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海权问题

合集下载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2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2

要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们就应该首先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海权?”他不只是海域面积的不容侵犯。

一、先从理解海权开始!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

”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

第三,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目的来看,是确保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对于一个海洋国家或者民族来说,拥有海权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保证本国家、本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从人类历史看,任何一个海洋国家拥有海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促使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第四,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

一是从安全权来看,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海洋国防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沿岸国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从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来看,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因此,“对于海权问题,不能仅仅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待,而必须从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说,海权是海洋和海外的经济发展权。

”二、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黄海海域面临着同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

中国南海、东海海权之争

中国南海、东海海权之争

(1)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 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 (2)中国高度重视南海国际航道的安全畅通。
(3)南海问题是中国与有关国家间的问题。
三沙市人民政府
三沙市碑

美丽的南沙之一
美丽的南沙之二
美丽的南沙之三
美丽的南沙之四
美丽的南沙之五
我海军在南海多兵种实兵实弹演练
2、越南带头在南海抢占地盘,不断加强政治造势。
钓鱼岛群岛地图
图为反映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利用钓鱼岛 的文献——陈侃《使琉球录》(1534年)。
1562年,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与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的 《筹海图编》,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作为中国领土列 入中国的防区,是中国对钓鱼岛实行有效管辖的最早记载之一。
周煌《琉球国志略》
香港保钓船上的保钓人士登岛插国旗
北京时间8月17日19时50分许,首批7名中国公民搭乘 的航班飞抵香港国际机场,顺利返回香港。
7月11日清晨,中国渔政船进入钓鱼岛海域
9月15日,北京,数百人在日本使馆外抗议日本 “购买”钓鱼岛,宣示钓鱼岛主权。
9月15日,西安、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 发生了多起民众的保钓示威行动。
(一)南海的历史
太平岛上的主权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岛屿被占领 海域被划分
资源被掠夺
(三)南海问题的各方主张
1、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方针,对内建设
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和谐世界。
早在1984年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两个选项:
“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 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
3、菲律宾政府极力谊染“中国威胁论”, 诬蔑中国“推行海上霸权主义”。 4、马来西亚利用与南海接触面宽的优势,

当代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当代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当代中国海权形势严峻1.我国与周边国家海域划界及岛屿主权存在争议毗邻中国大陆边缘及台湾岛的海洋有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渤海则是伸入中国大陆的内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东西横跨经度32°,南北纵越纬度44°。

另外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三大海峡,海域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

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历史上我国对有关海域的权利以及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我国可管辖的海域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除渤海外,其他海域都与相邻、相向的周边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主权的争端。

如在黄海、东海与日本、韩国存在着划界矛盾;在南海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存在着海域划界矛盾。

另外我国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当代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文/刘海廷还存在着钓鱼岛、黄岩岛等岛屿的主权争议。

2.我国所辖海域(岛屿)频遭侵占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法律,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南海海域,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自1970年以来相继侵占38个岛礁,越南占27个,菲律宾占8个,马来西亚占3个;东海海域,与日本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上的斗争日趋激烈,近年来日本政府恣意妄为,通过购岛、国有化等非法手段,妄图侵吞钓鱼岛。

可以说我国海洋国土有相当部分处于失控状态,我国海洋权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

3.我国海上通道安全受到威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整个亚太地缘大格局中,审视西行海上战略通道问题至关重要。

西太平洋海区存在两条岛链,加之南海海洋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海权形势,积极迎接挑战,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举措,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成为海洋强国,需要创设中国特色的海权理论,制定《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管理体制。

海权(形势与政策论文)

海权(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海权与海洋战略思考一、海权概念与海洋策略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发展历程和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现代意义上的“海权”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的,可以说“海权”概念完全是一个舶来品。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海权是海上战争实践的产物,是自古以来随着海上武装斗争的发生、发展而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战略概念。

其实质是国家通过运用海上力量实现对海洋的控制权力,从而获取海洋利益。

现在的海权思想在传统海权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1)传统海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海上战略通道的任用上,即通过控制和利用海洋开展海上贸易、进行海外扩张,从而实现对陆地的控制。

而随着现代海上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海上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洋底矿业开采的兴起,海洋自身的巨大资源价值开始显现,甚至超过了其作为运输通道的价值。

作为战略通道和资源宝库的海洋,其战略地位自然进一步提高。

(2)传统海权的目标就是控制海上交通线,谋求海外殖民地,现代海权的目标则进一步扩展和具体化,包括对海域、岛屿、海洋资源、海洋通道等多方面的控制权,谋求利益的范围更广。

