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常见文言现象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归纳:1.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3)俄而:不久。

(4)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5)未若:不如,不及。

(6)因:由于。

(7)骤:急,紧。

(8)欣然:高兴的样子。

(9)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10)胡儿:文言文中代指小孩。

(11)左将军:这里指左将军王凝之,是谢安的弟弟谢万的下属。

《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行,出行。

(2)日中:中午。

(3)过中:过了中午。

(4)不惠:不会变通。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做事做人不聪明。

(5)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至,到。

(7)元方: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

(8)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尊君,代词,这里指陈太丘;不,通假字,通“否”。

(9)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10)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君:对对方的尊称,你可以称这位君主的儿子为卿。

2. 《论语》十二章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高兴;不亦……乎,这是古代常用句式,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也……吗”,通常以“不亦”开头,“乎”结尾,中间用正反相对的两种句式。

相当于“不是很好吗”。

②朋:同门师兄弟。

③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焉,于之,向他学习;④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愠,恼怒、怨恨;⑤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忠,尽心竭力;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信,真诚、诚实;⑦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传,传授;⑧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按时去复习它;⑨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⑩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故知新,通过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特点:1. 使用古代汉字,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区别;2. 词汇丰富,使用较多的汉字,需要积累大量的生词;3. 语法结构复杂,句式严谨,需要深入理解;4. 语言优美、含蓄、抽象,需要仔细品味。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以“时态、语态、主谓、宾谓”为主的“四分法”。

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动词形式较多,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主谓关系。

2. 倒装句:将句子的语序倒置,常用于表示强调、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并列句:以“而、且、乃、若、亦、则”等连词连接的句子,形式较多样化,常用于并列、转折、递进等情况。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忠实于原文:阅读文言文时要保持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尽量不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解释。

2. 熟悉常用字词:通过课文和练习积累常用的字词,逐渐理解其含义和使用方法。

3. 疑难句的解读: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或者查阅相关的注释和翻译。

4.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学效果,如比喻、夸张、排比等,需要仔细体会。

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1. 理解上下文: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和背景,并尽量还原原文的语义。

2. 注意准确用词:尽量选择恰当的现代汉语词语来翻译文言文,避免用词过于生僻或繁琐。

3. 灵活运用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语境灵活调整词序。

4. 理解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要理解其所要达到的效果,并在翻译时适度加以转换。

五、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重点内容1. 《王安石祭侄文》:了解古代祭礼的形式和礼仪,在阅读中体会王安石的豪情壮志。

2. 《离骚》: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作背后的故事,体会其深邃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3. 《孟子》: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孟子的思想,如仁义道德、君臣关系等。

4. 《论语》: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领悟其中的道德和修养。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2)投以骨“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3)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4)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2)贤哉,回也!“也”表判断六、重点句子翻译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罔然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简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2. 古今异义。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太丘舍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 相委而去。

-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 下车引之。

- 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3. 一词多义。

- 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期日中(太阳)- 是。

- 是日更定矣(这)-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时。

-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信。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之。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中的字)- 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缺点)- 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的)4. 重点实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速。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比不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6.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 君与家君期日中。

常见文言现象总结知识点

常见文言现象总结知识点

常见文言现象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词汇文言文的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加古老和复杂,有很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同时,文言文中的词汇往往表达的意思更加精确和拟人化。

2. 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相对而言也更加古老和复杂,它的句子结构和成分排列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灵活和多样。

3.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和华丽。

二、常见文言文现象1. 用字不同文言文中有很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比如“兹”、“汝”、“嘉”、“谨”等等。

这些词汇的意思需要通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才能准确理解。

2. 语序不同文言文中的语序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灵活和多变,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3. 句式不同文言文的句式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含蓄和华丽,它常常采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

4.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相对而言更为丰富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等。

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 多读原著要想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还是多读原著。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很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特点。

2. 注意上下文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通过上下文的衔接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3. 学习相关知识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古代诗词、古代典籍等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要我们有恒心和耐心,一定能够学好文言文。

