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说课稿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人生之旅的第7课。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口语化特征明显,这篇演讲词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苏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200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它融个人经验、社会实际于其中,实话实说,针对性强,与听众实现心灵上的沟通,语言朴实无华,道理中肯实在。
学习这篇文章要抓住演讲词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的演讲内容和良苦用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走好人生之路。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的要求,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演讲的要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理解体会作者的演讲内容及其良苦用心。
探究与活动,联系社会,结合课文内容,自由的阐述体会、认识和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本文的内容虽然比较平实易懂,但是好多句子却蕴涵哲理,只有理解好这些句子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11.《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PPT

1983年生,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 1991年,他8岁,跳级到重点中学; 1996年,他13岁,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 2000年,他17岁,考取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士、 博士连读; 但是,2003年,他20岁时被学校取消硕、博士连读, 被迫回家!
生活中的他
1、大学时到老师家里去玩,也不管人家是否已休息,就“砰、砰”地 敲门。门开了,他一句话不说就朝老师的电脑房奔去。
2、大学时去拜访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见到别人在看报纸,他二话不 说,从人家手里拿过报纸就自顾自地看起来。
3、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些老师说:天冷了,他不知道自己去 加衣服,有时下雪天也穿着单衣、拖鞋到处跑
4、21岁面对记者时,他的手不停地搓着裤腿,间或拿起桌上的西 瓜放进嘴里,然后把瓜汁抹在身上。 说话加起来不会超过100个 字——“谢谢哥哥、谢谢叔叔”,“是的吧”,“我不知道”…… 眼神极少与人正面接触。
纵观社会二:
广东东莞承洧(wěi )电子厂副总经理:尹友江 2000年6月毕业于重庆市松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
专业,现任广东东莞承洧电子厂副总经理。1998年6月, 尹友江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还未满16岁的他,就和 姐姐一起外出打工,后经人介绍到我校学习。从我校毕业 以后先后做过搬运工,维修工,技术员等工作,但他踏实 肯干,好学钻研的精神实现了他的创业梦想,成为了一名 拥有员工上千名的总经理。
纵观社会三:
连环杀童血案 3月23日,福建南平的郑民生杀死8名小学生; 4月12日,广西合浦一男子砍死8岁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陈康炳砍伤16名师生 ; 4月29日,江苏泰兴徐玉元在幼儿园内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王永来闯入村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原文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在北京大学法学院200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苏力老师们,同学们:①你们好!在这次欢庆你们毕业,欢送一些同学离开校园的场合,我说两句话,作为你们大学生活的结语。
②第一句更多是说给马上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的,一句大实话: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③在校园里,个人努力也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
老师不要求你们的物质回报,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人格上没有大毛病,基本上就会获得老师的欢心,就会获得以分数表现的奖励。
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基本是一个“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评价体系基本由老师来定,以一种中央集权的方式,奖励的是你的智力。
社会则很不同。
④社会更多是一个世俗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平民政治”;评价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优越(尽管你的聪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帮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这个标准不再由中心——老师——确定,而是分散——由众多消费者——确定的。
因此,尽管定价178元,不到10天,3000册英文版《哈利波特与凤凰令》在北京新华书店已经脱销,而许多学者的著作一辈子也卖不了这么多,甚至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因此,才有了“傻子瓜子”年广九,才有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才有了IT产业中的退学生现象(大家还记得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森2000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吗?)。
这种“脑体倒挂”,不完美,但也恰恰表明了市场的标准,人类的局限——你甭指望通过教育或其他,把消费者都变成钱锺书或纳什。
因此,我们的同学千万不要把自己16年来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否则你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地,甚至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⑤尽管社会和市场的手是看不见的,但它讲的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不讲期货,讲也都是将之转为现货。
你可以批评它短视,但它通常还是不会,而且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的残酷性和个人成长的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不会等待个人成长和成熟。
1.2 教学内容:介绍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联系。
强调个人责任感和自我驱动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社会的残酷性和个人成长的责任。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社会的认识和个人的成长经历。
第二章:社会的残酷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竞争性和挑战性。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适应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社会中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讨论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积极态度和应对挑战。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竞争和挑战。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适应能力。
第三章:个人成长的责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个人成长的责任在于自己。
培养学生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个人成长的责任和自我驱动的重要性。
分享成功个人成长的经验和方法。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个人成长的理解和经验。
讲座式教学,讲解个人成长的责任和自我驱动的重要性。
第四章: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培养学生制定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分析制定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的理解。
实践练习,培养学生制定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培养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的成长和成熟负责。
