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

合集下载

祖国莱蒙托夫

祖国莱蒙托夫
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 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 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
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 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 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
“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 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三、感知诗意
3、思考: 《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
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 浓郁诗意的画面?
要求:先找出这些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描 述。
诗意的画面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 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 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 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 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 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 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 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 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 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 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二、写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 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 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 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 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 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 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 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 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 烈愿望。
三、感知诗意
4、合作探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 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 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 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 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 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莱蒙托夫十首经典诗词

莱蒙托夫十首经典诗词

莱蒙托夫十首经典诗词 1. 森林
我喜欢静静地漫步,
在一片厚厚的森林里,
在这里,我感受到神秘和沉静,
和繁荣和幸福。

2. 黑天鹅
一个醉酒的黑天鹅,
在水晶湖上低吟浅唱,
毁灭性的美丽和忧郁,
轻轻地引导我的思想。

3. 寒冬
寒冬的夜晚,
下着坚硬的冰雪,
在寂静的森林里,
我感到宁静和喜悦。

4. 远方
在远方的山丘上,
一只老鹰悠闲地飞翔,
它是自由之神,
它是神秘的美丽。

5. 风中的橡树
风从山上吹来,
在风中,橡树摇摆着,
它们的叶子颤动着,
发出哀伤和美丽的歌声。

6. 失去的爱情
那失去的爱情已久,
但我的心仍然痛苦不堪,
我为它而倾注了泪水,
但有谁知道这个秘密。

7. 浪漫之夜
在浪漫之夜,
我们走在月光照耀的街道上,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唯一的,
我们心灵的呼吸交织在一起。

8. 黑暗中的愤怒
这是一个黑暗的夜晚,
我感到愤怒激动,
我的内心在颤抖,
我的思想在狂乱。

9. 青春的梦想
在快乐的青春时期,
我们满怀梦想和幻想,
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美丽,
我们的思想充满了诗意。

10. 挑战
生命是一场挑战,
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
在困难和痛苦中,
我们可以找到平静和力量。

俄罗斯文化赏析(九)莱蒙托夫

俄罗斯文化赏析(九)莱蒙托夫
1年4月,未获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 加索。同年5月,他来到皮亚季戈尔斯克,并 获准在五岳城疗养。 一次家庭晚会上,来自彼得堡的贵族唆使青年 军官马丁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诗人不幸中弹 身亡,年仅27岁。


在莱蒙托夫短短的一生中,他对三位女性 产生了较为热烈的爱情,并且为之留下了 爱情组诗,她们是:苏什科娃、伊万诺娃 和洛普欣娜。 对于莱蒙托夫的生平有重要意义的只是他 对瓦尔瓦拉• 洛普欣娜的爱情,这爱情一直 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诗创作于1837年,它的创作与伟大诗人普希金 的死亡紧密相关。1837年1月29日,普希金死 于决斗中,一颗文坛最闪耀的星就此陨落。悲 愤交加的莱蒙托夫第一个站出来勇敢道出了普 希金之死的真相,他将矛头直指沙皇朝廷,斥 责他们是杀害普希金的刽子手。《诗人之死》 使莱蒙托夫一跃成为俄罗斯诗坛灿烂的新星, 但它却触怒了沙皇。诗人因此被关押,随后被 放逐至高加索。
莱蒙托夫—普希金的继承者
俄罗斯文化赏析(九)
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和俄 罗斯文学语言的双重奠基人或 开拓者。普希金之后,可以说 没有一个俄罗斯文学家不是踏 着他的足迹前进的。普希金之 后,第一个擎着普希金的旗帜 捍卫他的荣誉,珍爱他的价值, 弘扬他的精神的人是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生平简介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1841),俄罗 斯著名诗人,1814年10月15日出生于莫斯科 一个贵族家庭,1841年卒于高加索地区五岳城。 1828-1830年莱蒙托夫就读于莫斯科贵族寄宿 中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多模仿普希金的风 格。 1830-1832年在莫斯科大学的学习以及与别林 斯基、赫尔岑等民主革命党人的接触对莱蒙托 夫世界观的最终形成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著名抒情诗人,1843年出生于列宁格勒,历史上被誉为“二十世纪俄国最重要的诗人”,曾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歌作品集有《艾斯科特之书》、《夫记事》、《俄国的灰色土地》、《晚餐歌》等,他的抒情诗歌,抒发了伤感失落的主题,写出了灰色的生活,描绘了失去的爱情和不可避免的死亡,让许多读者由衷地感受到了悲伤而又无助的情感。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歌以纯粹的语言、灵动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千百种人的心事和意念,并以多种形式表达出他的身世苦难和他的孤单悲伤。

