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设点法:据意设点 一线串珠-初中中考作文点面结合技法12讲
初中语文教学资料:《“一线串珠”作文谋篇布局》微课教学设计

0—线串珠”作文谋篇布局》微课教学设计东莞市石碣中学袁慧联归纳和掌握在谋篇布局上“一线串珠”的写作技法。
一、文本范例,技法寻踪。
1.从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全文以“与藤野生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与藤野先生相处(珍珠一)(珍珠二)(珍珠三)(珍珠四)几件小事,却如珍珠,镶嵌于文章当中,映出了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的光亮。
2.归纳作文谋篇布局的技法:选取如珍珠般细小而光亮的几件小事,运用“一线串珠”的技法,使文章浑然一体。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文章“一线串珠”这种铺陈法的基本认识,归纳写人叙事文章结构布局的技法。
二、深入探究,总结方法。
1.拓展课内文本,巩固技法。
《我的母亲》:一、母亲对“我”管教:叫我早起,“催”我去上早学;不在别人面前骂“我”, 打“我”;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她用舌头添“我”的眼病。
二、母亲处理家庭难事和矛盾:对待败家子大哥,从不骂一声;对待她他如媲之间的矛盾忍着;三、对待他们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要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体。
三个方面,七粒珍珠,围绕着母亲这条线,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母亲善良、坚强的立体人格。
“我”向万芳要回木雕羚羊木雕“我^赠送木雕请选取特定的一个人物,《羚羊木雕》选择几个生动、典型的生活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 题。
全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情节,通过父母查问木雕一一“我”赠送木雕一一“我” 向万芳要回木雕花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质疑:要木雕还是要友情?文 章的主旨通过几个生活片断,得以充分体现。
— _丄 __ …一 一 \ # °张之路《羚羊木雕》父母査问木雕这一环节通过文本拓展,引导学生发现、提炼、总结。
让他们能自主地发现选取几个片断, 结合贯穿的线索,通过“一线串珠”的结构布局,使文章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全新篇章,从 而突出人物、彰显主题。
2.小结:记叙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要想浑然一体,行文流水,则必须设置一条“红线”,将儿颗 光亮的珍珠“串”起来,文章便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魅力形体。
“设点法”在解决初中函数问题中的运用举例

龙源期刊网
“设点法”在解决初中函数问题中的运用举例作者:王伟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4期
近年来,以函数为背景的试题在各地中考卷中屡见不鲜,函数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考命题中一直是“重头戏”.在这里提供一种解决函数问题的方法——设点法
设点法的知识准备.
1.常用的辅助线作法:常向x轴或y轴或对称轴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2.常用的解题方法:通常可利用三角形相似(全等)或勾股定理解题.
3.当两个点的连线平行于x轴时,纵坐标相等,两点间的距离是横坐标差(右边点的横坐标—左边点的横坐标),例:A(1,2)B(4,2)(点B在点A的右边),AB的长度=4-
2=2.
4.当两个点的连线平行于y轴时,横坐标相等,两点间的距离是纵坐标差(上面点的纵坐标—下面点的横坐标),例:A(1,2)C(1,6)(点C在点A的上面),AC的长度=6-
2=4.
初中数学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在这里选取中考题作分类解析,望能起到借鉴作用.
