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

伤仲永复习要点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二、词类活用: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奇:以……为奇;对……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三、一词多义: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2、有才能有道德(如此其贤百姓多闻其贤)贤者能勿丧耳)3、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见贤思齐焉选贤举能作1、写作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当作作青云白鹤观3、奋起,有所作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制作设酒杀鸡作食5、发生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6、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7、劳作其中往来种作8、振作一鼓作气9、像……一样马作的卢飞快10、建造作亭者谁就1、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趋向、接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3、靠近(引申为观赏)还来就菊花4、开始从事蒙乃始就学四、古今异义: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与词句方面的条理是古:此、这(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判断动词五、其它关键词:(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以……为奇。

对……感到奇怪。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环谒:四处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闻:名声。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⑾收族:收,聚,团结。

⑿文理:文采和道理。

⒀泯然:完全消失。

⒁受之于天受:承受。

⒂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⒃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⒄伤仲永伤:为……哀伤、伤感六、关键句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前言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文言文学习内容。

本文将会对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的文言文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一、文言文基本功1.文言语法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文言语法。

学习文言语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其谓语•介词、连词与助词的使用•古汉语句法和现代汉语句法的差异2.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现代汉语阅读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对文言文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和解析•阅读时注重对上下文的推测和理解•善于利用文言文的语言成分和修辞手法进行阅读理解二、古代文学1.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古代文学的概念和现代文学有所不同。

除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2.古代文学作品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包含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如《离骚》、《观沧海》等。

学生们需要对这些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其中,《离骚》是与屈原密切相关的诗篇,体现了屈原的政治、人文和文学思想。

而《观沧海》则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3.古代文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是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部分。

学生们需要从中了解到古代文学对人生、情感、政治等问题的见解和观点。

三、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形式和手段,是体现文言文语言美感和思想内涵的关键所在。

下面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让人们通过对比喻事物的理解来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

2.拟人拟人是通过对无生命的物体和抽象的事物进行人性化的描绘,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抒发。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实词积累。

- 当涂:当道,当权。

如“当涂掌事”。

- 辞:推托。

“蒙辞以军中多务”。

-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见往事耳”。

- 及:到,等到。

“及鲁肃过寻阳”。

- 过:经过。

- 更: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 见事:知晓事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 虚词用法。

- 以:- 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

- 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

- 为:- 成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 古今异义。

- 孤:- 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今义:孤单,孤独。

- 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今义:学位的一种。

- 但:- 古义:只,只是。

“但当涉猎”。

-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 往事:- 古义:历史。

- 今义:过去的事情。

5. 特殊句式。

- 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状语后置,即“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1. 文学常识。

2. 实词积累。

- 户:门。

“木兰当户织”。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不闻机杼声”。

- 惟:只。

“惟闻女叹息”。

-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 忆:思念。

“问女何所忆”。

- 军帖:军中的文告。

“昨夜见军帖”。

-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可汗大点兵”。

- 市:买。

“愿为市鞍马”。

-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南市买辔头”。

- 旦:早晨。

“旦辞爷娘去”。

- 溅溅:水流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暮宿:晚上宿营。

“暮宿黄河边”。

- 啾啾:马叫的声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戎机:战事。

“万里赴戎机”。

- 朔气:北方的寒气。

“朔气传金柝”。

-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 寒光:清冷的月光。

“寒光照铁衣”。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作为语文学科的一大分支,文言文的学习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必修环节之一。

尤其是初中的七年级,文言文课程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学习文言文是否成功。

为此,我们应当全面梳理与掌握七年级下文言文的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文言文作为汉语的古体,其语言特色不同于现代汉语。

一些常见的语言特色有:1. 具有较多的双音词和多音字,需要注意读音的正确性。

2. 非常注重平仄和韵律,是诗歌创作的主要语言。

3. 使用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如“兼之”、“何者”等。

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1. 词语的认识、理解和背诵。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并能够理解和背诵这些词语的定义、解释和用法。