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的收获和乐趣。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一讲:文言文考点: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如:卷石底以出)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第六单元21、《论语》六则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⑦对镜帖花黄(帖—贴)2、词类活用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一、古今异义词1、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2、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二、一词多义期: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引:1、下车引之(拉)2、属引凄异(延长)信: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2、谓为信然(确实)3、与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三、文章主旨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知识汇总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知识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尊君在不《论语》: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杞人忧天》:其人舍然大喜二、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相委而去古义:古义:有朋自远方来饭疏食,饮水古义:古义:三军可夺帅也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古义:古义:屠自后断其股国人道之古义:古义: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古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身亡所寄古义:古义: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三、词类活用1.友人惭2.传不习乎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饭疏食,饮水5.温故而知新6.吾日三省吾身7.学而时习之8.非学无以广才9.非宁静无以致远10.其一犬坐于前11.一狼洞其中12.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13.闻之于宋君四、虚词(一)其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乐亦在其中矣4.仁在其中矣5.恐前后受其敌6.屠乃奔倚其下7.一狼洞其中8.场主积薪其中9.将隧入以攻其后10.屠自后断其股11.及其家穿井12.其人舍然大喜(二)乃1.去后乃至2.屠乃奔倚其下3.奈何忧其坏(三)之《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友人惭,下车引之《论语》:1.学而时习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曲肱而枕之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诫子书》:1.夫君子之行《狼》:1.复投之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久之,目似瞑4.又数刀毙之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穿井得一人》:1.宋之丁氏 2.有闻而传之曰3.国人道之4.闻之于宋君5.得一人之使 5.求闻之若此《杞人忧天》1.又有忧彼之所忧 2.因往晓之4.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4.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四)于1.于我如浮云2.其一犬坐于前3.闻之于宋君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5.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五)则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 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 你(4)是知也“知”通“智” 聪明(5)一切乌有“乌”通“无” 没有2. 重点词语(1)为业:谋生(2)训故:旧的(3)如:像……一样(4)方:正(5)数:几(6)未之尝:未曾(7)市:集市(8)寻:不久(9)省:回忆,记起(10)是:这,此,这个,这样。

表判断。

(11)略无:毫无,全然没有。

形容沙漠中很少有草木等植物。

这里是毫无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还有一句“邑人奇之”。

之:代词,指他。

有人对他的举动感到奇怪。

(12)人问之:之:代词,代指他。

有人问他。

问,动词做谓语时不能带宾语,所以问前面加“人”,这里的“人”是句子的主语,不是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别人”。

与之论辨:之:代词,代指他。

跟他谈论道理。

辨,通“辩”,辩说。

不若人也:若,及、赶得上。

不及人。

不如别人。

不及:比不上,赶不上。

焉为:即“以为焉”,为什么。

表示反问语气。

他认为聪明和愚笨的差距是由能不能用心思造成的。

自用其才才:才干。

自己只凭个人才干去做事。

不因人之才而善用人之才也:因,依靠,凭借。

他善于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才能来办好事情。

之谓也:之,指示代词,这;谓,同“为”,意动用法,“以为”。

认为……说的就是……啊!若子才难用:若,如果;才,才能;难用,难以任用。

才能难以被任用。

则无望其速成矣:无望,不要希望;速成,很快成功。

那么就不要希望他能很快成功了。

吾未尝见其不专心致志于道德者也:未尝,不曾;致志,专心一志;于,对于;道德,指讲求仁义礼智之道。

不曾见过他不用心刻苦地学习仁义礼智之道的人。

乃迎子于门:乃,于是,就;迎,迎接;于门,在门口,状语后置句的正常语序为“于门迎子”。

于是就在门口迎接你。

固成事者:固,本来;成事者,能够成就事业的人。

本来能成就事业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团附中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七)
一、通假字
1.尊君在不.同“否”,没有
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止.有剩骨同“只”仅
5.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6.身亡.所寄同“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儿子和女儿
2.可以
..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3.吾日三省.吾身古:泛指多次今:二加一后所得的数
4.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今:朋友
5.饭疏.食古:粗劣今:消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6.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7.学而不思则罔.古: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
8.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改变今:强取,抢
9.险.躁则不能治性古:轻薄今: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10.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修养今:治理
11.非宁静
..无以致远古: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环境、心情)安静
12.夫君子之行.古:品德、品行今:走
1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懈怠今: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14.及其家穿.井古:挖掘,开凿今: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上
15.国.人道之古:国都今:国家
16.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伤害今: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7.奈地坏.何古:崩塌今:缺点多的;使人不满意的
三、一词多义
1.期: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2.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期日.中太阳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得到
4.为:可以为.师矣成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5.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愉快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6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非志.无以成学立志7.行:夫君子之行.品德、品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8.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成就
9.闻:有闻.而传之者听见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10.若:求闻之若.此像,如若.屈伸呼吸你
四、词类活用
1.友人惭.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惭愧
2.门外
..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7.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9.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
10.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11.静.以修身形容词作动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12.多.不接世形容词作名词多数人
13.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14.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