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的诗歌特色
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

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作者:张萌萌张铁慧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萧统曾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影,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与当时华丽的语言风格有极大的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
本文以陶渊明的125首诗歌为研究对象。
从陶渊明诗歌的的平淡自然特点、辞格、陌生化三个方面来研究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陶渊明语言平淡自然辞格陌生化一.陶渊明诗歌的平淡自然特点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点与他的出身、生活经历、所处的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但从整体上来看,陶渊明诗歌的语言是平淡自然的,本文主要从以三个方面来体现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特点。
1.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也曾做过官。
母亲也出身名门。
但在陶渊明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从此之后,陶渊明就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陶渊明在20岁的时候开始了求学考官的道路,但是三年求仕都无疾而终,虽然后来被提携,但是他看透了政治的黑暗,最终选择与锄头为伴,过起了田园生活。
这样的生活经历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和诗文风格。
在他回归田园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创作了诸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酬刘柴桑》等著名的田园诗。
在这些诗中既描写了“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的农家欢乐时光;还描写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乡村美景;但更多描写的则是“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的无限欣慰以及“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的生活艰辛还有“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的人生感慨。
这些文字“质而实绮”,在平淡朴素的诗句中蕴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2.陶渊明的意识形态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内容,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都会受到其所生活的社会的影响,刻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为特征,体现了他的客观性、独立性、反叛性和民族性。
他以写自然、写人、写境来表达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信仰。
其一,文雅自然:陶渊明的诗歌文雅自然,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他完全不受诗歌韵律的拘束,自由自在。
没有繁琐的修辞也没有夸张的比喻,文字流畅,气韵自然。
他的诗歌反映了一个诗人的自信和独立,这种独立不仅体现在诗意上,而且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
例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千里悠悠来迟迟,留得残阳伴我回。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流畅自然,字句简略,寥寥数语便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其二,清新淡泊:陶渊明的诗歌以清新淡泊为特征。
他以抒发对山山水水和田园风光的感触为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想象和感人的情态。
例如,“白雪纷纷何所似,天上云中觅雪霰。
牧人抱茅遥相望,只有归鸟晓来翻。
”这首《饮酒》的诗歌,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和淡漠,深刻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情追求。
其三,意境深远: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深远,多炼神之作。
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又能够发觉自然所具有隐秘性的深蕴,把自然景物生动画面化,化成深入人心的情感。
例如,“采薇南山下,南山阴里谷。
谷口石磬响,谷中有清流。
挹取此池水,坐观天地经。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了深刻、优美、清晰的意境。
其四,感情真挚:陶渊明的诗歌真挚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他的感情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例如,“涧户寒更漏灯孤,竹房无处坐空屋。
几年打破知心草,资教亭下野人独。
”这首《谢脁》的诗歌,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清贫和无奈,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几位朋友离别的感伤。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使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表现手法与记述方式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陶渊明诗风

陶渊明诗风【最新版】目录1.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背景2.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特点3.陶渊明的诗歌主题及其影响正文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的诗歌创作背景正值战乱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因不堪世俗纷扰,选择归隐田园,创作了大量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特点非常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质朴自然: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不加雕饰,与自然景象相得益彰。
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意境优美,语言平实质朴。
(2)意境平淡高远: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深远,以平淡的笔触描绘出高远的意境。
如《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们和睦相处的理想世界,寓意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情感真挚深沉: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社会的厌倦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情感饱满而真挚。
如《归园田居》诗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歌主题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隐田园:陶渊明的诗歌主题多为归隐田园,表达了他对纷繁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一主题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隐逸情怀: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了他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唐代诗人,如王之涣、王之涣、王勃等人,都受到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影响。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陶渊明诗的风格特征

论述陶渊明诗的风格特征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主要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陶渊明作诗不存驰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将日常生活诗化,用家常话写家常事。
具体地说,陶诗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1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2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
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其一)等诗句都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
1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2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都是明白如话。
陶渊明诗的特点和风格

陶渊明诗的特点和风格
陶渊明(365-427年)是东晋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更多表达了他的无牵挂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内省的气质,反映出一种清雅怡然的情绪。
1、表现方式:陶渊明诗歌大多以五言古体为主,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表达深刻,意境清新,具有浓郁的哲理和原创性。
2、内容主题:陶渊明的诗作大多记录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以及自然界的描写,深入抒发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思考,表达出渺小与宏大的对比,以及人生荣辱的感慨。
3、风格特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是自然、宁静、悠远,诗中充满着一种隐忍的气质,抒发的是一种超脱的思想,注重内心的宁静,尊重自然的美。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风格平淡自然: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不事华丽的雕
琢,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自然的风格。
2.意境高远:陶渊明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通过描
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展现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情感。
3.情感真挚:陶渊明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
社会的真挚感受和思考。
4.诗风洒脱: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洒脱自如,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
束缚,表现出他个性中的不羁和自由。
5.融合儒、道思想:陶渊明的诗歌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以平淡自然、高远意境、真挚情感、洒脱诗风和融合儒、道思想为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也构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和艺术魅力。
试论陶渊明的诗歌特点.写作纲要

试论陶渊明的诗歌特点
写作提纲
指导老师:王红霞作者:刘旭
题目:试论陶渊明的诗歌特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而有意境
2.2平淡而又淳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2.3平淡与豪放。
陶渊明诗歌特点

