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的电影元素及文化形态分析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

《罗拉快跑》拉片分析《罗拉快跑》是一部由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创作的电影,于1998年上映。
影片以非线性结构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罗拉挣扎于拯救她男友的故事。
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紧张刺激的剧情和富有创意的摄影手法而享有盛誉。
以下是对影片的一些主要方面的拉片分析。
首先,影片的非线性结构是《罗拉快跑》的一大特色。
整个故事基于三个不同的重启场景,罗拉通过不断重新经历相同的一段时间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每次故事的重启都展示了她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以及她面临的各种困难。
这种叙事手法让观众对角色的命运充满了好奇心和紧张感,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可观赏性。
其次,电影的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
罗拉在20分钟内为了拯救男友的生命而奋斗,这给了影片以迅猛的节奏和高度的紧张感。
观众被带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连续动作,电影从一开始就飞驰而过,没有任何停顿时间。
这种连贯的紧凑剧情使观众无法转移目光,充满了惊喜和紧张。
另外,影片在摄影和视觉效果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摄影师弗兰克·冯特拉格通过使用手持摄像机和运动镜头来强调影片的紧张感和动态元素。
他还使用鸟瞰镜头和追踪镜头来展示罗拉在城市中疾驰的场景。
这样的摄影手法增强了观众与角色的亲近感,并使观众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此外,影片还采用了各种特效手法,如平面动画、黑白对比和慢动作等,以进一步增加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性。
影片也通过音乐来增强其情绪和张力。
由汤姆·提克威和他的乐队“Trinity”创作的原声音乐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另一大亮点。
电影中的快节奏、摇滚和电子音乐与影片紧凑的剧情相得益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音乐和画面之间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视听效果,也进一步强化了电影的情感共鸣。
最后,影片的主题思想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
《罗拉快跑》通过罗拉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的过程,探讨了命运和选择的关系。
影片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需要通过勇气、创造力和毅力来克服困难的观点。
罗拉快跑 影评

奔跑中——浅析《罗拉快跑》中元素火红的头发,快节奏的奔跑穿梭,干净利落的办事能力,一个类似游戏的赛次命运,三种态度三种选择和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导演将相同的事情完美的展现给观众,摄影机那经典的跟镜头的应用,生动而不乏沉稳,活泼而不失内敛。
这些为影片蒙上了一层紧凑的影象气质,整部影片就像一场疯狂的游戏,充满了刺激和挑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探索人生、探索时空、探索电影的新世界。
一. 影片中的视听手段《罗拉快跑》从开头俯视又运用推镜头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模仿主观镜头把镜头切到红色的电话上引出故事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这种快节奏的开场给本篇垫定一个紧张的氛围,动画的引入、电脑技术的合成,还有大量升格镜头的运用都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时尚的气息。
以及快速剪接,跳切,分格,低高速镜头转接,flash动画,照片蒙太奇,竭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气息,令人目不暇接。
几乎占尽所有镜头三分之二的罗拉奔跑的移动镜头,大升大降,使整部电影在视觉上极富冲击力和视觉力,使整部电影都处在一个动势。
在节奏上,突出一个快字,凌厉,不拖沓。
演员的表演也与这种风格相益得彰,每次都立即的选择一个方式进入一种救曼尼的方式,果断,不拖戏,行动迅速,曼尼在电话亭中掏出抢时镜头采用俯视镜头也捎带有些讽刺性。
表现出曼尼的懦弱与无奈。
影片中跟镜头的使用不得不让我们佩服,采用几种跟镜头的方式正跟,后跟,侧跟。
侧跟的效果大多是强调罗拉奔跑时的速度、动感、紧迫感。
正跟往往是让观众能从正面更清楚地感受到罗拉焦急的内心情绪,能清楚地看到罗拉脸上的焦急的表情,并渲染人物在运动时的戏剧冲突。
比如罗拉迎面跑过来时,她与摄影机总是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似乎暗示了她离终点还很远,从而渲染了罗拉与时间赛跑的戏剧冲突。
后跟更强调罗拉奔跑时的纪实感,以及她将要遇到的事情的不确定性。
