉语授课方式:线下课程类别:专业发展课程性质:限选学分:2学时:32-40学时(实验10学时)适用对象:物联网、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先修课程:无开课院系:相关学院相关系部二、课程简介《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是物联网、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理论,达到万物感知到网络数据传输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所涉及内容是作为自动化初级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是第三次IT科技浪潮的方向。

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从物联网的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分别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包括九个章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深入浅出地掌握物联网中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并为以后的学习、创新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课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以此激励同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热情。

课程使用PPT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课程内容,辅以课后答疑,使学生容易掌握对课程知识。

通过课堂上重点讲授、难点分析、工程案例讨论分析,并有作业辅导和实验指导,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造型构思能力、利用物联网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任务、目标与要求1. 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及应用,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其中包括:物联网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射频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蓝牙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区块链等。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物联网导论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物联网导论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物联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2018版)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文):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英文):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40,其中,讲授学时:24,实验(实践)学时:16。

学分:2.5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本科)开设学期:第5学期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物联网、RFID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熟练物联网相关技术理论。

为今后深入学习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作铺垫。

五、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物联网概论、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物联网网络层技术、物联网应用层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以及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

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物联网的概念,开阔学术视野,启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程学习,主要让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熟悉物联网的基本组成,理解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功能,了解物联网所需环境及面临的挑战;2.掌握感知层的概念、作用,理解常见传感器的类型、特征,了解传感器的语音,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传感器选择的一般原则。

3.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核心技术及协议,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4.掌握物联网应用层的基本概念。

了解云计算与大数据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5.了解信息安全基础知识,了解物联网网络安全威胁趋势的发展。

6.掌握我国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

7.了解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联网概论(共8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物联网发展与背景;了解物联网的定义;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掌握物联网的特点;掌握物联网相关研究与发展。

《物联网工程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物联网工程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物联网工程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标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

主要介绍物联网、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云计算的概念、原理、技术、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和前景。

主要内容包括:物联网体系结构及信息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规范与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的典型应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联网所涉及的主要核心技术,为以后的创新创业和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掌握物联网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等概念。

教学目标2:通过对各层所涉及的核心技术进行分析以及技术举例,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联网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3: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物联网的基本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为培养学生对物联网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使用能力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4:能够坚守客观、公正、诚信的原则;尊重他人,具有良好的合作态度与协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持续钻研以提高专业素养。

教学目标5(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实业报国的理想信念。

3.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三、理论教学表1 理论教学安排四、实验教学五、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六、建议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1]崔艳荣.物联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王志良,王粉花.物联网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韩毅刚,王大鹏,李琪等.物联网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武奇生,惠萌,巨永锋等.物联网工程及应用[M].西安:西t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案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案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原理、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

教案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联网技术的定义、体系结构和应用范围。

2. 掌握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器、通信网络、数据处理和应用平台等核心技术。

3. 能够分析和设计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方案,并能使用相应的工具和平台进行实施。

4. 了解物联网相关的法律、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并具备相关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担当。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 物联网技术概述1.1 物联网技术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1.3 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介绍2. 物联网技术核心要素2.1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2.2 通信网络技术与应用2.3 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2.4 物联网应用平台与系统3. 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3.1 智能家居应用3.2 智慧城市建设3.3 工业物联网应用3.4 农业物联网应用3.5 物联网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4. 物联网的法律、安全和隐私保护4.1 物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介绍4.2 物联网安全威胁及防护措施4.3 物联网数据隐私保护与伦理问题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案例。

2. 实例分析:举例分析不同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案例,鼓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物联网相关软硬件平台的实操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物联网技术和应用领域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 介绍物联网技术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物联网的兴趣。

3. 逐一介绍物联网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技术,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

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及意义1.2 目标和目标学习者1.3 课程内容和结构1.4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二、基础知识介绍2.1 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2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架构2.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要素2.3.1 传感器与感知技术2.3.2 网络与通信技术2.3.3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2.3.4 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三、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现3.1 物联网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方法3.2 物联网系统架构设计原则3.3 物联网系统的关键技术3.3.1 设备接入和网络连接技术3.3.2 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3.3.3 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3.3.4 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3.4 案例研究: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现四、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4.1 物联网安全的挑战与需求4.2 物联网安全技术体系及其应用4.2.1 认证与加密技术4.2.2 访问控制与身份管理技术4.2.3 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4.3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4.3.1 隐私保护技术原理4.3.2 隐私保护方法与工具五、物联网应用与案例分析5.1 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5.2 智能家居与健康养老5.3 工业制造与供应链管理5.4 农业与环境监测5.5 其他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案例六、实践与项目6.1 物联网技术实验室建设与实践 6.2 物联网技术项目设计与开发6.3 物联网系统调试与性能优化七、学习资源与参考文献7.1 课程教材与参考书目7.2 学习网站和开放资源7.3 相关领域研究论文与期刊八、课程评估8.1 平时表现评估8.2 课堂小测验8.3 课程设计与实践项目评估8.4 期末考试九、学习目标与要求9.1 知识与理解目标9.2 技能与能力目标9.3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十、教学日程10.1 第一周:课程介绍与基础知识概述10.2 第二周: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现10.3 第三周: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10.4 第四周:物联网应用与案例分析10.5 第五周:实践与项目10.6 第六周:复习与总结十一、课程总结11.1 学生反馈与建议11.2 课程改进与发展展望以上是《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全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编码:暂不填写学分: 2.0 总学时:32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 0 实践学时:0开设实验(上机)项目总数 0 个,其中,必修(0)个,选修(0)个开课单位:物联网工程学院自动化系适用专业:自动化一、课程的性质、目的该课程是物联网学院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对物联网有一个整体认识,掌握其体系结构和相关技术。

