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意识及演进
中国的海权

中国的海权、海疆、海洋开发问题缺陷: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国的正常海洋活动;海洋观念落后,没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海洋。
经济:农耕经济(自然经济);文化:儒家思想(重义轻利)。
演变:二战后初期,美国独霸海上,后逐渐形成美苏争夺海洋的格局,最后苏联解体,美国获胜。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过度发展军事,与美国争霸,使经济发展更加失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认识:海权与国家崛起紧密关联(重视海权);发展海权应不以争霸为目的;海权并非是大国崛起的唯一条件(应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多方并举)。
26.(14分)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海权问题备受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材料二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
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
——孙中山《十年国防计划》材料三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
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
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
……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1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1分)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中国海权之我见

中国海权之我见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笔者将从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现代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一、“海权时代”的到来“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
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
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
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
”不错的,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
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二、中国海权的特征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
中国现代海权思想

中国现代海权思想
中国现代海权思想是指20世纪初期以来,在中国海权问题上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既具有对传统海权思想的发展与更新,也表现出对外国海权思想的参考、吸收与消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海权思想受到较大关注,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归纳出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成为中国海权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现代海权思想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海权的历史发展性和现实性,提出“海权的发展与维护”的重要思想,强调以历史进步的观点看待海权问题;其次,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国家和民族海洋权利,提出了“尊重国家和民族海洋权利”的思想;另外,重视国际海权秩序的维护,主张“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最后,强调海权发展的现实性,提出“加强海权技术保障”的思想。
中国海权意识演进的海洋认知因素探析

中国海权意识演进的海洋认知因素探析海洋认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海洋的整体认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体现国家或民族对海洋的认知方式和水平,影响其海洋观。
在中国海权意识的发展历程中,海洋认知作为重要的引导性因素,推动其从缺失中慢慢萌发、觉醒,并走向勃兴。
一、“重陆轻海”背景下海权意识的缺失晚清殖民侵略之前,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幅员辽阔、富足强盛的大国之一。
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为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繁荣发展的农耕经济又为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打下了经济基础,而农耕文化反过来又维护并推动封建国家走向顶峰。
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共同塑造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权强国。
古代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地理环境,地势的平坦、大河的滋养、气候的适宜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绝佳条件,促进了农耕经济的产生和繁荣。
综观历朝历代,除沿海地区有少量渔猎活动之外,整个国家大体处于农耕经济之下,几乎不依赖海洋提供生活资料,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也决定了古代中国不需要跨海与外国进行物质交换便可实现国家富足。
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封建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石,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发展是必然之举。
一来农耕经济为国家创造财富,是国家富强的物质保障;二来发展农耕经济可以将国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一方面使他们得以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也便于统治者加强管理,避免流民对政权的冲击,维护社会稳定。
正因于此,古代史上的历次变法、新政的核心无不关乎土地,以期为农耕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
农耕经济的极端重要性使农业活动成为整个社会的根本及全体国民的第一要务,即“本业”。
在此背景之下,古代中国社会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将目光聚焦在陆地之上。
统治者将陆地事务视作王朝的生命线,普通民众则把土地看作安身立命的依靠,由此而来的是土地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心中最根深蒂固的情结。
“重陆轻海”的思维定式决定了古代中国对海洋认知的有限。
尽管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掌握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展了规模庞大的航海活动,但海洋对国家的重要性始终无法与陆地相提并论。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研究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研究海权,即海上权利,就是对海洋或大海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是“国家领土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这种权力的范围囊括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切东西。
我国的海洋区域海洋区域包括滨海地带、海岛、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
中国的海洋区域包括中国主权管辖之内的海岸地带、海岛、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及12海里专属经济区。
中国有漫长的海疆线32000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中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近海和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面等五个海洋区域,其中渤海是中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部分海域属于中国管辖区域,这四个海的总面积为470万平方公里,其中属于中国的海洋区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我国海权的发展史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为脚下的土地争斗着,却忽视了围绕着自己领土的那片蓝水。
一、“输在起跑线”、“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这些早期殖民国家在其狂热的“寻金梦”指导下疯狂的进行探险活动。
从15世纪到18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源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依靠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实现全球性物资流通和掠夺性贸易完成。
而随后的荷、英两国的兴起。
“海上马车夫”及“日不落帝国”、“的构建,同样得益于利用海洋战略实施全球贸易的结果。
相反,这个时候的中国,却仍然着迷于逐鹿中原模式下的政权更替,而最值得国人欣慰的郑和下西洋也明朝的政治震动中推出了历史舞台,随即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将中国的海洋意识扼杀在摇篮中。
二、“先天优异,后天不足”、“我国海洋国土的基本情况是我国大陆邻接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湾省并邻接太平洋一隅。
然地理面积总共为470台自多万平方公里,我国的海外,根据“公约”的规定,按公平原则与相邻相向国家划分海域,大约2/3或3/4应划归我国管辖。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摘要:中国海权发展历史漫长,因而海权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
秦汉时期奠定的中国海权雏型对此后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的特点产生了明显而又深刻的影响,即海疆的统一、中央的管辖、陆海的渗透。
在郑和时代,和平与军事是贯彻“强化”海权的有力手段,以和平为主,以武力为辅。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建国方略之际,提出了“海权与中国近代化”的命题,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建设近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我国海权维护注入了新内涵,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 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2 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西方海权意识是通过海洋控制陆地,从而控制城市、控制文明。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为了摆脱宗教束缚进行了宗教改革,并引发启蒙运动,这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导致对海洋新的探索和认识。
与此相关的是从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活动,由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人物前仆后继的地理大发现,崛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海洋强国。
在大航海时代冒险精神的影响下,欧洲人对海洋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17世纪时英国政治家雷莱爵士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对陆海关系,黑格尔的说法很有辩证性:“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就被激起了勇气,要求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探索,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我国的海岸线漫长,所管辖的海域广袤,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九州四海是中国古人对中国陆海关系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唐卢照邻《登封大?T歌》中:“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中国古代海权理念