因为后跟时,摄影机的视点就像是观众的视点紧随罗拉其后,和罗拉一起感受着奔跑时的速度和她看到的环境,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更容易让观众和罗拉同时紧张起来。
赏析电影《罗拉快跑》

对电影《罗拉快跑》的赏析《罗拉快跑》是德国导演汤-蒂克的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它是一部视听感极强的电影。
影片主题是写爱情, 罗拉为了营救爱人不顾一切拼命奔跑, 三个奔跑过程, 三种不同结果。
本文从跑谈起,以美学、结构、技术等视角对影片进行浅析。
影片结构新颖,开篇精彩,色彩鲜明,强调主观真实。
很多人初次看了这个电影之后都会感觉比较过瘾,有些人会发出“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的感叹。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 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这个电影情节也许并不能让人耐人询味地去深刻地思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内容却让人感到它的真实性。
在德国柏林,混黑社会的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 自己丢10万马克。
二十分钟后, 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 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 罗拉在二十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 罗拉和曼尼抢超市, 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 罗拉在银行抢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 罗拉在赌场赢到钱, 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故事圆满结束。
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是简单易懂的,但是其中的艺术手法地运用确实神乎其技,让我们对导演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佩。
影片还重视听觉感受, 伴随奔跑的是强烈的声音。
影片声音方案的核心是主观声音, 即影片主观的音乐贯穿, 影片客观环境真实的音响很少, 这充分地体现了导演对现代音乐的喜爱与迷恋。
我们应该注意到导演似乎不相信我们人类器官所听到看到的世界的真实性, 更相信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主观真实,他用主观声音努力表现这种主观的更高层次的真实。
伴随罗拉的奔跑影片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 这种音乐既渲染了气氛, 同时又加快了节奏, 这种音乐是时下流行的新潮音乐, 新潮音乐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与刺激。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罗拉快跑》是一部借鉴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规则且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
很多人初次观看《罗拉快跑》都会大呼过瘾,“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 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在镜头和段落剪辑上,它也具有电脑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以及多种电影手法的新尝试。
影片梗概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不同于一般电影叙事的起承转合,这部影片分别用三个整齐的20分钟段落来表现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枪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在遇到倒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询问,什么是倒霉事情的原由,一旦找到了最初的原由,我们往往会感叹一句,“如果某某事不发生就好了",“如果我当时这么做就好了”……。
“罗拉快跑”正表现的是这个“如果……”.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中,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变化导致整个事物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的不可测性一览无疑。
一,叙事角度:游戏化的结构《罗拉快跑》就像一部罗拉闯关的电脑游戏,正如片头所说:“地球是圆的。
游戏只有九十分钟。
其他纯属理论."电影中不时出现挂在墙上的巨大表盘,显示离规定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或者三分钟,摇滚式的音乐节奏似乎也在提示罗拉:“RUN!RUN!”一次的结果不满意,还可以从起点重新来过,玩出不同的结果。
输赢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把游戏玩到最后,是游戏过程中所必需的人的坚强意志和竭尽全力。
《罗拉快跑》影片分析