通过对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传感技术、定位系统、智能信息设备的学习,掌握感知识别层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无线宽带网、无限低速网、移动通信网的学习,掌握网络构建层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大数据与海量信息存储、数据库系统、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学习,掌握管理服务层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等系统的学习,了解物联网技术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应将物联网前沿状况介绍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掌握物联网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对不断变化的物联网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1.立德树人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应用成果,明确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军事力量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引领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信念。

通过介绍国家在物联网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介绍我国物联网领域的前沿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以及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追究卓越的科学精神。

同时要意识到我国在一些领域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学习。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下: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一定的物联网相关技术。

掌握低频、高频、超高频和2.4G 有源RFID 读写器的原理及应用;了解低功耗WiFi、ZigBee、Bluetooth 4.0 BLE等多种无线传感网络。

(对应第2、3、4、5、6、7、8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3。

)课程目标2. 通过讲解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等若干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物联网前沿技术和相关应用。

(对应第10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7-2。

)课程目标3. 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养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特别是对于一些新技术,不仅要了解技术的更新,更要关注观念的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对应第1、9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8-1。

)课程目标4. 使学生对物联网有一个较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和实践能力。

(对应第10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3-3。

)3.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本课程教学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主要体现在毕业要求指标点4-3、7-2、8-1、13-3,具体如下: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物联网概述(支撑课程目标第3条)1.1 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理解)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掌握)1.5 物联网的特征(理解)1.6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了解)1.7 各国物联网发展战略或进展(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了解物联网的由来,理解网的定义,掌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理解物联网的特征,了解物联网的各项关键技术,了解各国物联网的发展战略或者进展。

教学重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教学难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第2章RFID技术(支撑课程目标第1条)2.1 RFID技术概述(了解)2.3 RFID系统的分类(掌握)2.4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2.5 RFID标准(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情况,掌握RFID系统的分类,掌握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了解各项RFID标准。

教学重点: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第3章无线通信系统(支撑课程目标第1条)3.1 无线通信系统结构(掌握)3.2 调制与解调技术(理解)3.3 数据传输方式(掌握)3.4 数据通信技术指标(理解)3.5 无线通信系统的多路访问技术(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理解调制与解调技术,掌握数据传输方式,理解数据通信技术指标,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多路访问技术。

教学重点:无线通信系统结构、数据传输方式教学难点:调制与解调技术第4章无线单片机技术(支撑课程目标第1条)4.1 无线单片机概述(了解)4.2 无线单片机的结构(掌握)4.4 嵌入式智能传感器概述(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了解无线单片机的基本情况,掌握无线单片机的结构,理解嵌入式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概况。

教学重点:无线单片机的结构教学难点:无线单片机的结构第5章传感器技术(支撑课程目标第1条)5.1传感器的基本知识(理解)5.4传感器和微控制器接口(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知识、了解传感器和微控制器接口。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传感器和微控制器接口第6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支撑课程目标第1条)6.1 概述(了解)6.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掌握)6.3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掌握)6.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基本情况,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制程技术。

教学重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教学难点: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第7章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支撑课程目标第1条)7.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述(了解)7.3 ZigBee技术(理解)7.4 蓝牙技术(理解)7.5 Wi-Fi技术(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了解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情况,理解ZigBee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及不足,理解蓝牙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及不足,理解Wi-Fi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及不足。

教学重点:ZigBee技术、蓝牙技术、Wi-Fi技术教学难点:ZigBee技术第8章远程通信技术(支撑课程目标第1条)8.1 通信与远程通信概述(了解)8.2 远程信号的传输(理解)8.3 常见多路复用技术(掌握)8.4 现代远程通信系统(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了解通信与远程通信的基本情况,理解远程信号的传输,掌握常见多路复用技术,了解现代远程通信系统。

教学重点:常见多路复用技术教学难点:远程信号的传输第9章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支撑课程目标第3条)9.1 机器学习(理解)9.2 模式识别(理解)9.3 信息融合(理解)9.4 数据挖掘(理解)9.5 云计算(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理解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信息融合、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概念及其适用的场景。

教学重点:机器学习教学难点:模式识别、信息融合第10章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支撑课程目标第2、4条)10.2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了解)10.3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了解)10.5 物联网在精准灌溉的农业中的应用(了解)10.6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了解)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农业精准灌溉以及医疗中的应用情况。

教学重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教学难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具中的应用四、学时分配表五、实验项目无实验环节六、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后作业。

授课过程能够灵活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并借助于江南大学“慕课”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对于重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授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利用不同类型的技术,设计、研发复杂系统的能力;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七、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察考试形式:作业评定方式:五级制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支撑课程目标八、课程资源教材:1. 徐颖秦、彭力、熊伟丽,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1.彭力,物联网技术概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5.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第3版),科学出版社,2017.阅读材料:无九、有关说明先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后续课程:自动化学科前沿课学生自学部分的内容与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是否双语教学:否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比例:无实践环节的纪律与注意事项:无实践环节。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无大纲撰写人:大纲审核人:《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课程编码:暂不填写先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后续课程:自动化学科前沿课是否双语:否学分:2.0 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实践学时:0开课单位:物联网工程学院自动化系适用专业:自动化课程简介该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选修课程。

该课程是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般课程;该课程侧重理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整体上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理论、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内在结构、关键技术和主要应用。

本课程为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课程资源教材:1. 徐颖秦、彭力、熊伟丽,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参考书目:1. 彭力,物联网技术概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5.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第3版),科学出版社,2017.阅读材料:无撰写人:审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