5.2 教学内容: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挑战。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能力。
第六章:社会发展的速度与个人成长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速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1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电子教案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1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与成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联系实际,理解并阐释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性地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职场观。
【教学重点】1.通过对重要句子的阐释,理解作者的观点。
2.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职场和职业正确的认识。
【教学方法】启发法、归纳法、讲练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布置预习(记录疑问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作为准职场人,你设计过自己的职场之路吗,那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相信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职场之路都有过一定的设想,有些同学甚至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学校投入职场为自己心中的未来打拼一番。
但是,还请大家不要太过着急,且让我们看看,北大的苏力教授对他即将进入社会走进职场的学生们是怎么说的吧。
二、检查预习,解决重点字词(一)《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1【教学目标】1、体味演讲的语言特色。
2、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位叫严永明的人:(幻灯显示)他1983年生,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1991年10月,他8岁,跳级到重点中学;1996年9月,他13岁,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4月,他17岁,考取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连读;但是,2003年,他20岁时被学校取消硕、博士连读,被迫回家!他为什么被取消硕士、博士连读?我们来看看他生活中的一些片段:1、大学时到老师家里去玩,也不管人家是否已休息,就“砰、砰”地敲门。
门开了,他一句话不说就朝老师的电脑房奔去。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学设计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主要内容围绕社会对个人成长和成熟的要求展开。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期待和要求,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关键词汇和短语的掌握,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可能对于抽象思维和较长篇幅的文章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你认为社会对个人成长和成熟有什么要求?”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例子: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邀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以提醒学生关注社会对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要求。
2. 预习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让学生预测一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例子: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的标题和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猜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猜测。
3.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细节信息。
可以使用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社会对个人成长的要求?”“你认为社会对个人成熟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等。
例子:教师可以选择一段课文,读给学生听,并提问学生相关问题。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9.《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学生们多年的所学都是为了最后走上职场,回报社会。
站在职场起点,学生要从各方面为职场生涯做好准备:作为在校学生,要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作为准职场中人,学生要对职业和职场有充分认识。
社会和校园很不一样:校园类似贤人政治,老师以分数奖励你的才华和付出,而社会相对短视,它没有义务也不给时间等待你熟。
社会讲求的是利益交换,素质、能力都要转换成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才能得到认可。
校园生活激励学子的理想,现实社会则需要安分守,不盲从世俗的判断,坚守自我的成功与幸福。
【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对社会客观、公正的评价,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两方面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把提演讲词的写作特色。
三、联系社会实际,结合课文内容,自由地阐述体会、认识和启示。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难点在于在学习、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还需指导学生进行辨析和思考,体会一位师长的良苦用心。
老师在校园营造了一个“精英政治”的理想氛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师们不干脆将校园营造成一个“小社会”呢?校园的“精英政治”对于同学的成长、培养有什么作用?正是由于校园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所以,才有了这篇非常实际的演讲词。
作为一个老师,演讲者没有评判社会的行事法则是否正确,而是从将来学生的发展着想,力求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们接受它,适应它,不论社会的对错,不用去想改变环境。
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老师认可社会的现实、功利,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理解这份致辞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文章品析法【教学过程】导入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知识铺垫】作者简介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10课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版)教案资料

第10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版)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答案【预习案】一、基础梳理(字、词):1.单音易误读字迥(jiǒng )然不同闪烁( shuò ) 深闺( guī )膨( péng )胀蜕( tuì )变2.多音易误读字①识认识( shí ) 博闻强识( zhì )②差差( chā )别出差( chāi ) 参差( cī )二、整体感受文本: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
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对即将离校的学生提出了两点忠告:一是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二是要“安分守己”。
指出眼高手低,不切实际,是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很容易犯的错误。
2.主体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3—8段):提出第一句忠告:“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第二部分(第9—13段):提出第二句忠告:“要安分守己。
”三、我的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界定自己的成功?【探究案】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探究一:成语“安分守己”的原意是什么?作者赋予它什么新含义?成语“安分守己”的原意是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作者要求学生“安分守已”,其用意是说在将来的事业中如果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时,要坦然面对平凡;如果取得的成就得不到世人的肯定时,要正确地看待。