中国古代海权理念
中国古代海权理念源自于周、秦、汉等朝代的海洋意识和海上活动。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海权理念的要点:
1. 海洋意识的觉醒:古代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逐渐与周边海域发展了交流和贸易关系。
周朝时期,海上交通日益繁荣,建立了一系列海上贸易港口。
2. 海上活动与领土扩张: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遣郦山率领船队对南方进行探险,标志着中国的海洋探索和海上领土扩张的开始。
汉朝时期,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南海和东海的海上活动,并通过定海疆碑等方式确立了对南海岛屿的主权。
3. 海上防御与海防建设:随着交通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古代开始意识到维护海疆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加强海上防御和水军建设。
北宋时期,南方海防达到了较高水平,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力量。
4. 海上权益与海禁政策:明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和私人海上活动,以保护自身的海上权益。
这种政策限制了中国海洋势力的扩张,并为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机会。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海权理念主要包括海洋意识觉醒、海上活动与领土扩张、海上防御与海防建设以及海禁政策等方面。
尽管中国在一段时间内有过较大的海洋势力,但由于一系列原
因,如政治、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中国古代的海权未能形成持续的强大势力。
【网易】近代中国海权意识觉醒漫长不思进取食恶果

【网易】近代中国海权意识觉醒漫长不思进取食恶果来源:中国文化报鸦片战争后期,林则徐、魏源相继提出了较为长远的海防大计。
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草拟了一份《海洋水师章程》,首次规划了建立中国近代海军海防的方案。
同治十三年,清廷进行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左宗棠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观点为清政府所采纳,此后由李鸿章、沈葆桢分别主持北洋与南洋防务,开始成规模地筹建近代海军。
光绪十一年,清廷进行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得出了“目前自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的结论,决定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光绪十五年,美国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海军实力列世界第9位,这也成了清政府不思进取的借口。
光绪二十年,在李鸿章“保船制敌”“避战保船”的战略思想下,甲午海战以北洋舰队的惨败而告终。
面向海洋,是近代世界强国发展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是世界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海洋也是中华文明赖以成长、发展的一个要素。
中华民族在造船航海方面曾取得伟大成就,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但由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朝历代基本上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受到人为的阻碍;加上明、清两代推行“海禁”,使闭关自守、重陆轻海倾向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迟迟未能形成海权意识。
直至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西方列强用武力叩关破门,才开始萌发了近代海防观念。
海防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1840-1842)后期,林则徐、魏源相继提出了较为长远的海防大计。
林则徐强调“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船炮,建立一支新式海军,“集于天津,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
“自强新政”兴起后,刚刚萌发的近代海防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李鸿章呼吁:“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更上疏清廷,阐明加强海防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海权问题重要性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西塞罗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贸易;谁 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能控制世界财富, 进而控制世界本身。” ——1661年英国海上冒险家雷利
三、中国海权问题背景
1.随着二十一世纪海洋世纪的到 来,海洋成为国际重大政治、经济、 军事利益的新领域,世界各沿海国都 在为争夺或扩大各自的管辖海域而竞 相向海洋进军,纷纷调整海权发展战 略,加快海洋立法,增强海洋管理机 构,大力发展海军,以适应《联合国 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洋斗争的新形 势,从而更加剧了我国海权问题有效 解决的迫切性与艰巨性。
四、中国海权问题现状
1.国民对海权观念不够了解和重视 2.大国崛起依托海权战略具有普遍性 3.海权战略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 1) 从严峻复杂的地缘政治危势的分析 2) 随着中国能源战略的全球化 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 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 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上国土——专属经 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 的需要。同时,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 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 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 临着严重威胁。 3)从贸易安全角度来看 4.中国海权战略符合区域利益
三、中国海权问题背景
2.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逐步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 位日益显著,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 国家的的敌视和危机感,它们害怕中国 的崛起对其现有的地位和利益产生冲击, 企图围困中国,以达到其有效遏制我国 快速发展的目的,想要打破这种围困, 除了在内陆打破僵局外,更重要的是要 打开海洋局面,突破现存的海洋困境, 真正地走出去,才能打开一片新局面。
•
• • •
•
中国海权问题
一、海权?
海权,就是海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 蓝色国土安权等权利的简称。顾名思义,就是拥 有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利的 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海权问 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从古 至今,由于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重农耕经济。 长期的政治制度也促使中国更加重视陆上的权利。 而由于近年海洋问题的不断凸显,海权纷争的不 断兴起,这必定注定中国从陆权向海权的过渡,最根本的方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经济。一个国家只有“固本”才能“强身”,大 力发展生产力为我国建立强大的海上威慑力打下牢固的基 础。 2.建立一支以高科技为支撑,具有强大的海上作战和 打击能力的现代化海军。适时进行军事演习,震慑一些对 我国海洋领土有不良企图的国家,表明犯中国者,虽远必 诛。 3.加大对海洋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国民具有健全的海 洋知识,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构成一股维护海权的 强大的社会舆论,构成维护海权的国民统一战线。 4.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使人民看到确实的经济利益,使维护海权的行为获得 人民的认同。 5.利用外交手段在联合国会议中使我国维护海权的政 策和行动获得与会国的支持,使之上升到一种公认的维护 正义的行为。 6.在维护中国海权的过程中,应尽量以和平为主,但 是应保留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武力手段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