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圆柱壳舷间声通道对壳体声振性能的影响
圆柱壳体瞬态辐射噪声评估算法

圆柱壳体瞬态辐射噪声评估算法李琳玉;徐荣武;崔立林【摘要】通过自身传感器实测振动数据快速评估瞬态辐射噪声,对及时排除故障,保持水下目标隐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加速度阵列测试数据的圆柱壳体瞬态辐射声场的工程估算方法:借鉴工况传递分析的思路,分析求解瞬态振-声传递率矩阵,将瞬态激励壳体振动的测量数据代入,就可以估算壳体辐射声压级.在振-声传递率求解的过程中引入截断奇异值分解法,改善求逆时的病态矩阵,减少测试中背景干扰带来的估计误差.试验结果证实,该方法可以用来快速评估空气中敲击圆柱壳体所产生的瞬态辐射噪声,大部分频段噪声级估计误差在3 dB以内.本方法可望提供快速估计圆柱形壳体振动水下辐射噪声级借鉴和参考.%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ransient radiation noise quickly and troubleshooting timely through vibration data by acceleration sensors is significant for maintaining the stealth performance of the underwa-ter target. A method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transient radiation noise of cylindrical shell based on the operational transfer path analysis theory.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accelerometers and the vibration-sound relationship can evaluate the radiation noise pressure level. In the processing of solving vibration-sound re-lationship, truncat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TSVD) has been involved for ill-posed proble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transient radiation noise quickly. Most of considerate frequency bands have an error below 3 dB. This method is expected to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radiation noise pressure level of cylindrical shell underwater.【期刊名称】《应用声学》【年(卷),期】2017(036)004【总页数】6页(P305-310)【关键词】加速度阵列;瞬态辐射噪声;工况传递路径分析【作者】李琳玉;徐荣武;崔立林【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武汉 430033;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33;海军工程大学武汉 430033;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33;海军工程大学武汉 430033;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532随着减振降噪元器件效果、振动控制以及总体低噪声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平稳运行条件下设备噪声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而因为某些突发情况产生的瞬态信号造成的辐射噪声很难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抑制,例如设备突然开关、隔振装置突然失效、武器的空投和潜射、管道多向流体脉动等情况,都会产生与稳态辐射噪声完全不同的瞬态辐射噪声。
不同流场中双层圆柱壳层间声振传递特性研究

f rn o fed r t id wi h n lt a eh d e e tf w l swe e sude t t e a ayi lm t o .Th l g e e u to ft i h l wa p l d l i h c e F t g q ain o hn s el sa p i i e
不 同 流场 中双 层 圆柱 壳层 问声 振 传 递特 性 研 究
高 菊 陈美 霞 陈 清坤 和 卫 平
华 中科 技 大 学 船舶 与海 洋 S 程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T - 湖 304