总而言之,海权问题是人类海洋斗争的核心问题,海权的历史主要是记述国家与国家之间海上斗争的历史。

而海权理论则是直接服务于海洋军事斗争需要的,是国家制定海洋战略的指导方针。

二、中国海权特征中国的“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中国的“海权”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伸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而不是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相一致。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中国东部海区是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

实现对台湾、南海诸岛的主权,既是中国实现统一的正义事业,又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海权”的关键步骤。

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与实现国家“海权”进程的统一,这既是中国“海权”的特点,也是中国“海权”的优点。

形势与政策-呼唤海权

形势与政策-呼唤海权

第三课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课型:理论讲授课、讨论课教学目标:了解海权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了解我国海权的现状,理解我国捍卫海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构建新时期我国海洋战略。

教学重点:海权在我国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我国海权的现状。

教学难点:构建新时期我国海洋战略教学时间:4节课(2×40分钟)教学方法:导入式、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综合方法,穿插图片和适当音像材料。

教材教具:课本、课件。

主要内容: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的总称,它是由洋、海、海湾、海峡等部分组成,面积为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的71%。

海洋不仅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也是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

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加速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

从国土构成上看,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不仅有数万公里的陆上边界,也有着漫长的海上边界。

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重大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互为一体。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一、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1.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权”与“海洋权益”是两个概念。

海权属于权力政治的范畴,海洋权益属于权利政治的概念。

“海权”概念最基本的内涵是国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控制和利用海洋的力量。

海权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海洋观的发展,海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及有关海洋利益的总称,海洋权益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科技权益等。

二者的联系在于,海权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力量基础,海洋权益是海权所要实现的目标。

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还比较薄弱,海上力量建设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极不匹配,与海洋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几年,我国“三海(黄海、东海、南海)维权”形势严峻,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拓展并不充分。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海洋权益问题 中国海洋问题解决机制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海洋权益问题  中国海洋问题解决机制

1.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

近年来,西方媒体还不断炒作中国的海上“珍珠链战略”,称中国“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缅甸实兑港、斯里兰卡的卡汉班托特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构成了“珍珠链战略”的“海上安全战略三角”。

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巡航更是引发了西方的无穷猜忌。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1.纷纭复杂的岛礁之争目前我国的海洋权益被严重侵犯,海洋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中国300多万km2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km2被相关邻国觊觎,有些水域存在争议,有的已被他国圈占多年。

从北到南,我们在黄海、东海和南海3个海域内与8个周边国家存在争议,而且还面临美国、印度等大国插手的严峻现实。

在黄海北部,中国面临与朝鲜划分各自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边界的问题;在黄海南部,中国与韩国存在海洋划界争议;在东海,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面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议,日本这方面立场尤其强硬,排斥按照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的国际惯例,单方坚持按照中间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严重损害我们的海洋权益和历史主权,此外,日本还一直占据中国的钓鱼岛,完全无视中国几百年来对其拥有和管辖的历史事实。

此外,南海地区海洋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直接卷入南海海域和岛屿争端的共有6国7方,中国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要进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同时还要与越南划分相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

有关国家竞相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提出所谓国际“先占”原则,以图达到长期占领和实际控制岛屿主权的目的。

有的国家还竞相利用主权争议空当,加紧开发和掠夺中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各类海洋资源,并把国际资本和公司引入其中,以此来增大问题国际化和事实占领程度。

2.区域外大国的介入较长时间以来,与我国在海权上有争议的国家出现联合趋势,加之美国、印度等域外势力和中国台湾问题牵涉其中,使我国海洋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

尽管有些国家存在争端,但权衡之下,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在海洋争端问题上出现统一口径,联合对付我国。

表面上对中国周边海域正义持中立态度的美国,为限制中国海上力量发展和削弱中国海洋安全空间以及海洋资源,近年来不断发表所谓希望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的声明,频繁与日、韩、菲等与中国存在争议的国家举行联合海上演习,并在日、韩、菲、马、越等国之间穿针引线,怂恿他们积极扩充军备,特别是美日之间积极进行军事合作,两国在太平洋地区日益呈现合霸态势,给我国安全造成很大压力和影响。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维护海权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

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海洋区域的活动享有自由权的话,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当前中国的海上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中国海洋国土受侵犯的情况日益严重,海洋权益和资源不断受到外国侵占。

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国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以及走向海洋强国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伟大航海家郑和曾经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当前中国海上形势极为严峻,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海道经常受到干扰,海上纠纷与争端不断,周边国家海上力量发展迅速,海洋大国又纷纷介入,向海方向成为对我安全的主要威胁。