.经典影视作品专题研究结课论文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浅谈《罗拉快跑》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元素学生:子萌学号:2015710056系别: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名称:新闻专业班级:新闻1502指导老师: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摘要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编导及配乐的《罗拉快跑》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这部电影几乎包含了所有后现代电影需要的元素。
而本文根据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浅析《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动画插入的叙事意义;上帝视角的碎片叙事来解读与浅析《罗拉快跑》的后现代叙事元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罗拉快跑》1影片《罗拉快跑》有着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也一直被后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奉为圭臬。
影片甫一开始,我们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它的新锐形格——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抽象鲜明的动画片头,MTV风格的画面……无处不体现着上世纪末的欧洲资本主义的骚动和反思。
《罗拉快跑》讲述了一个红发叛逆少女为了帮助自己的男友而在20分钟之筹集10万马克的故事。
作为德国电影中最卖座的实验电影,有人称《罗拉快跑》具有一种“充满力的叙事艺术”1这样的叙事艺术正是《罗拉快跑》之中最具有后现代风骨的电影元素。
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从结构,动画,碎片叙事三个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
一、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罗拉的三次人生游戏《罗拉快跑》与传统电影叙事结构不同的地方就是采取了非线性叙事的结构,一般电影的模式往往是预设一个理性的架构,按照逻辑或者时间的秩序来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
后现代语境中,线性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在时间里任意的转换与拼贴,再多繁复的结构都能在这种转换之中融合。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叙事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昆汀的《低俗小说》、《落水狗》等作品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然而是《罗拉快跑》彻底解构了这种传统结构,“颠覆了由所谓的中心本源扩散开来的等级秩序,而让1 刘进《充满张力的叙事艺术——电影板块结构论》《电影文学》2008-01-052一切都显得零乱、模糊、不确定。
罗拉快跑 影评

《罗拉快跑》影片分析1999年上映的《罗拉快跑》制作成本只有两百万美金,其在全球票房收入已经突破一亿美金,但是,如果仅仅以票房成绩来衡量《罗拉快跑》的成功,是远远不能表现影片价值的。
汤姆提克威所执导的《罗拉快跑》被电影界视为新时期德国电影的复兴之作,凭借电脑数字技术的运用、MTV式的剪辑手法以及颠覆式的影片结构和主题,开创了一种全新模式下的电影创作、故事叙述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一大群“罗拉一族”,这是电影《罗拉快跑》票房以外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一.视听分析1.运动镜头设计电影全片都在叙述“二十分钟的爱情营救”,伴随的是一种紧张激烈、争分夺秒的气氛,因此全片都以运动镜头为主。
摄影多采用跟移的方法,渲染曼尼和罗拉两人奔跑的过程。
导演还特意制造奔跑拍摄时候的前景与背景,当人物主体运动的时候,加上摄影机的运动,那么激动紧张的氛围就油然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段罗拉与曼尼抢劫之后拿着钱袋从超市逃跑,稍后两端马路均被警车拦截,摄影三次采用360度旋转的手法,轻松营造出两人那种走投无路、插翅难逃的处境。
此外,为了让观众与电影情节产生更好的共鸣,摄影在拍摄过程中有意减少支架的运用,既而呈现出一种镜头晃动感,以配合当时情境下的紧张氛围。
2.剪辑手法快速剪辑是本片的另一大特点。
影片中许多段落,如描述“流浪汉”拾到10万马克后喜悦的所作所为:飞机升空,列车飞驰,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海滩,绿色的棕榈树,美味的食物,肉感丰腴的女人……每一组画面停留只有几格时间,甚至连给观众看清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切到下一镜头。
运用快速剪辑手法,我认为好处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快速剪辑能够带动影片的节奏感,三段重复式的影片结构要求影片必须进行快速剪辑,否则观众会因内容重复感到乏味。
其次,影片的主题在于世间分分钟变化所带来的命运的变化,而剪辑速度的加快可以更好的表现世界的动感和混乱,更好切合影片主题。
