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 笔记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好呀,以下是 9 条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1. 你知道吗,古代的音韵和现在大不一样呢!比如“斜”这个字,在古代可是读“xiá”呀,“远上寒山石径斜”,读起来多有韵味啊!
2. 嘿,古汉语的声调那可复杂了,像“平上去入”,就好像音乐里的不同音符一样呢!“春眠不觉晓”这句诗里的字,在古代的声调就有不同哦。
3. 哇哦,古代音韵里还有双声和叠韵呢!“仿佛”就是双声呀,读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想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呀!
4. 哎呀,古人对韵脚那可是很讲究的呢!像律诗里的韵脚都要严格符合要求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韵脚多完美呀!
5. 嘿呀,你瞧,古汉语的声母也是很特别的哟!有些字的声母和现在差别可大了,就像“古”在古代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读呢。
6. 哇,古代音韵的变化可神奇了!就如同一条流淌的河,不断变化着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同时代读音可能就不一样啦。
7. 嘿嘿,古汉语的发音还有轻重之分呢!这就好像跳舞时的节奏,有快有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里面的字轻重读起来感觉也不同哦。
8. 哎呀呀,古代音韵和现在的方言有时候也有联系呢!不是很奇妙吗?有些方言里还保留着古代的读音呢,像“鞋”在一些地方还读“hái”。
9. 哇塞,古代汉语音韵学真的好有趣啊!能让我们了解到汉语这么多年的变化,能感受到古人说话的那种韵味。
我们真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呀!。
音韵学部份知识点梳理

三、 音韵部分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 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 《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 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 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
(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 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 “宋,读若送”。
喉音
牙音
舌音
齿音
唇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广韵 3பைடு நூலகம் 声母
影馀晓匣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来知澈澄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
章昌船书禅日
帮滂并明
\
\
三十六字母
影喻晓匣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 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 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
(1)《切韵》: 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 193 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 响深远。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又称为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及其变化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声韵学知识点:
1.声母:指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部分,共有21个声母,包括b、p、m、f、d、t、n、l等。
声母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对整个音节产生影响。
2.韵母:指汉语拼音中的元音部分,共有24个韵母,包括a、o、e、i、u等。
韵母是汉
语语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音节的音色和音调。
3.声调:指汉语中特有的音节高低变化现象,共有4个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
声。
声调的变化是汉语语音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整个音节的音调和含义产生影响。
4.音节:指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的语音单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音单位。
音节的构成方式和变化规律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点之一。
5.音变:指在连续的语音流中,由于发音环境、发音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语音发生变化的
现象。
音变是语音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语音理解和语音生成产生影响。
6.方言:指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变体。
