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面积专题

合集下载

【期末复习】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提分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探究(解析版)

【期末复习】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提分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探究(解析版)

【期末复习】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提分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探究考点一 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睛】❖ 求三角形面积时,三角形有边在水平或者竖直边上,常以这条边为底,再由底所对顶点的坐标确定高; 类型一 一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解题步骤:①求出直线与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从而得出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 ②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类题训练】1.已知一次函数图象经过A (﹣4,﹣10)和B (3,4)两点,与x 轴的交于点C ,与y 轴的交于点D . (1)求该一次函数解析式;(2)点C 坐标为 ,点D 坐标为 ;(3)画出该一次函数图象,并求该直线和坐标轴围成的图形面积.【分析】(1)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2)令y =0求得点C 的坐标,令x =0求得点D 的坐标;(3)利用已知的点A 和点B 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利用求得的点C 和点D 求出OC 和OD 的长度,最后求得直线和坐标轴围成的图形面积.【解答】解:(1)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kx +b (k ≠0),则,解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2x ﹣2.(2)当x =0时,y =﹣2,当y =0时,x =1, ∴C (1,0),D (0,﹣2). 故答案为:(1,0),(0,﹣2).(3)由点A和点B,可以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下如所示,∵C(1,0),D(0,﹣2),∴OC=1,OD=2,∴S△OCD==1,∴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经过A(﹣1,5),与B(3,﹣3)两点.(1)求这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2)若这条直线与y=﹣x+1交于点C,求点C的坐标.【分析】(1)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的解析式,进一步求出直线与x轴和y轴的交点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2)联立方程,解方程即可.【解答】(1)解:设直线解析式为y=kx+b(k≠0),将A(﹣1,5),与B(3,﹣3)两点代入得,解得,∴直线解析式为y=﹣2x+3,将x=0代入得y=3,∴与y轴交于点(0,3),将y=0代入得x=,∴与x轴交于点(,0),∴S=×3×=.(2)解得,∴点C的坐标是(2,﹣1).变式.已知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过点(2,0),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则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析】先根据一次函数y=kx+b(k≠0)图象过点(2,0)可知b=﹣2k,用k表示出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关于k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解答】解:∵一次函数y=kx+b(k≠0)图象过点(2,0),∴2k+b=0,b=﹣2k,∴y=kx﹣2k,令x=0,则y=﹣2k,∵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2×|﹣2k|=1,即|2k|=1,解得:k=±,则函数的解析式是y=x﹣1或y=﹣x+1.故答案为y=x﹣1或y=﹣x+1.类型二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解题标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三角形的面积,通常以坐标轴上的边为底,高就是底所对的顶点到这条边的距离【类题训练】1.如图,若直线y=﹣2x+1与直线y=kx+4交于点B(﹣1,m),且两条直线与y轴分别交于点C、点A;那么△ABC 的面积为.【分析】根据B点在直线y=﹣2x+1上,且横坐标为﹣1,求出B点的坐标,再根据直线y=kx+4过B点,将(﹣1,3)代入直线y=kx+4解析式,即可求出答案,根据已知得出B点的坐标,再根据直线y=﹣2x+1和直线y=x+4求得与y轴交点A和C点的坐标,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S△ABC.【解答】解:∵B点在直线y=﹣2x+1上,且横坐标为﹣1,∴y=﹣2×(﹣1)+1=3,即B点的坐标为(﹣1,3)又直线y=kx+4过B点,将(﹣1,3)代入直线y=kx+4得:3=﹣k+4,解得k=1;∴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4,∴直线AB与y轴交点A的坐标为(0,4),∵直线y=﹣2x+1与y轴交点C的坐标为(0,1),∴AC=4﹣1=3,∴S△ABC=AC•|x B|=×3×1=.故答案为.2.如图,直线l1:y=﹣2x+b与直线l2:y=kx﹣2相交于点P(1,﹣1),直线l1交y轴于点A,直线交y轴于点B,则△PAB的面积为.【分析】利用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可得直线l1与直线l2:与y轴交点,然后可求出△PAB 的面积.【解答】解:∵直线l1:y=﹣2x+b与直线l2:y=kx﹣2相交于点P(1,﹣1),∴﹣1=﹣2×1+b,解得:b=1,∴A点坐标为(0,1),∵直线l2:y=kx﹣2交y轴于B,∴B(0,﹣2),∴AB=3,∴△PAB的面积为:3×1=,故答案为:.变式.已知直线y=kx﹣4(k<0)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4,则直线的解析式为()A.y=﹣x﹣4 B.y=﹣2x﹣4 C.y=﹣3x+4 D.y=﹣3x﹣4【分析】首先求出直线y=kx﹣4(k<0)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等于4,得到一个关于k 的方程,求出此方程的解,即可得到直线的解析式.【解答】解:直线y=kx﹣4(k<0)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为(0,﹣4)(,0),∵直线y=kx﹣4(k<0)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4,∴4×(﹣)×0.5=4,解得k=﹣2,则直线的解析式为y=﹣2x﹣4.故选:B.类型三三条直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解题标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三角形的面积,通常以坐标轴上的边为底,高就是底所对的顶点到这条边的距离【类题训练】1.如图,已知点A(2,4),B(﹣2,2),C(4,0),求△ABC的面积.【分析】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AB的解析式,再确定直线AB与x轴的交点D的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和以S△ABC=S△ACD﹣S△BDC进行计算.