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描绘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2. 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青山不老》。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学习生字词,并记录下来。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针对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青山不老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的情感表达。
(3)学会通过观察、描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插图、生字词图片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课文文本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山不老”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五、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青山不老”的作文。
3.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景观的理解和描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含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 教学地图:准备相关地区的地图,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观特点,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验。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
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又将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1、土炕肆虐盘踞淤泥2、治理参天的杨柳归宿3、风吹沙起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如臂如股绿风荡漾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
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
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主要内容过渡:是啊,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16.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归宿、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从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中,感受到青山何以不老。
三、教学难点:学生明白建立美好的家园需要行动起来的道理。
四、课时划分:1课时五、教学准备:1、我们可以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来保护地球?2、了解“绿化沟”、“防风林带”、“林网”具体指的是什么?3、阅读课前引语,找到学习任务,并完成预习。
六、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
既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又那样渺小,极易破碎。
那么,我们可以为她做些什么呢?2、孩子们的想法都不错,但它只是想法。
有一位名叫马永顺的老人,却用自己的行动建起了一片了不起的绿洲,保护了我国晋西北的生态环境。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青山不老》,去看看马永顺和他的老朋友们一起建造了怎样的一个奇迹。
3、齐读课题。
(二)、感受奇迹1、快速读文,完成任务。
(1)、请在文章中找出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你还可以通过什么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奇迹很了不起?(感受老人15年时间的绿化成果)(2)、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这个奇迹把晋西北染成了什么颜色?(绿)2、学生汇报交流。
(三)、情感体悟1、15年后的晋西北郁郁葱葱,15年前眼前这座青山是何样?(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2、在恶劣的环境中,一个手端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创造出了这块绿洲令人感动的奇迹。
3、过渡:眼前的绿洲真的那么重要吗?(明白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4、小组合作学习:(1)、在文中找找老人令你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2)、概括出老人做了一件什么事?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老人的什么精神?5、学生汇报。
(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决心、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6、过渡:老人植树造林的信念是很坚决的。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虐、踞、淤”等8个生字,会写“炕、亩、营”等14个生字,理解“肆虐、盘踞、风雨同舟”等词语的含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的语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圈点批注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描写环境和人物事迹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感受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绿洲的艰辛过程,体会老人的精神品质。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描写环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领悟老人精神的不朽。
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内化为实际行动,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晋西北环境资料、生字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 5分钟)1. 展示一幅美丽青山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的青山绿水,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描述画面的美好。
2. 然后展示一张晋西北风沙肆虐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引出课题《青山不老》,询问学生对课题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12分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虐”“踞”等字的读音。
2. 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如“虐”(下面是“虍”,注意笔顺)、“奠”(上面是“酋”,不要写错)等。
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解释,如“肆虐”(可结合狂风的画面理解)、“盘踞”(可想象怪兽占据地盘的情景)。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青山写了哪些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可提示学生从老人与青山的关系、老人在青山上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概括,如:老人在环境恶劣的晋西北,通过多年努力创造了绿洲,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课前学生预习: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一一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第16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参.天(cān shēn)险恶.(wù è)盘踞.(jū jù)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风雨..同舟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二、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这段话主要写了(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他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3.通读课文,感悟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
读一读。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
板书“了不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