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法修辞
小学常见修辞方法

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
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
(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
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无疑而问,不需回答。
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
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修辞方法是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手法和技巧,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感染人心。
小学语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倒装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方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比喻例子:1.“柳絮飞舞,像无数只小天使在空中飞翔。
”2.“他的笑声像春天的阳光,温暖了整个教室。
”3.“她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发出迷人的光芒。
”二、拟人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点,使非人事物具有人的感情、意识和行动能力,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子:1.“大海张开了它的大口,吞噬着凡人的勇气。
”2.“太阳躲在云层后面,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
”3.“树叶在风中跳舞,好像在讲述一个秘密。
”三、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程度上的过分描述,通过夸张表达出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笔触效果。
例子:1.“我等了一万年终于等到了你。
”2.“他跑得飞快,速度比光还快!”3.“这个蜡烛可以照亮整个城市。
”四、排比排比是通过在句中使用并列词语或句子,使修辞效果更突出,让受众容易记住和领会。
例子:1.“人生长江上,百舸争流。
”2.“既要帮助别人,也要帮助自己,既要珍惜时间,也要珍惜精力。
”3.“亲情,友情,爱情,三者如诗如画,真挚而又美好。
”五、对偶对偶是通过平衡、协调的方式呈现词语、句子的结构和内容,使修辞效果更加鲜明。
例子:1.“蓝天白云,海阔天空。
”2.“月明星稀,风月如画。
”3.“镜中花水中月,人间美丽无边际。
”六、倒装倒装是把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宾语放在主语之前,以突出句子中的其中一部分,倒装常用于祈使句、感叹句、条件句等。
例子:1.“站起来,我们为伟大的祖国鼓掌。
”2.“多么美丽的花啊,我不禁为之驻足。
”3.“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除了以上所列的修辞方法,小学语文中还有象征、双音法等其他修辞方法。
通过应用这些修辞方法,学生可以使自己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文老师总结:小学语文修辞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语文老师总结:小学语文修辞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只要掌握这几种,语文高分不在话下。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第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需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修辞手法,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6.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7.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8.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9.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10.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1.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2.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一、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例句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
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1)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⑤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4)例句:①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③夏天,石榴树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张开了那一朵朵小花苞。
2.比拟(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小学11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对偶6.反复7.设问8.反问9.引用10.借代11.反语-------11种一、比喻(1)概念: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2)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3)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二、拟人(1)概念: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基本形式:动物拟人化、植物拟人化、一般事物拟人化。
1.动物拟人化,例:在阳光明媚的春光下,几只漂亮的蝴蝶在花从中翩翩起舞。
2.植物拟人化例:由于在阳光温暖的呵护下,小草茁壮地成长着,因而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
3.一般事物拟人化例:今天的夜晚显得异常的寂静,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三、夸张(1)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2)作用:揭示事物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及引发读者的共鸣。
(3)基本类型: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
例:“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 .....的夸张形式。
小学语文修辞方法

小学语文修辞方法
小学语文修辞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比喻。
把具体的东西比拟成抽象的概念,以便更好地表达意思。
例如:“他的笑容像春天里的阳光。
”
2. 拟人。
将非人物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性质和行为。
例如:“大海在欢快地拍打着海岸。
”
3. 夸张。
夸大事物的言语,以强调其特点或达到幽默的效果。
例如:“他跳得好高哦,好像能触碰到天空。
”
4. 排比。
用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列举一系列相关的事物,以便更好地突显出事物的特点。
例如:“我要快快乐乐地学习,努努力力地考试,勤勤恳恳地生活。
”
5. 借代。
用一种意象代替另一种意象,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夜空中的星星,像闪烁的火苗。
”
6. 意象。
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走在鲜花盛开的小路上,我感到心情格外愉快。
”
7. 反问。
用反问的方式表达语气和意思。
