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论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论文摘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对英语教学具有丰富的启示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值得关注与推广。
英语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最近发展区对语言教学的现实意义,紧密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促进学生思考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背景上世纪30年代初,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国外心理学界存在三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以詹姆斯和桑代克为代表,认为教学与发展两种过程等同,混为一谈。
第三种观点以考夫卡为代表,认为教学不仅可以跟随发展,与发展齐头并进,还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中引起新的形成物。
[1]维果茨基对上述观点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教学与发展过程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正式教学造成心理发展并创造着完全特殊的心理发展形势。
这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有关心理发展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新观点。
维果茨基对心理生活各个不同阶段典型的教学与发展关系作了说明,由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 “最近发展区”理论内涵“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是基于维果茨基对当时传统的测试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方法的不认同。
当时普遍采用的是标准化的心理测试方法。
这种方法仅根据儿童能否独立完成对他提出的习题来确定他的心理发展可能性,而维果茨基认为用这种方法评价儿童智力并不科学。
他认为更科学的方法是测试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同伴或成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2021社会文化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范文1

2021社会文化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摘要: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语言学习者通过把语言运用到行为实践中, 获得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 消除了语言使用和学习的界限。
本文介绍了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产生及相关概念, 包括中介、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和活动理论, 以及社会文化理论在语言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社会文化理论;最近发展区; 语言习得; Abstract: Socio-culturalTheory emphasizes that language is a kin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language learners acquire some knowledge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eliminate the boundary between language applic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by means of applying language into their practice.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creation of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it contains, including Mediation, Internalization,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caffolding, Activity Theory, and some applications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Keyword: Socio-culturalTheory;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一、社会文化理论 从字面上看,社会文化理论与社会和文化有关, 但它既不是关于社会的研究也不是对文化的研究, 它属于心理语言学研究范畴。
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引言概述:赞可夫(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罗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发展理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和学习的重要影响,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文化理论基础1.1 社会交往的重要性:赞可夫认为,个体的认知和学习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实现的,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2 文化工具的作用:赞可夫强调了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工具包括语言、符号、技术等,能够匡助个体实现认知的内部化和外部化。
1.3 区别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赞可夫的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认知和学习中的重要性,与皮亚杰的个体主义认知发展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近似发展区域2.1 概念的提出:赞可夫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指出个体在学习中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2 指导性的重要性: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2.3 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基于近似发展区域的理论,个性化教学成为了现代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方向,匡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
三、文化历史发展理论3.1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赞可夫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过程,学习可以促进认知和社会发展。
3.2 社会情境的作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情境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3.3 批评性思维的培养:基于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匡助他们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四、认知发展的区域性理论4.1 区域性的概念:赞可夫的认知发展的区域性理论指出,个体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区域,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
4.2 个体差异的重视:认知发展的区域性理论强调了个体差异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社会互动理论对外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教育论坛#社会互动理论对外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启示林 琼(宁波高专外语系,宁波315000)摘 要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框架,它认为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世界,学习与发展则发生在他们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
这种理论启示外语口语教学要注意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关键词 社会互动理论;外语口语教学;启示一、社会互动理论及其相关理论的概述1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二十世纪末倍受关注、影响较为深广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总是将自己个人的意义带入认知世界。
它强调人个凭借自己的原有经验和现实处境对事物的主动理解(Williams &Burdenm,1997)。
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个体一出生就积极地从自身经验中建构个人意义,即建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个体学会认知事物是个人经验的直接结果。
皮亚杰把心灵的发展看作是已有知识和当前经验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同化和顺应。
所谓同化是指新到信息在大脑中经修正后契合纳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去;顺应则是反映我们对原有知识的修正,从而使其容纳新知识。
总之,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过程的建构性。
21人文主义理论人文主义心理学用满足基本需求和降低内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
它将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情绪放在了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
该理论认为,人的潜能的实现决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着它人的潜能的实现或压抑(祝胜硕,1998)。
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马斯洛十分强调文化环境的重要性。
人文主义另一个重要人物卡尔#罗杰斯也特别强调: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能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
罗杰斯强调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0的学习气氛。
31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框架。
