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学科语文 课题《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
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
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设计意图: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附:课堂检测:
背一背,写一写
送元二使安西
(),
()。
(),
()。
板
书
设
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古人。
情深意长
作业设计
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教
后
反
思
学科语文课题《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
学
目
标
总
体
目
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

谁能说说诗中哪几句写了它的清?
【生答后出示一、二句】
(2)理解鉴,“鉴”是个生字,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出示)①照;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③仔细看。你认为应选哪种?为什么?
“鉴”字怎么写?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古代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为打开。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生读,相机正音:鉴、徘徊。]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读得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重在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两句诗意。
(1)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写的哪里的景物?(板书:方塘)
看插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放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
师:如果没有活水,方塘会怎样?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小结: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5.引导生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6.读背全诗
1.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再读全诗。
2.出示填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带着问题自读古诗。
读中感悟,深入理解诗意。
生口头完成填空。
讨论交流。
口头完成填空。
齐读所填古诗句。
一、课前自主预习
1. 读一读:认真练读《古诗两首》课文。
2.查一查:作者朱熹的资料。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简介诗人
二、理解诗意
三、理解哲理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2、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3、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
5、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1、提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词义、句意。
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2)指名读古诗三、介绍几处地名,学生自学古诗,讨论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四、疏通诗句1、理解“半轮”(看图):我们平常都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说是“半轮“?影:指月影秋:为了押韵而倒置句末,形容秋天月色之美。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的意境:观察图上清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4、看图读课文5、教师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水中正跟随他前行呢!唉,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
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指导朗读,读出思念之情,语调低缓:范读指名读指导背诵五、拓展阅读:《洞庭湖之旅》六、小练笔:《洞庭美景》。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背诵这两首诗2、感受古诗意境之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二、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检查复习1、指名4人背诵《村晚》这首诗2、指名说说《村晚》所描绘的景象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3、解释题意,指导读题4、初读课文A、出示自学题读准字音”毕”;查字典理解“毕竟”的意思;读顺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月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B、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5、细读课文,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A、学第一,二行诗句指名读(板书:西湖六月风光)第一行诗中的“毕竟”是什么意思?第二行里的“与”和“四时”是什么意思?教师提示: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齐读第一二行两句诗过渡:那么西湖六月的风光和其他时间不同在哪里呢?请学第三、四行B、学习第三四两行的诗句指名读(板书:莲叶接天无穷碧荷花映日)什么叫“无穷碧”?什么叫别样红?点示:这两行对仗,工整异常,韵律铿锵,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反映了西湖六月风景之美。
看图,体会诗的意境齐读全诗C、齐读第三四句诗句6、指导背诵A、教师引背B、分两大组,一组背一组听,交换C、全班齐背三、课内练习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写《村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四、指导写字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2、学生用钢笔描红五、板书设计:草塘水陂满山衔落日浸寒漪村晚归去牧童横牛背吹短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西湖六月风光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春日偶成》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
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9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理解“异乡、异客”的意思。
教具学具
课件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
因倍感孤思念亲
独寂寞人兄弟
少一人
预习
要求
1."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2.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复备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出课题。
全班背诵《夜书所见》
学生各种形式自由朗读古诗
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教学反思
(2)交流学习收获。(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
(3)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5)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3、书写生字。
双石镇双石小学备课案
年级三学科语文第三单元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古诗两首
指导教师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日期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喜欢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备注
一、回顾导入。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赠刘景文》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自学古诗《山行》。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三、细读古诗。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来自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四、诵读古诗。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回顾《赠刘景文》。
自学古诗,进行理解。
练习朗读古诗。
感受诗中美景,进行理解,帮助背诵。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词句,很快判明《山行》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并且可以重点解释一下“坐”字。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亦”、“妆”等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巩固
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有关西湖的照片。
学生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春日》
1、学生按学习《绝句》的方法自学《春日》。
2、教师点拨“胜日”、“寻芳”、“泗水”、“等闲”、“东风面”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
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
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
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
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
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
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
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
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
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
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
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
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
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
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
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
(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
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着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能背诵该首古诗的学生给同学示范背诵,其余的学生尝试背诵。
二、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搜集了有关春天的哪些诗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