除了快速剪辑之外,影片还多处运用到类似MTV式的剪辑技巧,即剪辑手法新颖独特、剪辑技巧纷繁复杂,这在常规的故事片中是很少见的。
浅析德国电影《罗拉快跑》

浅析德国电影《罗拉快跑》电影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不停的艺术创新和类型的丰富。
每一种新类型影片的产生总会让人感觉惊喜不已。
1998年的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就是这样一部震撼所有年轻观众的作品。
导演汤姆·提克威是一个在电影、电子游戏和电视视听媒介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电影人。
他从独特的游戏视角创作了这一部非常别致而又蕴涵丰厚的影片,下面我们将主要从影片的蒙太奇手法应用这个方面来对这部电影对进行分析。
影片的片头一开始便引用了艾略特的一段话:“我们不可能放弃进行探索,探索的终极将是开始时的出发点,让我们重新认识它吧”。
紧接着是一个“诡异”的钟摆左右摆动着。
然后镜头由俯视角度慢慢上移出现一个指针快速走动的钟表,镜头慢慢拉近到钟表上的一个鬼怪式的装饰物,紧接着它大口一张,镜头黑场。
随后出现了移动的人群,拍得很虚幻,随之节奏感很强的电子音乐进入,镜头不时定格在一个个茫然的脸上(后来在片中出现的人物)。
同时画外音进:“人类也许是这个星球最神秘的生物,一个充满疑团的奥秘。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怎能确定自以为是知道的是什么东西?为何会相信事物?数不尽的没有答案的疑问,即使有答案也会衍生出另一个疑问,下一个答案又衍生下一个问题。
但最终是否与原来是同一问题,同一答案?这时一个警察闪现出来,说道:“球是圆的,游戏只有90分钟。
其他一切均属理论。
”说完,拿起了一个足球,足球被他一脚重重的踢飞。
镜头拉远,人群迅速变换成字母,出现电影的名字:LOLE RENNT。
这里球飞的音效和快速变幻的人群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罗拉快跑》这部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色彩和音乐,就是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不同形式的蒙太奇,与别的导演的蒙太奇有明显不同,画面转换的速度很快,使得影片十分流畅,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展现出远远超过时间长度的内容。
它们三者的糅合使得影片的可视性大大加强,动感十足,情节紧张连凑。
影片的影像有三分之二是罗拉奔跑的镜头,因此给我们呈现出一种高速率的镜头运动方式。
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的女性主义元素

36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作者简介】彭 薇,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德语教学和跨文化 传播研究。
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的女性主义元素彭 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在欧美产生一种女性主义的电影样式。
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与父权制文化继续维持妇女从属地位之间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女性主义的兴起。
随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工业革命的深化,男子在社会个体化的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个人权利,而女性的权利却始终遭到排斥,无法调和的冲突促成了女性主义的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主义电影越来越多的见诸银幕,以女英雄女豪杰甚至女杀手为主题的电影纷纷搬上银幕。
具体而言,女性主义电影指的是以女性为主角,从揭露、控诉和颠覆父权视角出发,观照女性生活题材的影片。
纵观近年来的女性主义电影,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于1998年拍摄的《罗拉快跑》无疑是一个亮点。
“奔跑”这条主线贯穿影片始终,一头红发的女主角罗拉为了拯救男友不停地奔跑。
该片一经上映便大受欢迎,成为当年德国最卖座影片,许多德国女孩甚至模仿片中的女主角罗拉,染了一头红发。
德国市长更是把自己的肖像印在《罗拉快跑》的海报上制成宣传广告,藉此片塑造其贴近年轻人、具有活力的形象。
影片中所体现的强烈女性主义色彩成为该片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催化剂。
电影《罗拉快跑》剧照37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0期本文试以《罗拉快跑》为例,从剧情、角色、语言和道具等方面对该片所反映的女性主义元素进行分析。
一、 不同寻常的剧情“奔跑”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在这个“美女救英雄”的故事里,导演摒弃了常规的叙事模式,没有遵循叙事完整归一、时间呈线性发展的刻板规律,而是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在不足90分钟的时间里,将电影情节和电脑游戏与动画相结合,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反复讲述了三遍——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中,仅仅因为一些细节的改变便导致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程作业表
