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非实验设计2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1.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不同分析单位以及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的学科。
2.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传统和权威三种。
3.系统性、重复性、证伪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研究的四种典型特征。
4.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5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
5.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多视角、公开性、可争辩性以及科学研究无禁区四个方面。
6.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保障退出自由与保密。
第二章选题与抽样1.心理学研究课题可以有多种来源。
主要的来源是:(1)对日常生活的观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研究文献的提示;(5)技术发展的推动等;也可以是这些来源的某种结合。
2.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2)问题是清楚的;(3)问题是有意义的;(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
心理学文献就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
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
检索工具法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
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样本的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为了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人类行为、环境或其他可见的因素来获得数据。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1. 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
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得数据。
自然观察的优点是能够捕捉到真实生活中的行为,缺点是可能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2. 实验室观察实验室观察是指在受控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
研究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控制实验室中的条件,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实验室观察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干扰变量,缺点是可能受到实验室环境对被试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验法的目的是找出因果关系。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对照组不接受处理。
通过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 随机分配为了控制干扰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需要进行随机分配。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起始条件上的一致性。
3. 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设计。
在双盲实验中,既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又有知情者和不知情者。
知情者不向被试透露实验假设和条件,以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
三、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题,并将其分发给一定数量的被试,来了解被试的意见、想法或经验。
1. 问卷设计问卷设计是问卷调查的关键。
问卷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表达方式,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问题。
同时,问卷设计还需要考虑调查对象的特点,以便获取准确的数据。
2. 样本选择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样本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非实验研究设计

以上面新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研 究为例,来分析除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外,还有哪些可 能的因素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实验组不是随机选取,可能存在选择偏差 选择偏差,因此 首先 选择偏差 很难确定实验组的学生是否与其他同年级的学生在新方法教 学前处于同等的水平。 其次,由于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有更高的学习兴 其次 趣,从而具有更好的学习成绩。 第三,在没有控制组的情况下,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 第三 生也会发生很多内部变化,也可能影响学习成绩。
固定组比较设计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某些应用研究中,由 于随机选择被试及其它条件所限,可以采用这种设计。
例: 利用某中学的两个初二班,对比研究教师利用和不利用学习 反馈原理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 在小学高年级的两班中,将给予快速阅读训练班的学生与接 受传统阅读教法班的学生的阅读效果相比较。
一、单组后测设计(the one-group posttest design): 单组后测设计 : 单组后测设计,在实验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 只有一个实验组,没有控 只有一个实验组 只实验一种实验处理,并且在实验处理之前不进 制组,只实验一种实验处理 只实验一种实验处理 不进 行前测,然后通过后测 后测得到该组的后测成绩,以推测处 行前测 后测 理效果。 模式: X O
首先,可以对历史 历史因素有所控制。如果出现与实验处理同 首先 历史 时发生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则对两组后测成绩的影响程 度在理论上是一致的。
其次,由于这种设计没有前测,所以还可以控制测验 测验效应。 其次 测验
第三,对于被试的成熟 成熟因素,由于使用了对照组,也得到一 第三 成熟 定程度的控制。
其次,在O1与O2之间,成熟 成熟因素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系统 其次 成熟 的变化。 第三,由于在这种设计中增加了前测,被试很可能对后测内容 第三 或形式产生敏感,从而影响处理效果,许多研究都说明了测验 测验 效应对内部效度的影响。Anastasi曾经论证了在成就和智力测 验中,即使在没有引入自变量的情况下,在进行了第一次测验 之后,再接受第二次测验,成绩更好些。 第四,统计回归 第四 统计回归也是一个未得到控制的内在无效源,在没 统计回归 有控制组的情况下,仅对一组进行前测后测,可能由于测 量误差引起回归效应。
心理学研究方法整理!

