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背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在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正在崛起,商品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将商品视为生产和交换的中心,将金钱和物品看作社会关系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这种将商品当作神圣物品崇拜的现象被马克思称为“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实质上是对人类劳动的异化和对社会关系的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商品进行交换,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物品和金钱。
这种将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售的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表面化和物化,人们的真实需求和情感被商品逐渐替代。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旨在揭露这种表面化和物化的现象,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解商品拜物教,恢复人类与劳动的本源联系,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1.2 引子《引言》中的"引子"内容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商品拜物教作为对购买物品的过度崇拜的一种现象,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人们往往将物质财富视为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将金钱和物品当做幸福和满足的唯一途径。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导致了社会上一种浮躁、功利的氛围,使人们渐渐迷失了真正的人性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提出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通过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探讨商品形态与商品拜物教的关系,以及探讨商品拜物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马克思试图引导人们认清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找回真正的实现人类价值的途径,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2. 正文2.1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在于将商品看作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使人们对商品赋予超乎实际价值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实际上是对人类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掩盖和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被逐渐异化,使得人们将商品当作是价值的象征,而不是生产和交换的工具。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a*********)?二、什么是商品拜物教(拜物教)?三、拜物教的起源拜物教( magical religion)是基督教哲学思想。
这个词的原义是“信仰”、“崇拜”,指在宗教迷信和思想束缚下,把人变成了只会崇拜物质的自然精神,只知贪图享受的寄生虫。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金钱是万恶之源”,“货币是资本的灵魂”。
拜物教就是利用信徒对金钱的虔诚而无节制地向其顶礼膜拜的盲目崇拜以满足其贪欲,它和利己主义一样同属于人的异化现象。
四、商品拜物教的核心内容拜物教将人类行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描述成商品流通的过程。
它把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的需要看成是商品,这种理解反映出拜物教的功利性、消费性、唯物性和片面性。
拜物教使人们陷入对物的极度崇拜之中,因此它被称为“物教”。
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唯心史观时,也批判了拜物教。
他说,从宗教信仰蜕化出来的神圣感、崇高感、优越感等,都是这些偏见和错误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购买各种商品,其中有许多是不需要的甚至是没有用处的。
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又会去购买这些商品。
五、拜物教所反映的世界观拜物教认为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联系。
它认为人的欲望是满足的前提,没有需求就没有欲望,而人类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丰裕。
这种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当作绝对真理的世界观就是拜物教的世界观。
因为拜物教信奉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故它的哲学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实践性、非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特征。
六、“拜物教”概念所反映的世界观1.功利主义哲学:拜物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人的利益和物的利益。
2.市场交换论:它是拜物教的信仰基础。
3.不相信任何超自然力量:拜物教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都是可以分开的。
4.具有片面性:拜物教缺乏辩证法,也不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一、对商品拜物教的科学理解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谈到了商品拜物教的问题。
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具有一种支配商品生产者的神秘力量,不是商品生产者支配商品经济的运动,而是商品经济运动支配着商品生产者。
商品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在商品拜物时,人和他的劳动通通不见了踪影,人们忘记了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劳动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自身的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本身无论是从它通过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还是从作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角度来看,都没有神秘的地方。
人就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式。
例如把木头做成桌子,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过程,没有任何神秘了言,然而一旦桌子作为商品出现,就转换为了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商品问题。
“它不仅用脚站立在地上,而且在其他一切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
”马克思用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桌子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特点。
因此,商品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有一个从实质到形式的跳跃。
从木头的质量、外形等特性得不到它的神秘性,因此这种神秘性只能来自于其形式本身。
二、正确对待商品拜物教1、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阶段商品拜物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通过似乎独立于它们的客观法则统治人类,人类因此而成为生产机器,变为建构自身生活过程的消极旁观者。
