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
赏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
那是在周恩来十二岁的时候。

有一天,校长把同学们召集在一起,问大家:“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明理而读书。

”有的同学说:“为了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父母而读书。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问:“还有别的答案吗?”这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赏析:
这篇课文以周恩来少年时代的经历为背景,展现了他胸怀大志、立志报国的崇高理想。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校长提问和同学们的回答,展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读书目的,如明理、做官、孝敬父母等。

这些回答虽然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校长并未表示满意,这暗示了这些目的可能过于个人化或局限性。

然后,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句话表达了周恩来超越个人利益,心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他的回答不仅让校长感到满意,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读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

我们应该胸怀大局,立足长远,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以其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仿佛看到了:
讨论交流 衣衫褴褛的妇女( )地哭诉着(
)地训斥着:(


中国巡警(
一旁的大个子洋人(
)地说:(


围观的中国人有的自言自语:( 有的走到妇女身旁劝道:(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霸占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 《南 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 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 和平状态。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 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 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 务。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5.另 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 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6.废除公行制度 ,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铿锵有力:形容有节奏,响亮而有力。
我会写
帝 义 伯 租 振 范 闯 凡 巡 嚷 妇 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思感悟: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 什么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思感悟:
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 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 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读一读,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表 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 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 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 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推荐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1】篇〗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词,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学会把文章的几件事简要地串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学生通过展开想象、情感渲染等方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追问和思考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要对一个历史人物有更深的了解,就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华不振”的含义包括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个远大的理想又是什么意思、“租界地”是什么地方,这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实在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用有针对性的资料,供给学生阅读了解。

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教师的情感渲染来学习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中年段的阅读要求提出: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样复杂的文章概括起来,对学生来说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离不开老师有技巧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围绕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写了三件事,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
作业 : 1、课下我们可以继续阅读有关描 写周恩来总理的文章,进一步了解伟人 的故事。 2、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 、 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 不懂的字或词语,借助工具书或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巡警 吵嚷
帝国主义 疑惑不解
惩处 崛起
铿锵有力 耀武扬威
写字的时候注意书写姿势,
要做到身体距离桌子一拳远,握 笔的手指距离笔尖一寸远,眼睛
距纸面一尺远。把字写得既正确
又美观。
那天上修身课 ,魏校长向同 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
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 不平等的事,周恩来看了内心 很不平静,于是他回来后一直 在沉思。
小练笔:
周恩来究竟在想什么 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把自 己想到的话写一写。
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外国人没有
权利来侵犯中国,更没有权利拿中国人
像动物一样看待。可为什么面对这一切
中国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们
不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
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 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
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
一旁。
那个妇女因为亲人无辜地被洋人的 汽车轧死而“哭诉”,可洋人不仅没有 及时救助,还在那里“得意扬扬”,他 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更让人感 到愤怒和无法理解的是中国巡警不但不 替同胞伸张正义,况且还仗势欺人、帮 助洋人欺压百姓。
读书的时候有自己的收获固然 重要,可是我们还要善于去发现一 些问题,这样我们才会对课文有更 加深入的理解。那么同学们还有那 些读不懂的地方么?提出来我们一 起来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问题导入,引起思考1、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学生自由回答)2、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回答啊。

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

人物介绍: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的资料。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大家齐读课题。

4、解读课题:读准生字“崛”,理解“崛起”就是“兴起、振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5、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形成阅读话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中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学习字词:读通全文,借助字词词典学习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做好批注。

(2)思考:文章一共讲了哪几件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检测读书效果。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一下文中的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解释词语三、研读课文1、提问:文章一共讲了哪几件事?第一件:周恩来初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使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第二件:周恩来闯进租界,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第三件: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2、提问: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文中有一个与“中华崛起”相反的词,现在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到这个词语。

)(1)板书:中华不振。

(2)小组交流讨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华不振呢?“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3、师:大家找的这些地方差不多都出现了一个词“租界”,那租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租界的情形的。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6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6日星期一2021/9/62021/9/62021/9/6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62021/9/6September 6,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62021/9/62021/9/62021/9/6
2. 关于爱国的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课堂小结
12岁的周恩来刚到东北,就听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 __租__界_____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__被__洋__人__欺__负__,中 国巡警不但不__惩__处__肇__事__的__洋__人____,反而训斥 ___一__通_______;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在修身课 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要“__为__中__华__之__崛__起__而__读__书___”。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先后担任政务院 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 1949~1958年曾兼任 外交部长。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罗庚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他14岁就失学了,但是什么也没能阻挡他对数学的热爱。

早晨,他早早起来研究数学,晚上很晚才睡,翻看那几本珍贵的数学书。

他经常一面帮父亲在小杂货店干活、记账,一面研究数学。

有时他钻得太入迷了,就把算题的结果当做客人应付的货款写在账单上,往往使客人大吃一惊。

因为经常发生这样莫名其妙的事,父亲气极了,要把华罗庚读的数学书烧掉。

华罗庚死死抱住书不放,一副誓与书本共存亡的架势。

年少的华罗庚就是凭着这样的执著,在数学研究的坎坷道路上不断攀登。

1.我能按要求完成填空。

(1)“誓”的音序是_____________,查字典时部首是______________,除去部首还剩
__________画。

(2)“特别”有两个意思:①表示程度深;②表示与众不同。

“华罗庚小时候家里特别穷”这句话中,“特别”的意思是();“他的这种做法很特别”一句中“特别”的意思是()。

2.我能根据短文的意思,为短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标题()
A.华罗庚的故事
B.少年华罗庚
C.“小数学迷”华罗庚
3.华罗庚热爱数学表现在那些方面?
解析:
短文从三个事例来表现华罗庚热爱数学。

答案:
1.(1) S言7 (2) ①②
2. C
3.(1)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翻看数学书;(2)在看店帮忙时还研究数学,因为太入迷还经常出错;(3)父亲要烧数学书时拼命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
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集备小组:棠下小学棠德南小学棠东小学泰安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激发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4.培养学中质疑的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近代的屈辱和悲壮,简介近代屈辱史。

2.出示“崛起”,你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哪位名人说的吗?(周恩来)
3、请大家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周恩来总理资料。

4、板书课题,齐读。

5、质疑。

“崛起”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根据质疑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通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再在全班交流。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3.同桌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三、检查学习效果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6、汇报:说一说课文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7.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8.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练习朗读课文。

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为什么伯父会说“中华不振”呢?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请自由读第一部分,想一想。

2.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师生评议。

从中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部分,想一想在租界发生了什么事?
3、交流。

4、小组交流讨论: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5.班上汇报。

6.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此时你想说什么或有什么样的感受?
7、指导朗读: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在租界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回来后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他在沉思什么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3、请默读第三部分,看看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4.他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齐读最后一段。

2、说说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
3.学了这课有什么启发?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六、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周总理为中华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与伯父的对话
租界事件振兴中华
立志报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