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健脾益气燥湿论白术

合集下载

【百草妙方】白术

【百草妙方】白术

【百草妙方】白术2012-06-17白术白术是一味非常常用的药物。

既能健脾化湿,又能生津液、止渴、除脾胃热(张元素)。

因此首先需要探讨一下它的性质到底是干燥还是湿润。

大量的白术能治疗便秘已被公认,这是因为生白术含有汁液较多,可以帮助大便排出,而且据说生白术如果炒透一斤会损耗好几两,药商一般仅仅把皮炒黄,这也说明白术比较“湿润”,俨然一味“滋阴”药。

可是如果真遇到脾胃阴虚的病人,恐怕没有人会用白术滋阴,一般都用沙参、麦冬、山药等药物。

因为白术虽然汁液较多,却还不离燥性,祛湿仍然是其基本作用。

那么张元素说的生津止渴,除脾胃热应怎样理解呢?这是他只说出了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分析过程。

我们看到这些结果就应该思考其所以然,古人对这一矛盾已经进行过分析,《本草备要》:“既燥湿又生津何也?汪机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这是讲白术能除湿以恢复脾的功能,再由脾生津。

在此我还想补充另一种解释: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家庭中的下水道不通畅的时候,这家人肯定开水龙头用水的次数就少了,因为知道大量废水排不出去会给生活增添不少麻烦。

人体也是这样,之所以生湿就是因为机体的“下水”系统运行不好了,这时人体为了避免污水带来的麻烦,本能的就会节约用水,尽量少开水龙头,自然供人体利用的清水也就少了,用白术除湿把机体的排废水系统修复后,机体就可以放心用水了,自然不会感到缺水。

可见生津其实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生地、麦冬、山药、花粉等药物,这是补充的水源,是水库等供水系统中没有水时用的方法;第二种情况也就是《本草备要》中论述的,白术健脾,脾健而津生,这其实是提供的运水的动力,好比水库中不缺水,而各个家庭中却得不到水,需要增加运水的动力;第三种情况就是水库中有充足的水源,供水动力也正常,但由于下水道不通畅,人们还是不敢放开用水。

我们可以把第一种情况叫做“干渴”,后两种情况叫做“湿渴”。

白术的作用功能主治

白术的作用功能主治

白术的作用功能主治一、白术的概述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药用部分为植物的根茎部分。

白术呈圆柱状,外表呈灰白色,质地坚实,有一定的香气。

白术具有多种作用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白术的主要作用功能及主治。

二、白术的作用功能白术具有多种作用功能,包括:1.益气健脾:白术有补益气血、健脾止泻的功效。

它能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脾胃功能。

2.固表止汗:白术可收敛汗液,有固表止汗的作用。

适用于患有盗汗、自汗等症状的人。

3.利湿止泻:白术有利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湿热腹泻、痢疾等病症。

它能减少大便次数,增加大便的浓缩度。

4.温中除湿:白术有温中除湿的作用,适用于寒湿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痛、泄泻等问题。

5.止血收敛:白术能够停止出血,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它对于咯血、尿血、便血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三、白术的主治白术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和调理:1.脾胃虚弱:白术可调养脾胃,增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泄泻、纳差等症状。

2.湿热腹泻:白术有利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湿热腹泻、痢疾等问题。

它能够控制腹泻,改善肠道湿热情况。

3.脾虚大便溏泻:白术能够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大便溏泻等问题。

它能够调理脾胃,增加大便的浓缩度,减少大便次数。

4.盗汗自汗:白术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盗汗、自汗等症状。

它能够平衡体内的阳气,控制出汗过多的情况。

5.妇科问题:白术对于宫寒、经闭、痛经等妇科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它能够温中散寒,改善女性的生殖系统问题。

四、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白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剂量控制:使用白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控制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引起不良反应。

2.禁忌人群:孕妇、幼儿、体质虚弱者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白术。

3.药物相互作用:白术与其他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使用时需咨询医生或药师。

4.存储方法:白术应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五、总结白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益气健脾、固表止汗、利湿止泻、温中除湿、止血收敛等作用功能。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白术,即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生长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

它是百合科植物白术的块茎,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白术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和胃补脾、渗湿利水、安神宁心等作用,可以袪湿利水、健脾益气、安神助眠等,对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功效与作用1. 补脾益气:白术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加强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食欲,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白术含有一种称为糙术甙的成分,可以刺激胃液分泌,提高消化酶活性,增强胃肠的吸收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2. 健脾化湿:白术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帮助排除体内湿气,改善湿滞症状。

湿气的积聚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疲乏、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白术可以促进湿气的排泄,减轻湿气对身体的影响。