在没有确定对应关系的情况下,两三角形相似应分情况讨论解决。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美学校)。
点,线,面思维下初三道德与法治复习的优化

点,线,面思维下初三道德与法治复习的优化发布时间:2021-03-01T07:34:43.25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36期作者:赵玉萍[导读] 可以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这样有规律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再现,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仪陇县实验学校 637676摘要:在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会采用点构成线,线构成面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也是具有同样教育价值的。
并且,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初中教育系统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复习情况,并且初三道德与品质内容繁杂,它涉及到社会、生活以及学习的方方面面。
因此,将点、线、面思维运用到初三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可以带领学生更加系统、针对的进行复习指导,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关键词:点,线,面思维;初三道德与法治复习;优化引言:“复习”,是指再一次的学习,重新回忆以前遗忘的知识点,重复学习学过的内容,使人们对其印象深刻,并且可以长时间的存留在脑海里,便于人们使用。
由于初三道德与法治是错综复杂、包罗万象的学科,所以复习是学习好该学科的重要途径。
一个良好的、系统化的复习方法和思维,可以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点、线、面思维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目前的问题所在,可以带领他们进行系统化的复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这样有规律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再现,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一、全面开展复习,掌握双向基础知识,把好“基础关”所谓“面”,就是“全面复习”,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相关观点。
“双基”通常是指学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它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所以,初三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该全面开展复习,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关,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看书,能够读懂教材,其次,应该引导他们进一步地理解知识,加深印象,把好“基础关”。
第9讲 设点法:分段设点 过程具体-初中作文点面结合技法12讲

第9讲设点法:分段设点过程具体“分段设点,过程具体”就是通过对几个代表性的片段的记叙和描写,来展现整个过程。
比如写命题作文“我长大了”,就通过如下几个片段来展现长大的过程:①支持妈妈的决定,爷爷从国外带回的裙子,先让表妹挑,不再以自己为中心;②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拒绝父母专车接送;③班干选举我落选了,连好友也投了我的反对票,我没有责怪他人,开始认真反思。
【典型例文】原来这么简单广东一考生我害怕作文,我以为写作是要有天才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不是写作文的料。
老师鼓励我,说我能。
他说我的语言基本功好,作文就是缺少生动的描写,概述过多,不见细节。
我的作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
”他指着这句话说:“天下的儿女和妈妈都这样,增加两处细节描写,写出自己和自己的妈妈,文章就生动了。
”晚上回家,我努力揣摩老师的意思,尝试着作了修改——电话响了,我仿佛看到电话那头,妈妈正在拖地板,听到铃声,把拖把扔在一边,直接奔向电话。
“宝宝,是宝宝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睛一下子润湿了。
“妈,我……”我说不出话。
但我能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一边笑着,一边流泪……老师看了我的修改,夸奖说:“有概述,有细节,生动具体。
”原来,与其一般化地概述,不如选择细节加以描写。
在一篇议论文里,我这样评价勇敢:“勇往直前,不懂迂回退却,就是李逵式的鲁莽。
毛泽东深谙攻防进退之道,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面对强敌的一次主动退却。
”老师说,你的观点只有一点论,缺少辩证法。
我认真体会老师的话,对文章作了精心修改——诚然,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是成就伟业和英名的保证。
但是,只会勇往直前,不懂迂回退却,勇敢就会变成李逵式的鲁莽。