在莱蒙托夫的抒情诗中,每一句都被他的诗句铭刻落地,让人们都能感受到他的忧伤和失落。

他有一种把握时间的能力,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时光变成永恒的诗句,有一种把握时间的造诣,用他的笔,唱出曾经深深伤害过他的心痛。

莱蒙托夫写诗时,经常用精致的文字抒发内心的悲伤,他写的每一句都代表着他自身的真实感受,他的每句诗歌中都充满着深厚的情感,在他的抒情诗里,有的抒发着孤独的凄美,有的抒发着未知的恐惧,有的抒发着激烈的悲凉,有的抒发着浓浓的眷恋,有的抒发着痛苦无奈的苦涩,有的抒发着深沉的无奈,有的抒发着银色的忧虑。

这些抒情诗中有着极大的内涵,莱蒙托夫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生活、世界和自然的细微也细腻的感受。

他的抒情诗也使无数读者陷入思考,令人们在一片倦怠中,以一种辨识的心态去感受生活,紧扣着存伤的旋律,带着让人沉醉的抒情,去叹息人生的轮回。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便是一在深沉抒情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旅行,一个充满了失去和孤独的深沉世界,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沉重和孤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无畏和坚毅,因为在黑暗的深处,仍有暗淡的阳光在闪耀,仍偶尔会有曙光出现,这正是莱蒙托夫诗中最能够传达的,他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也让读者在读完之后依然挥之不去的思绪。

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

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

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作家介绍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

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1814年生于莫斯科。

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哈内度过的。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

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受匿名信的侮辱,而与法国大革命的逃亡者、禁卫军官丹特士进行决斗。

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了重伤,29日逝世,死时38岁。

莱蒙托夫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至极,当即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诗人之死》。

诗人对杀害普希金的凶手投出了匕首般的诗句,激怒了沙皇,震惊了整个社会。

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自安排下,他被流放到高加索。

由于外祖母的奔走,诗人于1838年4月回到彼得堡。

1840年2月有人煽动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与莱蒙托夫决斗而死。

代表作品《当代英雄》本书是莱蒙托夫借鉴普希金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创作经验,经过大胆创新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树起的又一丰碑,它所采用的多渠道,多角度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新的描写方法和对作品人物心理深层剖析,形成了社会心理与哲理小说的新文体,对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等斯基等人的心理描写起了开拓者的作用。

如果说《叶夫盖尼•奥涅金》是诗歌中的散文,那么,本书便是散文中的诗,两部杰作双双成为俄罗斯长篇小说的源头,连朵果戈理的《死魂灵》一起,牢牢地奠定了近代俄罗斯长篇小说的基础。

主要作品有《海盗》、《罪犯》、《奥列格》、《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预言家》。

抒情诗《鲍罗金诺》、《祖国》充满了爱国感情,《孤帆》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长诗《恶魔》抨击了黑暗的农奴制社会。

《童僧》描写了一个不愿过监狱般修道院生活的少年山民的悲惨遭遇。

《商人卡拉悉尼科夫之歌》叙述蔑视沙皇权势、敢于和沙皇卫兵决斗的青年商人的悲剧。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

