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RBA6.0/SA8000-2014)1.0目的为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管理提供准则。
与货物接触的物质,禁止使用环保相关之禁用物质,确保质量符合国际要求。
2.0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管理。
3.0定义无4.0职责4.1工程部负责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4.2工程部负责生产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
4.3生产部负责工作环境的管理工作。
4.4工程部负责管理工程生产用料,使用不会释放环保相关之禁用物质的物料于与产品接触的部份。
5.0程序内容5.1基础设施的内容5.1.1建筑物、工作场所、水电系统和相关的设施。
5.1.2生产设备,如搅拌机。
5.1.3支持性服务,包括运输设备、通讯设施等。
5.2基础设施的提供5.2.1公司应确定为实现产品所需的基础设施公司需添置新的设施时,由工程部填写采购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报请行政部或总经理审批。
基础设施采购由采购部统一执行,对所采购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实施全面监视,小型、零星设施可由采购员根据采购要求零星采购。
5.2.2基础设施的验收设施购置回来后,公司应在合同规定的验收期内,由工程技术人员携同使用部门的相关人员根据基础设施的说明书和(或)规定的验收准则进行验收,合格则共同签收;若验收不合格,则根据合同或其它协议(如供方承诺)向供货商办理退换维修,直至验收合格。
5.2.3验收合格的基础设施由使用部门纳入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养计划。
5.3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5.3.1基础设施的领用:由使用部门指定的人员办理相关设施的领用手续,领用时应检查各类标识(许可证、出厂合格证等)是否齐全、有效、操作说明书、配件、是否齐全,设施管理人员应填制《设备履历表》为相关设施的保养和维护计划的编制提供信息。
5.3.2维护保养工程部按照设备供货商提供之《设备保养规定》,作业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按规定对设备进行定期点检、保养,记录于《设备定期保养记录》及《设备点检记录表》,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消除安全隐患。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一、概述为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质量,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公司将建立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公司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安全和舒适程度。
该程序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包括建筑物、设施设备、消防、环境卫生等方面。
二、目的该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的目的在于:1. 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3. 保护公司的财产和环境;4. 避免由于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问题引起的风险和责任。
三、程序介绍1. 建筑物维护建筑物是公司的重要资产之一,因此公司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和物理状态、地基设置和地基沉降、建筑物外观、防水层、采光、通风等方面。
2. 设施设备管理设施设备是公司正常运营的关键,为了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公司应对设施设备进行计划维护和紧急维修。
同时,公司应建立设备管理系统,对设施设备进行记录、保养、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3. 消防管理消防管理程序包括定期检查和测试消防设备、制定紧急疏散计划和消防演习、保证疏散门和通道畅通、定期检查电线和灯具。
另外,公司应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对消防安全的认识和应急能力。
4. 环境卫生管理公司应采取措施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公司应明确责任人负责设定清洁卫生计划并进行监督,对物品、垃圾定期处理,客户区域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员工办公区域的清洁卫生情况,并向员工发放一些基本的卫生用品,比如纸巾、洗手液等。
四、实施细节以上实施细节较为简略,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计划,并严格执行。
另外,公司应定期开展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评估,评估的结果应定期予以公示,并制定改进方案,确保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可以随着时间和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结论通过建立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可以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护公司的财产和环境,避免由于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问题引起的风险和责任。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掌控程序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掌控程序概述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掌控程序是指通过对办公场所的环境、设施等方面的监控和调整,来保证办公人员在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这是保证办公效率和员工健康的必要措施。
