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急性肾炎水凌心肺——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架构图

中医儿科架构图

第七单元胎怯一、肾精薄弱证治法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主方补肾地黄丸加减。

二、脾肾两虚证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主方保元汤加减。

第八单元硬肿症一、阳气虚衰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主方参附汤加味。

二、寒凝血涩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主方当归四逆汤加减第九单元胎黄一、湿热郁蒸证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一)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

主方茵陈理中汤加减。

(二)气滞血瘀证治法化瘀消积。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第十单元感冒(一)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二)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加减。

(三)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

主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四)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

主方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第十一单元咳嗽(一)风寒咳嗽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金沸草散加减。

(二)风热咳嗽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饮加减。

(三)痰热咳嗽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四)痰湿咳嗽治法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五)气虚咳嗽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六)阴虚咳嗽治法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第十二单元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主方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主方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毒热闭肺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主方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4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5 阴虚肺热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6 肺脾气虚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主方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7 心阳虚衰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8 邪陷厥阴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主方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第十三单元哮喘(一)热性哮喘治法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

(二)寒性哮喘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一)外寒内热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中医儿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儿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儿科学速记口诀中医儿科学口诀1、怯(补肾)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补肾地黄丸加减。

2、虚(保元)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加减。

二、硬肿证1、阳(参附)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参附汤加味。

2、寒(当四)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胎黄1、热(茵)湿热郁蒸证: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味。

2、寒(茵中)寒湿阻滞证: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减。

3、瘀(府)气滞血瘀证: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感冒1、寒(荆)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加减。

2、热(银)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银翘散加减。

3、暑(新)暑邪感冒: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用药(1)痰(+三、二、菊)夹痰:XXX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滞(+保)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惊(+镇)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在疏风解表的根蒂根基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5、咳嗽:1、寒(沸)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金沸草散加减。

2、热(菊)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痰(金)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4、阴(沙)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加减。

六、肺炎喘嗽:1、寒(华)风寒闭肺:XXX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加减。

2、热(银+麻)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毒(黄+拗)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4、痰(虎+葶)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5、阴(沙)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6、气(人味)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中医儿科学趣味记忆

中医儿科学趣味记忆

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人参五味子汤7、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儿科学【代码:333】-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肾系疾病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儿科学【代码:333】-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肾系疾病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儿科学【代码:333】-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肾系疾病[单选题]1.治疗小儿水肿风水相搏证的最佳方剂为()。

A.越婢加术汤B.五苓散C.五皮饮D.麻黄连翘赤(江南博哥)小豆汤E.真武汤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小儿水肿风水相搏证,症见水肿多先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甚则全身浮肿,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小便少,或有尿血,伴有发热恶风,咳嗽,苔薄白,脉浮。

治以疏风利水,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因此答案选D。

[单选题]2.小儿水肿气阴两虚证的治法是()。

A.益气养阴,利水消肿B.清热解毒,利水消肿C.活血化瘀,利水消肿D.滋阴补肾,平肝潜阳E.益气健脾,化湿清热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水肿气阴两虚证证候:面色无华,腰膝酸软,或有浮肿,耳鸣目眩,咽干口燥,舌稍红,苔少,脉细弱,治应益气养阴,利水消肿,方用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单选题]3.小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可引起的疾病是()。

A.小便短少B.全身浮肿C.水肿D.阴水证E.阳水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水肿为小儿时期常见的病证,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及小便短少为特征,有阳水、阴水之分。

水肿病位主要在肺、脾、肾。

病机关键为外邪诱发肺脾肾功能失调,气化失常,水液内停,泛溢肌肤。

AB两项,为水肿的表现。

DE两项,属于水肿的分型。

因此答案选C。

[单选题]4.小儿水肿突然出现头痛,眩晕,甚则抽搐,昏迷,其病机是()。

A.水毒内闭B.水凌心肺C.邪陷心肝D.湿浊壅塞三焦E.热扰心肝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患儿水肿,突然出现头痛,眩晕,甚则抽搐,昏迷的危重症,属于邪陷心肝证,治应平肝息风,泻火利水,方用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

[单选题]5.患儿,9岁。

水肿从眼睑开始,迅速波及全身,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色赤,伴咽红肿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其治法是()。

A.疏风宣肺,利水消肿B.清热利湿,凉血止血C.清热解毒,淡渗利湿D.温运中阳,行气利水E.滋阴补肾,淡渗利水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患儿主症见水肿从眼睑开始,迅速波及全身,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伴见咽红肿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等表征,故可诊断为水肿之风水相搏证。

中医儿科学填空题

中医儿科学填空题

选择填空:《颅囟经》保存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被称为“幼科之宗”。

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书中将小儿病理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钱乙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

北宋董汲寒凉疗法;南宋陈文中儿科温补学派创始人。

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大成。

明代万全的儿科著作《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育婴四法,二有余三不足。

陈复正号飞霞《幼幼集成》。

体重:一岁10千克,6岁20千克。

出生时体重约为3kg,出生后的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kg。

【计算公式】(1)≤6个月体重(kg)=3+0.7*月龄(2)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3)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身高: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一岁75厘米。