摘 要: 采用 解 析 法 研 究 了不 同流 场 中 双层 网柱 壳 层 间声 振 传 递 特 性 。 壳体 的振 动用 F g e 体 方 程 描 述 , l g壳 u 将
Absr c :Th o n n i rto r n miso h r ce it s b t e o b e c ln re 1s el n df ta t e s u d a d vb ain ta s sin c a a trsi ewe n d u l yi d ia h lsi i c -
加 强构 件 等 价 为对 内外 壳 体 的 支 持 力 . 后 水 解 双 壳 体 声 一 流 体一 结 构 耦 合 方程 , 算 果 用 表 面 振 动 均 方 速 最 计 度 级 、 射声 功 率 和 辐射 效 率 的形 式 表示 。存 数 值 分 析 部分 , 论 了有 限长 双 层 圆 柱 壳 壳 间 连接 形 式 的变 化 、 辐 讨 壳
间及 外 部 流 场 的变 化 对 其 声 辐射 性 能 的影 响 , 到 结论 是 在 中低 频段 . 内壳 受激 振 动 , 过 外 壳 向 外场 辐射 噪 得 当 通
阻振质量复合托板减振效果试验研究

Ke r : b a e sr c u e;b o k n s y wo ds rc t tr u lc i g ma s;c mp st r c o o ie b a e;mo e e t i r to c ee a in l v l d lt s ;v b ain a c lr to e e
之 比… , : 即
具体实验工况见表 1 。
表 1 实 验 工 况描 述
Tab. 1 The e e i e t c e xp r m : 外 响应 点 振 动 位 移 峰 值 , s为 即输 出值 ;S 内为激
声辐射 , 非耐压壳体 2 0~40 0H 频段振动加速度级平均降低 3d 0 z B以上 。
关键词 :托板 结构 ; 阻振质量 ; 复合托板 ; 模型试验 ; 振动加速度级
中图 分 类 号 :U 6 . 6 14 文 献 标 识 码 :A
Ex e i e s o i a i n r du to fbl c i g ma s c m p st a e p rm nt n v br to e c i n o o k n s o o ie br c
c ln rc ls e l h o sr to fa blc i s o y id a h l,t e c n tuci n o o kng ma sc mpo ie b a e wa u g se i st r c ss g e t d.Th n u n e ft o kng ma s e if e c s o blc i s l he
1 双 层 壳舷 间振 动传 递 实验 分 析
加 筋双 层 圆柱 壳模 型示 意 图如 图 1所示 。双层 圆
用 J使得阻振质量在舰船结构声学设计 中的作 用 ,
《中国舰船研究》2018年度总目次

93 舵空化的精细流场及其非定常水动力性能数值计算 于安斌,叶金铭,王友乾
13(5):61-67 13(5):68-76
94 参数化单元边界元法解势流速度场问题
刘梦超,刘延俊,薛钢,吴瀚崚
13(5):77-84,90
第6期
2018 年总目次
169
序号
文题
作者
卷(期):页码
舰船动力系统排烟对甲板上方空间温度场影响的 张佳佳,付云鹏,叶正华,孙鹏,
19 基于 W5200 的双冗余以太网通信系统应用研究
张 高 明 ,李 维 波 ,华 逸 飞 ,范 磊 , 许智豪,徐聪
13(1):127-132
20 舰艇对空中来袭目标意图的预判方法
赵捍东,马焱,张玮,张磊,李营, 李旭东
13(1):133-139
21 船舶动力装置模块化建造工艺设计及精度分配
张金国,刘春林,王刚伟,田佳彬 13(1):140-144
舱内爆炸载荷下箱型梁船体节点结构强度分析
张弩,刘均,李凯,李德聪
耐压抗冲覆盖层在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冲击防 护特性
极间弹体偏转电磁力的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200 t 级浮动冲击平台水下爆炸试验低频冲击响应 数据分析
水下爆炸气泡对舰船冲击环境的影响
殷彩玉,金泽宇,谌勇,华宏星
陈恩涛,刘建湖,张显丕,张伦平 张磊,杜志鹏,吴静波,计晨, 张春辉,冯麟涵 曾令玉,蔡尚,王诗平
杜志鹏,张磊,赵鹏铎
伍星星,刘建湖,张伦平,孟利平, 汪俊
13(3):103-109 13(3):110-117
秦业志,姚熊亮,王志凯,王莹
13(3):118-124
59 基于典型舰船结构特征的陆地靶标设计方案
吴子奇,徐振桓,王志凯,王治,姚熊亮 13(3):125-130
轴系纵振对双层圆柱壳体水下声辐射的影响研究