既不要被世俗的错误观念所左右,也不要经不起诱惑而改变自己正确的信念。
他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看待事业上的困难和挫折,人生旅途上的误解、失意等。
探究二:成语“楚材晋用”出自何处?如何解释?作者将“楚材晋用”改为“楚材晋不用”意在说明什么道理?“楚材晋用”出自《左传》“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可解释为:楚国的人才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被晋国使用。
比喻本国的人才被别国使用。
作者将“楚材晋用”改为“楚材晋不用”意在说明如果学生将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就不会被社会所接受并使用,从而达到作者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xx
学习提示
这是一篇讲话,作者时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这是他在法学院2003届本科生毕业礼上的讲话。
这篇讲话的对象虽然是大学毕业生,但对我们同样有看深刻的启示。
从学校向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充满幻想到走向现实的过程。
作者送给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校园里,老师们以分数奖你的成功,并且不要求物质回报,而社会更多是一个市场,不能把自己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
第二句话是“要安分守己”,作者告诫大家要恪守自已对于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从容坦然面对平凡,勤勤恳恳地为社会和大众服务。
这篇讲话面对现实问题,抓住学生的心理共性、就业特点以及成才、成功的可能性来讲,很有针对性。
在说理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举出大家熟悉或了解的事例,很有说服力。
课文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
在这个欢庆你们毕业,欢送一些同学离开校园的场合,我说两句话,作为你们大学生活的结语。
第一句更多是说给马上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的,一句大实话:
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在校园里,个人努力也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
老师不要求你们的物质回报,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人格上没有大毛病,基本上就会获得老师的欢心,就会获得以分数表现的奖励。
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基本是一个“贤人政
治”或“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评价体系基本由老师来定,以一种中央集权的方式,奖励的是你的智力。
社会则很不同。
社会更多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平民政治”。
评价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优越与否(尽管你的聪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帮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这个标准不再由中心——老师确定,而是分散——由众多消费者确定的。
因此,尽管定价178元,不到10天,3000册英文版《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北京新华书店已经脱销,而许多学者的著作一辈子也卖不了这么多,甚至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因此,才有了“傻子瓜子”年广九,才有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才有了IT产业中的退学生现象。
这种“脑体倒挂”,不完美,但也恰恰表明了市场的标准。
人类的局限——你甭指望通过教育或其他,把消费者都变成钱钟书或纳什。
因此,我们的同学千万不要把自己十六年来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否则你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地,甚至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尽管社会和市场的手是看不见的,但它讲的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
的;它不讲期货,讲也都是将之转为现货。
你可以批评它短视,但它通常还是不会,而且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它把每个进入社会的人都当作平等的,不考虑你刚毕业,没有经验。
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机会,你就失去了;不像在学校,会让你补考,或者到老师那里求个情,改个分数。
“北大学生有潜力、有后劲”,别人这样说行,你们自己则千万不要说,也不要相信。
这种说法不是安慰剂,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就是说你不行,至少现在不行。
如果你有什么素质,有什么潜力,有什么后劲,你就得给我拿出来,你就得给我变成实打实的东西——也许是一份合同起草,也许是一次成功诉讼。
这一点对于文科毕业生尤其重要。
理工科的学生几乎是从一入学就很务实,就是一次次实验,一道道习题,就是一个毕业设计,没有什么幻想;他们几乎没有谁幻想自己成为牛顿、达尔文或爱因斯坦,就是成名了,也是他或她自己。
而文科学生,大学四年,往往是同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些事件和人物
交往,在同古今中外的大师“会谈”;你们知道了苏格拉底审判,知道了马伯利诉麦迪逊,知道了“大宪章”等等,你们还可以评点孔、孟、老、庄,议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舍我其谁也”。
大学的文科教育,往往会令许多人从骨子里更喜欢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甚至使人膨胀起来。
但这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而只是学院中想象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日常的琐细之中。
因此,第二句话,要安分守己,这是对每个同学说的。
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也许过时了,但对你们,可能还不过时。
因为我从来也不担心北大的毕业生会没有理想以及理想是否远大,而更多担心你们能否从容坦然面对平凡的生活,特别是当年轻时的理想变得日益遥远、模糊和暗淡起来的时候;还因为,我要说,几乎——如果还不是全部的话——每一个雄心勃勃的人都注定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理想。
我当然希望而且相信,你们当中能涌现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法律家、学问家,但只可能是少数——多了就挤不下了,多了也就不那么值钱了。
无论在世俗的眼光还是在自我评价中,绝大多数人都必定是不那么成功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联系,所谓的不成功也未必等于不幸福。
因此,在你们离开校园之际,你们不仅要树立自己的雄心,更必须界定自己的成功。
让我告诉你们一个人吧,一个也许当年把你们当中的谁招进北大的人,一个本来会且应当出现在这一场合却再也不可能的人。
这个人当年曾以全班第一名毕业于这个法学院,毕业留校后,长期做学生工作、党团工作、行政工作;在北大这样一个学者成堆的地方,他的工作注定了他只能是配角,而且还永远不可能令所有的人满意,乃至有人怀疑他当年留校做行政工作是不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行。
但他安分:勤勤恳恳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为我们和你们服务;他守己:恪守着他学生时代起对于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一直到他外出招生不幸殉职。
他不是学者,更谈不上著名;他没有留下学术著作,留下的,在他的笔记本电脑中,是诸多的报告和决定,有关招生,有关法学院
大楼,有关保送研究生以及处分考试作弊的学生。
他每年都出现在“十佳教师”的晚会上,但不是在台上接过鲜花,而是在台下安排布置;他没有车子、房子,更不如他的许多同学有钱。
但是,当他离去之际,他的同事、同学和学生都很悲痛,包括那些受过他批评的学生。
是的,他没有成为一个被纪念的人,甚至不是一位会被许多人长久记住的人,但是,他是一位令他的同事和同学们怀念的人。
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成功?尽管有点惨烈和令人心痛!
我们的事业,中国的事业,其实靠的更多是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安分守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甚至不是一个中性词,“安分”是不容易的,在这个时代,“守己”则更不容易!
预习作业
一、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甭指望诉讼琐细安分守己殉职恪守......
二、这篇讲话的对象是什么人?作者讲了哪几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