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近几年,我们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心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才智的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青少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民对青少年投入的最多,希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青少年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对时下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潜在着许多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好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对头、专业人员训练有素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也就不可能会健康全面的成长,因此,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对策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之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同年还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委托有关省市和高校进行研究与实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烈“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年9月,教育部又在贵阳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制定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

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一)心理健康教育肤浅化。这里的肤浅化是指一些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标准在认识上的浅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大厦,有学者曾把心理素质的基本含义概括为: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是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各部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情感完善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主动发展的能力,许多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认识到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认识不到每个人的心理在各个维度,各种情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简单武断地把某些学生心理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类,这种绝对化的“二分法”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认识上出现了许多偏差,如有人以社会规范作用为标准,认为行为符合公认的范畴就是健康的,否则就不健康,有人以适应主观经验为标准,把当事人表象上的乐观、开朗视为健康,而把表象的痛苦、抑郁视为不健康,而适应困难者为不健康,这种认识甚至使一些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者把“适应”(或“符合”)当做唯一的心理健康标准,而不注重“发展”(或“发挥”)这一维度。其实,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从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十分充实,潜能得以发挥等方面可以发现,仅仅从“适应”“符合”的层面上认识是流于肤浅的,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培养具有独立意识、探索精神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也许表象上的“适应”、“符合”恰恰是缺少创造力的表现,一味地以此为标准只会导致造成平庸,也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人的个性发展相勃。

(二)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者教育成绩的提高而服务的基础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毕业生的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情感等方面的探讨较多,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它方面则时有忽视,较少考虑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虚荣、嫉妒、贪婪、仇恨、隐遁、卖弄、顺从、专横等心理患隐缺少关注,究其原因,这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是应试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就

其本质而言,素质教育是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服务学生的应试,那么狭隘的内容指向反而会造成青少年心理上不应有的偏差。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少数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向,意在倡导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活动成了一部分人的专利,学校的某些教育活动指向性很强,心理健康教育也往往是“两头重,中间轻”,即只重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所谓成绩差、品德差的“双差生”,而对于广大的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缺少关注,因为学校担心优秀生缺乏心理适应能力而影响考试,又担心差等生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使得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活动似乎成了优秀生和差生开办的“补习班”或“辅导班”。实际上,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的民主化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使每个人,每个青少年都能够享受得到教育所带来的惠泽,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个青少年学校基本的权利,这也是人们经常说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的含义,如果使教育对象少数化,势必会种过成许多教育的盲区和黑洞,“关注中等生”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知识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本应着眼于青少年的心理现状,找出其中优劣势,继而建筑相应的对策或实践性,操作性很强,但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知识”化倾向,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当做单纯的知识来传授给学生,有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向学生讲授基本概念、定义、原理、方法、学生课后要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而“行为”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被埋没有名词、选择题、填空题中,这种“知识”化倾向不仅没有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消解,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精神负担,这表明我们的一些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没有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能力本位”观有紧密联系,它应当注重由心理健康知识向心理健康的实际建构转化,而不是让受教育者仅仅有知识本身。

(五)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范围认识不清,所以有的人往往把心理问题与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精神性疾病相等同,有的学校让校医兼任心理辅导员,而将前来诉求帮助的学生视为“病人”,不少青少年也认为只有当心理上有疾病时才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等名词谈虎色变,有一种“耻病情结”,所以有的青少年虽然有心理问题,但是却生怕被人瞧不起,耻于去做心理咨询。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心理咨询室,有的同学自诉有过人际关系恐慌或成败归因不当等心理问题,但是他们求助的对象往往不是心理咨询人员,而是书刊、同伴或街头算命的,少数人还求助于电台的“心理热线”,隐蔽性较强,虽然根据临床个案及调查统计,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但实际上有心理问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