第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任务艰巨复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领海的宽度做了明确的规定,并确定了由沿海国家管辖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法律制度,沿海国家的海上疆界由12海里领海扩大到了200-350海里宽度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缘,使世界上绝大多数沿海国家面临着与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海上划界问题。

另外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由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同或由于对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的不同也会经常发生冲突,特别是开发大陆架自然资源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更使海域划界问题变得复杂。

因此海域划界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沿海国执行该公约时突出而又艰巨的任务之一,其特点是划分海上边界的潜在矛盾表面化。

中国濒临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自然面积总和约为470万平方公里。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历史上我国对有关海域的权利以及我国的一贯主张,我国可管辖的海域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其中除了渤海是我国内海外,其它海域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都与相邻、相向的周边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主权的争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海权的发展战略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对中国海权的概念的认识;中国海权的特征;中国海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的海权发展战略。

关键词:海权海权特征海权问题发展战略一、中国海权的认识“海权”(sea power),又可译作“海上力量”,是海洋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

我国长期从事海洋战略研究的杨金森先生在《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中的“国家海上力量建设”部分对海权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他指出:“这一概念,过去是指一个国家‘用来将其军事力量向海洋扩张的手段’。

关于中国海权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1]。

孙璐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2]。

李小军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3]。

刘新华先生指出,“在马汉看来,海权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海上军事力量,二是海上非军事力量。

前者的主体是国家海军,主要指海军舰队;后者的涵盖范围则相当广泛,如国家的海上贸易、商船队、海外基地等涉及与国家海外贸易相关的一切因素[4]。

”总之,海权概念属于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其实质是“国家通过运用优势的海上力量与正确的斗争艺术,实现全局上对海洋上的控制权力[5]。

”二、中国海权特征关于中国海权特征。

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

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6]。

李小军强调中国海权突出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海权在战略上是一种被动防御性的弱势海权,其基本任务是捍卫自己合法的海洋权利,还谈不上拓展海洋权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统一进程与追求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是一致的[3]。

叶自成指出中国海权的发展不以制海权的控制为目的,不以排他性的控制海上交通要道为目的,不以使用武力来争夺海上资源为目的,也不以使用海上军事力量强迫他国接受中国的意志为目的,而以维护中国合法、合理的海洋中的国家利益为目的。

这意味着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和使用是防御性、自卫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是以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家权益为目的,而不是以损害他国利益为目的;是地区性的而非全球性的,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武力威慑为主要目的[1]。

三、中国的海权问题(一)目前, 在东海,中国与日本有钓鱼岛争端,钓鱼岛虽然总面积只有6.4平方公里,但按照199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钓鱼岛海域拥有74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经济专属区”,这几乎相当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南沙群岛领土领海争执的总和。

如果日本窃土成功,中国就会有巨大的战略损失。

在中国的南海,除中国大陆控制的永暑礁等8个岛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南海周边等国已经陆续占据了40 多个岛礁。

其中菲律宾占据9 个, 马来西亚占据5 个, 越南占据29 个[7]。

当前,形势还有恶化趋势,2009 年 3 月10 日,菲律宾总统不顾中国的反对,正式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2009 年 3 月15 日,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陆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宣示主权”;越南、马来西亚2009 年 5 月 6 。

(二)中国海洋资源被掠夺一些国家非法在中国东海大陆架、南海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和引入外资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采。

日本、韩国不断强化对有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在南海,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在南沙群岛海域钻井1000 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 多个和油气田180 个,现已投入生产的500 余口油气井中,100 多口位于我南海断续线内, 每年开采的石油资源就达6000万吨,天然气546 亿立方米[7]。

中国在南海争议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还是空白,至今尚无一口油井,未产一桶原油。

另外,中国管辖海域的渔类资源也遭到一些周边国家的大量偷捕和掠捕。

(三)中国海洋运输安全受到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有30 多条远洋运输航线通达150 多个国家地区的600 多个港口, 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和石油进口90% 依赖海上运输,海洋航道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海上运输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海盗、海上恐怖势力泛滥,严重影响了中国海上交通运输安全。

索马里海盗的猖獗已对中国出国船舶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据中国船东协会搜集的情况显示,2008 年 1 至11 月,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中国船舶共计1265 艘,其中 1 艘遭劫持,83 艘受到海盗不同程度的袭击和袭扰。