2. 句式的理解和分析。

文言文的句式比现代汉语更为复杂,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组成方式、用法和语义,还需要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逻辑与表达方法。

3. 修辞手法的鉴别和解析。

文言文中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等,初中学生需要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并能够进行相关鉴别和解析。

三、文言文的文本阅读文言文的文本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学会有效的文本阅读方法,例如:1. 积累上下文信息。

文言文中常常在上下文中体现出一些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的意义和用法,学生需要抓住这些上下文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本。

2. 分析语言细节。

具体来说,就是分析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用法和语境,并发现其中潜在的矛盾、推理和修辞等因素。

3. 进行整体把握。

文言文的整体意义往往要通过整体的把握来实现,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词语或者句子能够概括的。

学生需要理解文本的整体趋势和主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本。

四、文言文的作文能力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注重文本阅读和语言理解力的提高,还需要注重文言文的作文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写作技巧和方法,例如:1. 平仄和韵律的掌握。

写作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严谨的平仄和韵律,初中学生需要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和方法,例如以单韵为主、平仄分明等。

中考宝典专题21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宝典专题21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宝典专题21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1.《孙权劝学》一、作家作品《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书名)。

该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晚号迂叟。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二、内容概说。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三、字音字形孤岂欲卿(qīng)但当涉(shè)猎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肃遂拜蒙母(suì)四、朗读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辞。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古诗文)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伤仲永》一、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

()(二)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三)重点字词解释。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四)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2.宾客其父:3.利其然:4.父异焉:二、重点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问题探究。

1..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为什么祥写方仲永才能初现时的情形?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4.“余闻之也久”在本文叙事中有何作用?5.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之情。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木兰诗》一、词语积累。

(一)重点词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部分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部分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部分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yì语 hōu声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â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先走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2)施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

(3)少顷:一会儿。

(4)既而:不久,紧接着。

(5)妇抚儿乳抚:抚摸,安慰。

乳:喂奶。

(6)众妙毕备毕:全、都。

(7)未几:不久。

(8)意少舒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10)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2)奋袖出臂奋:畅起、举起。

(13)两股战战股:大腿。

(14)几欲先走几:几乎。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二、重点句子1.用原文填空。

(1)凡所应用,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只听见围帐里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但”“坐”等词语。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点拨:重点理解“绝”等词语。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走。

点拨:重点理解“奋”“股”“战战”“几”等词语。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应有尽有。

(点拨:这句话形容声音之杂。

)三、文学(文体)常识《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词语解释:P140 2、4、8、9;P141 1、6、10、17;P142 1、3、5、6、7、8、9、10、11◇通假字:“坐”通“座”◇词类活用:宴(举行宴会)、妇抚儿乳(喂奶)、名(说出)◇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213 五至九1.侧面描写(第2-4段最后一句)、正面描写(第2-4段其余部分)2.P143 课后练习二、三、四(答案见《三点一测》P215 十三)3.时间线索:少顷—既而—当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第21课伟大的悲剧人物传记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精编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精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汇总复习《孙权劝学》《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一)课文字词详解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

务:事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⑥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5)卿言多务,孰若孤?(孰:谁。

若:像,比得上。

)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为:认为。

益:好处。

)7)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从事。

)8)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

过:经过。

)9)与蒙论议(论议:讨论,评议。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1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更:重新。

④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拭眼睛。

⑤见事:知晓事情。

⑦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

拜:拜访。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3.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古文知识归纳一、《伤仲永》1、出处:2、作者:3、代表作: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A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B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贤于材人远矣:③未尝识书具: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 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 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①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⑨于: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11)夫:今夫不受之天: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①忽啼求之(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④父利其然(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⑸、重点词语翻译: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①世隶耕②不至③称前时之闻④通悟⑤收族⑥彼其:⑦泯然:⑧贤于材人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全局表判断。