Ab t a t T e v b a i n a d r d a in i d c d b o gt d n l vb ai n o h f n fu d r a e o b e sr c : h i r t n a i t n u e y l n i i a i r t f s a t g o n e w tr d u l o o u o i c l d i a h l a e c c l t d b E BE . u d sr cu e c u l d mo e Sb i p b n t l me t yi r ls el r a u a e y F M/ M A f i — t t r o p e d li u l u y f i ee n n c l l u t i e meh d a d t e v b ai n r s o s fs u t r S c l u a e y t e ANS . e c a a trsis o t c u a t o .n h i r t e p n e o r c u e i a c l td b h o t YS h r c e it fsr t r l c u a o si a it n a e i v sia e y b u d r l me tmeh d T e lc t n a d c n g r t n o } u t c u t r da i r n e t t d b o n a y ee n t o . h o ai n o f u a i f t r s c o g o i o l b a i g a c c a g dr s l n n mo i i g t e a l u e a d p o a a in p t f n u o c , h c u ’ e r r h n e , u t g i d f n mp i d n r p g t a h o p tfr eS t e a o s n e i y h t o i O t a i t n fd u l y i d i a h l u d r a e r e u e . i r d a i s o o b e c l r l e l n e tra e r d c d c o n c s w Ke r s v b a in a d a o si a i t n sr cu a- c u t o p i g f i l me t t o ; y wo d : i r t n c u t r d ai ; t t r l a o s c c u l ; n t e e n h d o c o u i n i e me
舱壁打孔的环肋圆柱壳振动性能分析

舱壁打孔的环肋圆柱壳振动性能分析黄振卫;周其斗;纪刚;王路才;刘文玺【摘要】为研究舱壁打孔对结构振动性能的影响,以环肋圆柱壳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结构在不考虑开孔加强结构的条件下,改变圆形孔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含圆形孔的舱壁数量时的均方法向速度级.得到不同工况下整个结构的均方法向速度级频率响应曲线.数值计算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表明:激振频率在150~350Hz 时,4种工况对模型均方法向速度级影响不大;350~1000Hz时,在部分激振频率下,4种工况对模型均方法向速度级的影响变大.可见舱壁开孔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同时,也可有效减少艇体质量,但同时也会一定程度地改变结构振动特性,须在潜艇实际设计中予以考虑.%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dded holes on vibration of a structure, a stiffened cylinder was studied via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mean-square velocity level of the structure was calculated with different radiuses, positions, amount of holes, and different bulkhead with holes, yet the stiffened structure near the hole was ignored. And the frequency response curve of mean-square velocity level was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150~350 Hz the effect on mean-square vibration velocity level is limited under four conditions, but within the band 350-1 000 Hz, the effect on mean-square velocity level becomes greater at some exciting frequencies. Holes can both satisfy the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and decrease the mass of the submarine, but the changes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performance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期刊名称】《中国舰船研究》【年(卷),期】2012(007)001【总页数】6页(P41-46)【关键词】环肋圆柱壳;舱壁;圆形孔;有限元;均方法向速度【作者】黄振卫;周其斗;纪刚;王路才;刘文玺【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61.441 引言在潜艇舱段的实际结构中,由于主机轴承和鱼雷发射管的安装要求,往往需要在舱壁上布置圆形孔,从而导致舱壁结构发生变化。