本文将认真介绍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掌控程序的实施方案和实在步骤。
步骤步骤一:确立标准和指标首先,需要在订立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掌控程序前,明确掌控的目标及掌控的最低要求,以确保程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每个目标都需要订立相应的标准和指标,以便能够很好地管理和监控各项数据。
步骤二:对工作场所核心环境要素进行监测针对工作环境的核心要素如温度、湿度、噪声、照明等进行检测。
检测需要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以了解多个情形下环境是否符合标准和指标。
对于每个核心环境要素需要确定监测频率和监测方式。
步骤三:订立矫正措施假如环境监测的结果不符合标准和指标,则需要订立相应的矫正措施。
矫正措施可以包括调整空调、加添设施维护周期、更换灯具等,以确保办公环境符合标准并保证员工的工作安全和健康。
步骤四:实施监测和矫正措施依据预定计划,对环境进行调整,并依据设备及标准规范要求,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及噪音等进行管控。
同时,应每天记录检测结果,以保证环境持续保持在适合的状态下。
步骤五:对程序效果进行评估对环境掌控程序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评估需要定期进行,以享受更好的工作和生产环境。
在评估中发觉的问题和改进机会需要适时记录并订立相应的改进计划。
总结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掌控程序对于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与工作质量至关紧要。
执行该程序的过程是一个迭代循环过程。
在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办公环境的品质,并在最后达到目标。
通过严格的监控、矫正措施的实施以及周期性的评估,能够帮助管理者将员工掌控风险最低化,为员工制造舒适、高效、健康的工作环境。
设施与工作环境管理程序文件

设施与工作环境管理程序文件文件编号:IQMU-2017B1目的为加强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管理,确保符合产品质量的要求,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管理和控制。
3职责3.1人机资源部负责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的确定、提供、维护和管理,使其符合产品要求。
3.2各部门对本部门所属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按规定进行维护及保养。
4工作程序4.1公司各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需求,报人机资源部。
4.2人机资源部汇总各部门的需求,召集有关人员讨论,确定出公司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4.3人机资源部将确定出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报总裁批准。
4.4人机资源部按照批准,向各部门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并明确其管理要求。
4.5各部门按管理要求做好本部门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日常管理工作。
4.6人机资源部每年要对生产和试验设备制定维护和保养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维护和保养工作。
4.7人机资源部不定期地对各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4.8各部门若发现基础设施或工作环境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时报告人机资源部予以尽快处理,各部门不得擅自处理。
4.9对于某些设备经过维修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或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需由使用部门在这些设备上悬挂〃停用〃标识,以防相关人员误用不满足要求的设备。
同时,人机资源部要设法解决生产对该设备的需求。
4.10人机资源部及其他各部门对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维护及检查都要保存相应的记录。
5执行本程序所产生的记录■一检测/生产设备申购单IQMII-OI B■一设备制造申请单IQM11-02B■一设备清单IQM11-03B■-设备维护记录表IQM11-04B■一设备、工具/仪器、器具报废申请单IQMll-05B一■设备标识牌一览表IQM11-06B■一通用工具清单IQM11-07B■一设备使用记录表IQM11-08B■一设备定期保养记录IQM11-09B。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1.目的:确保过程中员工不受生产工具的意外伤害及其他不必要的伤害,防范工业事故于未然,保障员工生命与健康,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员工福利。
2. 范围:本公司全体员工均适用。
3. 定5. 内容:5.1.建立劳工安全卫生组织5.1.1. 劳工安全卫生由公司行政人事部负责。
5.1.2.劳动安全卫生主管职务如下:(1)规划督导各部门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2)指挥、监督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实施巡视、定期检查、重点检查及工作环境测定。
5.1.3.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职务如下:(1)规划及实施劳动安全卫生教育训练。