这样以来,物化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之中,渗透到了人类主体性之中,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探析异化消费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

探析异化消费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一、商品拜物教思想概述拜物教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原始形式,和它相对的概念是拜神教,而商品拜物教则是在这个比较宗教学概念之上的一个延伸。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讲到“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他所批判的是一切异化人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
物质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促进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也使价值思想发生着变化,如果说宗教是人的神圣异化的根源,那么商品就是人非神圣异化的根源。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一种颇具嘲讽性意味的文学修辞,将商品被赋予特殊含义并具有“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神秘性质的这种现象概括为商品拜物教,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秘密。
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与西方社会历史传统紧密相关。
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占有全部劳动产品,并通过自由竞争将其交换出去,从而完成资本的快速积累与增值,而这种竞争必然表现为人与人的竞争、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竞争,一切竞争都是为了追求资本的增值,而不是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出发,人人都为资本服务,沦为了资本的工具,成为了生产商品的工具,被商品支配、奴役,人拜倒在商品的脚下,成为商品的奴仆。
另一方面,这种商品竞争,也会导致商品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所掩盖,商品的增值也被看作是商品自身的属性,商品也因此变得“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并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独立出来,商品拜物教由此而生。
同时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西方社会历史传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原始社会人们因为对某些自然力量的不理解而由此产生的图腾崇拜,到封建社会宗教信仰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一种传统、一种文化,都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宗教属性。
商品一方面正因为其有用性,能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商品所有者也可以通过宣示某些商品的所有权,彰显其权利与地位,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这些都为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导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将其当作一种神圣的存在而对其进行过度追求和崇拜的现象。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根源和影响。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品拜物教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品拜物教现象愈发明显。
人们对于名牌、奢侈品、高档消费品等的追求和崇拜愈发热衷,一些人甚至把消费当成了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迷恋和追求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分析1. 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断扩大,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实用主义逐渐演变为虚荣主义,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和享受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的竞争也加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崇拜和迷恋,竞争压力使人们更加追求外在的奢华和豪华。
2. 媒体和广告的影响随着媒体和广告的不断发展,对商品的宣传和推广也日益炽热,消费者在媒体和广告的大肆渲染下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进一步加剧。
广告中所呈现的奢华、美丽、时尚等元素,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和购买欲望,从而加深了对商品的拜物教情结。
3. 社会价值观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开始将物质财富作为成功和幸福的象征,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和追求。
这种价值观的变革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对商品进行拜物教式的追求和崇拜。
1. 消费过度商品拜物教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过度,消费行为也因此变得不可控制,导致了消费过度的问题。
人们为了追求名牌、奢侈品等而不顾一切,导致消费过度的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对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在市场经济中的超越物质属性,成为人们的信仰和追求的现象。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不仅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存在,也在公司和政府层面上反映出来。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拜物教进行深入探讨。
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商品拜物教也随之而来。
例如,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需求”,会不惜花费大量金钱买名牌、豪车等奢侈品,追求炫耀价值。
这些人将物品的价值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等挂钩,随着物品的升值,这些人的身价也会随之提高。
但这些追求奢华的人可能无法真正享受到生活所带来的真正的乐趣和幸福感。
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过度信仰。
人们常常将产品与某种信仰捆绑在一起,这种信念会引导人们作出对于特定品牌的偏爱。
这种信仰有可能是商品本身带有的精神内涵,也有可能是市场宣传营销带来的效果。
无论是哪种方式,它都为商品带来了长期的客户。
消费者的商品拜物教表现为强烈的忠诚度,他们会将同一品牌一直使用,不会轻易地转换。
公司层面在公司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企业对于形象的追求。
企业将自己的形象与产品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公司的品牌形象来强化客户对于其产品的信任和好感。
一些公司甚至会将自己的品牌形象作为营销活动的核心,希望能够通过强大的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的快速,企业应该在兴起的生态意识中加强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政府层面在政府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政府部门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率。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一直将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