毛泽东是勇敢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深谙攻防进退之道的战略家,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就是面对强敌的一次主动战略退却。
老师说,这才叫辩证分析,夸我悟性高,有写作的潜能。
中考数学考点一遍过 考点12 点、线、面、角

中考数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2 点、线、面、角中考数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2:点、线、面、角在数学中,点、线、面、角是基本的几何概念,也是中考数学中常见的考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四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点。
点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没有大小和形状,只有位置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可以用坐标(x, y)表示,其中x表示点在x轴上的位置,y表示点在y轴上的位置。
例如,点A的坐标为(2, 3),表示它在x轴上的位置是2,在y轴上的位置是3。
在空间中,点可以用三个坐标(x, y, z)表示。
接下来是线。
线由无数个点组成,它是一维的、无宽度的几何图形。
通常我们用两个点来确定一条直线。
一条直线可以由它上面的两个点来表示,也可以通过线上的一个点和它的斜率来表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可以用方程y = kx + b来表示,其中k是斜率,b是y轴截距。
例如,直线L的方程为y = 2x + 1,表示它的斜率为2,y轴截距为1。
接下来是面。
面是由无数个平行的线组成的,它是二维的、有宽度的几何图形。
平面可以看作是无限大的纸张,它没有边界,可以无限延展。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可以用一般方程Ax + By + Cz +D = 0来表示,其中A、B、C、D是常数,A、B、C不同时为0。
例如,平面P的一般方程为2x + 3y - z + 1 = 0。
最后是角。
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组成的,它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几何图形。
我们通常用字母来表示角,例如∠ABC表示由线段AB和线段BC组成的角,其中点B是公共端点。
角的大小可以用角度来度量,也可以用弧度来度量。
通常我们使用度来度量角,一个完整的角为360°。
例如,直角的度数为90°,钝角的度数大于90°,锐角的度数小于90°。
点、线、面、角是几何学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密切相连,互相补充。
点是线的组成部分,线可以由点来确定;线和点可以确定一个面,面由无数个平行的线组成;而角则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组成的。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点、线、面”式策略例析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点、线、面”式策略例析初中数学专题复习“点、线、面”式策略例析下面我先介绍一下“点、线、面”式教学设计的相关的概念描述,然后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作为案例,浅析如何以“点、线、面”的方法去设计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提高初中数学的复习效率。
一、“点、线、面”式教学设计的概念描述所谓“点、线、面”式策略指得是:“点”的知识、“线”中方法和“面”上思想。
在专题复习课教学中,首先要复习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线,最后把有关知识渗透,融会贯通,形成知识面。
“点”,即教学中的数学知识点,亦指数学概念、规律、性质、定理等。
“点”是引出问题的切入点,是展开问题的原点,所以也是我们设计专题复习课教学的基础环节。
“线”,即将新旧知识点前后联系,进一步将知识点条理化和系统化。
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它就是通过“点”的变化与延伸,将知识点串成线,构造成线状、线性的问题链,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中知识点的变化和发展为教学中的明线,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为暗线,所以这里的“线”既包括“知识线”“方法线”,更包含“思想线”。
“面”,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
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就是将分散在各章节、各板块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整体印象”。
所以,这里的“面”不仅包括知识体系、数学方法系列,还包括数学思想系统、能力发展架构等。
由此可以看出,“面”既是教学的高难度环节,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标。
在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中,将“点”串成“线”,最终达成和实现“面”,“点线式问题”设计是关键。