《贝拉》

《贝拉》是《当代英雄》的开篇之作,是小说 讲述人从同路人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口中听 到的第一个故事,它主要讲述了青年军官毕巧 林和美丽的切尔克斯少女贝拉之间曾经纯真却 又昙花一现的爱情经历。
《塔曼》

《塔曼》是毕巧林日记中的第一篇,记叙了毕 巧林在海滨小城塔曼的遭遇。
《公爵小姐梅丽》
1832年莱蒙托夫因反对保守派教授离开莫 大,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 1835年诗人发表了长诗《哈吉-阿勃列克》, 引起文坛注意,随后他完成讽刺上流社会 的名剧《假面舞会》。 1837年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在决斗后受重 伤去世,莱蒙托夫为此愤然创作了《诗人 之死》,莱蒙托夫一举成名。 1840年2月,沙皇当局挑起莱蒙托夫与法国 公使之子巴兰特的决斗,事后借机将他逮 捕。4月,莱蒙托夫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

《童僧》是莱蒙托夫所创作的两首最著名的长 诗之一,发表于1939年,主要讲述了一个被 俄国将军俘虏的高加索孩子被关押在修道院中, 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怀念,使他勇敢作出 了出逃的选择,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是莱蒙托 夫最享有盛名的一部长 篇小说,也是他现实主 义创作的艺术高峰。别 林斯基称这部作品是“一 部洋溢着强大创作才能 的泼辣、年轻,而又华 美的生命力的诗情的作 品”。小说的主人公毕巧 林,也被他称作是“现代 的奥涅金,我们这个时
是毕巧林日记中的第
二篇,也是其中最长的 一篇,主要讲述了毕巧 林与公爵小姐梅丽及旧
《鲍罗金诺》(1837)通过一个老炮兵的回忆, 歌颂1812年反拿破仑侵略的战争中人民的英 雄气概。1838年所写的《咏怀》,对贵族青 年的冷漠怯懦的生活态度进行谴责。1841年 的《别了,满目疮痍的俄国》,体现诗人对 于“老爷的”俄国的无比憎恨,《祖国》 (1841)则表达了他对农村的淳朴生活的喜爱。 《商人卡拉悉尼科夫之歌》叙述蔑视沙皇权 势、敢于和沙皇卫兵决斗的青年商人的悲剧。

莱蒙托夫的诗歌

莱蒙托夫的诗歌

莱蒙托夫的诗歌介绍莱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v)是俄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深邃的思想、情感表达和对人性的思考而闻名。

本文将从莱蒙托夫的生平背景、诗歌风格和主题等多个角度来全面探讨他的诗歌创作。

生平背景早年经历莱蒙托夫于1814年出生在俄国一个贵族家庭。

在他5岁时,父亲去世,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从小就展现出文学天赋,并被送往莫斯科教育学院接受教育。

军事生涯莱蒙托夫在19岁时参军,成为了一名军官。

在军队中,他游历了高加索地区,这段经历使他对战争和人类性格产生了深刻的洞察力。

他也因在军队中表现出的果敢和勇气而受到赞誉。

文学成就尽管莱蒙托夫的军事生涯并不长久,但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第一本诗集于1830年出版,获得了评论界的赞誉。

随后,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深受大众的喜爱。

诗歌风格莱蒙托夫的诗歌风格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特点。

他的诗作通常表现出深切的思考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他常以个人的情感和经历作为创作的灵感,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深邃的思考莱蒙托夫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死、爱情和命运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与读者分享了他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见解。

他的诗作常常带有哲学性的思考和追问。

对自然的描写莱蒙托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自然的描写。

他热爱大自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宇宙的敬仰。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情的抒发莱蒙托夫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

他常以个人的感受和情绪为题材,表达出对爱情、友情和世界的深深痴迷。

他的文字充满了温暖和感人的力量,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主题探讨爱与死莱蒙托夫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爱与死的探讨。