)②省略句:a、不使学。

(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b、令作诗。

(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c、还自扬州。

(省略主语“我”)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D、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木兰诗》1、出处:2、字词句:A、字音:机杼[zhu]鞍鞯[an jiang]辔[pei]头鸣溅溅[jian]金柝[tuo]阿姊[zi]霍霍[huo]可汗[ke han]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B、词义:⑴、通假字:①对镜帖花黄:②出门看火伴:⑵、古今异义:①爷:古义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 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市:东市买鞍马;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东市买骏马;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⑸、重点词语翻译:①旦。

②溅溅:③胡骑:④强,⑤不用:⑥扶将:⑦赏赐百千强: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

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D、备注:本课出现很多句式,如复沓句、顶真句/联珠句、排比句等。

内容上详略处理得当。

三、《孙权劝学》1、出处:2、作者: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A、词义:⑴、古今异义:①但,古义 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②治,古义,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 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①以: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当除掌事但当涉猎。

③见: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孰若孤;仿佛若有光。

⑤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①当涂:②辞③及鲁肃过寻阳④才略:⑤涉猎:⑥刮目相看:⑦更:⑷、成语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C、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详略得当。

四、《口技》1、出处:2、作者:3、代表作:4、文学影响:《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集,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5、字词句:A、字音:少顷[qing]呓[yi]语齁[hou]曳[ye]屋许许[hu]声B、词义:⑴、通假字: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满坐寂然:⑵、古今异义:①但:古义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②闻:古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

③股:古义:两股战战;今④走:古义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⑤虽:古义虽人有百手;今义⑶、一词多义:①乳:a、动词,妇抚儿乳 b、名词,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以为妙绝; b、动词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众妙毕备; b、形容词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手有百指; b、动词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有鼠作作索索;b、…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 a、介词当是时; b、判断动词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翻译: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会,)⑸、重点词语翻译: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①少顷②既而:③是时:④未几:⑤一时:⑥呓语:⑦絮絮:⑧中间[jian⑨意少舒:少,舒,⑩稍稍:⑩倾侧:⑩齁: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

(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1、出处:2、作者:3、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4、字词句:A、词义:⑴、通假字:“知”通孰为汝多知乎?⑵、古今异义:①汤:古义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②汝:古义* 孰为汝多知乎?今为③去:古义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

今为⑶、一词多义:①为:a、动词,此不为远者;b、动词,孰为汝多知乎?c、化为邓林;d、孰为汝多知乎?②其:a、介词,问其故;b、介词,及其日中;c、介词,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翻译句子: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

(“未至”前省略了“夸父”)日中如探汤。

(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正午时像(把手)伸(向)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向>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六、《狼》1、出处:2、作者:3、字词句:A、字音:缀[li]行苫蔽[shan bi]尻[kao]尾B、词义:⑴、通假字: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只增笑耳。

今为耳朵。

②股:古义 eg: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⑶、一词多义:①止: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②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③之:a、补充音节,无义,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又数刀弊之。

④意: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其一犬坐于前;狼不敢前。

⑥恐:恐前后受敌;不治将恐深。

⑷、词语活用: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⑸、重点词语翻译:①顾野有麦场。

②苫蔽:③少[shao]时:④弛担持刀。

⑤久之:⑥屠暴起。

⑦意暇甚: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之>以骨”,之,代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于>其中,省略介词“于”。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介词“于”。

)d、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词“于”。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表示同时发生:一时表示相继发生: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未几俄而少时久之一、文学常识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夸父是古代人物。

2、《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由西汉淮南王等人编著。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北饮大泽()(2)饮于河、渭()(3)怒而触不周山()(4)地维绝()(5)水潦尘埃归焉()(6)夸父与日逐走()三、下列加粗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饮于河于厅事之东北角B.道渴而死怒而触不周山C.夸父与日逐走陈太丘与友期行D.弃其杖其夫呓语四、翻译下列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