【解答】解: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把A(2,4)、B(﹣2,2)代入得,解得.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3,当y=0时,y=x+3=0,解得x=﹣6,则D点坐标为(﹣6,0),所以S△ABC=S△ACD﹣S△BDC=×(4+6)×4﹣×(4+6)×2=10.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B,点D(0,﹣6)在y轴的负半轴上,若将△DAB沿直线AD折叠,点B恰好落在x轴正半轴上的点C处,直线CD交AB于点E.(1)求点A、B、C的坐标;(2)求△ADE的面积;(3)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S△PAD=S△ADE,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A ,B 的坐标,在Rt △AOB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B 的长度,由折叠的性质可得出AC =AB ,结合OC =OA +AC 可得出OC 的长度,进而可得出点C 的坐标;(2)根据点E 为直线AB 与直线CD 的交点,联立两直线解析式可求出点E 坐标,再由△ADE 和△ADB 组成△BDE ,得△ADE 的面积=△BDE 的面积-△ABD 的面积,即可求出△ADE 的面积;(3)假设存在,设点P 的坐标为(0,m ),则DP =|m +6|,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出关于m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当x =0时,y =﹣x +4=4, ∴点B 的坐标为(0,4); 当y =0时,﹣x +4=0, 解得:x =3,∴点A 的坐标为(3,0). 在Rt △AOB 中,OA =3,OB =4, ∴AB ==5.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DA =∠CDA ,∠D =∠C ,AC =AB =5, ∴OC =OA +AC =8, ∴点C 的坐标为(8,0). (2)∵C (8,0),D (0,﹣6), ∴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43x-6, ∵点E 为直线AB 与直线CD 的交点.由⎪⎩⎪⎨⎧-=+-=643434x y x y 求得点E 坐标为⎪⎭⎫ ⎝⎛512-524,, ∴S △ADE =S △BDE ﹣S △ABD =BD •|x E |﹣BD •|x A |=9(3)假设存在,设点P 的坐标为(0,m ),则DP =|m +6|. ∵S △PAD =S △ADE ,即DP •OA =×OD •OA ,∴|m+6|=3,解得:m=﹣3或m=﹣9,∴假设成立,即y轴上存在一点P(0,﹣3)或(0,﹣9),使得S△PAD=S△ADE.3.如图,已知:直线AB: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直线CD:y=x+b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C、D,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P,S△ABD=2.求:(1)b的值和点P的坐标;(2)求△ADP的面积.【分析】(1)首先根据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可求得A、B坐标,然后根据S△ABD=2可求得D点坐标,代入直线CD:y=x+b可求得b,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P,联立两方程可求得P点坐标.(2)可把S△ADP的面积分解为S△ABD+S△BDP,而S△BDP=|x P|,即可求得.【解答】解:(1)∵直线AB: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令y=0则x=﹣2,A(﹣2,0),令x=0则y=1∴B(0,1),又∵S△ABD=2∴|BD|•|OA|=2而|OA|=2∴|BD|=2,又B(0,1),∴D(0,﹣1)∴b=﹣1;∵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P,联立两方程得:,解得x=4,y=3,∴P(4,3);(2)由图象坐标可知:S△ADP=S△ABD+S△BDP=2+|x P|=6或S△ADP=S△PAC+S△DAC=|y P|)=×3×(1+3)=6.4.已知直线m经过两点(1,6)、(﹣3,﹣2),它和x轴、y轴的交点式B、A,直线n过点(2,﹣2),且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3,它和x轴、y轴的交点是D、C;(1)分别写出两条直线解析式,并画草图;(2)计算四边形ABCD的面积;(3)若直线AB与DC交于点E,求△BCE的面积.【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可分别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4;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3;然后利用两点确定一直线画函数图象;(2)利用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确定A点坐标为(0,4)=B点坐标为(﹣2,0)、D点坐标为(6,0),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四边形ABCD的面积=S△ABD+S△CBD进行计算;(3)根据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通过解方程组得到E点坐标,然后利用△BCE的面积=S△EBD﹣S△CBD进行计算.【解答】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把(1,6)、(﹣3,﹣2)代入得,解得.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4;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mx+n,把(2,﹣2)、(0,﹣3)代入得,解得,所以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3;如图所示;(2)把x=0代入y=2x+4得y=4,则A点坐标为(0,4);把y=0代入y=2x+4得2x+4=0,解得x=﹣2,则B点坐标为(﹣2,0);把y=0代入y=x﹣3得x﹣3=0,解得x=6,则D点坐标为(6,0),所以四边形ABCD的面积=S△ABD+S△CBD=×(6+2)×4+×(6+2)×3=28;(3)解方程组得,所以E点坐标为(﹣,﹣),所以△BCE的面积=S△EBD﹣S△CBD=×(6+2)×﹣×(6+2)×3=.变式.已知点A(2,4),B(﹣2,2),C(x,2),若△ABC的面积为10,求x的值.【分析】审题知B、C纵坐标相等,所以BC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所以A到BC的距离为2,而且B、C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两点的横坐标之差的绝对值表示,即x+2的绝对值.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10,依此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由B、C纵坐标相等,所以BC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所以A到BC的距离为4﹣2=2,BC=|x ﹣(﹣2)|=|x+2|,因为△ABC的面积为10,所以×2×|x+2|=10,|x+2|=10,x+2=10,或x+2=﹣10,解得:x=8,或x=﹣12.考点二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图形动点面积【知识点睛】❖此类问题需要将动点所在几何图形与一次函数图象同时分析,对照一次函数图象得出动点所在几何图形的边长信息❖对函数图象的分析重点抓住以下两点:①分清坐标系的x轴、y轴的具体意义②特别分析图象的拐点——拐点一般表示动点运动到几何图形的一个顶点❖动点所在几何图形如果是特殊图形,如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含30°的直角三角形,注意对应图形性质与辅助线的应用。