(2)规划劳工健康检查并实施管理。
(3)实施职业灾害调查、报告及办理职业灾害统计。
(4)向总经理提供有关劳工安全卫生管理建议及资料。
5.1.4.凡操作以下机器、设备的人员须依《特定人员资格审查办法》(WI-6.1-002)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担任:(1)叉车,卡车驾驶员。
(2)10吨移动式行车操作工。
5.2.安全教导及训练5.2.1.本公司安全卫生训练规定依《培训实施程序》(TSP6.1)执行,并定期举行。
5.2.2.各级主管人员的安全训练可派至厂外专门机构接受专业化的安全训练,加上本身的工作经验,进而推动厂内的员工安全训练及教育。
5.2.3.有效的事故防止计划是建立在遵守标准的工作方法上。
5.2.4.下列是教导员工的必需项目:(1)正确安全工作程序(包括机器设备正确操作及手工具使用等)。
(2)防火与消防。
(3)工业急救。
5.3.实施安全检查5.3.1.安全检查的目的是找出工作环境的潜在危险而予以改善,以免发生重大的事故。
尤其机械保养检查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安全检查应与设备维护保养部门相配合。
5.3.2.安全检查项目应依[安全卫生检查表]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
5.3.3.机器安全检查依《设备管理与维护控制程序》(TSP7.7)由使用者进行自主检查。
5.4.建立安全工作环境5.4.1.对于高压电、消防栓、灭火器……等设备或器具,须有明显危险或警告标示。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5.4.2由生产部制定评价现行生产过程有效性的方法,并组织实施,以寻找现行生产过
程改进的机会。当识别了需要改进的方面时,应确定改进项目,并及时实施。
5.6 生产现场的清洁
必须保持生产设施和生产场所处于清洁、有序的状态,由行政人事部每月对生产现场进行“5S”检查和考核,对发生不符合要求事例,要求责任部门改进。
6.相关文件
6.1《生产设备管理程序》
6.2《工装管理程序》
7.相关表单
(无)
5.5 员工安全
5.5.1必须关注产品安全和降低对员工潜在的危险。特别是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以及制造
活动过程中作必要的考虑。
5.5.2生产部为安全生产的主管部门,配备安全生产的专管人员,明确生产经理对本车间的安全生产负责,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网络。由生产部负责建立和保持安全生产的规范、规程,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1 工程部和多方论证小组负责基础设施的识别、配置计划的提出和生产场所的工艺布置设计。
3.2 生产部负责生产设备、设施、工装以及工作环境的管理。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
3.3 行政人事部负责员工心理环境的疏导与管理。
3.4 行政人事部负责确保通讯、水的正常供应。由生产部负责电、气的管理。
3.5总经理负责为基础设施的确定、提供和维护给予必要的资源。并关注员工安全,采取措施,在生产方面消除对员工的潜在危险。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制订部门
制订日期
制订
审核
IATF16949程序文件---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1 目的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设施,识别并管理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如工作场所、硬件和软件、工具和设备、支持性服务如通讯、运输设施等的控制;对工作环境中的人和物的因素进行控制。
3 职责3.1生产部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和工作环境进行控制。
3.2 总经办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办公设施和办公环境进行控制。
4 程序4.1 基础设施的确定本公司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车间、办公场所等)、设备和工具(包括生产线、测试设备、量具),软件(计算机网络)、支持性服务(水、电、气)、通讯设施、运输设施等。
4.2设施的提供a)技术质量部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及本公司发展的需要,填写“采购申请单”,注明设施名称、用途、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数量等,报总经理批准后,由采购部负责实施采购。
b)办公设施由总经办根据各部门的需求及公司发展需要,填写“采购申请单”,注明要求,经总经理批准后,由采购部负责实施采购。
4.3 设施的验收a) 采购的设施,由技术质量部部进行验收,安装调试,确认满足要求后,由技术质量部和使用部门在“设施验收单”上签字验收,并记录设施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
b) 验收不合格的设施,由采购部通知供方退货,并在“设施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
c) 技术部质量部或总经办对验收合格的生产或办公设施进行编号,建立设施档案,并在“设施一览表”上登记。
4.4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a)技术质量部负责编写设施的操作规程,发放给相关操作人员。
对于设施必须有操作规程,相关操作人员应由设施使用部门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b) 使用部门制定“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规定保养项目、频次,并按要求执行,各设施归口管理负责人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设施归口管理部门每季度收集“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整理入档并作为制定检修计划的依据。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1 目的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2 范围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符合性和人员安全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生产作业环境,如工作场所、硬件和软件、工具和设备、支持性服务如通讯、运输设施等的管理和控制。