3. 渗湿利水:白术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可以增强肾脏的排尿功能,促进水湿的排泄。

白术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白术甙,它具有利尿作用,可以有效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改善水湿滞留引起的水肿、尿频、尿急等症状。

4. 安神助眠:白术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可以舒缓紧张情绪,帮助入睡,改善失眠和多梦等问题。

白术含有的糙术甙具有镇静作用,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镇静安神的效果。

5. 抗菌消炎:白术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

白术含有挥发油和多种黏液质,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减少炎症的发生。

二、主治应用1. 脾胃虚弱:由于白术具有补脾益气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常见的病症如乏力、肌肉酸疼、纳差、大便溏泄、尿频等与脾胃虚弱有关的病症,均可使用白术进行调理。

2. 湿湿滞利水难:由于白术具有健脾化湿、渗湿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湿滞引起的水肿、腹胀、尿频等症状。

湿气积聚在体内容易导致水湿滞留,进而引发水肿、尿频等问题,使用白术可以帮助排湿,改善相关症状。

白术——脾虚便秘大量用它能解决

白术——脾虚便秘大量用它能解决

白术——脾虚便秘大量用它能解决白术一药,习惯用于健脾燥湿,名方四君子汤中即取其意。

而《本草正义》却赞其“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万无伤阴之虑”。

我要谈的正是这一点。

大家用白术一般考虑苦温燥湿的多,而大多数健脾燥湿止泻的方子都少不了白术,有的加注用土炒白术。

实际上,白术的燥湿作用并不强,炒后也许好一些。

健脾燥湿最好的是苍术,腹泻时用30~50g,可立即起效。

白术则不一定。

我认为,白术生津的作用更强些。

临床上我常用其治疗脾虚便秘证收效甚捷。

《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2两,附子1两,甘草1两,生姜1.5两,大枣6枚。

方中白术量最大,仲景此意甚明。

由于汗多伤津导致脾虚便秘,就加白术生津润肠通便。

可以说张仲景是第一个提出用白术生津通便的。

对此现代已故中医大家程门雪、任应秋等人的解释我认为都是错误的,并且还质疑仲景条文是错误的,而没有从临床实践角度去考虑,只是囿于苦温燥湿,故而出现了这种错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北京已故四小名医魏龙骧,通过临床实践,首先提出白术的主要作用是健脾生津,并将其用于脾虚便秘证,得到全国很多有识之士赞赏并验证,开创了白术新用之先河。

我也是从这里开始改变了对白术的狭隘认识,并从此将大剂量生白术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应用时少则30g,多则150g,并取得了屡用屡效的佳绩。

魏龙骧有一则医案:“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

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

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

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

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朴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

类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例举。

”魏龙骧还谈到:“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

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

白术功效与作用

白术功效与作用

白术功效与作用白术是一味常见的中药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药治疗领域。

它是茎部的地下块茎,呈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

白术的中药功效与作用是非常广泛的,对于多种疾病和症状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的主要功效之一是健脾和胃。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人体的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不佳,就会导致营养无法吸收、消化失调等问题。

白术具有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能够促进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同时,白术还可以改善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缓解腹胀、消化不良、泻痢等症状。

除了健脾和胃外,白术还具有益气和补中的功效。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和功能的重要物质,若气血不足,就会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白术可以补益脾胃功能,提高身体代谢能力,进而增加气血的生成。

对于中气不足、体虚多汗、乏力少食等症状,白术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白术还具有祛湿和利水的功效。

在中医中,湿气是导致很多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湿气积聚在体内,会阻碍气血流通,引发消化不良、水肿、关节痛等问题。

白术可以促进湿气的排出,有清湿化痰的作用。

同时,白术还可以利水通淋,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缓解水肿、尿频、尿急等症状。

此外,白术还有止血和收敛的功效。

在中医中,有很多出血的病症需要使用草药进行治疗。

白术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可以对破损的血管进行修复,减轻或阻止出血。

对于咯血、便血、崩漏等症状,白术都可以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白术还具有抗炎和抗菌的作用。

许多疾病都伴随着炎症和感染,白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杀灭病原体,起到抗炎和抗菌的作用。

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如感冒、肺炎、肠炎等,白术可以作为辅助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以上的功效和作用外,白术还具有其他一些保健作用。

白术对于提高免疫力、清热解毒、降低血糖和血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白术虽然功效广泛,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

白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白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白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一、白术的简介白术(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菊科、白术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白豆蔻、白芍、白朴,为中国常见的中药材之一。