(完整版)《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专题

(完整版)《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专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专题总论:函数与几何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是中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函数中的几何问题,能使代数知识图形化,而几何中的函数问题,能使图形性质代数化;由于函数与几何结合的综合题的形式灵活、立意新颖,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思想方法,因而成为近几年各地中考的一类热门试题;函数知识与几何知识有机结合的综合题,根据构成命题的主要要素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几何元素间的函数关系问题(这类问题不妨称简称为“几函”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根据已知几何图形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如平行、全等、相似,特别是成比例)建立自变量与函数所表示的几何元素间的等量关系,求出函数关系式,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几何图形中的问题;另一类是函数图像中的几何图形的问题(如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圆)(这类问题不妨简称为“函几”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根据已知函数图像中的几何图形的位置特征,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有关函数、几何问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题是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一种用代几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和能力是九年级解决中考压轴题所必须具备的。

1.代数(1)表达什么函数(包括其系数的代数意义、几何意义、物理意义)(2)显现怎样的图形(自身、与坐轴、与其他图形)(3)既是一个方程,也是一个坐标4)藏有那些数据,含有什么些关系(5)要建立某种代数关系缺少那些数据2.几何(1)基本图象有几个(2)图象之间有怎样关系(3)图象与所要证明(求解)的结论怎样的关联(4)要建立图象与图象之间的关系缺少那些数据3.代数与几何(1)代数(几何)在那些地方为几何(代数)提供了怎样的数据(2)几何(代数)通过什么方式为几何(代数)提供关系式(3)怎样设数据(坐标或线段长)函数与几何综合题的解题思想方法:“函几问题”与“几函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应用数学方法多、纵横联系较复杂、结构新颖灵活、注重基础能力、探索创新和数学思想方法,它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数学基本功,能从已知所提供的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正因如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的策略,常用的解题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1.综合使用分析法和综合法。

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解题技巧

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解题技巧

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解题技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解题技巧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一种函数形式,通常表示为y = kx + b,其中k和b为常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面积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类型之一,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求解。

当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在一起时,往往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来解决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解题的技巧,并通过实例来解释具体的解题方法。

一、如何将一次函数与面积联系起来在解决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找到函数表达式和面积之间的联系。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一次函数的图像和面积来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

若给定一次函数y = 2x + 1,要求计算函数图像在一定区间内与x 轴之间的面积,我们可以先绘制函数的图像,然后找出其与x轴之间的面积。

二、一次函数与矩形面积的关系在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中,经常会出现与矩形面积有关的题目。