这里的问题设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问题的纵向剖析与设计。
对于一个问题或一个研究对象的本身,要能向纵深方面挖掘,将其加以分解和细化,然后再研究其各部分的功能、作用及相互关系。
二是问题的横向关联与变式。
将已经解决的或熟悉的问题进行分类、串联和同类变式,用以提高和升华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串点成线 由线及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线创设方法探究

串“点”成“线”,由“线”及“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线创设方法探究[摘要]纵观近几年省、市级课堂教学活动,一种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的主线式设计模式已成为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流。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
那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主线呢?笔者以为,可以问题为主线、以变式为主线、以情境为主线、以数学本质为主线,通过主线引领教学,让课堂教学思路更清晰,是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的根本保证,也是一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设计;主线创设;问题;变式;情境;本质纵观近几年省、市级课堂教学活动,一种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的主线式设计模式已成为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流。
这里所说的“点”是教学环节的节点,或是教学流程中的亮点,而所谓的“线”,即是教学的主线,指的是围绕教学重点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
可以这样说:大凡名师的课堂教学或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进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这些“面”上的目标能顺利达成。
那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主线呢?在此笔者根据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和参加各次教研活动所见所闻,谈点肤浅认识,与同行们进行共同探讨。
一、以问题为主线,“步步为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乃至理解、运用,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介入、引申。
在设计教学时若能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来串接整节课,紧紧围绕问题解决展开教与学,必能使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各种思维能力,最终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1】(绍兴市优质课——上虞市上浦镇中俞欣)浙教八(上)4.3中位数和众数现实情景:由报纸上的两则招聘启事,引发小范到本山公司求职的故事。
构建“点、线、面”知识网络的策略

忆 。然而 , 生物 学科 的课 时 比较少 , 教 师
授课 时间有限 ,生物知识点多且零碎 , 学 生在记忆 和理解 时感 到比较 困难 。因此 , 只有 将知识 系统化 、 结构化 , 学 生在学 习
这样 ,每一节课 的教学信息量变大 了 , 教
学设计也变得更加完善。 ( 二 )合理 利用 多媒 体信 息资源 , 多 层 次构建生物知识 网络 。在生 物知识琐 碎、 繁多的情况下 , 教 师单一地讲 授不利 于学生构建 生物知识 网络 。美 国实验心 理学 家赤瑞 特拉 通过 大量 实 验证 实 : 人
一
【 中图分类号 】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4 ) 0 8 A 一
0 0 31 - 0 2
个教学任务后都要进行总结 。这样 , 课
位教师负 责完成教学 课件 的制 作 。这样
一
堂教学始终 围绕教学主线展开 , 将一节课 的学 习内容 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呈现出来 , 然后再把知识点 串联成网 , 构建 出完整而
系统 的 知 识 网 络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要 引导 学 生 有选 择 性 地 记 忆 知 识 网 络 中 的 重 点
来 ,每一位 教师就有更 多 的时间备课
和研究课程标 准、 教材、 教学参考资料等。 初 中生物教材 的每一个章 节都有 定 义、 概念 、 实验原理 等需要学 生理解 和记 教师完成集体备课后展开交流 、讨论 , 并 将 讨论 的结果 通 过教 学课件 呈 现 出来 。
构建 “ 点\ 线\ 面” 知识 网络的策略
口河池 市金城江 区第二初级 中学 申菊香
【 关键词 】 生物教学 知识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设点法:据意设点一线串珠“据意设点,一线串珠”和“分类设点,内容丰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讲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选择素材,表达设定的主题。