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课程作业表,及时将作业报送给任课教师。
报送时间最迟不得超过新学期开学后第二周。
任课教师在新学期第三周前将作业判分签名后,将作业原件报院研究生办公室存档。
有特殊情况须申明理由,并报研究生院同意后,最迟不得超过第四周。
逾期不报或以后追加成绩的概不予以承认,有关学生也不能参加本年度的所有评先评优活动。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
摘要:《罗拉快跑》是由德国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它通过女主角罗拉在戏剧化的情节中不停地奔跑,诠释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理念,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关键词:罗拉快跑;后现代主义;风格;
由“德国的卢贝松”之称的新锐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影片《罗拉快跑》是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此片凭借着独特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
这个革命性的电影叙事,正是反映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电影叙事。
本文就结合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从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
影片《罗拉快跑》的内容很简单:在德国柏林,黑社会打手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
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借钱,去拯救她的恋人。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罗拉快跑》这部电影,其快速简捷的节奏、紧张急促的音乐、强烈直接的视觉效果,使这部电影具有了传统的经典和现代文本中所罕见的一连串形式快感,同时,这部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又借鉴了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技巧,在镜头处理和段落剪辑上也具有了电脑
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在主题表现上,影片中解构化的情节、奇观性的细节、疏离后的价值及其反秩序的倾向性使《罗拉快跑》在表达人文内涵上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质,在表层上,影片消解了时空的意义,否定了爱情和死亡的价值,但在深层次上,影片在游戏化的叙事风格和荒诞、怪异的情节段落拼贴中,罗拉与时间赛跑,主动接受命运的挑战,所要传递的依旧是对个人努力拚搏永不放弃的肯定和歌颂。
一、叙事结构:三个时空、三种结局
影片在总体结构上,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细节,不同的发展,不同的结局,故事在这儿裂变为三个时空,同时也产生了三种结局……导演通过这三种戏剧化的情节的设置,通过罗拉的不停奔跑,来说明时间是一个可以被任意挤压和延宕的概念,通过三个相同时空相同情境下的微小差别以及最终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展示,传递新的思想。
这种对统一、普遍的模式的放弃,呈现出一种分裂式的结构特征,给人一种碎片式拼贴的感觉,并凸显了影片传达出的后现代特质。
在这种平面奇观下,命运完全无常了,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焦灼与疏离反而离人远去,被感官上的愉悦取代。
这或许才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而这是传统结构所无法企及的。
罗拉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路狂奔,在奔跑中她不断地与路人相撞,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不同的命运,镜头用快速定格跳切的手法,把一幅幅不同的画格组接在一起,让观众看到了一系列时间碎片中的人的命运,时间碎片中有不测,但又有很多凑巧的机缘。
影片在面对这种生存的、抑或叙事的困境中选择了一条颇为荒诞的出路,时光一次次回流,罗拉一次次奔跑,这样一来,时间、现实的概念被消解了,叙事完全进入了电影自身的假定性当中,电影叙事由此传达出一个信念: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问题应该得
到更好的解决。
二、奔跑作为一种修辞:时间、自身的迷惑
《罗拉快跑》中奔跑着的罗拉形象就是影片中动的核心与元素。
影片中罗拉无数次地开始奔跑,叙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循环。
这反复的大量的半数以上的奔跑镜头让人感觉它不再是叙事的动作元素,而成为一种人物状态的修辞:表达的正是对时间的迷惑,以及对自身存在的疑惑。
在《罗拉快跑》中,同一时间被割裂成破碎的时间点,生命因此而获得重塑的可能性和重新被讲述的起点方式。
在无限可能的时间中,可以获得无限可能的空间方式。
接下来是一组人物出场镜头,在抽格的行走着的人群中,每一个在故事中将要被提及的人物都被剪接定格,同时画外音响起。