矩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即S = l*w。

如果给定一个矩形的长度为x,宽度为y = kx + b(k和b为常数),我们可以通过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计算出矩形的面积。

三、利用一次函数的特性解决面积问题如果一个图形可以通过两条一次函数的交点来确定,我们也可以通过两条函数的表达式来求出图形的面积。

四、实例解析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的解题方法,我们来看一个实例:例:已知一次函数y = 2x + 3和直线y = x + 1的交点A、B、C、D,求由四个点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

解:我们可以通过求解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四个点的坐标。

将两条直线的表达式相等,得到x = -2,将x = -2代入其中一条直线的表达式中,得到交点坐标为(-2, -1)。

接下来,根据交点的坐标,我们可以求得四边形的边长,进而计算出四边形的面积。

将四个点连接起来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 = 底边长*高得到面积。

4.难点探究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问题(选做)

4.难点探究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问题(选做)

难点探究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问题(选做)◆类型一 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 一、由一次函数图象求面积1.(当涂县期末)直线y =2x -4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 ) A .8 B .6 C .4 D .162.已知直线l 1:y 1=2x +3与直线l 2:y 2=kx -1交于A 点,A 点横坐标为-1,且直线l 1与x 轴交于B 点,与y 轴交于D 点,直线l 2与y 轴交于C 点.(1)求出A 点的坐标及直线l 2的解析式; (2)连接BC ,求出S △ABC .二、由面积求一次函数关系式3.若直线y =-2x +b (b >0)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1,则该直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是坐标原点,过点A (1,2)的直线y =kx +b 与x 轴交于点B ,且S △AOB =4.则该直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一次函数上的动点与面积问题 5.(盐城中考)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中剪去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CEFG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 →D →E →F →G →B 的路线绕多边形的边匀速运动到点B 时停止(不含点A 和点B ),则△ABP 的面积S 随着时间t 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6.如图所示,直线y =kx -1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B 、C 两点,OB OC =12.(1)求B 点坐标和k 的值; (2)若点A (x ,y )是直线y =kx -1在第一象限内的部分上的一个动点,试写出在点A 运动过程中,三角形AOB 的面积S 与x 的函数表达式;(3)探索:当动点A (x ,y )可在直线y =kx -1上任意移动时,若S △AOB =14,试确定点A的位置.【易错4】◆类型二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的探究性问题7.如图所示,直线y =x +1与y 轴交于点A 1,以OA 1为边作正方形OA 1B 1C 1,然后延长C 1B 1与直线y =x +1交于点A 2,得到第1个梯形A 1OC 1A 2;再以C 1A 2为边作正方形C 1A 2B 2C 2,同样延长C 2B 2与直线y =x +1交于点A 3得到第2个梯形A 2C 1C 2A 3;再以C 2A 3为边作正方形C 2A 3B 3C 3,延长C 3B 3,得到第3个梯形……则第2个梯形A 2C 1C 2A 3的面积是________;第n (n 是正整数)个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用含n 的式子表示).第7题图 第8题图8.★如图,直角坐标系中,点P (t ,0)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分别与直线y =12x ,直线y =-x 交于A 、B 两点,以AB 为边向右侧作正方形ABCD .(1)当t =2时,正方形ABCD 的周长是________;(2)当点(2,0)在正方形ABCD 内部时,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与解析1.C2.解:(1)当x =-1时,y 1=-2+3=1,∴A 点的坐标为(-1,1).∵直线l 2:y 2=kx -1经过点A (-1,1),∴1=-k -1,∴k =-2,∴y 2=-2x -1;(2)∵直线y 1=2x +3与y 轴交于D (0,3),直线y 2=-2x -1与y 轴交于C (0,-1),∴CD =4,∴S △ADC =12×4×1=2.∵直线y 1=2x +3与x 轴交于B ⎝⎛⎭⎫-32,0,∴S △BCD =12×4×32=3,∴S △ABC =S △BCD -S △ACD =3-2=1.3.y =-2x +24.y =-23x +83或y =25x +85 解析:设B 点坐标为(m ,0),则S △AOB =12·|m |·2=|m |.又∵S △AOB=4,∴|m |=4,∴m =±4.当m =4时,由直线y =kx +b 过点A (1,2),B (4,0),得⎩⎪⎨⎪⎧2=k +b ,0=4k +b ,解得⎩⎨⎧k =-23,b =83.此时该直线的解析式为y =-23x +83;当m =-4时,由直线y =kx +b 过点A (1,2),B (-4,0),得⎩⎪⎨⎪⎧2=k +b ,0=-4k +b ,解得⎩⎨⎧k =25,b =85.此时该直线的解析式为y =25x +85.综上所述,该直线的解析式为y =-23x +83或y =25x +85.5.B 解析:当点P 在AD 上时,△ABP 的底AB 不变,高增大,所以△ABP 的面积S随着时间t 的增大而增大;当点P 在DE 上时,△ABP 的底AB 不变,高不变,所以△ABP 的面积S 不变;当点P 在EF 上时,△ABP 的底AB 不变,高减小,所以△ABP 的面积S 随着时间t 的增大而减小;当点P 在FG 上时,△ABP 的底AB 不变,高不变,所以△ABP 的面积S 不变;当点P 在GB 上时,△ABP 的底AB 不变,高减小,所以△ABP 的面积S 随着时间t 的增大而减小.故选B.6.解:(1)设B 点坐标为(m ,0).∵OB OC =12,∴C 点坐标为(0,-2m ).由直线y =kx -1与y 轴交于点C 可得C 点坐标为(0,-1),∴-2m =-1,∴m =12,∴B 点坐标为⎝⎛⎭⎫12,0.由12k -1=0得k =2; (2)∵A (x ,y )在第一象限,且y =2x -1,∴S △AOB =12OB ·y =12×12(2x -1)=12x -14⎝⎛⎭⎫x >12; (3)由题意,得12OB ·|y |=14.∵OB =12,∴y =±1.当y =1时,x =1;当y =-1时,x =0.∴A点坐标为(1,1)或(0,-1). 7.6 (2n -1+2n )·2n -28.(1)12 (2)t <-4或45<t <2解析:当t <0时,AB =-32t ,即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2t .∵点(2,0)在正方形ABCD 内部,∴-32t >2-t ,解得t <-4;当t >0时,AB =32t ,即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2t ,则⎩⎪⎨⎪⎧t <2,t +32t >2,解得45<t <2.故当点(2,0)在正方形内部时,t <-4或45<t <2.。