1、准实验设计:由库克和坎贝尔提出。
伴随现场实验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特点:介于真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之间。
从研究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出发,准实验设计差于真实验,但比非实验设计控制严格,一般准实验设计不容易随机挑选、分配被试,可能产生额外变量与自变量的混淆。
另外,其外部效度不一定好。
→类型:①单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②多组设计: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不相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2、实验研究:定义:是在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的条件下研究心理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感兴趣。
特点:系统操纵或改变一个变量,观察这种操纵或改变对另一变量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3、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
(不同于宗教的先决论)4、被试变量:又称被试特性,一般作为自变量处理。
一是被试固有的。
(如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等)二是暂时的。
(如遭遇灾害否、吸毒否)三是被试行为分类。
(如喜欢早上锻炼还是喜欢晚上锻炼)5、检查点:自变量的不同取值。
6、额外变量: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但是又不是研究者能够控制的变量。
7、混淆变量:无关变量的一种,该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系统性关联,并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
这个影响的结果叫虚假效应。
(PS.无关变量: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8、因果关系研究:一个变量为操作变量,另一个为随自变量变化的因变量,可以揭示因果关系。
9、相关研究:两个变量都没有任何操作,只是调查、测量、观察的结果。
如两个变量均为被试变量。
(eg.与父母共处的时间与儿童的抑郁水平)注:相关研究对个体差异感兴趣,而因果研究关心某类人的普遍心理规律;相关研究只研究机体间的方差,因果研究关心处理间的方差。
10、交互作用:反映的是两个或多个因素的联合效应。
或者说是因素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当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受另一个因素的影响时,我们就认为存在二重交互作用。
非实验设计

其次,由于这种设计没有前测,所以还可以控制测验效应。
第三,对于被试的成熟因素,由于使用了对照组,也得到一 定程度的控制。
总之,在非实验设计的各种型式中,固定组比较设计是一种 较好的设计,它对无效因素的控制有所改进,对于研究结果 的统计分析和推论,把握性也相对地大一些。
固定组比较设计的局限性:
1、由于不能在随机化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导致实验前的 实验组和对照组可能不是等组,并且没有施行前测,没有获得 两组是否在实质上是否为基本等组的某些信息,所以,对选择 变量缺乏控制。 2、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都会 影响到该种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
相关研究与准则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相关研究设计主 要在于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及 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而准则组设计则强调存在一定关系 的两个变量之间,表现出什么样的不同状态。
例:
为研究离婚家庭儿童对态度的影响,用准则组设计探讨了离婚 家庭的大学生和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对世界、他人、自我价值以 及人际关系的态度。
第四,统计回归也是一个未得到控制的内在无效源,在没 有控制组的情况下,仅对一组进行前测后测,可能由于测 量误差引起回归效应。
由于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在内部效度方面存在这些问题, 因而很难作出确切的因果关系的结论。
三、固定组比较设计(the static-group comparison design):
An example:
Assume that an investigator is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sex and creativity in children. He measures the creativity of a sample of boys and girls and tes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s of the two sexes. The mean of boy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ean of girls. He concludes that boys are more creative than girls. This may or may not be a valid conclusion. With only this evidence, however, the conclusion is doubtful. Since many other variables are correlated with sex, it might have been one or more of these variables that produ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reativity scores of the two sexes.
研究方法论量化研究方法(二)非实验设计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 论。
提出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 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讨论与展望
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04
非实验设计在量化研究中的应用
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描述性研究
通过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了解市场现状和 趋势,为企业的市场策略提供依据。
适用范围
非实验设计适用于描述性和探索性研究,而实验设计更适用于需要验证 因果关系的深入研究。
02
非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
观察法
总结词
观察法是一种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态度和表现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详细描述
观察法适用于研究那些不容易控制或改变的条件和环境,例如市场调查、消费者行为研究等。它可以 通过现场观察、参与观察、间接观察等方式进行,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也可能存在主观性 和偏见。
挑战
非实验设计的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难以推广到其他情境或群 体。
挑战
非实验设计的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实际 应用的困难,因为其并非基于实验干 预得出。
解决方案
对研究结论进行谨慎的归纳和演绎,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应用,对结论进 行适当的修正和完善,以提高结论的 普适性和应用价值。
解决方案
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研 究结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实际应用 的可行性和效果,以提高研究结论的 实际应用价值。
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等,以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尽量明确因果关系的方向。
挑战
非实验设计的数据分析可能存在对结果的解释难度,因为数据环境并 非完全可控。
心理学研究方法贝思莫林课程