在《罗拉快跑》中,导演试图在影像的革新之外对于世界存在形式和人类命运的荒诞化、碎片化以及之后的历史性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一种后现代的思考。
罗拉在得知男友丢钱后,其紧张的心情同样是通过适当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来,大量的人物相片一张张飞快变换着,分明是在模拟罗拉思索向谁可以借到钱的思维过程,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紧张焦虑的情绪。
同时,影片也用了比较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信念和努力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
如罗拉的尖叫声可以将玻璃震碎,罗拉在急救车上握住梅耶叔叔的手奇迹般地拯救了他的生命。
最突出的是在博彩中心的一幕,完全是“精神无敌”的精彩表现。
赌盘象征着不知的莫测命运,而罗拉则凭借其发自内心的最虔诚最热烈的祈祷和从全身爆发出的巨大意念力,使无法控制的滚珠顺应她的期望两次稳稳落在她押下的数字上,自此,生命和爱情获得新生,人的价值得到证实和体现,命运被人所掌握,结局
由人来决定了。
三、“大杂烩式”的叙事手法
在《罗拉快跑》中,导演运用了多种手段,使画面变得不同。
黑白与彩色、高速摄影、快慢镜头、三维动画、电脑游戏、M TV、以及录象带等等,全都巧妙的组合拼贴到一起,体现了一个后现代突出的文体特征-- “大杂烩”,也就是混合了各种文化因素与艺术手段。
比如,罗拉三次奔跑时所遇到的其他人物的命运都完全不同。
这些人物的命运每次都以拍照式的漫画形式表现出来。
导演试图以这种影像革新的手法表现世界存在形式以及人类命运的荒诞化、碎片化、零散化,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类的命运在这个世界中的偶然性与不可把握。
此外,在镜头的运用上,影片一改传统电影慎用闪回镜头的做法,在开头的一段中运用了大量看似随意义适时的闪回(以黑白与彩色区别),这些镜头乍看像电视新闻中的插画面,实则也还是为了叙事(主要交代曼尼丢钱与罗拉快跑的原因),为了补充或丰富叙事手段。
而与闪回镜头相较,影片中剪接定格照片这一方法更有其独创性,如罗拉扔了电话,她的头迅速摇摆,摄影机镜头旋转拍摄,随之摇晃不停,令人眩晕。
这一流畅的镜头与罗拉所想到的人的照片组接,而后照片迅速定格在父亲的照片上,反映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和心情:冷静和条分缕析的同时焦急不安。
影片用视听形式的随意切换和杂糅及叙事方式上的奇想,来展示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四、游戏:快感、意韵
《罗拉快跑》充满了动感和参与感,就像是一部罗拉闯关的电脑游戏。
影片一开始也就告诉大家这是一个90 分钟的游戏。
女主人公在电影中“重
生”了两次,感觉很像R PG 游戏中的存盘、取盘,这一切给人以游戏快感的同时,又有一种深层的意韵蕴涵其中,这也是它的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电影中,罗拉的人物造型是卡通化的:绿裤子、蓝上衣、红头发。
特征突出,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如同电影中的卡通人物,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刺激。
影片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电脑游戏中的人物、场景设计和游戏规则,如罗拉三次下楼都在一瞬间变成了动画人物,场景也成了动画场景,这种视听混拼形成的目不暇接、耳不暇听的荒诞感快感,这种随意切换和杂糅及叙事方式上的奇想,使影片逻辑的可能与现实的失真被平面化,形成了零散化的后现代叙事方式拼贴成观念错位的情节游戏,营造出一种视觉奇效和平面快感。
在电脑游戏中,玩家自然如同“全知的上帝”控制着整场游戏,并是参与游戏发展情节的“主人公”,玩家可以在某些情节中和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体验情感波澜和生死存亡的命运,玩家和角色合二为一,从而“进入”游戏,具有面对、经历、体验与思索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视点。
在《罗拉快跑》中也存在着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融合。
五、结语
《罗拉快跑》用特技手法、剪辑技艺、MTV的连镜以及电子舞曲带来了一系列形式快感,三个相互解构的情节走向和情节链中互相颠覆分解的内部元素,这种对统一、普遍模式的放弃,使影片反诠释的后现代特质突现无疑,并充分发挥了想像力,成功地将故事、叙事、游戏结合起来,在一个表面荒诞的情节层面下传递出对时空和生死的的质疑和反思,坚信和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是一部巧妙悬置社会思想与现实责任的影片,
是观赏性和艺术性、思想性完美结合的出色电影。
参考文献:
[1] 《电影叙事的革命——兼评影片〈罗拉快跑〉和〈滑动门〉》郭小橹、饶晖《当代电影》(京)2000年第3期
[2] 《后现代主义之后》王宁中国文学出版社第5页
[3] 《电影叙事的革命——兼评影片〈罗拉快跑〉和〈滑动门〉》郭小橹、饶晖《当代电影》(京)2000 年第3 期
[4]《影视理论文献导读》吴小丽、林少雄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
[5]《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刘一兵、张民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6]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