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解题技巧

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解题技巧

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问题解题技巧
解决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的问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技巧和思维方法。

一次函数通常表示为y = mx + c的形式,其中m和c 分别代表斜率和截距。

面积问题涉及到计算图形的面积,可以是矩形、三角形、梯形等各种形状的图形。

首先,对于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的问题,我们通常需要确定函数的表达式,并根据具体问题建立函数与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要计算一次函数与x轴之间的面积,可以通过积分或几何方法求解。

对于矩形面积问题,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函数与矩形的关系,进而求解面积。

其次,要注意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来简化面积计算。

例如,对于一次函数y = mx + c,可以利用其斜率m的正负来判断图形在x 轴上方还是下方,从而简化面积计算的步骤。

另外,利用一次函数的对称性和平移性也能够简化面积计算的过程。

另外,对于特定形状的图形,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函数与图形面积之间的方程,然后通过方程求解面积。

例如,对于三角形,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直线与x轴之间的关系,然后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对于梯形,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两条直线与x轴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梯形的面积。

总之,解决一次函数与面积结合的问题需要灵活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和面积计算的方法,建立函数与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方程求解面积。

同时,需要注意简化计算步骤,利用一次函数的对称性和平移性,以及对特定形状图形的特殊处理,来提高解题效率。

希望以上技巧对你有所帮助。

例讲初中数学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问题

例讲初中数学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问题

(下转第 57 页)
学习指导
2023 年 12 月下半月
这些错误都是解题 教 学 的 宝 贵 资 源 .
教师应指导学困
题能力 .
生从思想 上 重 视 错 题,并 明 确 错 题 是 宝 贵 的 知 识 财
富;在解题教 学 中,聚 焦 错 题,引 领 学 生 分 析、反 思 错
误产生的原因,并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
°,点 P 是
∠AOB 内 的 定 点 且 OP = 3,若 M ,N 分 别 是 射 线
OA ,
OB 上 异 于 点 O 的 动 点,求 △PMN 周 长 的 最
小值 .
(
1)平行四边形的 存 在 性 口 诀:平 行 四 边 存 在 性,
对边平行且相等,等量关系里面有 .
常通过平行四 边 形
性质得到对边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
1)
借助表达式设出点的坐标,将 点 的 坐 标 转 化 为 横 平 竖
点O,
B 重合),作 CD 平 行 于y 轴 交 直 线l2 于 点 D ,
究几何特征,考 虑 线 段 间 关 系,通 过 设 线 段 长 进 而 表
解:(
1)在 y=-x+24 中,令 x=0,则 y=24,所
以 A(
0,
24).
以在解决一次函数与几何 综 合 问 题 时,可 以 从 如 下 解
故 S△ABO =
题技巧来破解:数形结 合 记 心 头,大 题 小 做 来 转 化,潜
在条件不能忘,化动为 静 多 画 图,分 类 讨 论 要 严 密,方
程函数是工具,计算 推 理 要 严 谨,创 新 品 质 得 提 高 .

