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教案教学目标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教学时数:三教时一、考试要求:《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八种。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考查方式:由历年各地的高考卷(以湖南卷为主),归纳有关修辞的考查方式、及趋势。

投影显示各地的高考卷。

小结考查方式、内容及趋势: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5、通过作文进行考查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

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作文当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

三、结合实例详细讲解高考考查的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概念、结构、特点、种类、辨析、作用及运用等)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梳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顶针等修辞手法。

...........................2.、.了解修辞手法的不同特征。

............3.、.结合具体语境领悟其表达效果,让学生结合修辞手法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4.、.拓展练习。

.....教学重难点.....1.、梳理六种修辞手法,了解其特征。

................2.、领悟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品味语言,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修辞手法专题复习。

我们复习,就是为了温故知...................................新。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修辞温故。

老师筛选了一些句子,请你们看..............——看这些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二、.......................”.板块:回顾本册书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修辞温故CAI......出示:修辞温故....下列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远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2.、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儿:一会儿手牵手,并排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

..。

.(.).3.、啊,升旗!升起火辣辣的希望之旗,升起昭示中华强盛之旗,升起炎黄儿女..................................灵魂之旗,升起共和国兴旺发达之旗。

高三语文单项复习教案-修辞手法

高三语文单项复习教案-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和掌握七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理解和明确七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和掌握七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理解和明确七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掌握七种修辞手法概念特征和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考点解说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恰当,能否辩明优劣。

能力等级:E(表达应用)二、江苏高考试题展示1.(2006)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

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

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

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

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

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

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

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

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

老牛“哞”地叫了一声,……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教案(二)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教案(二)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集体备课教案罗灿教学目标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二课时重点:比喻、比拟、借代三种修辞手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近年来的《考试说明》仍然规定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X、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近年高考命题,修辞考查重在语言实践,主要是考查对其理解及运用,考查学生能否根据语境判断常见修辞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等。

下面简介一下这几种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拟、借代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那么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表达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修辞(方法)》复习课教案

《修辞(方法)》复习课教案

《修辞(方法)》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及作用。

2. 难点:学会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例句及分析。

2. 学生准备课本及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修辞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利用PPT讲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及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例分析:教师选取文本中的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方法进行语言表达,分享彼此的思路。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方法进行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修辞方法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方法,整理笔记。

2. 选取一篇课文,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

3. 创作一篇小作文,要求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方法,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修辞手法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创新性和准确性。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提升文学素养。

2. 组织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或活动,鼓励他们运用所学修辞方法展示自己的才华。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经典文学作品3. 写作练习题4. 学生作文样本九、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课堂讲解:20分钟3. 实例分析:15分钟4. 小组讨论:10分钟5. 课堂练习:10分钟6. 总结: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十、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修辞手法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2. 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应用;3. 能够在阅读或写作中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确定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2. 分析并熟练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1. 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1.1 修辞手法的定义1.2 修辞手法的作用2.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应用2.1 比喻2.2 拟人2.3 夸张2.4 排比2.5 对偶2.6 反问2.7 讽刺2.8 指代2.9 设问2.10 修饰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讲解修辞手法的概念、作用、及常见的应用方法;2. 举例法:通过举例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实际应用;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2. 逐个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具体的解释和举例说明;3. 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对给定的句子进行分析和解读;4. 针对不同修辞手法,安排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互相交流讨论;5.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个别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点;7.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在练习中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应用方法。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相互学习和交流。

在评价阶段,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设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描绘形象、增强语言感染力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鉴赏修辞手法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比喻: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表示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属性,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

4. 夸张:为了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 难点: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比喻、比拟1.1 讲解比喻、比拟的定义和特点1.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比拟的运用1.3 学生练习:运用比喻、比拟手法进行写作2. 第二课时:借代、夸张2.1 讲解借代、夸张的定义和特点2.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夸张的运用2.3 学生练习:运用借代、夸张手法进行写作3. 第三课时:对偶3.1 讲解对偶的定义和特点3.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对偶的运用3.3 学生练习:运用对偶手法进行写作4.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4.1 给学生提供一段文本,要求学生识别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4.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分析结果4.3 教师点评并进行讲解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5.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5.3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高考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鉴赏修辞手法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比喻:通过对比喻句的构成和作用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辨别和运用比喻。

2. 拟人:讲解拟人修辞的特点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拟人表达情感。

3. 夸张:分析夸张修辞的手法和效果,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夸张的能力。

4. 排比:讲解排比修辞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掌握排比的运用技巧。

5. 对偶:通过对偶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对偶表达意思。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修辞手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比喻:讲解比喻的构成要素和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加以练习。

3. 讲解拟人:分析拟人修辞的特点和效果,让学生尝试运用拟人表达情感。

4. 讲解夸张:强调夸张修辞的手法和效果,让学生进行夸张句的编写和修改。

5. 讲解排比:讲解排比修辞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编写和修改。

6. 讲解对偶:通过对偶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对偶句的编写和修改。

四、课堂练习1. 比喻:请学生编写一个比喻句,要求形象生动。

2. 拟人:请学生编写一个拟人句,要求表达出情感。

3. 夸张:请学生编写一个夸张句,要求突出表现。

4. 排比:请学生编写一个排比句,要求结构一致。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总结其特点和作用。

2. 找一些文章或句子,分析其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鉴赏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其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学案博苑01-14 0734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

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许多记者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