壳间新连接结构形式下双层圆柱壳声振性能分析

S n o wd o n ’ S i s o l a t o r mo d e l , a n e w r u b b e r - ma s s t y p e j o i n t — s t r u c t u r e c o n n e c t e d i n t h e c y l i n d r i c a l s h e l l s wa s p r o p o s e d . T h i s
v i e wp o i n t o f a t t e n u a t i n g v i b r a t i o n - wa v e t r a n s mi s s i o n . Ap p l y i n g t h e t h e o r y o f v i b r a t i o n r e d u c t i o n a n d i s o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c y l i n d r i c a l s h e l l wa s d i s c u s s e d .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he t n e w— t y p e c o n n e c t i o n c a n d e p r e s s v i b r a t i o n a n d s o u n d r a d i a t i o n
d a mp i n g . Th e n , t h e v i b r o — a c o u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a d o u b l e — l a y e r c y l i n d r i c a l s h e l l we r e a n a l y z e d n u me ic r a l l y . F i n a l l y t h e
双层圆柱壳的抗冲击特性研究

1 引 言
声隐身技术 在水下 目标 隐身技术 中仍 然 占据主导地 位 。 下 目标 的声隐身性 能主要体现在抗 敌主 水 动声 纳的探测能力及 防敌被动声 纳探 测能力上 , 而降低和屏 蔽 自身 的辐射 噪声是水 下 目标 主动 隐身 的 有效措 施【 在水下 结构壳体 表面敷设 各种声 学覆盖层[1 应用最 广泛也是 非常有效 的一种 提高水下 l 】 。 2是 - 3
双层 圆柱 壳 的抗 冲击特 性研 究
唐永 刚
( 苏省 无锡 交通 高 等 职业 技 术学 校 , 苏 无锡 2 4 5 ) 江 江 1 1 1
摘要 : 为提 高水 下航 行 器 的 隐身性 能 , 常在 其 表 面敷 设 各 种声 学 覆 盖层 , 于声 学 覆 盖层 含 有 空腔 的 特 殊结 构 通 由 形式 , 结 构形 式 在受 到 爆炸 冲击 波 作用 时 , 体将 产 生变 形 并 吸收 能量 , 而 改善 水 下航 行 器 的抗 冲击 性 能 。 该 腔 从 文
航行器 隐身性能 的方法 。 由多层粘 弹吸声材料层 合而成 , 它 并在 内部设置 了空腔结构 , 多种因素 的共 在 同作用 下 , 具有 明显 的减 振降噪 效果 。 与此 同时 , 由于声学覆 盖层含有 空腔 的特殊结构 形式 , 空腔结 该 构形式 在受到爆 炸 冲击 波时 , 体将产 生变形并 吸收能量 , 腔 这必 然会 对水下 航行 器的抗 冲击性 能产生 影 响。 文针对水 下航行 器结构物 中广泛采 用 的结构 形式一 加筋双层 圆柱壳 结构 , 抗 冲性能 方面考 本 从 虑 , 步确定声 学覆盖层 在双层壳 中的敷 设部 位 , 通过改 变敷设 在壳 体表 面的声学 覆盖 层性 能参数 初 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层圆柱壳舷间声通道对壳体声振性能的影响楼京俊; 屈铎; 唐宇航; 张振海【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年(卷),期】2019(038)023【总页数】6页(P165-170)【关键词】双层圆柱壳; 声振性能; 流体负载; 托板【作者】楼京俊; 屈铎; 唐宇航; 张振海【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舰船与海洋学院武汉430033; 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武汉430033; 中国人民解放军92578部队北京0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9.56水下航行器机械设备激励造成的壳体振动会引发辐射噪声问题,目前主要是通过采用低噪声设备、对基座减振隔振以及在壳体表面敷设消声瓦来实现噪声的抑制,但由于种种技术难题,实际水下航行器壳体的辐射噪声问题依然较大,减振降噪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加肋双层圆柱壳结构是水下航行器壳体的主要结构形式,其振动及声学性能直接影响水下航行器的隐身性,因此通过结构声学设计改善此类双层圆柱壳结构的振声性能,对水下航行器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以典型圆柱壳结构研究水下航行器声辐射问题,是求解中常用的简化方法。
