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海权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2

要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们就应该首先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海权?”他不只是海域面积的不容侵犯。
一、先从理解海权开始!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
”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
第三,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目的来看,是确保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对于一个海洋国家或者民族来说,拥有海权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保证本国家、本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从人类历史看,任何一个海洋国家拥有海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促使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第四,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
一是从安全权来看,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海洋国防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沿岸国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从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来看,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因此,“对于海权问题,不能仅仅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待,而必须从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说,海权是海洋和海外的经济发展权。
”二、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黄海海域面临着同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台湾、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了。
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国之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可谓是最为复杂的。
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陆上领土屡遭侵扰,还要面对来自海上的种种威胁。
近代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百年,其防线就是从海上被攻破的。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是警示后人,如果仅仅恪守“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短视的观念,中国难以同其他世界大国抗衡。
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出全盘规划。
发展海权是中国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过渡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稳定,并且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力量不可小觑。
在“一超多强”的现实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强”,就必须实现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的转变。
在亚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亚洲话语权的掌控者。
中国要想成为地区大国,就必须掌控自己的周边地带———海上邻国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上是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就眼前利益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
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生命线;东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
因此,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若想不受制于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保障。
从外部压力来看,首先是东海内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以及南海诸岛同东盟相关国家的领海争端使中国颇为困扰。
一方面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日益被压缩、被蚕食;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被无视,国家资源在不断流失。
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岛链式的重重封锁。
论中国的海权

一提到中国的面积有多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960万平方千米,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
但其实一国的面积不只包括它的领土面积,还要包括它的领海面积和领空。
中国所管辖的包括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位居世界第四位。
广阔的海域面积使得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
相反,现在的中国海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海权,是指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对也过得安全、经济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曾说过“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而在很多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也经常会提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这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环节。
因此我们必须要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要捍卫海洋权益就必须要首先了解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首先,我国的航路安全挥之不去。
中国进出太平洋要通过众多的海峡和海陆,被朝鲜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封闭着。
在三条主要的出海航线中,北线朝鲜海峡、千岛群岛是必经之路,东线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湾岛之间的海路组成。
南线则或经台湾海峡或由广东、广西沿海径入太平洋,然后经太平洋至印度洋,然而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马六甲海峡。
如果台湾海峡两岸实现统一,中国在东线、南线上都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可现状是,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使得中国没有完全掌控一条出海航线。
不仅如此,自身反而还被美、日等国主导的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两条岛链重重包围。
我国海权现状与发展.

我国海权现状与发展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我国海洋现状: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有6个国家与我海上为邻,我国东南部诸海,除渤海为内海以外,黄海、东海和南海都与其他海上邻国存在共同海域,到了近现代,积弱的海权形势直接导致了中华帝国的衰落。
如今作为“和平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海洋战略构成我国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和拓展我国国家利益的现实因素。
但从地理上讲,我国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封闭与半封闭型的海洋区域,海区外缘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列岛到菲律宾有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环绕,只有经由朝鲜海峡、琉球诸水道、台湾海峡、巴士诸海峡、马六甲海峡或巽他海峡才能与外部世界相沟通。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西太平洋国家海洋开发和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来自海上的战略压力逐渐增加,海上防卫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也进一步加剧。
近些年来,我国在相关领域存在三大热点问题:美国强化西太平洋战略地位问题,中日钓鱼岛纠纷及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以及中国与南海周边家复杂的南海问题。
这些未定之局必将对我国的海洋权益乃至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南海岛礁及相关权益之争使该地区仍然潜伏着危机南中国海位于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的东北面、台湾海峡的西南面,约有35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南海问题中的南海是指位于南中国海北部的9条断续海疆线(也称U型线)内水域,面积约为南中国海水域面积的一半。
一些周边国家无视中国对南沙岛屿主权,对其非法占领下的岛屿强化防务、铺设机场跑道和发展观光事业以及不尊重我国在传统海疆线内的历史性权利,签订捕鱼协定以及开发石油协定,损害我国的海洋权益。
此外,区域内国家大多高度注意国防投入,增强海军军备,使该地区处在一种不稳定的情势之中。
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区域外国家也以所谓公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对南海问题不同程度地介入,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发展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发展回顾历史,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一方面,随着生产力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须开拓国际贸易和海外市场,以解决国内产品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匮乏,使资本主义国家须重新去瓜分世界,利用海上战争向海外扩张,以获取足够的海外资源。
为贸易而向海外拓殖,为拓殖而拼命发展海军;海洋和海军实际上已成为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战略问题。
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发展近代海军并未能真正看清楚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应,仅仅是一种企图重新关上国门的较低层面的军事防御对策。
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海权,既不是为了抢占海外资源,更不是要寻求侵略和扩张,而是基于近代以来海上屈辱的历史顿悟,以及来自于现实中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反应,中国发展海权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海洋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
此外,中国国际贸易总量的85%以上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中国商船已经遍及世界1200多个港口,世界航运市场19%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集装箱来自中国。
但是,无论是在可控还是不可控的范围内,中国海权都面临挑战。
中国海上地缘环境始终陷于封闭被动的状态,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资源部分被他国染指开采。
中国面临着领土统一问题和多种海洋争端:与东南亚国家南沙岛屿之争、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大陆架划界争议等。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的纠葛,加上一些国家的强权干预,这些问题日趋复杂和严峻,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而同时,海上战略环境更不容乐观,进出大洋的第一岛链已成海上强国合围之势,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海上生命线受控于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光靠紧盯现实存在的客观矛盾,更要靠发展海权的主观努力,靠逐步渗透到每个国民心中的海洋观、海权观。
论中国海权

