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一联诗平仄相对。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诗律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单数句叫出句,偶数句为对句。 一联诗如果出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 两联诗平仄要相黏。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 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黏、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 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 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黏、对就能使整首 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音律美能起很 大作用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声母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 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五音 (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
古书的读音问题
特读
国名:
月氏yuèzhī“氏”不读shì 大宛Dàyuān “宛”不读wǎn 龟兹Qiūcí 不读guīzī 身毒Yuāndǔ “身”不读shēn 吐蕃Tǔbō “蕃”不读fǎn 荤粥xūnyù 不读hūnzhōu 先零Xiānlián “零”不读lí ng 吐谷浑Tǔyùhún “谷”不读gǔ 番禺Pānyú “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 “夏”不读xià 镐京Hàojīng “镐”不读gǎo 阿房宫Epánggōng “房”不读fáng
古今语音的异同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 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 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 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次浊音指鼻音、边音、半元音,如“明、微、泥、 娘、疑、喻、来、日”均属半元音。古代的全浊音 从元代开始向清音转化,在现代汉语中除了部分方 言外已没有全浊音了。
16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一)韵头、韵腹、韵尾
韵头 现汉的韵头有[i][u][y]三个,中汉的韵头只有 [i][u]两个,[y]韵头直到在明代才开始出现。 韵腹 中古的韵腹比现汉复杂,有些韵腹的差别很
二十世纪新兴部门“北音学”
北音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汉语近代北方音 的语音系统,近代指元 、明 、清时期。
3
3、音韵学的应用 分析汉字结构、探求同源词、破通假字、 校勘古籍、进行音系比较、从事方言调查、 根据古反切确定今音以及学习和创作古典 诗词 ①甲组:氓(明阳)—亡(明阳) ② 乙组:桃(定宵)—兆(定宵)
22
一、《广韵》以前的韵书 1、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诗歌 时查检的字典。 2、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 《声类》和西晋 吕静的《声类》。南北朝 时出现的韵书也有十余部,均已亡佚, 。 3、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是《切韵》。
23
切韵
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 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 定,由陆法言执笔。该书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同时 避免了前代韵书的缺失,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我国 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一)字母 传统音韵学有关声母的概念主要有声纽、 母、声类、字母等几种。 1、声纽 或简称“纽”,即声母。
8
2、声类 对同类反切上字的称呼。
古人制造反切,同一个声母使用了多个 反切上字,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同类的反切上 字归纳成若干类,每一类就叫做一个声类。
例如“多德得丁都当冬”这组切上字就 叫一个声类,可以给它起一个名叫“都” 类,“都”类代表的声母是[t]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卖马”、“埋没”。
f [f]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上齿靠近下唇,中间留一条缝隙,
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 气流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气流经过口腔, 从唇齿的缝隙间摩擦而出。例如“风范”、 “分发”。
z [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
d [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到达口腔,然后舌尖突然离开上齿龈,气流爆出而发 音。例如“大胆”、“歹毒”。
t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发音的情形与d[t]相同,只是爆破发音时气流较强。例如“贪图”、“推托”。 n [n]舌尖中、浊、鼻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哪能”、“难弄”。 l [l]舌尖中、浊、边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到达口腔,从舌头的两边流出。例如“劳累”、“罗列”。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汉语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语音单位主要有:
(一) 音素。音素是按照音质的不同划分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
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与音高、音长和音强没有关系。它又是最
小的单位,不能再加分析。
(二) 音节。音节是说话时自然发出、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
音片断。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三) 声母、韵母、声调。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音节开头
3、卷舌单元音韵母
发一个单元音,舌尖同时上卷的是卷 舌元音。由卷舌单元音充当韵母,一般 不同其他的声母相拼,而单独组成一个 音节。普通话中只有一个卷舌元音韵母 er,发音时舌头位于舌面央中不圆唇元 音[ ]的位置,同时舌尖翘起,带有卷舌色 彩。

古代汉语之音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前言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

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

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

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

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

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1.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