陶渊明诗歌特点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造了田园诗的新形式,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影响着后代诗人的创作。
陶渊明的诗歌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它的风格、语言、意境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平淡自然与豪放爽朗陶渊明写诗,常用白描手法,比如《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三十,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议论中有描写,以平淡的语言,刻画出儿子们的形象,带有口语化,生动传神。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不管识写景还是写人,都是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图画和勾勒人物形象。
陶渊明的诗歌,主要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但也有豪放爽朗的一面,颇有阮籍、左思诗歌的特征。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抑扬爽朗”、“横素波”是说陶渊明诗歌也有豪放爽朗的一面。
而提出陶诗“豪放”特征的则是宋代的朱熹,他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言语出来。
”其实,细读陶渊明的诗,的确会给人有一种豪放爽朗的感觉,主要是咏怀诗。
例如《咏荆轲》,诗人把荆轲出京、易水送别、英雄入秦等场面写得慷慨悲壮,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情,特别是最后两句,感情流露于外表。
体现陶诗豪放爽朗风格的诗还有其他,如《读〈山海经〉》、《咏贫士》等。
陶诗的豪放、爽朗风格,实际上是陶渊明人格的反映。
二、陶渊明诗歌的写意传神陶渊明的诗歌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性的自然美。
以《饮酒(其二)》最能代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陶渊明的诗歌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也是别具一格的文学大师,陶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广阔而情味独特的天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作为在文学史上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歌跳出东晋时代玄言诗的藩篱,给晋宋之交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
他的诗歌内涵神韵明晰高远,透露着平淡自然的特色,诗风真切淳朴,不事雕琢;他的诗歌思想感情静穆深切,诗风刚健、豪放,直接体会到作品中的真情实感。
他的山水田园诗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景物和情感相谐相生。
他的语言色彩质朴清丽,没有浓墨重彩的铺展。
他的作品语言平淡新奇,通俗的“田家语”使他的作近乎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
标签:陶渊明;诗歌特色;分析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九江)人,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晋宋之交年代的官宦之家,曾祖父官至开国元勋级,做过朝中大司马,爷爷和父亲都任过太守、县令等职位,到陶渊明之时家道已经中落。
他生活于东晋末期战乱不断的大环境中,在40岁之前,他怀着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社会和自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儒家思想浓厚,然而,时局动荡,门阀制度森严,仕途万般险恶,让他在无耐的情景中,對现实深恶痛绝,思想逐渐消极避让,回归自然,退隐山林。
隐退到农村后,他对现实有更深刻的理解,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境由心生,于是构筑了心中理想的美好社会。
这就是传之后世的《桃花源记》里描绘的让世人羡慕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理想社会里,生活富裕,和乐安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灾难。
一、自然的极致美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两类:咏怀咏史诗和田园诗,其中后者的成就更高。
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宗祖,以自然为诗歌的审美极致。
陶诗的风格主要是清,清淡、清幽、清远,展示出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是自然的清新和淳朴,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诗人体悟自然,表现自然美,以平淡自然见长,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中的恬淡心境率真地抒发,一切仿佛都是自然流露。
陶渊明的一生和田园保持密切的联系,几乎完全生活在农村,他的所见、所闻、所感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以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为素材,他的笔下,呈现的是最普通的自然风光。
如《归园田居》里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草屋前后绿树掩映,远观村落疏稀宁静,近闻鸡鸣狗吠,一片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和恬静气息,闲适的乡村生活,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一切都是那么平淡闲美,自在无拘,没有比喻、象征、暗示,种种事物无不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和喜爱。
一草一木都抒发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使人产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般的惬意心境。
二、写意的意境美
陶渊明的诗歌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用平淡无奇的意象创造出韵味悠长、意境深邃的艺术境界,体现出平淡中风绚烂的特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常为农家生活场景,在内容上以自然、真淳的审美特质给人们创造出一种意境美,而其古朴简炼、典雅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画面美,总会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而别有韵味的视觉美感。
陶渊明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他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从形成的图画意象中渗透出来,从而在朴实平淡的景物上抒写情感,给人一种深切的艺术享受,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审美天地。
《归园田居》其五更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图画。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江南夏日的生活情趣,仿佛置身于草木虫生,崎岖的羊肠小道,溪水清清的场景,每一个生活画面都被作者诗意化,而诗意化中的自然风物不外乎生活。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把宁静朴素的乡村生活画面诗意化,而诗意化的自然景物不外乎生活,可见陶渊明总会给人留下一种对情趣化生活的联想,而这种由诗带来的画面美感无不为其内容上的真淳自然在形式上增添了意蕴。
三、理趣的和谐美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中国文化中“和”的特点在他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陶诗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最高追求与创作原则。
正因为“质性自然”,所以不甘心屈从,回归山村,躬耕田园才是最符合他本性的选择。
在陶诗中表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执着于人向自然的回归,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怡然自得。
在陶诗中,陶渊明通过纵情山水,寻求精神寄托。
他想通过一种休闲快乐的生活,但又被现实所困惑,寄居山林的乐趣和官场上失意共同存在,自然山水成为诗人的参照物,把它看作是一块净土,一个人内心的痛苦的无助可以得到治疗和安慰,在山水田园中寻求解脱和得到缓解。
《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表现了诗人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精神境界。
诗人不做凡尘世物中为攻名博击的雄鹰,而愿做在林中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小鸟,他抛弃了功利,从防尘俗务中解脱出来,精神生活得到超脱,享受了生活带来的自由乐趣,从而使自己达到“忘我”的境界。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找到了身心两安的解决方法,达到了身心和谐的更高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在隐逸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愉悦,成功地将精神的放纵与生存的理智进行和谐的统一,让读者在欣赏他的诗文的同时既看到他放纵傲骨的个性,也体会到他对生存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