二、白术的用途白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主要用于药食两用和药用,以下是白术的主要用途:1.脾胃虚弱:白术能够健脾开胃,增强食欲,对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2.脾胃湿滞:白术能够利水消肿,有利尿作用,对脾胃湿滞、水肿、尿道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3.益气固表:白术有一定的益气固表作用,对气虚乏力、自汗盗汗、畏寒怕冷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4.补中益气:白术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乏力、肺虚咳嗽等症状。

三、白术的用量白术的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是常见的用量范围供参考:1.饮片剂:大多数饮片的推荐剂量为10-15g/次,每日2-3次。

2.煎剂:一般可将白术切片15-30g与适量的水一起煎煮,分2-3次服用。

3.煎膏剂:将适量的白术加水煎煮浓缩,制成煎膏,每次服用5-10g,每日2-3次。

4.丸剂:白术可以制成丸剂,每次服用5-10g,每日2-3次。

5.茶剂:将白术切片3-5g加入开水冲泡,每日饮用。

四、白术的功能主治白术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益气健脾:白术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利水消肿:白术具有利尿作用,对因水湿引起的浮肿、尿道感染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3.固表止汗:白术能够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畏寒怕冷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4.补中益气:白术有温中益气的功效,对中气虚乏力、肺虚咳嗽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白术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医生建议或药品使用说明进行合理用药,避免超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五、注意事项使用白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白术。

2.对白术及相关物质过敏者应避免使用白术。

白术的药性和功能主治

白术的药性和功能主治

白术的药性和功能主治1. 药性白术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以下药性:•味苦、甘,性平。

•具有温中健脾、固表止汗、止泻等功效。

•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佳、腹痛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具有祛湿利水、化痰止咳、止血收敛等作用。

2. 功能主治白术在中医药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以以下功能为主治:2.1 温中健脾白术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在中医学中,脾胃为人体的消化系统,起到转化水谷精微的作用。

白术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2.2 固表止汗白术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汗症。

多汗症是一种因体内湿气过盛,导致出汗过多的病症,使用白术可以收敛汗孔,减少出汗量,缓解多汗症的症状。

2.3 止泻白术具有止泻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腹泻、慢性泄泻等症状。

白术具有收敛肠道、增加肠道蠕动的作用,可以减少腹泻次数,改善腹泻情况。

2.4 祛湿利水白术具有祛湿利水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积聚引起的浮肿、尿频等症状。

白术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气,减轻浮肿,增加尿量,改善湿热积聚引起的不适感。

2.5 化痰止咳白术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症状。

白术可以化解痰液,减少痰液的产生,改善咳嗽症状。

2.6 止血收敛白术具有止血收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吐血、咯血等出血症状。

白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使受伤部位的伤口愈合,减少出血量,达到止血收敛的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白术具有温中健脾、固表止汗、止泻、祛湿利水、化痰止咳、止血收敛等多种功能主治。

在中医药中应用广泛,对于调理脾胃、缓解多汗症、治疗腹泻、改善湿热积聚、减轻咳嗽症状、止血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应用白术时需要根据具体病症、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使用,尤其是在用量和用法上需要遵循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的药物应用。

常用中草药百科快速手册-白术

常用中草药百科快速手册-白术
洁古云: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除湿利水,如何是益津液? 《本草新编》:白术,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入心、脾、胃、肾、三焦经。除湿消 食,益气强阴,尤利腰脐之气。(〔批〕白术利腰脐之气,原是利肾中之湿也。肾不湿则腰不疼,湿去而 腰脐自利矣。)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与黄 同功,实君药而非偏裨。往往可用一味以成功,世人未知也, 吾今泄天地之奇。如人腰疼也,用白术 100~150 克,水煎服,一剂而疼减半,再剂而痛如失矣。夫腰疼乃 肾经之症,人未有不信。
白术
中药属性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 ⒈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白术有补气健脾之效。治疗脾气虚弱, 食少神疲,常配伍人参或者党参、茯苓、甘草等同用,以益气健脾;治疗脾胃虚寒,腹满泄泻,常配伍人 参或者党参、干姜等同用,以温中健脾;治疗脾虚而有积滞,脘腹痞满,常配伍枳实同用,以消补兼施。 ⒉用于脾虚水停,而为水湿、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用之甚宜。 治痰饮,常配伍茯苓、桂枝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以温脾化饮;治水肿常与茯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 散或者四苓散等,以健脾利湿。 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汗多。白术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可单用或者散服,或配伍黄芪,浮小麦 等同用。 4.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白术有补气健脾,安胎之功,常配伍砂仁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 克。 【使用注意】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多年生草本,高 50 厘米~60 厘米。根状茎肥大。茎下部叶羽状分裂,上部叶狭披针形。秋季开紫花,全 为管状。是中国浙江特产,福建、江苏、安徽、江西等地也有栽培。根状茎入药,能治脾虚泄泻、水肿、 痰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健脾益气燥湿论白术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