例如:“这不是你自己说的吗,你还要怎样呢?”。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语言表达中运用的一些技巧,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表达,增加语言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下面是小学语文中常见的15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具体生动。
比如:“他是个守望者,像一只忠诚的狗。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属性,使得表达更具有情感色彩。
比如:“春天向大地微笑。
”3.夸张:夸大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感。
比如:“他一口气喝了一大桶水。
”4.对比: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差异,突出方面的特点,增加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
比如:“黑夜中的小树,像孤独的竖琴。
”5.排比:在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列举多个相同类别的事物,增加表达的张力和力度。
比如:“红色的花朵,红色的夕阳,红色的梦境。
”6.比拟: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中一种情感或特点。
比如:“她的笑容像清泉,流淌在阳光下。
”7.借代:用一个代表事物取代另一个,以便能更好地表达出意思。
比如:“春天的脚步渐近了。
”8.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记忆力。
比如:“飞舞的红旗,飞舞的花朵,飞舞的梦想。
”9.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冲击力。
比如:“难道我会放弃吗?”10.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11.比较: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不同或相似之处,进一步凸显其中的特点和意义。
比如:“没有黑,白就不会那么明亮。
”12.倒装:改变语序,使得表达更具有冲击力和引人注意力。
比如:“唯有坚持,才能成功。
”13.借光:通过映射或借用其他的名人、作品等的形象,来为自己的内容增色,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比如:“她的笑容像蒙娜丽莎一样迷人。
”14.借古讽今:通过引用古代经典的故事或典故,来表达对现实的批评、思考、警示或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修辞
南黄中心小学王海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课标”精神呢?
首先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
词法教学应重在懂得词语的意义,而不是学习语法知识,要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的意义。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从……到”、“在……中”等介词结构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读有关例句,如:“从城市到农村,祖国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通过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体会介词结构的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而不必讲解“前置介词”和“后置介词”等语法术语。
修辞手法的教学也是这样,对小学生不要求掌握语法术语及有关知识,只要求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感性上认识这些语言现象。
如教学《荷花》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句子并展开想像,先认识这句话是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再从“一个个”体会数量的“多”,从“碧绿”体会颜色的“美”,从“大圆盘”体会荷叶大而圆的形状,然后从整个句子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运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
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适当运用一些语法修辞术语(如:动词、名词、形容词、人称代词、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指明词语性质和句子特点,不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这跟记忆“课本、书包”等名词没什么区别,况且可简化教学过程。
其次可在语言的分析学习中感悟语法和修辞知识。
语法、修辞知识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的语言并联系学生实际,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语法、修辞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并从中感悟语法规则和修辞方式。
1.比较分析。
这是教学句子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比较两个同义句子在用词、词序和句型上的异同,学习造句方法及认识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例如:比较下面的语句有什么不同:①“可敬的红领巾。
”②“可敬的红领巾从地上捡起一片片碎纸。
”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句①只讲了“谁”未讲“做什么”。
句②才是意思完整的陈述句。
③“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④“可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落泪了。
”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句④是一般的陈述句,句③通过重复“今天”,强调了事件的时间背景,再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抒发了更为强烈的情感。
2.举例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句子,我们不可能一一进行比较分析,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体验,增加积累,可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举出一些类似的词句,从而加深感悟。
例如,学到拟人句时,启发学生模仿课文举几个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帮助学生进行联系类比,体会拟人句的特点,再启发学生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练习感悟。
让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从感性上认识一些语法修辞的规律和意义。
一般可设计如下的练习形式:(1)填空练习。
如,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2)改换句式练习。
如,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变。
还可进行
“把”字句与“被”字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等句式的转换训练。
(3)扩句、缩句练习。
通过扩写句子和缩写句子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把意思表达完整与具体的语法规律。
(4)仿造句子或把句子补充完整的练习。
例如仿造比喻句、比拟句、对偶句、排比句,把比喻句或复句补充完整等。
(5)积累练习。
要求学生分类摘抄课文或课外阅读中的相关词句。
4.读背领悟。
汉语言文字是感悟型,而不是分解型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要注重积累语言而不是分析语言。
对教材中规范的、形象生动的、精练优美的语言,应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法和修辞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对语法修辞的教学,应遵循“课标”精神,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同时,适度、恰当地“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理解言语的表达规则和表达方式,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