3 参考文件3.1 《设备管理程序》3.2 《厂务部管理程序》4 定义4.1 工作环境是指工作时所处的一组条件,工作条件可包括人和环境的因素等。
必要的工作环境是组织实现产品符合性的支持条件。
5 职责5.1 使用部门根据部门工作需要,评估所需的工作环境及相关条件,并对其进行监控以保证满足工作需要。
负责提出新增工作环境需要及相关条件的申请与评估。
5.2 厂务部负责基建及动力设施的管理与维护、维修,负责公司安全生产、环保、消防和职业健康等管理工作,按照《厂务部管理程序》进行相关工作。
5.3 相关设备部门负责生产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维修。
按照《设备管理程序》、操作、维护标准作业指导书等相关文件执行。
5.4 信息技术中心负责IT系统硬件与软件的管理与维护、维修。
按照《信息系统管理程序》、《信息系统管理规范》等相关文件执行。
5.5 行政部负责生产车间以外的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绿化和办公环境的管理与控制。
6 资历与训练无。
7 作业内容7.1 基础设施的识别、提供和维护7.1.1 基础设施的识别基础设施包括: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如:产品制造场地、办公场所、实验室、水、电、气供应设施等)、过程设备(各类运行、控制和监测设备、软件等)、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或信息系统等。
7.1.2 设施的提供7.1.2.1 使用部门根据生产、经营以及发展需要,提出设施增加、改善等评估与申请。
7.1.2.2 基础设施的责任部门,如厂务部、相关设备部门、信息技术中心、行政部,根据相关技术的发展或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出设施增加、改善等评估与申请。
7.1.2.3 由申请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出具详尽的评估报告,经总经理批准后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确保过程中员工不受生产工具的意外伤害及其他不必要的伤害,防范工业事故于未然,
保障员工生命与健康,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员工福利。
(1)规划督导各部门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2)指挥、监督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实施巡视、定期检查、
重点检查及工作环境测定。
5.1.3.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职务如下:
(1)规划及实施劳动安全卫生教育训练。
(2)规划劳工健康检查并实施管理。
(3)实施职业灾害调查、报告及办理职业灾害统计。
(4)向总经理提供有关劳工安全卫生管理建议及资料。
5.1.4.凡操作以下机器、设备的人员须依《特定人员资格审查办法》(WI-
6.1-002)规
定进行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担任:
(1)叉车,卡车驾驶员。
(2)10吨移动式行车操作工。
5.2.安全教导及训练
5.2.1.本公司安全卫生训练规定依《培训实施程序》(TSP
6.1)执行,并定期举行。
5.2.2.各级主管人员的安全训练可派至厂外专门机构接受专业化的安全训练,加上本身
的工作经验,进而推动厂内的员工安全训练及教育。
5.2.3.有效的事故防止计划是建立在遵守标准的工作方法上。
5.2.4.下列是教导员工的必需项目:
(1)正确安全工作程序(包括机器设备正确操作及手工具使用等)。
(2)防火与消防。
(3)工业急救。
5.3.实施安全检查
5.3.1.安全检查的目的是找出工作环境的潜在危险而予以改善,以免发生重大的事故。
尤其机械保养检查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安全检查应与设备维护保养
部门相配合。
5.3.2.安全检查项目应依[安全卫生检查表]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
5.3.3.机器安全检查依《设备管理与维护控制程序》(TSP7.7)由使用者进行自主检
查。
5.4.建立安全工作环境
5.4.1.对于高压电、消防栓、灭火器……等设备或器具,须有明显危险
或警告标示。
5.4.2.消防栓、灭火器前不准放置物品。
5.4.3.油品或有机溶剂应与工作环境隔离、标示。
5.4.4.不得在工作场合吸烟,遵守吸烟规定。
5.4.5.安全工作环境可依《5S管理实施规定》(WI-
6.4-002)进行。
5.5.实施事故调查与分析
5.5.1.设立安全管理看板,逐日登记,作为检查改善依据。
5.5.2.事故发生时,需将事故原因详细记录於[意外事故分析表],并采行预防对策,
进个人防护设备、机器防护、环境设施或改进工作方法。
5.5.3.[意外事故分析表]处理完毕,须送安全卫生管理单位备查。
5.6.制定安全规定
5.6.1.安全卫生规定依《员工手册》制定并实施。
5.6.2.事故通报与报告:若发生安全事故时,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应立即
向安全卫生管理人员通报,电话号码:58633125*8101,或向上级主管
报告以便及时予以对策处理。
事后应进行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对策报告。
5.7.实施监督及考核
5.7.1.各单位主管必须按照本公司安全卫生规定,要求所属员工实施。
5.7.2.劳工安全卫生组织主管或管理人员需定期检查,并提出报告。
6. 相关附件:
6.1.[安全卫生检查表](FM-6.3-P-001)。
6.2.[安全第一](附件一)。
6.3.[意外事故分析表](FM-6.3-P-002)。
7. 参考文件:
7.1.《设备管理与维护控制程序》(TSP7.7)。
7.2.《5S管理实施办法》(WI-6.4-002)。
7.3.《员工手册》。
7.4.《培训实施程序》(TSP6.1)。
7.5.《特定人员资格审查办法》(WI-6.1-002)。
附件一:
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