又名:于术、冬术、种术、浙术、冬白术。

原植物白术分布于长江流域,野生种在原产地几已绝迹,全国各地多有栽培,而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浙江又以嵊县、新昌地区产量最大。

本品药材性状: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

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下面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向上侧渐细,有的留有一段木质茎,俗称“白术腿”。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略有“菊花纹”及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白术以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烘术和生晒术,用火烘干的叫烘术;有冬季生产的直接晒干的叫生晒术,亦称冬术,外形似白术。

因系直接晒干,故质地较白术柔润,断面红黄而油润。

本品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中医临床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调节淋巴细胞,抗衰老,抗氧化,利尿,降脂,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抑菌,保肝利胆,消腹水等作用,对子宫平滑肌、胃肠运动、对胃溃疡、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

其它药用部位:术苗,为白术的苗叶,冬季采取。

功能去水,止自汗。

白术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术”。

谓“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一名山蓟。

”《本草图经》曰:“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

春生苗,青色无桠。

一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

茎作蒿干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

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

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

根似姜而傍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液紫色。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暴干。

干湿并通用,今八月采之。

服食家多单饵之,……谨按:术有二种,《尔雅》云:术,山蓟、杨抱(音孚)蓟。

释曰:此辨蓟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生平地者名蓟,生山中名术。

陶注本草云:白术叶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术细苦而多膏是也。

其生平地而肥大于众者,名杨抱蓟,今呼之马蓟,然则杨抱即白术也。

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干。

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又名乞力伽。

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

非谓今之术矣。

”由此知,早在公元536年前南北朝的梁代已能区别白术和苍术的不同形态。

古代白术与苍术通用,及至宋代,二者始分别应用。

彭华胜等经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了解了于术、浙东术、歙术、祁术、舒州术、江西术、平江术等的形成历史和发展过程。

结论:白术的道地药材始于宋代,成于明清时期,在发展中时有变迁。

白术道地药材的兴衰与资源利用关系密切。

白术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含量高达27.4%,其次为白术内酯A,B、3-β-乙酰氧基苍术酮及微量3-β-羟基苍术酮、倍半萜烯酮、α-及β-葎草烯、β-榄香醇、α-姜黄烯、桉叶醇、棕榈酸、茅术醇、β-芹子烯等,另含菊糖、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等十几种氨基酸。

此外,尚含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有K、Na、Ca、Mg、Fe、Mn、Zn、Cu等。

从安徽宁国产白术挥发油共分离出59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8种。

已鉴定的甾体化合物组份占总馏出组份的81.3%。

其中含量最高的是1,7,7-三甲基双环[2.2.1]庚-5-烯-2-醇(20.66%),其次为2,3,5,5,8,8-六甲基环辛-1,3,6-三烯(8.50%)等。

其油中成分和含量与文献报道有显著的差别,可能是由产地不同所致。

杨翠平等综述白术中含杜松脂、β-香树素醋酸酯、γ-谷甾醇、β-谷甾醇、selina-4(15)-7(11)-dien-8-one、白术内酯I,II,III,IV、8-β-乙氧基白术内酯-III及烃类化合物。

白术三醇的α-甲基丁酸酯类化合物:12-α-甲基丁酰-14-乙酰-8-顺式-白术三醇、12-α-甲基丁酰-14-乙酰-8-反式-白术三醇、12-α-甲基丁酰-8-顺式-白术三醇、12-α-甲基丁酰-8-反式-白术三醇。

倍半萜内酯:双白术内酯、8,9-环氧白术内酯和4,15-环氧羟基白术内酯。

从白术挥发油中分离出65个组分,鉴定了23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2%,其中含量高于1%的有8个,以苍术酮含量最高(61%),γ-elemene次之(约11%)等。

挥发油为白术健脾燥湿的有效成分。

挥发油的多少,直接影响药效。

对一年生和二年生白术挥发油含量的初步比较表明,二年生白术挥发油含量明显高于一年生。

且两个不同年限的白术挥发油成分基本相同。

故应以二年生白术入药为佳。

一年生与二年生白术性状的主要区别为:一年生白术个小,无或少有瘤状突起,断面灰棕色,“菊花纹”不明显,无棕色油点,气微。

二年生白术性状见前。

顾玉诚等将白术醇提后的药渣用热水提取,醇析,得到总多糖。

实验证明其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多糖进一步分解测定其组成,只含甘露糖。

白术以浙江於潜所产品质佳,特称为“於术”。

野於术是产于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山一带(原於潜县)的野生白术,一名为“天生术”,该种商品早已绝迹。