《哇,好香》里三种“香”,和《读书·实践·收获》里的乐观、豪迈、豁达,以及“平凡的我”里的自律、自信和友善,都是同一主题的子题,主题借助子题更丰富,子题在主题的统帅下更集中。
只不过两种技法的表现形式有些不同罢了。
【典型例文】哇,好香荆州一考生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如今的天空似无法刺穿的油布,嗅不到柔软白云的清香;地面被水泥层层覆盖,泛着潮味儿的泥土香也被冲淡。
然而只要心中有一方静谧的“桃花源”,生活里便处处飘散着芬芳,只要拥有一颗向阳的心,哪里都是馨香的故乡。
香樟·尘埃里的芬芳澄澈的阳光从茂盛青绿的香樟叶间倾洒下来,将叶片打磨出几分耀眼的光辉。
一丝溜溜的风儿轻扫,令人安心的低语伴着馨香向教室飘来。
语文老师黄先生捏着粉笔不疾不徐地走下讲台,脸上一副参禅悟道的神情,眼里时有光芒,嘴角还挂着一丝惬意的笑:“我们要像香樟树一样向;着美好生长,即使低到尘埃里,也要尽力拥抱芬芳,追逐梦想。
”我们把头转向窗外,在颇为文艺的氛围里也似乎领略了那“芬芳”的深意。
追求梦想,无所畏惧,那正是香樟散发出的最美的“人格”芬芳,涤荡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草莓·春天里的香甜生日那天,课桌里飘出之前从未有过的香味儿,甜丝丝的,让我有些陶醉。
伸手从桌肚里抽出一个粉红色的笔记本来,扉页注着银边的“草莓味”几个字。
正诧怪之抓住行为与心理,传神地表现出时,见好友向我挤眉弄眼,眼神里全是期待。
我立刻会意,朝她竖起大拇指,心里晕染开的,是千丝万缕的感动。
被草莓香所萦绕的我在心底反复念叨:“你就如草莓一样甜美,愿我们的友谊持久芬芳。
”柠檬·苦痛里的芳香弯月勾破了黑夜墨色的斗篷,乍看下有股锋利和凌厉。
群星隐耀,一如我看不到光亮的征途。
我嫌弃自己伏在桌上一遍遍演算却始终无果的笨拙,终扔下了笔,愤愤地端起手边的柠檬茶喝上一口,却被它烫得几乎要从椅子上跳起来。
我尽力使自己冷静下来,煞有介事地做起了深呼吸,却意外地捕捉到了一股淡雅的芬芳,它像初夏的雨滴淌下额头,徒增许多清凉,我似乎领悟了些什么,心变得沉静,甚至有一股力量让我再次拿起笔重新钻研。
生活的旅途中,只要保持一颗向善向美的心,美好的理想,纯美的友情,甚至是掺杂着一缕苦涩的奋斗,都能拥有无尽的芬芳。
让你的生命充盈馥郁,在属于自己的丛林里踏马寻花,逐鹿天涯,待到晨光熹微时,叹一声:“哇,真香!”◆模拟题链接2018荆州考区:走进自然,阳光、泥土、野花……哇,好香!推开家门,爸爸的饭菜,妈妈的唠叨……哇,好香!一杯奶茶,一本新书,一个自由的午后……生活中,到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请你以“哇,好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名师点评①一线串珠,构思精巧。
文章以“好香”为线索,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以“香樟,尘埃里的芬芳、草莓·春天里的香甜、柠檬·苦痛里的芳香”三个生动精美的小标题巧妙组接,生动展现理想的芬芳、友情的香甜、苦痛里的芳香,使得文章脉络明晰,布局精美,主旨鲜明。
尤其是在行文中,妙用象征,借景抒情,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②细节精彩,语言生动。
文章紧扣“好香”一语展开描写,抓住自我的神情、动作、心理等方面,细腻描绘,生动展现自我嗅到这些芬芳的体验与感悟。
文章语言精准,言简意丰,表达灵动,富有哲理,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真善美的渴望与期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对生活的热爱。
尤其是文章的议论抒情句,用词典雅,富有诗意,读之让人唇齿留香。
评析例文——下面的文章,哪些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具有是哪种情况的点面结合?第一篇:那时,我已心醉——这暗香疏雨题记:晓色夏至,景随人意,雨自可人,心醉之矣。
时逢夏日笼晴时分,苍霭飘渺,小雨初霁,出没于隐隐青山之间。
闲倚于草木之下,细雨乍至,密密点滴醒人,斜阳缕缕,叶叶青翠照眼。
望“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
”“粉墙花影自重重”是经雨微染余下暗香袭人的美么?细雨霏霏,丛丛绿影暗香之间闪着雨珠的光辉,红粉雅致有韵,玉含珠,香令人远,雨令人幽。
迷迷醉醉扑面而来。
听雨更是富有诗意的,《红楼梦》中,林妹妹就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句,不知感时是喜是忧。
然而,我是极喜爱雨之声的。
本是“润物细无声”,但轻叩于枝叶窗栏之上就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音了。
听雨声,若轻挑素琴,若金铃相击,响响沉沉,缓缓急急,起起落落,若叩心弦一般。
然人已为之心醉,心疑之:雨乎?天之酒洌乎?画之乎?诗之乎?清新淡雅,有玉兰花香随风而至,夹着雨丝轻拂素面,心乐之,难述言。
一小诗:清风一阵散异香,雨飞数点落碎银。
以表心醉雨之情怀。
青黑的燕儿轻盈划过天际,似乎寻觅着什么,蓦然一想,呵!燕儿大概在思考:为何我也心醉呢?这天间的雨藏了些什么呢?其实啊!每滴雨,都是大海的精魂,它们从海上升起,又从天空落下,去寻找自己的灵魂,迷醉了世间万物。
人醉,花醉,燕儿醉,或许,很快我们也要在这“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画之中咏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诗句。
但来日,又一个暗香疏雨之日,我们又将在雨的迷醉下,在久违之后重逢,那时,我已心醉。
或许,不是我太心醉于这暗香疏雨,而是这散发玉兰花香的烟雨早已俘获了我的心了。
哦!我已心醉矣——暗香疏雨。