但这种目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空气和水污染、能源资源短缺等。
政府应该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等因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通过合理的政策制订和执行,引导企业遵守环保法规,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商品拜物教

这种颠倒的关系在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那 里更加明显。
3
这节的结构
从正面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分工所决 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上揭示商 品的拜物教性质的根源以及它怎样在人们的头 脑中引起相应的神秘观念。
14
案例之一: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财经网》专稿/记者 朱弢】河北省委常委、 副省长杨崇勇9月17日承认,河北省政府和石 家庄市政府对“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皆负有责 任。其中,石家庄市政府对此事件负有重大责 任。他同时还披露,一些不法分子早在2005年 就开始向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案例之二:蒙牛“特仑苏”液态奶事件
15
蒙牛液态奶:日前,卫生部会同多个部门的专家 对添加了OMP的蒙牛特仑苏牛奶进行研讨后 认为,这一产品没有健康危害,但OMP不是现 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 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并擅自夸 大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国家六部门,组织专 家认定饮用特仑苏OMP牛奶无健康危害!”昨日, 一些报纸、网站上纷纷挂出类似的蒙牛OMP牛 奶广告。专家指出,该广告直接打出“卫生部、 质检总局”,明显属于以国家机关名义做广告, 涉嫌违反《广告法》。
9
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 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 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因此, 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 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 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 消失了。
10
最后,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 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 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 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摘要: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并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
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商品拜物教现象。
必须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努力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拜物教现象。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市场经济,马克思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1。
即商品充满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受劳动者支配,反而劳动产品支配着劳动者,主体和客体颠倒。
马克思将此与宗教相比,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富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2。
在商品世界中,人崇拜人手的产物——商品,认为商品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商品从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了,于是就出现了商品拜物教。
此外,一旦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谜一样的性质就产生了: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表现为物的天然属性;于是,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人与人的关系,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人手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基本含义。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8二、商品拜物教的来源马克思认为,商品的神秘性质即商品拜物教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从使用价值来说,不论是从它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角度,还是它是劳动产品的角度,都不过是人们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的结果,没什么神秘的地方;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在量上,以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量,劳动的量可以十分明显地同劳动的质区别开来,因而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社会学做为学科
经济学研究消费:
消费做为贡献--拉动经济发展
社会学研究消费:
消费做为问题—批判话语
消费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领域 视角 结构的视角
集体消费
社会保障与福利; 社会排斥与社会容纳; 消费断裂; 社会公民资格 价值与意识形态; 集体认同;
私人消费
社会分层(阶级、性别 、代)与消费; 贫困与不平等;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生活方式 时尚与流行; 象征主义; 消费者亚文化; 广告、传媒与文化 消费禁忌 消费主义 消费者行为:消费选择 ,消费攀比,生活风格 ,消费认同;品牌认同
二、资本操纵论
法兰克福学派
资本主义的统治方式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向 了对消费过程的控制。通过这种控制,资产阶 级向消费者灌输虚伪意识并操纵他们的行为, 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
霍加—文化赝品
一种健康的、淳朴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被堕落 的、时髦的消费主义文化所取代,为此,他将 美国的电视、流行音乐等称之为“文化赝品” 。
法兰克福学派
葛兰西 桑德斯 道格拉斯 坎贝尔 布希亚(波德里亚) 瑞哲尔(里茨尔) 沃德 斯戈 克罗斯 威廉斯
文化产业;消费作为资本的操纵;消费异化,虚假 需要
文化主导权 集体消费与个人福利 消费作为传播与沟通 浪漫伦理与消费主义精神 消费社会理论;物体系理论 消费工具的革命 消费与身份认同 过度工作论与过度消费论 金钱与时间的关系变迁 梦幻世界
总结:消费社会的研究范式?
从“社会分析”到“符号解读”。
“社会分析”范式:将消费社会视为现代性的后果,视为资本主 义社会劳动领域中的异化向消费领域的渗透。 “符号解读”范式:热衷于符号学方法,将消费社会视为与现代 社会截然决裂的后现代社会,强调人们的行动越来越为各种消费 “符码”、“影像”、“诱惑”等所控制,社会走向崩溃和解体 ,工业意识形态彻底失落,无深度文化无孔不入。消费主义引起 “主体死亡”和“社会的终结”,走向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一、社会分层论