心理学研究方法贝思莫林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贝思莫林课程1. 引言在心理学领域,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贝思莫林课程(Beth Morling)提供了一门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方法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在本文中,我将评估这门课程,并探讨其中涉及的主题。
2. 贝思莫林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贝思莫林课程以深入而广泛的方式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课程的安排来看,它从基本的科学方法论开始,讲解了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假设以及观察与测量等基本概念。
课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设计、随机分组、控制变量和双盲实验等高级研究方法。
贝思莫林课程还介绍了问卷调查、访谈技巧、内容分析等非实验性研究方法,以及跨文化研究和伦理问题等扩展主题。
3. 主题一: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贝思莫林课程的第一个主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课程明确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可复制性和可验证性。
通过示例和案例分析,学生们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价值,以及如何避免个人偏见和主观性。
4. 主题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贝思莫林课程对实验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课程讲解了如何选择研究问题、构建假设、操作变量以及如何控制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设计一个严谨的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5. 主题三:非实验性研究方法除了实验设计,贝思莫林课程还介绍了心理学中常用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这包括观察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讲解和实践,学生们了解了如何使用非实验性研究方法来回答心理学问题,并且掌握了相关的分析技巧。
6. 主题四:跨文化研究贝思莫林课程还强调了心理学研究在跨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课程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呼吁学生们要意识到文化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案例,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心理学研究的普适性和局限性。
7.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和评估贝思莫林课程的过程中,我对心理学研究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心理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言语和表情等,来了解其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观察法可以是自然观察,即观察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真实的行为;也可以是人工观察,研究者创造一种特定的环境,观察参与者在该环境下的行为。
观察法的优点是反映现实环境中的行为,结果具有较高的外部有效性;缺点是无法获得被观察者的内部感受和思维过程,结果的内部有效性较低。
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实验法通过对人们的操作性变量进行系统地操纵,来观察其对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的结果,确定操作性变量对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其他变量,更精确地推断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环境无法完全模拟现实环境,结果的外部有效性较低。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向被试者发放调查问卷,让其填写相关问题并提供反馈,来获取大量信息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可以通过封闭式问题获取定量数据,也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获取定性数据。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可以涵盖大样本量和广泛的研究对象;缺点是受到被试者自觉性和主观性的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一定风险。
临床访谈法是一种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被试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以了解其个人经历、情感和意愿的方法。
临床访谈法常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用于诊断和治疗心理问题。
临床访谈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取被试者的主观经验和内心感受;缺点是受到访谈师的主观解释和判断的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有一定挑战。
个案研究法是通过深入地研究一个案例,来揭示特定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过程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通常结合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如观察、访谈、问卷等,来获取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可以研究特定个体的个别特征和经历;缺点是结果的普遍性和可推广性较低。
综上所述,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骤
单被试研究的两个设计
A-B-A设计
多重实验设计
A-B-A设计特点
A-B-A设计
A表示无处理结果,B有处理结果。 A和B交替出现 如果行为随着处理的引入与撤出而发生系统的变化,那
么研究者得出结论说处理导致了行为的改变。 如果撤去处理之后,行为不能返回到基线水平,那么不
能得出实验处理导致行为改变的结论。
观察情境
家里 教室 公共场所
谢谢大家!
需要建立多个基线
类型
跨个体多重基线设计 跨行为多重基线设计 跨情境多重基线设计
跨个体多重基线设计
例子:行为训练是否能改善运动员的技能
跨行为多重基线设计
例子:口头表扬对孤独症儿童的不恰当行为的 干预。
所观察的行为
厌恶行为 同情行为 感激行为
跨情境多重基线设计
例子:口头表扬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
A-B-A设计的局限性
A-B-A设计要求B的处理效果不要持久,如果B的 处理效果持久,就不能用这样设计。
伦理问题:如果实验处理能够改善行为,那么 撤除实验处理就会使得行为恢复到基线水平 (自闭行为、攻击行为等)。
多重基线设计
特点
使用基线阶段和实验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但不像A-B-A 设计那样需要撤除实验处理。
非实验设计——个案研究设计
苏园林
内容
单被试设计(掌握步骤,两种类型)
A-B-A设计(熟悉) 多重基线设计(熟悉)
例子: 对一位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儿童的研究。
单被试研究的主要特点
1、一个被试,只操纵一个自变量。 2、首先记录的是基线行为观察,用以描述在没
有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被试的行为模式。 3、基线行为与干预后行为之用 单被试研究的如何进行?
1、明确哭行为,是否掉眼泪?是否出声音?是 否在地上打滚?
2、观察每天、还是每小时、还是每周?记录的 是次数还是持续时间?
3、待基线行为波动不大时,施加实验干预。需 要定义语言激励,用什么样的鼓励语言。并开 始干预,同样记录哭行为。比较干预前后行为 的变化。
过肉眼观察行为来比较。
单被试研究步骤
第一步:基线阶段,记录被试在实验处理前的 行为。记录目标行为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
如一小时,一分钟、一天、一周
第二步:待基线相对稳定了(几乎不再波动 时),引入实验处理,并记录行为。
第三步:比较处理后所观察的行为与基线阶段 的行为,评价处理效果。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