不出,找相似,有 相 似,用 相 似;构 造 定 理 所 需 的 图 形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问题含答案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问题含答案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问题解析课时小练一、新课导入(一)学习目标学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能根据题意处理与面积有关的一次函数问题,依据函数性质及图形特征学会面积转化,建立相应的数式关系,运用方程或不等式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二)预习导入如图,已知A(0,2),B(6,0),C(2,m)),当S△ABC=1时,m=______..二、典型问题知识点一:与静态图形有关的面积问题例1如图,点A,B的坐标分别为(0,2),(1,0),直线y=12x−3与y轴交于点C、与x 轴交于点D.(1)直线AB解析式为y=kx+b,求直线AB与CD交点E的坐标;(2)四边形OBEC的面积是________;分析:(1)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得到直线AB解析式,再根据方程组的解,即可得到直线AB 与CD交点E的坐标;(2)根据坐标轴上点的特征求出C、D两点的坐标,然后根据S四边形OBEC=S△DOC−S△DBE 面积公式计算即可;知识点二:与动态图形有关的面积问题例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y=﹣x+b交y轴于点A,交x轴于点B,S△AOB=8.(1)求点B的坐标和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2)直线a垂直平分OB交AB于点D,交x轴于点E,点P是直线a上一动点,且在点D 的上方,设点P的纵坐标为m.①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ABP的面积;②当S△ABP=6时,点P的坐标为;③在②的条件下,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ABQ与△ABP面积相等?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找出点A、B的坐标,结合S△AOB=8即可求出b值,进而可得出点B的坐标和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2)①由OB的长度结合直线a垂直平分OB,可得出OE、BE的长度,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D的坐标,进而可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出DP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ABP的面积;②由①的结论结合S△ABP=6,即可求出m值,此题得解;③分点Q在x轴及y轴两种情况考虑,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点Q的坐标,此题得解.三、阶梯训练A组:基础练习1.直线y=kx-4与两坐标轴所围成三角形的面积是4,则k=.2.已知直线y=2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P(﹣1,m)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动点,若△ABP面积为1,则m的值为.3.如图,过点A(2,0)的两条直线l1,l2分别交y轴于B,C,其中点B在原点上方,点C在原点下方,已知AB=13.(1)则点B的坐标为;(2)若△ABC的面积为4,求l2的解析式为.4.如图,直线y=12x+2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点A,B两点.(1)求点A和点B的坐标;(2)若点P是y轴上的一点,设△AOB、△ABP的面积分别为S△AOB与S△ABP,且S△ABP=2S△AOB,求点P的坐标.5.如图,点N(0,6),点M在x轴负半轴上,ON=3OM,A为线段MN上一动点,AB ⊥x轴,垂足为点B,AC⊥y轴,垂足为点C.(1)点M的坐标为;(2)求直线MN的解析式;(3)若点A的横坐标为﹣1,求四边形ABOC的面积.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直线l1:y=12x与直线l2:y=−x+6交于点A,l2与x轴交于B,与y轴交于点C.(1)求△OAC的面积;(2)若点M在直线l2上,且使得△OAM的面积是△OAC面积的34,求点M的坐标.B组:拓展练习7.如图,一直线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P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不包括端点),过P分别作两坐标轴的垂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周长为10,则该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是().A.y=x+5B.y=x+10C.y=-x+5D.y=-x+108.如图,直线AB:y=12x+1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点B,直线CD:y=x+b分别与x轴、y 轴交于点C.点D.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P,已知S△ABD=4,则点P的坐标是.