方言研究是语音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语音变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声韵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语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和方言等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音韵学笔记

(2)材料方言、汉藏语言、对音材料:例:南无(nama),画眉深浅入时无(ma)(3)方法历史比较(高本汉)(西方传入中国)、语言类型学(传统)游牧民族○○○○○○农耕民族○ a.(鸡公、鸡婆——公鸡、母鸡(鸡公、鸡媛)——公鸡、母鸡)○○○ b.萝卜干○ c.商纣王(帝辛)【时间+地域】(4)结果值三、研究材料和方法(一)材料1.文献(韵书、韵图、韵文、谐声、通假、异文、声训)2.活语言材料(方言、汉藏方言)(二)研究方法1.归纳(例不十,法不立)例:钱大昕:古无輕唇音(伏羲、庖牺)(佛、弼)(蔓菁、芜菁)(匍匐、扶服)2.历史比较《德语语法》(格林定律)——类同变化同例:(p+in—f,b+in—v)清唇化补充:条件同变化同,凡有例外必有解说(例:鸟)3.类型学(生存方式不同,变化不同)4.底层理论(深层痕迹)胶州为东夷人老家,銕(冶铁技术)5.数理统计(定量)王士元(词汇扩散)、拉波夫(与词汇扩散理论殊途同归)世界语言中心:欧洲——美国历史比较、结构主义(描写主义分支)——转换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社会语言学(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例:thanks的发音(θ、s、t)】四、音韵学研究分期远古、上古(先秦,秦汉语言近上古)、中古(隋唐,魏晋南北朝近中古)、近代(宋有近代萌芽元明)、现代【中古为基础,材料丰富】第一章中古音研究第一节韵书韵书的一个功用,就是为写诗歌押韵提供依据。
一.切韵前韵书(三国)二.切韵(标准音)(声调分卷,反切注音)1.音系基础(长安、洛阳、金陵文化中心)争论:a.陆法言(江南陆家,李※《刊误》)b.鲜卑族后人(五胡乱华)现认为基本音可能为洛阳,尚无定论2.分韵细密(22个声母,35个韵母)不同声调,不同韵戴震认为强行分韵,陈澧认为当时韵母很多,尚无定论补充:【韵】韵:韵腹+韵尾+声调;韵部:韵腹与韵尾相同;合口:韵头为[u]或者以[u]为主要元音的(今:合口呼和撮口呼)韵头:开口:韵头不是[u]或者不以[u]为主要元音的(今:齐齿呼和开口呼)阴声:无韵尾、元音收尾韵尾阳声:鼻音收尾入声:3.单一音系、综合音系高本汉认为单一音系,周法高与其一致(长安话),现尚无定论4.基础音罗常培认为多种基础音,一般不认同此观点;陈寅恪(留学欧洲,旧材料新结论)认为洛阳音为基础音,周祖谟认为是通语。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应语音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上古音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近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汉语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3,等呼观念的改变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宋元时代韵图那种把字音按声类和韵类发音的不同区别为两呼四等的分析方法,到明代已不再符合语音分析的实际情况。
明末,“等”的观念完全被“呼”代替。
到清代,就完全用四呼来代替原来的两呼四等了。
两呼四等合流为四呼的大概情况是:开口一二等变为开口呼,开口三四等变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变为合口呼,合口三四等变为撮口呼。
四、如何利用韵图认识反切韵图的编纂目的,特别是宋元韵图的编纂目的,主要在于展开韵书的语音系统、阐明韵书的反切。
今天查阅字书(如《玉篇》)、韵书(如《广韵》),或者看《经典释文》以及经史诸子的注释,会遇到一些无法由上下字直接切出读音的生僻字。
这种情况可借助韵图。
简单说来,反切上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一直行,但大多数不同图;反切下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图、同一横行。
王力先生称用这种方法查字叫“横推直看”。
在韵图中查字,首先要知道反切下字属于什么韵,这需要一定练习才能记得住。
如果查出的字不认识,可根据同一直行其他声调的字去推。
五、等韵门法1,什么是门法门法是按照反切来查图的方法。
也就是古人制定的使用韵图的一些法则和条例。
2,门法的产生早期韵图,如《韵镜》,只有所谓《归字例》,教人怎样查图,怎样根据反切在韵图中找字。
随着韵图大量出现,语音不断发展,利用韵图练音识字渐成风气,韵图的若干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七音略》端、知组安排在同一行,精照组也在同一行(《韵镜》亦然),一四等为端精组,二三等为知照组。
但《广韵》四江韵里有一小韵,“桩,都江切”,桩是知母字,都是端母字,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属于同一个字母。
韵图对这个韵字没有根据反切上字“都”把它列入一等,而是列在二等的位置。
门法就专门解释这个矛盾,称这种情况为“类隔”。
3,门法的发展可以认为韵镜的《归字例》是门法之发端,《四声等子》里的《辨音和切字例》和《辨类隔切字例》是门法的进一步发展。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音韵学复习要点1、汉语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一耳光音节的构成成分答:音韵学对音节的切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把整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第二层只对韵母进行再切分,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是线性组合;声调是非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不是线性组合。
