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
这是一个怎样的方塘?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生答后板书:清]
谁能说说诗中哪几句写了它的清?
【生答后出示一、二句】
(2)理解鉴,“鉴”是个生字,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出示)①照;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③仔细看。你认为应选哪种?为什么?
“鉴”字怎么写?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古代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为打开。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生读,相机正音:鉴、徘徊。]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读得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重在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两句诗意。
(1)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写的哪里的景物?(板书:方塘)
看插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放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
师:如果没有活水,方塘会怎样?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小结: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5.引导生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6.读背全诗
1.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再读全诗。
2.出示填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带着问题自读古诗。
读中感悟,深入理解诗意。
生口头完成填空。
讨论交流。
口头完成填空。
齐读所填古诗句。
一、课前自主预习
1. 读一读:认真练读《古诗两首》课文。
2.查一查:作者朱熹的资料。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简介诗人
二、理解诗意
三、理解哲理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课目标1.会认 4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诗歌,领会诗人对秋季的赞叹之情.3.背诵其余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教课挂图。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产的秋季令人惊喜,秋季的山林又是一番如何的景像呢 ?3.出示教课挂图。

4.讲枫林美。

(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5.诗人是如何描述这美景呢?6.自由读诗《山行》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状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边是“自”而不是“白”)三、学习诗歌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泊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曲折曲伸向深山的状况。

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季的深山。

(2)发问:秋季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有严寒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3)诗人登上严寒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4)引:可否出人看林的句:停坐林晚,霜叶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叶比。

?叶比二月花 (春花 )。

(6)认识“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季。

(7)教在学生后意。

沿着弯曲折曲的小道,登上秋季的深山,在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是因夜晚的林,秋季的霜染的叶比春季的花。

(8)出示平的叶与霜的叶行比.霜叶的原因。

5.朗歌。

(1)候的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么美的林怎么?(出快、喜⋯⋯) 6.歌。

注意重以下:寒山石径斜生林晚二月花7.背祷歌。

四、拓展学一、背诵课外收集的写秋的侍。

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古诗两首》课件第二课时

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古诗两首》课件第二课时

要 里还在,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随意卷起诗稿和书籍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本来 元:________ 指中国 只 但:________ 九州: ____________
5.按要求写句子。
(1)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喜讯。 衣裳。(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喜讯,激动得泪水洒满了衣裳。 (2)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陆游感到万分悲伤。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陆游怎能不感到万分 杜甫激动得泪水洒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伤?
6.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两句诗中,
元知 但悲 “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相对,构成极 诗人临终前 大的______________( 表现手法),表现出__________ 反衬 内心深深的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
诗句意思:本来就知道人死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②才;③于是;④是,就是。
为下面加点的“乃”字选择意思。 唯虚心乃能进步( ② )
失败乃成功之母( ④ )
告乃翁( ① )
(三) 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子和儿女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 随意,胡乱 漫: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注意荣不要读成y 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 ;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 ī)烧(shāo)荣(r ng);平舌音:菜(c i)宿(s )。

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1/ 2半包围结构:追、店(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 2。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教课内容:检查作业达成状况,学习写生字。

教课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向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古诗
二、写字教课
1、认读要写的字。

注意:窗、岭、鸣、银、泊的读音。

2、谈谈你记着了哪个生字?怎么记的?
3、扩词练习。

(吴字除外)
4、自己察看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地点,看看左右构造的字、
上下构造的字、上中下、左中右构造的字分别有哪些?写的
时候这些字该如何摆才雅观?
5、自己把生字描一描。

你发现写哪些字要当心?
(如:含字上边是今字,不要写成令字;而岭字右侧是令字,不是今字。

银字右侧顶上不要多写一点。

泊字的白要写得瘦
长一些,流字也不要忘掉写右侧的一点。

柳字不要忘写中间
的一撇。


6、你们感觉自己哪个字写得美丽,就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并谈谈如何写好的?
7、自己写,每个生字写两个。

师巡视
8、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所写的字。

9、达成我会填的作业。

读一读。

三、作业:
1、每个生字各写三个,各组两个词。

2、能默写本课诗的就默写。

教课目的:
1.认识“庐、瀑”等 9 个生字,会写“吴、含”等 12 个生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诵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能从诗句中领会诗人感情,大概意会诗意,有主动朗读我国古代优异诗篇的兴趣。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育学生审美情味。

5.能查阅并初步使用相关资料。

教课要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情景,推测诗意。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精品)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精品)

《古诗两首》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2.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

使用“手机”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4、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默地看。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

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2、新授(一).诵读诗句,感受诗篇1.指导朗读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B、领读、齐读2.指导背诵A、学生闭目轻背B、指名背、齐背3.指导默写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二).图文结合,体味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一下语文六单元《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一下语文六单元《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一下语文六单元《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古诗,圈出生字生词。

2.完成本课预习卡。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生字,会写“无、角、爱、树、尖”5个字。

理解“惜、树阴”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并背诵积累。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荷花池的美丽、和谐。

教学过程:一、背诵《池上》,引入新课1.学生齐背《池上》。

2.出示《小池》的插图,激趣导入:白居易的《池上》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娃,杨万里的《小池》又会为我们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3.教师板书课题“小池”,学生书空并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初读要求:第一遍: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三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2.逐句检查朗读,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第一句,教学“泉眼”。

①出示词卡“泉眼”,指名读并正音。

②图文结合,解释字理。

出示“泉”的甲骨文,讲解:“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水从洞中流出的样子。

“泉眼”的意思就是流出泉水的洞穴。

③学生齐读词卡,并组词:泉水、清泉……(2)检查朗读第二句,教学“柔”。

请学生认读“柔”,教师正音:“柔”是翘舌音。

(3)检查朗读第三句,教学“露、尖尖角”。

①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露”。

②教学“尖尖角”。

出示词卡“尖尖角”。

让学生用手指演示“尖尖角”的样子。

③出示“角”的汉字演变,认识“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字理、“加一加”、动作演示等多种方法识字,既能激发学生识记的兴趣,降低识记的难度,又能为古诗的理解作铺垫。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诗人杜甫因听到收复失地而喜出望外,喜极而泣。

在宋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渴望收复失地,但一直到临终前都未能如愿。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身边,听一听他临终前的嘱托。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师:这位老人是谁呢?生齐:陆游。

师:你能用一句话简要地介绍一下陆游吗?生1:陆游是个多产作家,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生2: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生3:陆游是个忧国忧民的人,他一生为国担忧,为民着想,曾经拨粮给灾区,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

师:是呀,陆游的心中装着穷苦百姓啊!生4:我还知道陆游是个书法家,只不过书名为诗名所掩,他的书法飘逸潇洒。

连朱熹也赞不绝口。

师:看来,陆游还多才多艺呢!生5陆游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不仅诗词写得好,到四十多岁时,还亲自上战场杀敌。

师:对,陆游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很勇敢。

师:同学们对陆游知道得真多!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所以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

《示儿》这首诗(出示3)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又称为绝笔诗。

二、读通全诗,理解诗意。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首诗,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加点词4)看显示红色的字,你弄懂了下面哪些词语的意思呢?生:我知道“元”是指本来,原来。

师:是呀,这个字跟原来的“原”相通,是中国古书的一种用字现象,叫“通假”,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二、先解释加点的字再写出诗意。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还: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__________ 同: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你的积累中再写两句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二、 1. 还:回来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与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却仍未归还。

2.元:本来,原来同:统一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三、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