在该理论看来,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则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对高校外语教学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对高校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工具,同时也受到语境和使用者的影响。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语言的限制和作用决定了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信息传递效果,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游戏来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的使用和沟通是外语学习的核心,重视语境的营造和理解对于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借鉴维特根斯坦的观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调语言教学与实际语境的结合,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技能。
要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要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高校外语教学,语言限制,语言作用,语言游戏,沟通,语境,语言教学方法,借鉴,教学效果,实际运用。
1. 引言1.1 介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语言哲学观对当代外语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理解事物和表达想法的媒介。
他强调语言的使用和实践,认为语言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通过语言的实际运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作用是限制和指导我们的思维。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强调语言是一种活动,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交流活动。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含义和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语境的重要性,这对高校外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和启示,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语言教学的目的和方法。
1.2 介绍高校外语教学高校外语教学是指在大学和学院中进行的外语学习和教育活动。
在当今社会,外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能够扩大人们的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提升个人竞争力。
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外语教学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高校外语教学的学生群体通常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和学习目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最近发展区与可理解性输入对外语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最近发展区与可理解性输入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初,历史文化理论倡导者,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维果茨基( Vygotsky )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重要理论对苏联乃至世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当代教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其理论的研究,他的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可理解性输入”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 ( Krashen )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在输入假设理论中提出的。
可理解性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
[1] 最近发展区起源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而可理解性输入是在输入假设理论中提出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精髓。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最近发展区与可理解性输入虽是起源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二者均强调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对于语言知识的获得,维果茨基用的是语言内化,而克拉申使用的是语言习得。
语言知识的习得,是以可理解性的输入材料为前提的,只有恰当的、有效的语言输入才能激发学习者大脑中的习得机制,使学习者习得知识。
最近发展区代表认知的发展潜力,是实现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心理机能。
外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语言输入,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越过最近发展区,挖掘学习者的潜在发展水平,对推动外语教学十分有利二、最近发展区与可理解性输入的相似性(一)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思想理论的精华,是其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由在成年人的指导下或与其他能力强的同龄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代表认知发展的能力。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智力的发展水平,当儿童的认知得到一定的发展时,其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影响儿童的逻辑。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作者:李锡岚来源:《成才之路》 2020年第23期作者简介:李锡岚(1989-),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研究。
李锡岚(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洛阳471000)摘要:文章回顾心理学家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阐述调节、内化和最近发展区等核心概念,并探讨社会文化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事物调节手段、创设英语学习情境,利用最近发展区和同伴合作学习方式,构建“支架式”英语课堂,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大学英语教学;大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3-0008-02近几十年来,社会文化理论已经成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源于心理学家Vygotsky(维果茨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随后得到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持与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的活动是在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这一理论的关键思想是:特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可以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活动中。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经验、情感、期望、性格和信念,也有复杂、动态的学习动机,因此每个学习者都具有独特性,其中既包括概念内化的个体性,也包括学习情感的个体性。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Vygotsky(1986)认为,文化工具包括真正的工具(如计算机等)和符号工具(如数字系统、语言等)在认知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语言是文化工具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以私人语言形式出现的语言,是认知发展的指南(Remi A,2018)。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如下几个核心概念:调节、内化和最近发展区。
(1)调节:这一要素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关键所在。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认知受文化工具的调节,人类是通过文化工具构建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
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浅析二语教学启示

文教论坛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浅析二语教学启示赵凯杨西北大学一、理论介绍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也被统称为文化-历史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应用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这两个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理论学家才开始从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和心理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二语习得,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语言学习和表达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学习与其它高级心理功能一样,产生在社会交往和沟通过程中。
也就是说,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成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涉及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的提出,为二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首先,由于语言发展源于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语言习得只能在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中获得,所以社会互动是学习的中介。
二语教学必须根据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互动产生;其次,该理论强调语言和其它象征系统一样,在学习新语时可以作为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中介。