论中国海权中国改革开放30 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作保障,“伟大的未来”对中国来说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中国的海权到底面临着哪些问题,要怎样才能解决它呢?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
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
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中国海权的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应具有能粉碎任何危害中国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企图,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海上战略环境,能有效地维护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和保持对亚太地区足够的影响力,能遏止来自海洋方向的侵略和打赢针对中国的战争,保持有效的海上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
但是中国是一个具有“重陆地、轻海洋”传统的国家,加上重获独立后,忙于维持政权稳定和经济正常发展秩序的恢复,没有心力也没有能力利用海洋,海权实施和保护能力不强,所以造成中国海权现状不容乐观,于是除了基于主权的海权争端,还会有基于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海权争端,除了周边海域、岛屿归属不明会成为争端的依归,远洋海域也会产生越来越多争端的藉口。
中国海权的现状、挑战、对策

中国海权的现状、挑战、对策一、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西太平洋地区与中国的生存、发展利益紧密相关,该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首先,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西太平洋地区各行为体之间地缘经济相互依赖和地缘安全困境均有所发展,海洋安全竞争日趋激烈。
第三,西太平洋地区虽然存在着各类海洋安全合作机制,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互信,除了美国主导的海上军事联盟和安全联盟之外,其他的海洋合作机制发展缓慢。
二、关于中美海权冲突中国发展海权不可避免地要与现存的美国海上霸权发生矛盾与冲突,中国要从自身国家大战略的多重需求冷静认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并力求尽可能地规避与美国的海权冲突;要进一步加强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在安全上的相互信任,规避或减少冲突;应谨慎有序地推动包括海空军力量在内的海权力量的发展,实现以实力求和平。
三、关于中日海权争端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以及冲之鸟岛定性等问题上存在着纠纷。
要想推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妥善解决中日海权争端,日本政府必须迈出积极的一步。
只有日本政府在制定本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也考虑并尊重他国利益,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才能避免争端;只有日本政府为解决争端营造宽松的国内氛围,才能不激化争端;最终,中日两国才能通过谈判的方式,找到双方都满意的互惠解决方法。
解决中日海权争端的“四条原则”:必须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坚持协商原则;继续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中国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急需成立由国家高层领导负责的跨部门的专门机构,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进行战略应对;切实加强对解决中日东海海洋划界争端的法律研究;在海权争议中应冷静对待,寻求合理的解决之策;切实加强经济合作,以经济促政治。
四、关于南海的现状与对策(一)、南海现状1、岛礁被侵占。
目前,我国南海中的南沙群岛,南海周边等国已经陆续占据了40多个岛礁。
论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论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海洋是陆地的延伸。
海洋利益是近现代国家利益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强大的海洋使用权就没有强大的国家。
使用权不是所有权而是一种涵盖主权而又超主权的权利,它是历史上以及当代任何一个世界级大国都曾拥有和现已拥有的海洋权利。
海权可具体划分为主权海域权和非主权海域、海洋权,前者属于主权国家的领土权和生存权后者属于主权国家的发展权,而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最终目标,使用权。
所以本质上讲中国海权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对海洋使用权所面临的问题。
海权至上论是美国著名军事理论家马汉在十九世纪末提出来的,其诞生原因与如今比较盛行的空权至上论如出一辙。
陆权大亨奥斯曼土耳其(1280→1922)在十三、四世纪对商路的特权统治引起欧人不满,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带领之下,欧罗巴人最先进入了海洋时代,反观以平原民族为主体的我国却鼾睡在陆权至上固步自封的美梦里。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世界级头号帝国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在血雨腥风中相继诞生和衰落。
可以这样说在海洋时代(海权纷争的时代)谁掌握了海洋的使用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中国海权问题的由来不简单单是历史遗留造成的而且也是由于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综合因素所造成的。
要想正确理性的分析中国海权所面临的挑战和提出具有战略眼光的对策,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时代,后海洋时代。
二十世纪的空中航天器发明标志着海洋时代开始走入末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海权纷争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有燎原之势。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我们要坦开胸怀来看待。
那么中国海权到底有哪些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挑战呢。
从主权海域上讲中国面临着黄海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和渤海问题(渤海是中国内海不存在主权问题,本文不表)。
海权是针对陆权提出来的,但其本身要比陆权复杂的多。
中国陆权面积有960多万平方公里,主权海域面积为299.7万平方公里(暗含5400多个岛屿)。
根据1982《联合国海洋公约》中国与相关邻国进行了海洋疆域划分,但由于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等的影响,海权划分的范围出现了重叠,形成了如今的中国周边海域乱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海权发展
130911142 于浩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依托海权战略具有普遍性。
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源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依靠开辟新航线、发现新大陆实现全球性物资流通和掠夺性贸易而完成。
因此,中国由从传统的陆权主义向海权主义的转型、中国未来的海权战略如何适应自身的发展、并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就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主要从领土争端、海洋经济、军事力量这三个方面解决。