地位竞赛论 社会模仿论 社会区分论
1、地位竞赛论
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
暴发户式的消费模式—他们的财富都是新近获 得的,为了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博取荣誉,他们 竭力模仿欧洲的贵族,从事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
斯戈
2、社会模仿论
齐美尔:
中产阶级的不确定感与时尚 消费的去主观化, 生活风格的变迁, 时尚与控制
3、社会区分论
布迪厄: 趣味的合法性问题
下层社会总是模仿上流社会的消费模式的理论,将现代消费看作 是差别和差异策略的游戏。如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消费的身份建构
消费既是身份建构的手段,也是文化场域内的符号斗争。
波德里亚: 社会区分的逻辑——符号的系统操纵
借助符号理论考察消费社会的基本问题:通过符号消费操纵资本 主义的意识形态。 强调现代文化的活跃性及其对于经济和社会整个结构的积极性渗 透。
德塞都:
“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符号领域中的操纵与反操纵斗争是当代社会斗争的主要方式。 例如,
从电视到报纸,从广告到各类商业形象,现代社会充斥着像癌症一样 疯长的视觉符号形象,所有东西的价值都取决于显示或被显示的能力 ,谈话也被转化成为视觉过程。
当代西方消费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
社会分层论 资本操纵论 浪漫伦理论 文化全球化论
异化从生产领域走向消费领域。
“物化”是资本主义的普遍现象。所有关系、所 有价值和所有劳动都是由商品形式所决定。 人们对物的追求窒息了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人的异 化”
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向消费者灌输消费主义思想,并操纵他 们的行为,促成一种虚伪意识所控制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所谓的劳动过程中的异化已经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 异化—人的异化,
集体消费
私人消费
时尚;性别与消费 食欲的变迁,外出餐饮 旅游作为凝视 休闲价值的衰落 意识形态的控制 文化工业 住宅与社会认同 美容;化妆;整容 汽车与意识形态 浪漫伦理与创新消费 虚拟社区与消费行为 广告作为社会沟通 社会发展与变迁 贫困研究 酗酒与自我的放弃 吸烟与群体认同 吸毒与解脱 冲动性购物 消费者增权 消费游击队
玫瑰花成为一个符号,具有特别的意指作用:一束玫瑰花就是“能指 ”,激情就是“所指”。 芭比娃娃,是小女孩的爱物,也是欧美最为流行的一种儿童商品。从 符号学的角度看,芭比娃娃是白种女人和阴柔品性的完美符号象征, 而其隐含的所指却是关于美国(小姐)梦和其他种族和性别神话等构 成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理论
资本主义不再将社会成员定位为生产者,而是定位为消费 者。
资本主义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从而颠倒了人与商品的关 系,人成为商品或消费的附属物。 日常消费领域中诸如广告、时装、电视剧、畅销书、流行 歌曲、儿童漫画乃至休闲方式等都对意识形态具有建构作 用。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理论:统治阶级除了依赖暴力来维持社会的政治 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依赖意识形态来使被统治者在心理 —观念上顺从和满足于现状。 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合法性”基 础, 方式是:采取“弥漫式的”、“毛细血管式的”长期渗透 和潜移默化。
三、浪漫伦理论
坎贝尔 《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
追溯了文学、绘画、音乐和大众文化中的浪漫 主义运动与现代消费之间的关联。
旅游体现出最典型的浪漫伦理
四、文化全球化论
凯斐兹 贝尔克 詹姆斯 斯克莱尔
社会
文化
消费行为
市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
社会
国家
文化
消费行为
市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
分层与生活方式;新教伦理
失范与消费主义;消费离轨 消费的去主观化,生活风格的变迁,时尚与控制 奢侈的历史功用;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 消费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符号化特征 日常生活作为文化抵制 社会分层与消费符号 消费与社会认同 模仿律 消费行为与参照群体 示范效应与消费攀比
符号 学理 论
巴特 德塞图
凡勃伦-布迪厄 塔德 墨顿 杜森贝里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
马克思将社会成员定位为生产者, 随着商品生产的增长,劳动力分工的精细化,作为主体的劳动者愈来愈 被一种异已的客体世界所奴役。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生产与消费的链 条发生了断裂。工人不再生产自己需要的物品,而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 劳动换取工资,然后到市场上购买消费品。 劳动本来是为了满足工人自身的需要,现在变成了一种商品。人与物质 世界的创造关系变成了某种在市场上供出售的东西,这就是劳动异化。
消费需要的社会建构;消费作为操纵
消费作为文化主导权的产物 集体消费与城市生活成本 消费作为传播活动 创新产品消费;时尚 消费作为符号操纵活动;商品的符号价值 消费工具论 消费的身份价值 竞争性消费;休闲的价值 物质主义的形成 消费作为乌托邦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关于消费的本质: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是生产 的目的。 曼德尔(1983:455)指出,由于时代的原因,马克思不可能 直接讨论消费社会问题,但他实际上已经预见到消费社会的产 生以及人们不能逃脱对商品的偶像崇拜的命运,比如一个人为 了买一件名牌包包和衣服,省吃俭用(两栖消费) 商品拜物教:在宗教世界中,人脑所幻想出来的东西(上帝、 神、鬼),本身是不存在的,但却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力量。 商品的神秘性也与此类似,商品是“人手的产物”,本来应该 为人所支配,现在却反过来支配人。人的异化:随着资本主义 劳动异化,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广告充 当着消费者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皮条客,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 窥伺他的每一个弱点。
消费问题
吸毒,香烟,酗酒;购 物狂; 消费者运动
文化的视角
自我放弃(放纵); 符号标签; 象征性反叛
行为的视角
福利依赖
冲动性消费 嗜隐性消费 依赖行为
社会变迁的视角
政策与运用的视角
集体消费模式的变迁, 消费模式的去集体化
普遍社会公民权与社会 整合问题;社会现代化
消费行为模式与消费文 化的变迁
市场营销; 可持续消费; 环境、健康和社会问题
消费问题
西方消费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
历史与当代遗产
古典与现代
流派与人物 古 典 学 派 马克思 商品拜物教
范式
遗产 消费的“物化”(卢卡奇),意识形态(阿尔都塞 ),文化霸权(葛兰西) (莫少群,2006)
韦伯
涂而干 齐美尔 桑巴特
地位群体与生活方式
失范与自杀 现代化与文化的客观化 奢侈与资本主义; 消费淹没阶级意识(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 符号“意指作用”的意识形态效果分析 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消费作为阶层区分的符号: 炫耀性消费;趣味作为区分 模仿论 参照群体 示范效应
在这种劳动异化的世界中: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
劳动力的商品化—劳动力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被买卖—是彻底的非人性 的,它扭曲了所有的社会意识,包括工人阶级的意识,从而造成了社会 全面异化。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 论有着内在的关联。
认为商品结构中的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或者“现金交易 关系”,强调物化导致意识形态的操纵能力的增 长。
消费问题的形成与演变 规律
消费控制与社会秩序; 消费者增权; 消费者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