他对爱情的描绘充满了激情和温柔,可以说是其诗歌的核心主题之一。

同时,他也探讨了死亡的意义和对生命的思考。

通过对这两个主题的融合,他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

啊 的 ! 粉 红 色 轻 纱 在 他 面 前 撕 掉 , 那 真 是 伤 心
看 看 见 见 那 一 块 个 他 年 透 轻 过 人 它 丧 来 失 观 了 察 美 人 好 们 的 行 希 为 望 和 和 感 理 情 想 ,

复 若 所 无 控 宽 制 恕 。 , 生 命 将 被 永 无 休 止 的 仇 恨 和 报

1837年2月,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后去世。莱蒙托夫 年 月 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后去世。 愤然作《诗人之死》一诗, 愤然作《诗人之死》一诗,直言杀害普希金的罪魁祸首是 俄国上流社会。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 俄国上流社会。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1838年4月回到 年 月回到 圣彼得堡原部队。 年新年, 圣彼得堡原部队。1840年新年,莱蒙托夫参加一个贵族 年新年 的假面舞会,写了《一月一日》一诗,引起上流社会不满。 的假面舞会,写了《一月一日》一诗,引起上流社会不满。 同年2月 沙皇当局挑起他与法国公使之子巴兰特决斗, 同年 月,沙皇当局挑起他与法国公使之子巴兰特决斗, 事后借机将他逮捕。当年4月 他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 事后借机将他逮捕。当年 月,他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 1841年2月初,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 月初, 年 月初 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 1841年4月14日,没有得到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加 年 月 日 年夏, 索。1841年夏,莱蒙托夫休假后回部队途中在决斗时被 年夏 杀害。年仅27岁 杀害。年仅 岁。
莱 蒙 托 夫
制作:第一组
个人简介
• • • 汉语译名:米哈依尔 尤利耶维奇 莱蒙托夫( 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 汉语译名: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 莱蒙托夫(1814~1841) ~ ) 俄语: 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英文译名: 英文译名:Lermontov,Mikhail Yurievich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蒙托夫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英文译名:Lermontov,MikhailIurievich俄国诗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卒于高加索。

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

上中学时开始写诗。

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

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

查看精彩图册中文名: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外文名:МихаилЮрьевичЛермонтов国籍:俄国出生地:莫斯科出生日期: 1814年10月15日逝世日期: 1841年7月21日职业:作家、诗人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代表作品:《当代英雄》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

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白的孤帆。

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

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名作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在诗人生前没有发表。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当年的风采:面对那黑暗的俄国社会的姿态,在风起云涌的民众追求民主、自由的斗争浪潮中的精神情态。

诗的题目是“帆”,它是在千变万化的大海中一个白色的精灵。

淡蓝色的大海,静静的,死寂般的静。

然而就是这静的大海中,似乎又隐含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那蓝色的云雾可是大海的蒸腾,可是不安定的灵魂在大海的深处搅拌着海水?就在这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

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

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

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是在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还是别的什么?这白色的精灵在可爱的家乡抛弃了很多的东西,那是生活的安逸,还是物质的富裕,或者别的什么?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哲理抒情诗。

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这种给人强烈印象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刘征:2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6月生,北京市人。

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代表作有寓言诗《三戒》(《海燕戒》《天鸡戒》《山泉戒》)、《春风燕语》、《花神和女神》、《老虎贴告示》等寓言诗。

被推为“寓言”诗人的头一把交椅。

刘征(左),臧克家(中),程光锐(右)这首寓言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生朗读并思考回答:叙述了木偶考察大海深浅并发表观感。

找到文中诗句) [设计说明:概括寓言故事,为分析木偶形象、得出寓意作铺垫] 三、木偶形象分析1、通过木偶发表的观感我们可以知道木偶是如何考察的?(生答:体验、观察。