2、普通话辅音、元音和声调的音位。
答:普通话辅音音位:塞音不送气塞音送气鼻音擦音边音唇音 p p’ m f舌尖中音 t t’ n l舌根音 k k’ŋ x塞擦音不送气塞擦音送气擦音通音舌尖前音ʦʦ s舌尖后音 tʂ tʂʂ r舌面前音ʨʨɕ普通话元音音位:高元音:ï I u y中元音:ə低元音:a各个音位变体如下:/ï/的变体有:[ɿ]:只出现在/ʦ/ /ʦ’/ /s/后面[ʅ]:只出现在/tʂ/ /tʂ’/ /ʂ/后面[ər]:出现在零声母音节不与辅音配合/i/的变体是/i/ 、/j/,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u/的变体是/u/、/w/,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y/的变体是/y/、/ʮ/,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a/的变体有:/ʌ/:用于零韵尾之前/æ/:用于/i/、/y/和/n/之间/ɑ/:用于韵尾/n/、/ŋ/之前/a/:分布在其他语音环境/ə/的变体有://:用于单独做韵母/e/:用于韵尾/i/之前/o/:用于韵头/u/和唇音声母之后/ə/:用于其它语音环普通话声调音位: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35】【211】去声【51】【53】3、反切的基本原理。
答: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两者结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被切字是零声母时,反切上字必须是零声母,但是介音不一定和被切字一致,被切字的介音决定于反切下字。
4、名词解释答:五音:三十六声母按照发音部位来分,可以划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个种类,合成“五音”。
七音:五音之外,还有半舌音、半齿音,因而有了七音的称号。
汉语音韵学读书笔记

汉语音韵学读书笔记读汉语音韵学的读后感上古音,大致是说秦汉以前至夏商周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语音状况。
由于语音一直处在演变之中,所以那个时候字的读音跟我们现在差了很多。
透母、泥母,说的是这两个字的声母;幽部说的是这两个字的韵母。
我们通过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归纳构拟出上古音的基本面貌,所以可以推测出一个字在上古时期的读音。
当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归纳,但也有比较通行的,公认度比较高的一种构拟。
“透”和“泥”是用来表示两个声母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是t,一个是n。
这两个声母都是舌尖前音,发音部位相同。
宋代的学者归纳当时的语音状况,得到了三十六个声母,并且分为不同的类别,透和泥都列为舌音,舌音一共有四个:端、透、定、泥。
每一类内部的声母就叫做旁纽。
叠韵就是归为一个韵部的字之间的关系。
韵部,说得最简单,就相当于是把韵母相同的字类聚到一起而得到的一个 -。
然后我们从每一个 -里选一个代表字来作为这个 -的名字。
所以如果两个字处在同一个韵部,这两个字就是叠韵,也就是说两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
这里所说的韵母,是指主元音和韵尾(如果有)而言的,不考虑介音。
丑和纽都是“幽部”这个 -里面的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上古时期,“丑”字的声母是“透”,韵母是“幽”;“纽”的声母是“泥”,韵母也是“幽”。
这句话的意图是为了论证,“丑”和“纽”在上古读音是相近的。
还有其他问题请补充。
汉语音韵学王力高清扫描版这本书怎么样?《汉语音韵学》,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9月初版。
原名“中国音韵学”。
中华书局1956年7月重版本,略有修订,有新版自序。
著者另有《汉语音韵》一书,中华书局1963年8月初版,比较浅显。
又有《音韵初步》一书,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初版,讲音韵学最基本的知识。
著者《1980年重版序》说:四十多年来,对音韵学的见解有许多改变。
凡《汉语音韵学》和《汉语音韵》不同的,一律以后者为准。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 -是谁NO.1 王国维上榜理由: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 -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著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母第二节《广韵》
《广韵》简介
1、由来体例:北宋官修的一本韵书,陈彭年、邱雍在《切韵》《唐韵》等隋唐韵书的基础上
修成的。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公元 1008 年。最早的韵书是三个时期魏人李登著《声类》
收字 11520,失传。晋代吕静编的《韵集》。隋代的陆法言《切韵》。唐代孙缅《唐韵》。所以
记录的不是宋代的声韵系统,而是隋唐的韵书系统。
例:
调(4)
韵(206)
小韵(约 3600)
平
57 东
东,德红切,十七,鸫……
同,徒红切,四十五,仝童……
上
55
去
60
入
34
邵荣芬《切韵研究》归纳 3617 个小韵
2、性质: 它决定中古音的研究方法,决定汉语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关系问题的理解,涉及到整个汉语 史的历史解释。 三种观点:一、《广韵》反映的是一时,一地的单一的音系。 二、《广韵》反映的是杂糅古今,以及各地方音的一个综合音系。 三、《广韵》反映的是吸收了一定的古音和方音成分的读书音系。