一、领土争端
我国有大大小小1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但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
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据此朝、韩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
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
在南海,我国海洋权益受到的侵犯更加严重,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随之出
现,不仅影响着我国的海洋经济,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领土和主权。
从严峻复杂的地缘政治危势看,中日钓鱼岛争议和东海油气田争端不断扩大,在南海诸岛和东盟相关国家存在领土争端,中国从南部一直到东北沿海处于被亚太海洋大国环伺包围着,如果不通过海权战略予以突围,不构建强大的海军形成威慑力量,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会逼迫中国成为单一的大陆国家。
中国海上地缘环境始终陷于封闭被动的状态,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资源部分被他国染指开采。
中国面临着领土统一问题和多种海洋争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的纠葛,加上一些国家的强权干预,这些问题日趋复杂和严峻,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而同时,海上战略环境更不容乐观,进出大洋的第一岛链已成海上强国合围之势,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海上生命线受控于人……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光靠紧盯现实存在的客观矛盾,更要靠发展海权的主观努力,靠逐步渗透到每个国民心中的海洋观、海权观。
当前,扞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主要在海上,威胁国家安全的外部因素以及对中国建设与发展构成重大挑战的因素也主要在海上。
中国发展海权,是基于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紧迫性,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扞卫海洋权益的客观需求。
二、海洋经济
根据历史经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最根本的动力是海外贸易。
国家经济结构中,海外贸易成份不占相当大的比重,也就不存在发展强大而持久的海上力量的基础。
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强国,对外
贸易的依存度已经超过80%,而对外贸易95%以上是通过海运实现的。
在此情势下,不发展海权,就不能保证本国贸易安全。
从能源角度看,中国的石油能源主要来在于波斯湾、非洲及南美地区。
而这些能源是否能够成功安全地运抵中国,关键是要突破所谓的“马六甲困局”。
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成是
中国船只,马六甲海峡已经与中国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高远的海权战略,没有强大的海军支撑,中国对此也是无能无力的。
在这个75%面积都被海洋占据的地球上,中国要想成为全球性大国,必须突破传统的大陆国家的心理障碍,从依赖陆权和满足于大陆型强国升华到海陆空三权并重的立体化强国中去。
中国陆空领先世界的前提下,海权就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短板”,只要靠重视海洋战略
才能弥补。
海权建设必须以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基础, 海军建设等国防建设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和按比例增加投入。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把大量的资源用于发展海上军事力量。
在短期内迅速增强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
同时优先发展海上经济力量, 优先发展利用、开发海上资源的能力, 从一个濒海国家变成一个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
比重的国家,走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军事力量
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立志:“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由于那时经济不是外向型,因而海军建设处于落后状态。
最近十几年里,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海外贸易比重越来越大,“海洋生命线”问题显
得越来越重要,建立强大海上力量的需要变得越来越现实,而“台独”的政治因素则进一步刺激了这一需要。
适当发展一定程度的保卫和控制“四海一峡”的海军能力成为我国重要任务。
主要是指中国的近海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
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优先选择对国的海上运输、海外贸易、国家安全最重要的个别海域、个别海上通道作为保卫和控制的重点目标。
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说:"国家欲富强,不可臵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海洋开发的深入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增加,外国船只进入我国管辖海域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而现代高科技探测手段的使用已经使得外国船舶从海上获取沿岸国的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海洋信息变得轻而易举。
因此,能够对活动在我国管辖海域的外国舰船实施有效监管,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卫国家海上安全的重要举措。
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形态是非接触、非对称的,在1000公里乃至2000公里之外就能发起精确打击,因此,战场纵深比过去有了数量级的放大。
现代国防观念里必须有“拒敌进入一定的海域”、“扩大海上方向的防御纵深”、“保护国家不断延伸的海外利益”等概念,同时作好相应的力量准备。
而且要建立防空识别区,加强对沿海海域和空域的警戒和管控。
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空中防御的需要,在其领空以外划定的邻接其领空的特定空域。
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加强海军建设,建设一支包括航
空母舰在内的现代海上武装力量,提供远洋投放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有关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挑战。
其次,整合现有海上执法队伍,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调度使用。
因此,强化政府部门的海洋综合管理和统一海上执法队伍,是适应新的海洋形势的需要,是我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需要,是执行公约、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确保国家海上安全的需要。
不过,随着我国航母的出现,我国在海洋上面的优势会增加很多。
相信只要国家重视海权,以经济为基础,努力发展海军,在领土问题上坚持己见,在未来不久我国一定会走向海洋,成为超级大国。
当然,这需要国家的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