并读诗句:我在海上走了……我躺在海面上……还特地观察了海鸥和海燕)[设计说明:立足文本,概括回答] 通过考察,得出什么结论?(海,人们常说是很深的,其实,这是不可靠的传言。

) [设计说明:为分析木偶错误原因、理解木偶形象铺垫] 2、诗中哪部分侧面告诉我们结论是错误的?(老蚌掩着嘴唇哧哧地笑,螃蟹举起大锤咚咚地敲,连沉默的石子也又蹦又跳。

) 老蚌掩着嘴唇哧哧地笑是什么样的笑?螃蟹举起大锤敲又在表示什么?为什么连岸边沉默的石子也不甘寂寞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设计说明:了解这段侧面描写,并揣摩心理,为扩写细节描写铺垫] 木偶如何回应?(直气得浑身发抖,……大声叫道……)木偶用反问句表达什么语气?(肯定语气,并将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我确实到海上考察了/我的见解不是主观臆造)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

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

著作集锦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天上的街市》等等;赏析: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磐》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还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是今天晚上我们欣赏到的这首《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却是非常的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的。

诗歌郭沫若做这首诗的时候正在日本留学,和那个时候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着对理想未来的迷盲,诗歌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

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想象。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诗人将明星比做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街灯其实是我们平常最常见的景象了,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

这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

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我们再往下读,“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这几句让我们联想,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

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而舒适的东西。

再往下,“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诗中描述的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割着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诗人说,“定然骑着牛儿来往,在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行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古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似和哀愁。

朋友,郭沫若先生的这首《天上的街市》,风格非常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旋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思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是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丁尼生(1809——1892)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坛的主要代表,1850年被封为桂冠诗人。

著名诗作有《悼念》组诗、《轻骑兵旅的进击》、《国王叙事诗》和《过沙洲》等。

urence Perrine和Thomas R. Arp在其Sound and Sense一书中提出,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从两方面得以体现:对声音的选择与排列,以及对重音的排列。

他进一步解释道:“韵律和声音共同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它能被用来加强语义”,“诗歌通过声音来加强语意有多种途径”,例如“拟声”(onomatopoeia)或“语音强调”(phonetic intensives)、“通过对节奏(meter)、元音和辅音及停顿的排列来控制诗行的语速”以及通过调整词序或韵律格式来“强调语意重要的词”等等[3]。

下文将从押韵、拟声和格律三方面来分析丁尼生《鹰》诗的音乐美。

刘半农,原名刘复,江苏江阴人。

白话文的创导者之一,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诗人。

1925年荣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其语言学研究成果《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诗集《瓦釜集》、《杨鞭集》等。

曾经在北大任教授,是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兄长。

在“五四”运动中,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并成为当时我国重要刊物《新青年》的编辑。

1934年,刘半农逝世。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字半农,号曲庵。

江苏江阴人,是语言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是五四文化运动时的“平民诗人”,这首诗创作于1920年的英国伦敦,当时在欧洲留学的赵元任为之谱曲,歌曲广为流传。

著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等。

一、了解作者叫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旅居英国时写的一首词。

此时的他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

词中的他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她”,代表着所有心中的所爱。

歌词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描绘,予以了诗情画意的描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比拟,引人入胜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真挚而复杂的内心情感。

本首词由赵元任于1926年谱了曲。

本文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难以释怀的情怀二、写作一九二0年八月,正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本名《情歌》后改名《教我她》的著名情诗,后来,又由著名语言音韵学家赵元任谱曲,广泛流传。

•但是多少年来这首诗一直被认为是一首普通情诗,这首歌也被广为传唱。

•直到1981年这个迷团才由回国的赵元任解开,他回忆说:“歌词是刘半农当年在英国写的,有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意。

”•如此看来,而并非是一首如常人所理解的思念情人的情诗。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第一节先写微云在天上飘着,微风在地上吹着,“浮云游子意”,油然而生思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