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4,0),C(0,3),直线y=﹣32x+92交OA于点D,交BC于点E,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AB运动,到点B停止,设△PDE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点D和点E的坐标;(2)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3)当点P在边AB上运动,且PD+PE的值最小时,直接写出直线EP的解析式.四、归纳小结方法、规律解决有关图形面积问题,着眼于相应条件在环境下的集中和转化,利用函数的性质及图形特征,运用全等、勾股及方程等相关知识进行处理,如何建立相应的方程或进行相应的计算,从而确定点的坐标,灵活运用条件是处理问题的关键.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问题解析课时小练答案预习导入1或53.例1(1)点A,B的坐标分别为(0,2),(1,0),∴k+b=0,b=2.解得k=−2,b=2.∴直线AB的解析式是y=-2x+2.∴y=−2x+2,y=12x−3.解得x=2,y=−2.∴E(2,-2).(2直线CD的解析式为y=12x−3.当x=0时,y=-3,当y=0时,x=6,则点C的坐标是(0,-3),点D的坐标是(6,0).S四边形OBEC=S△DOC−S△DBE=12×6×3−12×5×2=4.例2(1)∵直线AB:y=﹣x+b交y轴于点A,交x轴于点B,∴点A的坐标为(0,b),点B的坐标为(b,0).∵S△AOB=12b2=8,∴b=±4.∵点A在y轴正半轴上,∴b=4.∴点B的坐标为(4,0),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x+4;(2)①∵直线a垂直平分OB,OB=4,∴OE=BE=2.当x=2时,y=﹣x+4=2.∴点D的坐标为(2,2).∵点P的坐标为(2,m)(m>2),∴PD=m﹣2.∴S△ABP=S△APD+S△BPD=12DP•OE+12DP•BE=12×2(m﹣2)+12×2(m﹣2)=2m﹣4;②∵S△ABP=6,∴2m﹣4=6.∴m=5.∴点P的坐标为(2,5);③假设存在.当点Q在x轴上时,设其坐标为(x,0).∵S△ABQ=12AO•BQ=12×4×|x﹣4|=6,∴x1=1,x2=7.∴点Q的坐标为(1,0)或(7,0);当点Q在y轴上时,设其坐标为(0,y).∵S△ABQ=12BO•AQ=12×4×|y﹣4|=6,∴y1=1,y2=7.∴点Q的坐标为(0,1)或(0,7).综上所述:假设成立,即在坐标轴上,存在一点Q,使得△ABQ与△ABP面积相等,且点Q 的坐标为(1,0)或(7,0)或(0,1)或(0,7).1.±2.2.由y=2x+4,当x=0时,y=4;当y=0时,x=﹣2∴点A(﹣2,0),点B(0,4).如图,过点P作PE⊥x轴,交线段AB于点E.∴点E横坐标为﹣1.∴y=﹣2+4=2.∴点E(﹣1,2).=12×PE×2=1,∴|m﹣2|=1.∴m=3或1.∵S△ABP故答案为3或1.3.(1)(0,3);(2)y=12x−1.4(1)在y=12x+2中,令y=0,则12x+2=0,解得x=-4,∴点A的坐标为(-4,0).令x=0,则y=2,∴点B的坐标为(0,2);(2)∵点P是y轴上的一点,∴设点P的坐标为(0,y).又∵点B的坐标为(0,2),∴BP=y−2.∵S△AOB=12OA·OB=12×4×2=4,S△ABP=12BP·OA=12|y-2|×4=2|y-2|,又∵S△ABP=2S△AOB,∴2y−2=2×4.解得y=6或y=-2.∴点P的坐标为(0,6)或(0,-2).5.(1)(﹣2,0);(2)设直线MN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把点(﹣2,0)和(0,6)分别代入上式,得−2k+b=0,b=6.解得k=3,b=6.∴直线MN的函数解析式为y=3x+6;(3)把x=﹣1代入y=3x+6,得y=3×(﹣1)+6=3.∴点A(﹣1,3).∴点C(0,3).∵AB⊥x轴,AC⊥y轴,∠BOC=90°,∴四边形ABOC为矩形,OB=1,OC=3.∴四边形ABOC的面积=1×3=3.6.(1)联立{y=12x,y=−x+6,解之得{x=4,y=2.∴A(4,2)由y=-x+6,当x=0,y=6,∴C(0,6).∴S△OAC=12×6×4=12;(2)当△OMC的面积是△OAC的面积的34时,∴M点的横坐标是34×4=3,当点M在线段OA上时,把x=3代入y=12x得y=32,则此时M(3,32);当点M在线段AC上时,把x=3代入y=-x+6得y=3,则此时M(3,3).综上所述,M的坐标为(1,32)或(3,3).7.C.8.(8,5).9.(1)由y=﹣32x+92,当y=0时,x=3.∴点D(3,0),当y=3时,x=1.∴点E(1,3).(2)如图1,①当点P在OD段时,此时0≤t≤32,S =12×PD ×OC =12×3t −2t ×3=﹣3t +92;②当点P 在DA 段时,此时32<t ≤2,同理可得S =3t ﹣92;③当点P (P ′)在AB 段时,此时2<t ≤72,S =S 梯形DABE ﹣S △ADP ′﹣S △BEP ′=6﹣12×1×(2t ﹣4)﹣12×3×(7﹣2t )=2t ﹣52;故S =−3t +92,0≤t ≤323t −92,32<t ≤22t −52,2<t ≤72;(3)在x 轴上取点D 的对称点D ′(5,0),连接D ′E 交AB 于点P ,则此时PD +PE 的值最小,将点E ,D ′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y =kx +b ,得5k +b =0,k +b =3.解得k =−34,b =154.故直线EP 的解析式为y =﹣34x +154.。