出生后第一年生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增长12cm。

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身高增长比较平稳,每年约7cm2~12岁【身高公式】(2-12岁)身高(cm)=70+7*年龄。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出生时就已经闭合,未闭合正常情况下在出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先下颌后上颌,约在2~2.5岁出齐20颗乳牙。

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课恒牙,恒牙在28~32颗之间。

【2岁内乳牙数计算】乳牙数=月龄-4(或6)。

运动发育:发育顺序: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进展。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勃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三不足二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小儿病因:先天因素、外感因素、乳食因素、情志因素、意外因素、其他。

五色主病白:寒证、虚证;;红:热证;黄:脾虚、湿浊;青紫: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黑:寒证、痛证、瘀证、水饮。

中医儿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儿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儿科学口诀1、怯(补肾)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补肾地黄丸加减。

2、虚(保元)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加减。

二、硬肿证1、阳(参附)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参附汤加味。

2、寒(当四)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胎黄1、热(茵)湿热郁蒸证: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味。

2、寒(茵中)寒湿阻滞证: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减。

3、瘀(府)气滞血瘀证: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感冒1、寒(荆)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加减。

2、热(银)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银翘散加减。

3、暑(新)暑邪感冒: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用药(1)痰(+三、二、菊)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滞(+保)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惊(+镇)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五、咳嗽:1、寒(沸)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金沸草散加减。

2、热(菊)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痰(金)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4、阴(沙)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加减。

六、肺炎喘嗽:1、寒(华)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加减。

2、热(银+麻)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毒(黄+拗)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4、痰(虎+葶)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5、阴(沙)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6、气(人味)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6*月龄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

2~2.5 岁出齐。

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肾系病证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全面掌握)定义: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病位:肺脾肾,以肺脾为主治疗原则:急性期驱邪,恢复期扶正分证论治:1 急性期1)风水相搏--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合五苓散加减2)湿热内侵--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3)邪陷心肝--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角藤汤加减4)水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5)水毒内闭--通腑降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2 恢复期1)阴虚邪恋--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2)气虚邪恋--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加减第二节肾病综合征(全面掌握)定义: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血脂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病位:肺脾肾治疗原则:扶正培本分证论治:1 本证1)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2)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脾阳虚实脾饮加减3)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加减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2 标证1)外感风邪--外感风寒,辛温宣肺祛风麻黄汤加减外感风热,辛凉宣肺祛风银翘散加减2)水湿防己黄芪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3)湿热--上焦湿热,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中焦湿热,清热解毒,化浊利湿甘露消毒丹加减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八正散加减4)血瘀--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加减5)湿浊--利湿降浊温胆汤加减第三节遗尿(辨证论治)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虚实寒热,虚寒者多,湿热者少。

2、治疗原则:以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为主要治疗原则。

3、证治分类1)肺脾气虚补肺益脾,固摄膀胱补中益气汤+缩泉丸2) 肾气不足温补肾阳,固摄膀胱菟丝子散加减3)心肾不交清心滋肾,安肾固俘交泰丸+导赤散4)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泻肝止遗龙胆泻肝汤第四节五迟五软(辨证论治)定义: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症.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病位:肝脾肾治疗原则:补分证论治:1)肝肾亏损--补肾填髓,养肝强筋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调元散加减3)痰瘀阻滞--涤痰开窍,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心肝病证第一节汗证(辨证论治)定义: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急性肾炎水凌心肺——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阴阳解析
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阴阳解析
急性肾小球肾炎水凌心肺证候:
全身明显浮肿,频咳气急,胸闷心悸,不能平卧,烦躁不宁,面色苍白,甚则唇指青紫,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
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

己椒苈黄丸,主要用于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满便秘等病症。

泻热逐水,通利二便。

参附汤:《世医得效方》
炮附子人参
用水煎服,阳气脱陷者,倍用之。

主治:阳气暴脱证。

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解析:
阳性药:蜀椒、炮附子
平性药:人参
阴性药:防己、大黄、葶苈
君药:葶苈子
蜀椒:辛、大热。

有毒。

归脾、胃、肺、肾经。

温中止痛,杀虫。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防己:苦、辛,寒。

归膀胱、肾、脾经。

祛风湿,止痛,利水。

大黄: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葶苈子:苦、辛,大寒。

归肺、膀胱经。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阳性药物少,阴性药物多,针对热多寒少;君药以泻肺利水为主,针对实多虚少;阳明太阴合病。

方剂中,葶苈、大黄,泻肺逐水;防己、蜀椒,利水消肿;炮附子、人参,回阳救逆。

诸药合用以泻肺逐水、利水消肿为主,回阳救逆为辅。

适用于小儿病程早期,水肿严重、胸闷心悸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