于是,我记下这一味清凉。
【点评】显然,作者是有备而来,有心而至。
这个“备”,在于对诗词歌赋的较丰富的积累,并学会了化用,在化用中走进了诗词的灵魂。
这个“心”,在于立意布局中把话题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胸有点墨,自然水到渠成。
从艺术的角度读雨,雨就有了生命。
且看,这里有春的“雾雨”扑面,秋的“残荷听雨声”,有好雨的喜悦,有花雨的淡雅。
绘声、绘色,摹形、状物,都围绕了一个“醉”字渲染、铺展。
营造一个诗意的建筑,那些古典的风、花、雪、月,散缀成一串五光十色的珍珠,缤纷着你的想象,你会为之沉醉了吧。
第二篇:心灵之旅斟一杯清茶。
今夜月光淡如水,独坐庭院,轻翻《唐诗》,今夜月色美好,何不邀李白共醉﹖轻翻书卷,我与太白居士一道,畅游天地,展开心灵之旅……桃花潭边,伴着阵阵歌声,你我伫立小舟,只听你恋恋不舍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扁舟轻驶,水过无痕,在落日余晖中,你我驶向远方。
一展低扇,迎着徐徐清风,扁舟忽遇急流,只见前川飞瀑浮出了紫烟,你一捋长须,吟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扁舟沿江直下,听着两岸猿声,不觉轻舟已过万重山,你伫立船头,我注意到你的眼光,期盼中带着一片坦然。
离舟上岸,蜀道艰难,你沿路高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我却明白,太白飘逸自知,潇洒人间,何须上青天你惊叹的目光中又是一片坦然。
山路回环,几经曲折,终登敬亭山。
看着天高云淡,山高水长,你盘腿而坐,双手大张。
你想高呼,但你没有。
你嘴角一侧,昂首浅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桃源才是你的敬亭山,在你赞叹的目光中,仍是一片坦然。
夜幕低垂,明月当空,你我一道摆酒庭院中,清风淡淡,花香淡淡,你的情绪却是那么高涨,把酒对月,你感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好一个“独酌无相亲”,月光清冷,你竟起舞弄清影,大笑一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你流泪了。
我问你为何流泪﹖你答道:“安能摧眉折腰奉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既而仰天长叹,举杯饮尽。
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盛唐。
我读李白,读他的豪迈洒脱,潇洒奔放,在那个权势名利相争的时代,只有李白,只有他,看透人世浮华,他选择离开,用大好山河陶醉自己,用坦然自若看待人生。
他在酒中饮醉写诗而放纵自己,在汪洋恣肆的诗海中,用一根巨笔作舟,以一片淡然为桨,朝着他所要的境界而去。
孤傲洒脱的太白居士定无遗憾“既已心为形,奚惆怅而独悲﹖”在我中华五千年繁浩的诗林之中,你以独具一格的风范立于前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不愧为诗仙。
品一杯清茶,再翻书卷,我要再邀李白,继读没有尽头的心灵之旅。
【点评】翻开《唐诗》,与李白共醉同游,随一叶扁舟,跟随着李白遨游江河,感悟充满灵性的流水;离舟上岸,与李白一起攀登蜀道,体会回环的山路,旖旎的山景;夜幕低垂,明月当空,与李白举杯共赏明月。
小作者以丰富合理的想象,再现了诗仙狂傲不羁的个性,豪迈洒脱的情怀,潇洒奔放的品性。
作者读唐诗,读李白,读出盛唐的时代特色,读出李白的旷世情怀。
文章构思精巧,文字华丽,有思想深度。
通篇文章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第三篇:那时,我泪流满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题记一滴冷泪打湿满江清雅,我轻轻合上古书,思绪的婉转弦声余音缭绕。
微风袭过,面上冰冰凉凉,才明白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倚在窗框边,缄默不语,让自己回到那个愁情缠绵的故事中去,那个青瓦,飞花,冷月的情愫中。
“一抔净土掩风流”,流沙从她的指尖缓缓逝去,掩盖着凋零的怨花,曾几何时,花儿们自认有亘古不变的璀璨,然而今日却是低落的殉葬;曾几何时,她清香依旧,仍是阆苑仙葩,然而此时也逐渐徘徊在香消玉殒的边缘。
那时,我明白花的无奈,她的落寞,我无语,自是低下头,让泪水滑落……“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满天是低沉的悼念,却不知是为凋花的完结,还是为了她衰落的红颜。
最初只不过是荷着花锄,伴着冷月葬花魂,然今花的祭竟让她自怨自艾。
或许她本身就是有不同他人的水一般的女儿情怀,抑或是感到自己命运的多舛同这飘零的花是惊人的相似,殊途同归,都会面临红颜衰败,但她却不知,花有选择绽放的方式,却没有静候死神的权利,而她也是这般。
那时,我明白花的终了,她的哀怨,我不言,自是捧着脸,让泪水风干……“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的明媚鲜妍是开放时那刹那间夺目的光辉,但她的明媚鲜妍并不如此,她应凭借自己的才华去使人生流光溢彩,她更应发散出身上浓浓墨香去让命运背道而驰,可她没有这么做,她让自己的愁绪斩断了一切好的鲜活的希望,让自己也同这凋花一般逝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何必呢?何苦呢?我真想说,其实你的追求并没有隔着层沾染灰尘的玻璃,你抓着了,也触得到,为什么要这样任红颜老去呢?那时,我不懂花的选择,她的抉择,我无言,自是仰起头,让泪水暴露在暖阳之下……思绪似仍在飞纷,亦似已感到了逼人的寒气,是泪害的吧?安定下一颗纷乱的心,想着她的双眸,似寒星,似银珠;念着她的笑颜,似花蕾,似清潭;想着,念着,只因那时她的冷月葬花魂,我泪流满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