文献[1-6]分别采用Flügge薄壳理论和Helmholtz波动理论、传递矩阵法、水弹性理论、Donnell薄壳理论等对圆柱壳的水下振动、声辐射进行了求解计算,文献[7-8]对水下加肋圆柱壳进行了声振性能研究。
而对于双层圆柱壳水下振声响应问题,考虑介质与结构的耦合效应等舷间连接形式是研究的重点,文献[9-13]均考虑了双层壳舷间流体负载效应,分别进行了周期环形支撑结构的声辐射研究、声辐射模态分析、振动特性分析、能量传递特性研究、舷间声功率传递特性分析;文献[14]研究了双层圆柱壳间实肋板或托板连接对其声振性能的影响。
本文采用有限元(Finite Element Method,BEM)自动匹配层(Automatically Matched Layer,AML)技术,同时考虑舷外流体和舷间流体与内、外圆柱壳之间的耦合,研究分析了有限元声振耦合法与附加质量法的差异,建立了含有舷间流体的双层圆柱壳模型,采用有限元声振耦合法计算得到了舷间/外流体、舷间托板对圆柱壳振声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水下航行器声隐身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1 有限元AML技术实例应用1.1 AML技术简介目前,有限元法的声学边界条件经历了无限元技术、完美匹配层(Perfectly Matched Layer,PML)技术和自动匹配层AML技术。
无限元技术是一种基于半解析的方法,具有较多局限性,目前基本被淘汰。
为了弥补无限元技术不足发展而来的PML技术是在声学辐射边界人工建立几层网格用来完全吸收边界上的辐射声波,即保证边界上无反射声。
PML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网格数量,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而且其应用也不受限于声学边界的形状,但其计算结果精度与吸收层厚度直接相关。
AML技术是对PML技术的改进,可以根据计算频率在求解器内部自动生成并调整PML层厚度,所以计算效率比PML方法高很多,其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PML技术与AML技术对比Fig.1 Comparison between PML and AML1.2 计算实例计算模型为有限长双层加肋圆柱壳,整个结构处于无限大不可压缩的理想流体中。
由于模型为双层圆柱壳结构,在研究过程中会对舷间/舷外流体材料进行不同设置,不宜采用只能设置一种材料的边界元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BEM),故而采用更为有效的FEM/AML技术。
舷间、舷外流体同时存在时,即外壳两边都有流体参与耦合时,常规的耦合面设置将无法计算。
本文采用的加载方法是:将与舷间流体、舷外流体均接触的外壳网格单元采用Hex8体单元建立,将外壳体单元的结构内、外表面分别与舷间水、舷外水设置coupling surface。
注意耦合面设置时,对于舷间水,需用结构单元(内壳、外壳和两端舱壁)封闭包覆,对于舷外水,需用流体单元将结构单元(外壳、两端舱壁)封闭包覆,目的是设置封闭的耦合作用面。
采用AML技术在舷外流体外表面设置无反射边界条件。
双层圆柱壳模型各部分结构如图2所示。
两端简支;长L=25.35 m,外壳半径R1=5.7 m,厚h1=9 mm,内壳半径R2=4.605 m,厚h2=36 mm;托板厚h3=7 mm,间距l3=0.65 m。
结构采用钢材,其密度ρ1=7 800 kg/m3,弹性模量E1=2.1×1011 Pa,泊松比μ1=0.3,损耗因子取ηs=0.002。
在(L/2,0)处受单位简谐点力作用。
双层壳间充满水,整个壳体浸没在水中。
水密度为ρw=1 000 kg/m3,水中声速c=1 500 m/s。
计算模型在单位简谐力作用下的振声响应,计算频率为0~100 Hz,步长为0.5 Hz,分三种工况进行计算,如表1所示。
(a) 舷间水(b) 外壳体单元(c) 舷外水(d) 内、外壳及托板结构图2 双层圆柱壳声学有限元计算模型Fig.2 Acoustic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model表1 计算工况Tab.1 Calculation condition list工况舷外介质舷间介质舷外与外壳外壳与舷间舷间与内壳1空气空气无耦合无耦合无耦合2水空气耦合无耦合无耦合3水水耦合耦合耦合图3给出了3种工况下,双层圆柱壳模型的振动响应及辐射声功率对比。
由图可见,该双层圆柱壳结构在空气中的均方振速级前3个峰值频率分别为14.5 Hz、16.45 Hz、20.47 Hz;当舷间为空气、舷外为水时,前3个峰值频率分别为7.97 Hz、9.47 Hz、12.91 Hz,与空气中的工况相比,前3阶的共振频率显著降低;当舷间、舷外均为水时,前3个峰值频率分别为6.49 Hz、7.89 Hz、10.50 Hz,和舷间为空气的工况相比,该共振频率又有所降低。