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

汉语音韵学概论课件绪论及第一章

汉语音韵学概论课件绪论及第一章
一、什麽是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通常简称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 及其演变的学科。音韵学有广狭之分。
广义的音韵学研究对象包 括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 统;广义的音韵学包括共 同语和方言的语音研究。
狭义的音韵学研究古代汉 语的语音系统;狭义的音 韵学研究共同语的语音。
音韵学的核心内容是古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的研究,通常提到的 音韵学多数也是这个意义上的。
从 《切韵 》到 《广 韵》,编排 上虽然有些 调整,但是 总的体例并 没有改变:
一是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分作二卷,上、去、入 各一卷,共五卷。
二是卷内分 “韵”。每韵取一个代表字为标目,即 “韵目”。
三是韵内按同音字分 “小韵”(或称 “纽”)。小 韵首字下用反切注音,并注明小韵的字数。
第四节 字母
二、如何知道语音是变化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音 的变化在文字上会有所反
映。
借词也可以反映语音的变 化。
方言是由於语言演变在地 域上的不平衡造成的,通 过方言的比较同样可以看
出语音的演 变。
历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本 身就反映语音的变化。
韵文也反映语音的变化。
三、研究音韵学的意义和功用
第一章:音韵学基础知识
反切注音出现在汉末。安然《悉昙藏》引武玄之《韵诠》说: “服虔始作反音。”颜师古 《汉书 注》中引了服虔、应劭的反切。
反切的作用与不足
反切的出现是汉字注音法一个重要的进步,用反切法基本上可以准确地给每一个汉字 注出读音。反切出现以後,为古书做音注的各种“音义”类的著作也随之盛行起来。
不过反切法也存在一些不足。
清代的音韵学
清代学者把 今音学以 《切韵》系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魏至隋唐的语音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原为佛教术语,梵文意思相当于汉语的 “概括”、“包括”。由于梵文有14个元音和两 个书写符号(涅点、太空点),算是16个元音。 故唐时学者仿梵文并206韵为16组,称为16摄,即 概括了所有韵母的意思。 10
宋代韵图《四声等子》首次列出16摄名目: 通、效、宕、江、遇、流、蟹、止、臻、山、果、 假、曾、梗、咸、深。 元代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16摄次序为: 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 宕、梗、曾、流、深、咸。
4、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cheig 忽如一夜春风来,lei 胡天八月即飞雪。Xeid 千树万树梨花开。kei
3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 为代表,宋· 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 学。
5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母方面
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பைடு நூலகம்“纽”、“声纽”、“音纽”等。
唐以前,声母用反切上字表示,同一声母用 字可不同。如:“d”这个声母就可用“德、得、 冬、端、丁、多”等表示。
6
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与宋人36字母比较 唇音—不芳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 是 舌上音;
15
4、阴阳对转与旁转
清代孔广森提出的理论,指的是汉语语音在发展过 程中,阳声或入声的韵尾都可以失去,从而转变成 同一小类,即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和入声 也可以因为韵尾的变化互相转化。 对转变化的规律是主要元音不变,有韵尾的变 成同一发音部位的另一韵尾或失去韵尾,没有韵尾 的可以在主要元音后加上一个韵尾。 表现在古韵三十部表上,就是同一横行的韵部可 以互相转化。
4
近古时期 —元明清,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 为代表。 现代音—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为代表。 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 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 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 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
韵部 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因此韵部就是由同韵字归纳出来的韵,如《广韵》 二百零六韵即指二百零六个韵部。 韵目 就是韵书中韵部的代表字及其次序。如 《广韵》中的一东、二冬,三锺、四江等,诗韵平 声上卷中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韵摄 中古以后等韵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 的韵并合而成的一个个大单位叫摄。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床】是正齿 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 浊。
7
2、五音 七音
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五音— “唇、舌、齿、牙、喉”。七音—加“半舌、 半齿”。 3、清浊 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凡发音时振动声带的为浊音.不振动声带的为清音。 全清为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第八章、汉语音韵及其应用
参考书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63年版, 1980年重印。
3、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人大出版社, 2002年版 4、《汉字古音手册》(上古音)、《古今字音对 照手册》(中古音)
1
第一节、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学习古音的作用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史记· 淳于髡传》 心宽体胖 1、解决文字问题


滑乱万民。(《淮南子· 齐俗》)
填抚百姓。(《荀子· 君道》) 2、解决词义问题 班 帮母元部 分 帮母文部 班瑞于群后。(《尚书· 舜典》)
2
3、使用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12
等 是等第的意思。唐代音韵学家为区别韵母的 “洪细”,即大小高低而设立的概念。 江永《音学辨微》中说:“音韵有四等,一等 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四等尤细。”今天 看来,“等”是前人根据i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 洪细而把开口呼、合口呼各分成一、二、三、四等。
古代所说的洪细,指韵母发音时开口度的大小 和舌位的前后而言。凡是开口度大而舌位较低较后 的主要元音,就是洪音;凡是开口度小而舌位较高 较前的主要元音,就是细音。
次清为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为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浊为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8
(二) 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1、韵母——声母之后的部分。在韵母之中,有韵 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中古时期,韵以声调为纲,不同声调的字不同韵。 也就是说,在同一声调中两字只要韵腹和韵尾相 同,就是同韵。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流舟留”,《广韵》同属“尤韵”。
13
《广韵》真正一、二、三、四等俱全的韵摄,一 等的主要元音拟作[],二等拟作[],三等拟作作 [],四等拟作[e]。效摄豪、肴、宵、萧四韵在韵 母里分别列作一、二、三、四等:豪[u]、肴[au]、 宵[iu]、萧[ieu]。
14
3、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根据韵尾不同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大类. (1)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如 来[lai]古[ku]吕[ly] (2)阳声韵 —以鼻音收尾的韵(-n,-m,-ng) 如甘[kam]添[t’im]忙[maη]满[man] (3)入声韵—以清塞音收尾的韵([-k],[-t],[-p] 收尾) 如急[kap]日[jit]敌[tik] 阴阳入三类韵尾是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
11
2、等、呼和洪细
“呼”作为术语,专指韵母结构中主要元音之 前有无韵头(即介音)而言。宋元等韵图中,只 指有无“u”介音,凡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u]的叫 合口呼,反之叫开口呼,把韵母分为圆唇的合口 呼和不圆唇的开口呼两类。 中古时的介音只有i[i]和u[u],到明清时, 因为语音演变,由i和u两音结合又演变出介音 [y],于是等韵图中有了四呼:没有介音的称 为“开口呼”,有i介音的称为“齐齿呼”(原 属开口呼),有u介音的为仍称为“合口呼”, 有介音的称为“撮口呼”(原属合口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