现售之於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在於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

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

一般认为於潜白术的品质较新昌白术为佳。

孟建荣等报道,《清异录》记载:潜山出善术,以其盘结丑怪,有兽之形,因号为狮子术。

清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白术一也,今出於潜者则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所变产。

此而不书,过时罔识。

”《於潜县志》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於术售价几近人参。

声誉远扬江、浙、川、湘、鄂、沪等地,药商常来贩运,并销于海外。

因野生於术数量极少,提供的全部是人工栽培,特色无异,断面呈淡黄白色菊花心,伴朱砂点,气清香。

1952年浙江省调查资料记载:“於潜县西天目山一带出产的於术称道地药材。

其道地之源,据老药农述:系生长环境和土壤条件所造就。

据老药工述:於术气清香,油室多而大,味甘甜,微苦,少辣;白术油室少而小,味微甜、苦,多辣。

”1960年浙江省卫生厅组织中药资源普查队,到天目山区调查,肯定了於术品种,并初步作了药理研究。

提出“於术游泳耐力及寒冷环境耐力比白术显著强壮。

”於术和白术作为两个不同功用商品收载,因而於术产量日增,不但满足国内临床需要,还出口港台及东南亚国家。

据测定,於术中挥发油成分有27种,而新昌白术只有20种。

另据王惠民报道,地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区,是全国第二大白术产区。

这里出产的白术体质坚实,土气充盈,皮黄肉白,行销并有出口。

幕阜山白术产区包括三省四县,即江西省的修水县、铜鼓县,湖南省的平江县,湖北省的通城县。

从宋代到清代以至现代,幕阜山区都是白术的生产基地。

幕阜山白术生长在凉爽的山区,生长环境与野白术相近,栽培变异不大,所以药材性状颇似野生白术。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了这点,幕阜山白术(湖南平江产)挥发油含量远远高于浙白术,挥发油中的苍术酮还高于於潜术。

幕阜山白术的质量实际上是优于浙江白术,甚至不逊于於潜术。

这就是幕阜山白术基地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据彭华胜等报道:白术的道地药材始于宋代,成于明清时期,在发展中时有变迁。

白术道地药材的兴衰与资源利用关系密切。

在宋代,白术的药用价值受到重视,人们首先就近开发野生资源,浙江、安徽等地的资源首先得以利用。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区域扩大到幕阜山区。

在较大范围内,白术的临床药效得到比较,在明、清时期歙术、于术等道地药材已经形成。

随着野生资源的逐渐减少,白术在道地产区的引种驯化应运而生。

江西、湖南等地也相继引种,扩大栽培,逐步发展为主产区之一。

野生资源的匮乏和医家对野生药材的推崇,祁门白术渐受关注,奉为道地。

舒州白术因未开展栽培,民间仍有零星应用。

建国后,各地竞相引种,冲击了道地产地生产,但白术始终以北纬29°50'~30°50'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于潜、浙江东部、安徽皖南山区以及潜山等地为道地。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关苍术,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河南,日本、朝鲜习以本种作白术药用;(2)白子菜(菊科),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及根茎为白背三七;广西富川混称其为白术;(3)土白术:为菊科植物菊三七的干燥根茎,又名土三七、三七草;本品呈团块状,长3~6cm,直径3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有多个瘤状突起和浅棕色的疣状突起及断续的沟纹,顶端有茎基或芽痕,下端有细根断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气微,味甘淡,后微苦;(4)土木香,根切片为不规则的片状,直径1.5~2cm,表面棕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可见深褐色的油状斑点,气香,味苦而辣;(5)用毛茛科植物白芍根头部或干燥根切片掺入白术饮片中出售;白芍根头片俗称狗头片,片面较平坦,边缘表皮呈棕色,周围凹凸不平,内面类白色,木质部放射线呈不规则的“菊花心”状,无油室,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香,味先甜后苦而酸;白芍干燥根切片一般为纵切或斜切片,呈不规则长条状,切面灰棕或黄棕色,可见稀疏的筋脉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粉性,气微,嚼之不粘牙;(6)长毛山矾(山矾科),分布于广东、广西,根用于黄疸,水肿,泄泻,脾虚,消化不良,痧症;广西昭平混称其为土白术;(7)药材市场造假:白术有浙江白术、皖南白术、家白术三种,以浙江白术为最佳,也叫蛤蟆术;造假者通常以家白术充浙江白术,也有用青木香芦头切成片状掺入白术饮片内充当的,掺假可达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