这是由于舷间水的加入,产生的附加质量效应降低了壳体振动固有频率,辐射声功率级也存在相同的规律。
对比上述工况可见,舷间及舷外流体的引入均会对结构的振动、声辐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该计算方法可有效模拟舷间、舷外水对双层壳结构的振动、声辐射耦合计算问题。
(a) 外壳均方振速级(b) 壳体辐射声功率级图3 三种计算工况下壳体振声性能对比Fig.3 Comparisonof vibro-acoustic performance of shell under three calculation condition2 舷间连接形式的影响2.1 计算工况描述然后,考虑舷间连接形式对振动波传递路径影响。
舷外介质、外壳、舷间介质、内壳之间设置耦合面,圆柱壳两端简支,在(L/2,0)处施加0~1 500 Hz的单位简谐点力,步长为0.5 Hz。
为研究声振耦合规律,暂不考虑由流体带来的阻尼影响,仅按照钢结构的材料损耗进行振声计算。
计算工况如表2所示,从以下几方面对舷间/舷外流体的耦合效果进行分析:① 对比声学有限元声振耦合法与附加质量法对圆柱壳振声特性分析的差异;② 对比舷间/外流体负载下壳体振动及声辐射的影响;③ 舷间托板连接下舷间介质对圆柱壳振声特性的影响;④ 舷间流体为水/空气时舷间托板连接对圆柱壳振声特性的影响。
表2 圆柱壳模型计算工况Tab.2 Calculation condition list for the cylindrical shell工况舷外介质舷间介质托板1-1水水(声振耦合)有11-2水水(附加质量)有2-1空气空气有22-2水水有3-1水空气有33-2水水有4-1水水有4-2水水无44-3水空气有4-4水空气无2.2 舷间流体声振耦合与附加质量法的对比附加质量法是一种考虑流体对结构作用的简化动力计算方法,它是将流体对结构的动水压力等效为质量附加在结构上,达到等效的动力响应[15]。
针对双层圆柱壳结构,可将舷间流体总质量均布于与结构相接触的网格节点上。
而所采用的声振耦合模型,是将舷间流体按实体单元建模,通过设置耦合面与内外壳体等结构网格相耦合。
两种计算模型的舷外介质均通过AML技术设置成无反射边界条件,进而计算得到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性。
振声响应对比结果如图4所示(工况1)。
(a) 外壳均方振速级(b) 壳体辐射声功率级图4 不同舷间流体耦合方法下圆柱壳振声性能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vibro-acoustic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interboard fluid coupling methods由图中可知,采用不同的舷间水耦合方法计算得到的圆柱壳振声特性差异十分显著,振声特性曲线均是100 Hz以下、600~1 000 Hz频段内差异相对较小,但辐射声功率级仍相差约5~10 dB,其余频段内相差更大。
这主要由于采用流体附加质量模型时,仅考虑舷间水的质量效应是不够的,封闭的舷间水域还具备显著的振动传递作用,可以加强内外壳间的振动及辐射声能的耦合与传递,声振耦合模型综合考虑了舷间流体的附加质量、阻尼及刚度效应,引入能量传递的舷间水途径,因此附加质量模型计算方法会使得计算结果偏小,基于AML技术的有限元声振耦合方法对研究舷间流体的影响更为准确。
2.3 舷间/舷外不同流体负载下的影响图5给出了双层圆柱壳结构在空气、水两种流体负载下的振动响应及声辐射对比(工况2)。
由图中可知,圆柱壳在空气和水中两种不同流体介质下,其均方振速和声辐射功率存在较大差异。
在空气中时,圆柱壳振动响应与声辐射功率迅速在低频段内达到峰值,且在300 Hz以下基本平稳,但在300 Hz以上时其振动响应及声辐射功率显著下降;在水中时,圆柱壳的振动响应在500 Hz以下均低于其在空气中的响应,而大于该频率时(特别是大于700 Hz时)则逐渐高于空气中响应,辐射声功率在研究频段内比较平缓,且在200 Hz以下基本接近空气中辐射功率,高于200 Hz时,其声功率级维持在水平位置,远大于在空气中的辐射声功率。
以上特性表明:水的流体负载效应远大于空气,该效应显著消耗了结构的振动能量,使其表面振速、波峰程度在较低频段内被显著抑制,峰值向低频移动,但声功率抑制效果不如振动响应明显,这表明流体负载虽然抑制了结构振动,但却导致了辐射效率的增加,仅在200 Hz以下频段的声辐射功率略低于空气中的辐射;在相对高频段,水的流体负载效果减弱,耦合振动效应提升,致使结构振动响应明显高于空气中的振动,在高辐射效率的综合影响下,在水中的声辐射功率明显高于空气中的声功率。
(a) 外壳均方振速级(b) 壳体辐射声功率级图5 不同流体负载下圆柱壳振声性能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vibro-acoustic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fluid loads2.4 舷间介质的影响图6给出了不同舷间流体介质下圆柱壳结构振声响应对比,采用AML技术(工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