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中主人公形象
1.赏析示例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
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也就能 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古诗鉴赏《寻诗两绝句》,抓住“三 日醉”“亭角寻诗”“爱把山瓢”“醒来寻诗”等关键词来分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
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我”。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君家 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
乡。”诗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
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1.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果。诗人述写“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
“重色”的表现,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导致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
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 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 “长恨”的原因。
《长恨歌》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既浪漫又凄美的爱情故事, 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本诗中作者的情感倾向 到底是怎样的呢?请结合人物身份、故事本身来加以分析。
士”行事不拘小节、洒脱,性格豪爽;通过“亭角寻诗”“醒
来寻诗”,可以看出“陈居士”热爱诗歌,情趣高雅,是一个
十足的文人雅士。
第四步:结。全面分析,规范作答。 注释①对“居士”的解释为“文人雅士”,据此可以概括 “陈居士”具有“文雅”的特点。再结合上面的分析,先概括 出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一形象和意象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
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
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一是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江雪》中渔翁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
自然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形象。
意象分为传统意象和非传统意象。
传统意象就是寄托着特定情感的形象,较常见的传统意象有松、竹、梅、兰、菊、杨柳、鸿雁、子规、蝉、羌笛、芦管、霜月、浮云、东篱等。
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
非传统意象是一些形象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诗歌中表达一定的情感。
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中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豆萁和豆子这两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比喻意,所以它们属于非传统意象;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用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弹琵琶这三个美好形象衬托战事的悲壮,这三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寓意,所以它们也属于非传统意象。
形象,无论是个体形象还是整体形象都是有特点的,而形象的特点又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群分析出来的。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水、白发青丝、钟鼓馔玉、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等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圣贤、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特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描绘出了山村风景这一整体形象的清新、恬静、纯朴。
《氓》的介绍和赏析

氓》是具有叙事成分的抒情诗。
一章追述结识与相爱,二章回忆热恋与结婚,三章痛悔自陷情网,四章怨恨氓之负心,五章自悲不幸遭遇,六章表示决绝悔忿。
叙事抒情,两种手法,交互运用。
在一个完整的故事基础上,充分表达了对负义者的斥责与对不幸者的同情;并通过诗中刻划的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男女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悲剧。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第78页)这个悲剧是以私有财富作基础,一直串演于整个阶级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历史舞台上的。
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卑贱的男人形象:氓。
是住在城郊家近复关的小商人,貌似憨厚,心怀狡诈,他以贸丝为名,打算赚个女人回去;他以嬉皮笑脸获得了女人的欢心,以谎言虚咒换取了女人的信任,以占课算卦作为对女人忠诚的保证,就以这个手段欺骗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女人。
不只赚到女人的爱情,还赚到女人的财物,更还赚到女人的劳动力。
以假献殷勤而人财两得,以背恩负义而成家立业。
以损人利己而达到卑鄙目的:这就是氓的生意经。
婚前是羊,婚后是狼,婚前装做奴才的样子,婚后摆出老爷的架子:这就是氓的行径。
诗中揭露了一个无信义、无情感、自私自利、奸诈虚伪的坏家伙的本性。
在诗中还创造了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女。
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
只由于“言笑”的“晏晏”,“信誓”的“旦旦”,以及龟卜蓍筮的一点儿好兆头,便“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出嫁之后,虽含贫茹苦,夙兴夜寐,受到百般折磨,以至“叶黄而陨”,但还是爱着氓:“女也不爽”;然而氓却变了:“士贰其行”。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离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内容小结
深入探究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① 外部形象特征突出,与众不同。“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
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以形象上的与众不同,表明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坚守正 道。 ② 思想性情鲜明。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 规矩”“ 绳墨”)。 第二,他主张美政,忧国忧民, 如“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 心”。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甘愿献身理想。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客死秦国和郢都被攻陷的噩耗,万念俱灰,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汨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投江自尽,纷纭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
人们都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希望鱼吃了这些就不去咬屈原的尸体。还有郎中
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期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的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
原投江日,楚国人民都会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屈原,端午节的
写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 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 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 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固执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 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⑪鸷 ( zhì )鸟
⑫ 方圜(yuán)
⑭ 芰( jì )荷
⑮ 岌( jí )岌
③謇( jiǎn )朝谇( suì ) ⑦偭(miǎn)规矩 ⑩溘( kè )死 ⑬ 攘 (rǎng)诟(gòu )
诗歌的意象,人物形象,意境、主题

2007年广东试题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1)清秋,暮日,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这些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非原题) 孤独、苦闷、悲愁的心情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人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却被弃置不用,以致 灰尘积满了战袍,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 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壮志未 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 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幽澄明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2分);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分);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1分)。
例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1.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 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 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 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公开课(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 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 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 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 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 忧国忧民的性格。
高考探秘: 访隐者
【宋】郭正祥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 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写出 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模式
(1)步骤一: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 性格)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 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3)步骤三: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 (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实战演练
: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形象的特征 什么形象
实战演练: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什么形象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 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 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 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致橡树》赏析1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
《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
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
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
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现代文学【作家及代表作:郭沫若】

现代文学【作家及代表作:郭沫若】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8,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其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它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洪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凤凰涅槃》2.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女神之再生》3.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话,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天狗》4.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晨安》5.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不加掩饰地赤裸裸地袒露自己,这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想象力、形象性不足。
1.泛神论思想布鲁诺、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16、17世纪泛神论哲学及中国印度古代哲学。
哲学基础:“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就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2.囊括宇宙万物的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等统统奔入笔底,寄寓其世界性的眼光、时代所赋予的宽广胸怀以及对理想的炽烈追求。
3.《女神》式的奇特想象大自然被充分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作为人的自我被赋予创造与驱使自然万物的神力。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其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诗中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常见抒情主人公形象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揭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贯,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贯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箱、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常见的思想感情
欢快、愉悦、激动、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忧愁、寂寞、伤感、惆怅、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热爱自然、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消极、积极、朴实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对统治者的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语言的特色
质朴、淡雅、自然、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准确、生动、形象、沉郁顿挫、清新明快、平淡有趣、浓墨重彩、艳丽多彩、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自然宏丽、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含蓄隽永、朴实无华、淡雅含蓄、通俗生动、低回婉转、清而不淡,秀而不媚、
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炼、平淡无奇、质朴清新、词藻华丽、明白通畅、沉郁顿挫。
语言风格
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清婉(新)秀丽: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3、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4、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如李绅《悯农二首》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⑤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⑥用典抒情达意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讽今
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