第一章声母第四节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研究多利用谐声材料 三点: 一、古无轻唇音(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齋养新录》):只有帮组没有非组。 1、通假异文:邦域/封域 2、古代注音:娓,读若媚(《说文•女部》) 3、声讯材料:《释名》负,背也 4、谐声:非—悲辈排;反—版板扳; (材料只能说明轻唇重唇不分)
从目的来看为诗文押韵而做的一部工具书,从体例来看是一部以调系韵以韵系声的同音字
典。
以调系韵:以四声为纲(平上去入,平声分为上平下平,与现在的阴平阳平不是一个概念),
在四个部分基础上,以不同的韵分派到不同的声上去。
调(4)
韵(206)
平
57
上
55
去
60
入
34
以韵系声:不同的韵,根据声母不同分为若干小韵
方言材料:闽方言保留中古及更早的汉语,确定这一点是正确的,例:分,饭,晚
二、古无舌上音(钱大昕):没有知组
1、通假异文:孟猪/明都
2、古代注音:冲,读若动(《说文•水部》)
3、声讯材料:《诗经》追,雕也;《说文•田部》田,陈也
4、谐声:登—澄橙证;召—迢笤貂;
(材料只能说明舌头舌上不分)
方言材料:现代音韵学证明。例:猪,竹,长
例:斜读 xie 还是 xia。Xie 在古代属于麻韵三等字,这类字在变化中的规律是 ia 变成 ie 韵。 现代的闽赣吴方言中还有些保持古代麻韵字。
古音研究材料包括:一、历代韵书(音序词典)和韵图(声韵调音节表):最有用的材料, 但是产生时间晚,最早的韵书:隋代的陆法言《切韵》。最重要的:宋代陈彭年等编《广韵》。 二、历代韵文材料。是研究古代语音韵母系统最重要材料。三、谐声材料。形声字材料研究 古音系统。利用形声系统构拟古音有严重的局限性。音类不分占谐声字的绝大部分。四、古 代注音材料。东晋徐邈注音敷。五、异文材料。六、声讯材料。七、对音材料,梵汉对音, 朝汉对音、日汉对音、越汉对音。八、方言材料,比如粤方言保留了-m,-p 舌头舌上不分的 特点,吴方言保留清浊对立的特点。九、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材料。借词,亲属语言。
不是截然对立的,应该辩证的看。《广韵》基本上反映的是以金陵洛下语言为基础的隋唐时 期的读书音。从以历史比较法的“均变性原则”来看,语音演变的基本原则、机制其实应该 是现在如此过去也如此。
第一章声母第三节中古声母系统
中古音 1、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分为前期后期。前期以《切韵》 音系(即《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2、五音、七音 发音部位。 五音:声母的发音部位把不同声母分为五类:唇舌齿牙喉。(古人的齿和牙代表不同的意思, 牙指大牙臼牙,齿是门齿) 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唇分了重唇清唇。舌音分了舌头舌上,齿音分齿头正齿
3、清、浊 发音方法。 唐代孙缅《切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字有清浊” 全清不送气,次清送气,全浊是不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次浊是鼻音边音半元音(日部是闪 音或者是一个卷舌半元音)清浊是擦音的区别。 次清表示送气特征,次浊是响音的特征
三、清化鼻音,清化边音(李方桂提出《上古音研究》)
汉字发展三个阶段:商周时期的象形字,战国时期的假借字,两汉时期的形声字。
第一章声母第一节三十六字母
声母又称作声、纽、声纽(双声、古音十九纽)。 1、三十六字母 古人声母的分析方法,给每一个声母取一个汉字作为代表,这些声母专用字就叫做字母。
三十六字母表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温和尚制定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调整而成的。注意:溪 读作 qi。並不能写作并,在古代他们的声母不一样。影有学者认为是零声母,有学者认为(李 方桂、白一平)是一个喉塞音。
绪论
释名: 汉语音韵学又称为汉语声韵学,汉语历史音韵学,是研究汉语从古到今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状 况及其发展的学科。
课程包括传统音韵学和现代音韵学,现代音韵学在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融入了历史语言学、 音系学语音学、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小学(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分支,是文字学、训诂学的基础。 小学是关于启蒙识字教学的学问 音韵学包含等韵学的内容
广韵有 452 个反切上字,学者归纳出类,但是结果不同。 反切上字的声类可以多于声母的类别。 声类 40 多种,声母有 35 个。
等:等韵学概念。传统音韵学,等表现古代汉语韵腹和介音区别。韵腹开口大的等就高
一
ɑ
二
а
三
ε
四
e
广韵 35 声母,有 37、38 之说
帮滂並明
端透定泥来
知徹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
庄出崇生俟 章昌船书禅 见溪群疑 影喻晓匣 庄组(照二)章组(照三)
2、系联法:一、基本条例 同用:冬,都宗切,当,都郎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声调) 互用: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递用:冬,都宗切,都,当孤切。 二、分析条例 其切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 烘,呼东切;红,户公切(切下字“东公”同韵类,一等) 冬,都宗切;彤,徒冬切(切下字“宗冬”同韵类,三等) 三、补充条例 多,得何切;得,多则切。(切上字多得互用,同类)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切上字都当互用,同类) “东”韵里:涷,德红切;又都贡切。“送”韵里:涷,多贡切(又音东)所以多都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