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2)
大自然的语言_二年级作文_2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地上的小动物多么可爱,你是说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来飘去自由自在的飘,大后天准是大好天。
你看天上的小燕子飞多高,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呀:蚂蚁正在收拾行礼。
小鱼在鱼缸里嬉戏,不就是想红点点吗“
逗点"?
大自然在里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编排队伍南飞
,仿佛是”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天凉勿忘加衣衫。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个大然的语言。
第1页共1页。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引言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她孕育了万物生灵,同时也教授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知识。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大自然的语言课堂,聆听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第一节:蔚蓝的天空当我们仰望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蓝色,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
云朵在天空中飘动,它们的形状和颜色传递着天气变化的信息。
白云如绵羊般的飘逸告诉我们天气晴朗;暗云密布则预示着暴雨或雷电即将来临。
大自然通过云朵告诉我们,她的语言不仅存在于文字和声音中,更融入了天空的一切。
第二节:沉静的大海大海是大自然中另一个宏大的语言课堂。
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悦耳的声音;海浪涌动在一起时,却又形成了浩渺的怒涛。
海鸥翱翔在海面上,在它们的叫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喜怒哀乐。
大自然用她的海洋告诉我们,她的语言是以跌宕起伏的海浪为音符,以海鸥的鸣叫为歌词。
第三节:绿意盎然的森林走进森林,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海洋中。
森林中的生物们通过声音和气息传递着信息。
鸟儿的歌声告诉我们四季的变迁,蝉鸣传递着夏日的热情,虫鸣预示着雨水的到来。
大自然用森林告诉我们,她的语言不仅存在于文字和声音中,更融入了大地的万物。
第四节:绚丽的花朵花朵是大自然中绚丽多彩的美丽之物,它们以鲜艳的颜色和愉悦的香气吸引着昆虫和鸟类。
人们通过观察花朵的开放和闭合,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一朵花在阳光下绽放,是大自然用花朵告诉我们,她用美丽和香气向我们传递信息。
结论大自然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她拥有无限的智慧和语言。
通过天空的云朵、海洋的浩渺、森林的生命和花朵的绚丽,她用非言语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信息。
让我们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从她那里学习到更多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注:本文引以为荣地使用了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将素材组织成了一篇1200字以上的文档,展现了大自然中几个代表性元素的语言信息。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班级:姓名:建议时间:30分钟完成一、阅读诗歌《大自然的语言》,完成练习。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细心观察你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已到人间。
如果你砍倒大树,就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果你捕到大鱼,鱼鳞(lín)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从诗歌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诗歌中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用“”画出来。
3.白云飘得高高,我知道明天是______天;看到蝌蚪在水中游,我知道______来了;看到树桩上有15道圈,我知道这棵树长了_______年;看到鱼的鱼鳞上有______道圈,我知道这条鱼今年3岁。
4.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写一写。
(至少写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鸟岛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它们在这里做窝安家,养育后代。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jù)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
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2篇)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
梳理归纳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习任务二
理顺序
1.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
激趣导入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歌》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已早已洞悉自然的奥秘,创造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而这一切的缘起,皆因——自然会说话。自然是如何说话的呢?她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学习任务一
知内容
自学任务单
1.学习1、2段,文中都写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2.默读课文,请快速准确地筛选出课文中与物候相关的信息:(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月10日《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答案

•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 回答下列问题。 •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 重要意义? •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 素有哪些? •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种子的日期; •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 便利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农业发展。
•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 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 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 •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二1次第:一个接一个。 造句: 热闹过后,人们次第 离开。
• 答:二2说明一些普通 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 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 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 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 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 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 •
大林寺桃花 •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三1农谚 ①“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 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 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 ③“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 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 三2①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 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 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 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 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 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 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 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 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现象——本质),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学生明确: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出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
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
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
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
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
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
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
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
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