特别是进入11 月这一现象更为严重,从11 月 1 日至21 日短短21 天,中国远洋集团所属的船舶就有20 艘遭遇了海盗的袭扰[8]。

四、中国海权发展战略徐弃郁提出了中国作为后起大国海权发展的途径:应冷静客观地对自身能力和条件进行评估,并确立合理的战略目标;把握时代脉搏,将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作为自己新的“增长点”;充当现有世界霸权国的主要挑战者,是后起大国对外战略中的大忌;改变安全思维,适时参与国际合作越来越成为解决安全问题必然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选择[9]。

(一)海军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原则。

(一)中国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强大”的理解是:第一,能够完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能够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对任何来犯之敌进行坚决打击并取得胜利;第二,具有必要的威慑能力,能够阻止周边国家进一步侵犯我国海洋权益,促进争议海域海上合作机制形成;第三,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不做海上霸主。

根据这种定位,我国海军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几条原则:第一,优先发展海军战略威慑力量。

“从安全战略和国防建设的角度来说,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建设一支有效的威慑力量要比耗费巨资夺取海权更有利于此种(注:指原作者前面所讲的‘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确保一个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战略目标的实现[9]。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军事斗争手段的改变。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超常规发展战略威慑力量,更容易争取到和平发展空间。

应该说,我们能有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间,是与拥有“两弹一星”分不开的。

所以,在加强海军建设时,要优先发展“潜艇加核弹”等战略威慑力量。

第二,以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为目标,以确保打赢可能爆发的台海战争为底线,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的常规海军。

很多人谈及海军,必谈航母。

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航母作为一种海军运输、海上封锁和军事打击的依托,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而需要远离本土作战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然而,对于以“实现国家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为战略目标的国家来说,航母不但造价高、养护费用高,而且在近海作战中优势也不明显。

此外,在先进的导弹面前,航母的优势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力量的配合下,一支能够完成海上作战、岛屿登陆等任务的常规海军,完全可以满足海洋维权的需要。

(二)必须整合壮大海上行政执法力量海上执法机构,自古就有。

然而,只有在进入世界史时期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随着人们对海洋的需要和关注越来越强烈,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的海上行政执法力量才脱颖而出,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和生效,使各国充分认识到争夺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海上行政执法力量建设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二,我国的海上行政执法力量建设面临的问题很多,难以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总体规模庞大,缺乏统一协调管理;二是职责重叠,执法权限凌乱分散;三是重复建设,装备落后;四是执法效益低,执法成本高昂;五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困难等[10]。

第三,我国必须整合海上行政执法力量,成立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是最佳的改革方案[11-15]。

(三)增强海洋意识,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使人们了解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虽然中国的大陆意识将长期占居首要地位,但也有必要提高海洋意识在民族意识中的地位。

海洋意识首先是指对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意识。

我国领导人曾经多次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并提出“开发蓝色国土”,“管好用好海洋,振兴海洋经济”。

海洋意识是资源意识,是可持续发展意识。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这些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财富来源。

在中国陆地自然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尤其显得重要海洋意识是指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海洋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开发和保护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

海洋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调节器。

我国海洋的环境污染和海洋生物的过量捕捞都很严重,渤海的经济鱼类已近灭绝,黄海几近无鱼可捕,东海的鱼产总量在下降;由于大陆的过度开发,也造成了中国海洋区域的严重污染。

如昔日富饶的珠江口海域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离岸边十几海里的海域已经基本无鱼可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围海造地、无序采砂、陆源污染和人工养殖等四大原因。

①因此,急需采取措施保护我国的海洋国土[16]。

必须学习和利用、借助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以及海权大国的合作,来维护中国的海洋利益。

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全球性的利益,如果各国都建立一支全球性的海军,那在主要海域的海军舰队恐怕会多于商业船队。

即使中国今后有了一支强大的海军,也不太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保卫自己的商业船队的安全。

所以,中国必须学会利用现有的国际机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能完全依靠所谓自助的方式解决问题重视发展与重要的濒海国家、海峡通道国家的合作关系,其中要优先发展与“六海”、“六道”濒临国家的关系,用外交、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力来弥补海上力量的不足。

所谓“六海”、“六道”,即安达曼海、阿拉伯海、波斯湾、亚丁湾、红海、地中海等六个海域,以及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朝鲜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六个重要海上通道。

对这些海域和海道,中国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进行哪怕是最低限度的控制,只能依靠发展与这些海域和海道的濒临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来弥补。

这些国家中比较突出的有朝鲜与韩国、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朗、阿曼、沙特、科威特、埃及、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也门、阿尔及利亚、西班牙、法国、南非、巴拿马、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等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