因此,语言本身并不是语言教学的目标,而发掘学习者的潜能才是最终目的。
社会文化理论的内核体现在一些相互关联的核心概念和子理论中,如调节、最近发展区等。
本文将进一步通过对子理论的分析来展示社会文化理论的内涵。
二、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二语教学启示(一)发展实质与支架教学社会文化理论将从低级社会心理功能发展到更高级的社会心理功能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儿童的成长,完全依赖他人,甚至周围环境也很容易影响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对象调节。
在下一阶段,儿童能够在更有经验的人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主要是由语言辅助来完成,这被视为它物调节。
最终,孩子们逐渐获得这一技能,并达到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推断出成功的学习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涉及“从协作的心理活动转向自主的心理活动”。
因此,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在传授新知的同时对学生个体施加过多压力,而应充分考虑支架教学的作用。
例如,一个语言课应该涉及团队协作,如小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的萌芽阶段开始主要受到认知派的影响。
Larsen-Freeman (2000)将认知派研究的内容总结为:1)母语对二语的影响;2)惯用语的作用;3)可理解输入的充分性;4)自由变体存在与否;5)注意的必要性;6)明示教学的价值;7)不接口立场的可行性;8)负面反馈的必要性;9)年龄关键期存在与否;10)成功学习者的策略可教与否;和11)元语言知识的作用。
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社会派逐渐形成,并在与认知派的争辩中发展起来。
[1]社会派的理论背景较为复杂,社会文化派主要指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Leontiev的活动理论,还有话语分析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和Bakhtin的对话主义。
[2]对社会派影响最大的是Vygotsky理论,主要包括中介说和内化说。
Vygotsky的理论在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被统称为社会文化理论。
[3]社会文化理论有一些与认知派不同的概念,如:中介、调节、内化、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等。
[4]本文主要探究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一、中介说和内化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是最重要的概念,因为社会文化理论是以这一假说为基础的:人类活动(包括认知活动)通过语言、识字等所谓的符号化人工产品(更高层次的文化工具)和物质化人工产品搭起中介性的桥梁。
在社会文化理论里,人类把符号作为工具使用来调节心理活动以及控
制心理过称。
这种控制是不自觉的,这使人们能够关注某些事情、做出规划以及理性思考。
人类拥有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这一工具是人们能够与环境发生联系。
[5]调节是中介的一种形式,随着儿童学习语言,他们也学会了用语言调节自己的活动,通往自我控制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
[5]社会文化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内化,内化指人们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品转化为心理产品来调试(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3]这个过程使人们能够把个体与环境。
“内化概念是指从社会关系或更为具体说是社会相互作用逐渐向个人内心品质转化的过程,并使个人掌控自己的思维生物器官—大脑”。
[4]259儿童在教师系统指导下获得的科学概念,通过内化在问题解决及问题预测中发挥其中介作用。
而对知识的内化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社会情境是学习者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学习者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入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情境进行互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认知理论把任务看作是促进交际的工具,促使学习者在互动性任务中进行意义的协商,并调整L2 语言输出,不同的任务影响学习者L2 语言输出的不同方面,如: 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而社会文化理论认为:L2 学习者们根据自身的社会经历和目标共同构建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任务) 的意义[6],即是学习者们共同塑造任务,而非任务塑造学习者,因此应该对语言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整体过程加以关注。
L2 语言的发展不只是摄入信息与掌握知识(内部),还有社会活动的参与(外部),学习者参与的外部的、社会的互动活动是
内部认知机制发展的主要来源。
[7]
二、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Vygotsky (1978)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
[8]86“最近发展区”展望个体未来的发展,即个体在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预示着他将来独立做事的能力。
[9]“支架”这个概念是Bruner (1985)等在新Vygotsky学派提出的,被广泛应用到他人调节中的协作式交谈和Vygotsky“最近发展区”中新手与专家的互动活动中。
“支架”指任何成人与儿童或专家与儿童的协作行为。
[10]儿童和新手还不能独立运用某知识或技能,但可以通过谈话借助对方给予的“脚手架”的帮助获得期望的结果。
根据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语言输入,同时还要关注语言学习者,因为他们不仅要向学习者提供合适的语言材料,还要为他们创造有利于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语言环境。
意义是通过共同的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的。
教师不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帮助他们把在课堂环境下通过不同方式所获得的内容, 通过意义建构来转化成为真正的知识。
教师提供的这种帮助既包括知识层面的又包括学习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换言之,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最近发展区,支架在帮助学习者避免石化、促进其语言最近发展区的变化方面极为有效,是促进认知发展的一种高级训练形式。
支架理论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证实语言
学习者在复杂的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通过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互动来获得支持,这一概念与传统的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单向的指导不同。
支架的搭建是一个建立在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上的共同的合作过程。
三、结语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与文化无法分割,语言学习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转而成为个人脑力活动的材料。
[11]这一理论消除了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界限,把对语言学习者的关注从乔姆斯基理想的听说这世界和实验室转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真实的课堂环境),这无疑为外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社会文化理论对语言教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从社会互动理论的角度强调语言发展在个体间的社会互动中产生,认为语言习得只有在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才可以获得。
与其他互动观点不同的是,社会文化理论的观点不仅强调语言学习中互动的重要性,同时还赋予语言习得互动作用更加深刻的含义。
社会文化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强调在学习新语言时,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作为思考与认知发展的中介工具。
语言的获得可促进学习者认知的发展,语言作为中介物帮助学习者建构自己有关世界的知识,并随后对这一知识进行检验和反思。
语言可用于进行社会性的互动与活动,这种社会性的互动正是文化共享与传递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学习者进行认知和掌握语言的基础。
单纯的语言教学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
应该使学习者学会怎样学习,教育要能丰富学习者的经验。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 D. 2000.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pplied Linguistic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
[2]Swain, M., Deters, P. 2007. “New” Mainstream SLA Theory: Expanded and Enriched[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5.
[3]Lantolf, J. P. 2006.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L2: State of the Ar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8(1).
[4]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研究问题[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Gass,S., Selinker,L.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 Course (3rd Edition)[M].Newyork: Routledge.
[6]Ellis, R. 2000. Task-based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 [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4(3).
[7]Ellis, R.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Lantolf, J. P., Thorne,S.L. 2006.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B.VanPatten, J. William. 2007.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11]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