19.2 突破专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面积-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初二数学(人教版)

19.2 突破专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面积-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初二数学(人教版)

19.2 突破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面积-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初二数学(人教版)引言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习代数的基础。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作图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

一次函数的概念回顾一次函数是形如y=ax+b的函数,其中a和b是常数,a称为斜率,b称为截距。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我们已经学习了通过斜率和截距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以及如何根据斜率和截距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线段的长度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一次函数应用于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线段的长度计算方法。

给定平面上两点A(x1, y1)和B(x2, y2),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度。

设AB的长度为d,根据勾股定理,我们有:d = √((x2-x1)^2 + (y2-y1)^2)一次函数与矩形的面积矩形是一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它的面积可以用一次函数表示。

假设一条边与x轴平行,长度为a,另一条边与y轴平行,长度为b。

矩形的面积S可以表示为:S = a * b现在考虑一种特殊情况,假设矩形的一条边与x轴重合,长度为x,另一条边与一次函数y=ax+b相切,长度为y。

根据之前的知识,这条边的长度可以表示为:y = ax + b由于矩形的另一条边与y轴平行,长度为b,因此矩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S = x * b将y=ax+b代入上式,得到:S = x * (y - ax - b)展开化简后得到:S = -ax^2 + (b-y)x这个式子描述了一条边与x轴重合的矩形的面积,其中a和b是一次函数y=ax+b的斜率和截距,x和y是矩形的边长。

实例分析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进一步研究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面积的关系。

问题:给定一次函数y=2x+1,求与函数y=2x+1以及y轴、x轴所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解答:根据之前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面积S可以表示为:S = -ax^2 + (b-y)x将题目中给定的一次函数y=2x+1的斜率和截距代入上式,得到:S = -2x^2 + (1-(2x+1))x展开化简后得到:S = -2x^2 + (1-2x)x继续化简得到:S = -2x^2 + x这个式子描述了与函数y=2x+1以及y轴、x轴所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代数期末复习专题7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面积
例1、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直线y=k x+2与x轴、y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2,则k= ;
(1)已知直线y=-4x+b与x轴、y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2,则b= 。

小结:
例2、求几何图形的面积或求点坐标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B(6,0)的直线AB与直线OA相交于点A(4,2),动点M在线段OA和射线AC上运动.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求△OAC的面积.
(3)是否存在点M,使△OMC的面积是△OAC的面积的?若存在求出此时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小结:
例3、动点中的面积问题
如图,直线l1:y1=﹣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P(m,3)为直线l1上一点,另一直线l2:y2=x+b过点P.
(1)求点P坐标和b的值;
(2)若点C是直线l2与x轴的交点,动点Q从点C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x轴正方向移动.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
①请写出当点Q在运动过程中,△APQ的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
②求出t为多少时,△APQ的面积小于3;
当堂检测:
如图直线l:y=kx+9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C,点B的坐标是(﹣12,0),点A的坐标为(﹣9,0),点P(x,y)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
(1)求k的值;
(2)当点P在线段BC上时,试求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
(3)请直接写出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PA的面积为27.
能力提升:
1、如图,直角坐标系xOy中,A(0,5),直线x=﹣5与x轴交于点D,直线y=﹣x﹣
与x轴及直线x=﹣5分别交于点C,E,点B,E关于x轴对称,连接AB.
(1)求点C,E的坐标及直线AB的解析式;
(2)设面积的和S=S△CDE+S四边形ABDO,求S的值;
(3)在求(2)中S时,嘉琪有个想法:“将△CDE沿x轴翻折到△CDB的位置,而△CDB 与四边形ABDO拼接后可看成△AOC,这样求S便转化为直接求△AOC的面积不更快捷吗?”但大家经反复演算,发现S△AOC≠S,请通过计算解释他的想法错在哪里.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的边AD在x轴上,点C在y轴的负半轴上,直线BC∥AD,且BC=3,OD=2,将经过A、B两点的直线l:y=﹣2x﹣10向右平移,平移后的直线与x轴交于点E,与直线BC交于点F,设AE的长为t(t≥0).
(1)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
(2)设四边形ABCD被直线l扫过的面积(阴影部分)为S,请直接写出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
(3)当t=2时,直线EF上有一动点P,作PM⊥直线BC于点M,交x轴于点N,将△PMF 沿直线EF折叠得到△PTF,探究:是否存在点P,使点T恰好落在坐标轴上?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