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基因检测

合集下载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原理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原理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原理荧光素酶(Luciferase)是一种常见的报告基因,用于检测基因表达水平或蛋白质交互作用等。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原理主要基于荧光素酶催化氧化荧光素发光的特性,利用荧光素酶与底物荧光素结合后产生荧光的反应来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量或蛋白质相互作用。

荧光素酶基因通常被用作报告基因,它不会干扰到被测基因表达的水平或蛋白质相互作用。

荧光素酶基因常与被测基因共同转染到细胞中,然后加入荧光素底物,荧光素酶与荧光素底物结合后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荧光信号,荧光信号与荧光素酶表达量或蛋白质相互作用强度成正比。

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可以精确地反映被测基因的表达量或蛋白质相互作用强度。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原理的实验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 克隆荧光素酶基因:首先需要从合适的来源(如萤火虫)中提取荧光素酶基因,并进行PCR扩增和克隆,将荧光素酶基因插入到合适的表达载体中。

2. 转染表达载体:将克隆好的表达载体转染到目标细胞中,使其表达荧光素酶基因。

3. 加入荧光素底物:加入荧光素底物,荧光素酶与荧光素底物结合后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荧光信号。

4. 检测荧光信号:使用荧光计或荧光显微镜等设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从而反映被测基因的表达量或蛋白质相互作用强度。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原理具有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药物筛选等领域。

同时,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原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可能存在背景荧光干扰、荧光素底物的选择和加入量等因素会影响荧光信号的强度。

因此,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这些干扰因素,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其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医学、生物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步骤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步骤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步骤引言: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它利用双荧光素酶(Dual-Luciferase)系统来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材料准备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包含荧光素酶基因和Renilla荧光素酶基因。

2. 细胞培养基:适用于所研究细胞的培养基。

3. 转染试剂:常用的转染试剂有聚乙烯醇(Polyethylenimine,PEI)、脂质体等。

4. 荧光素酶底物:如荧光素、Renilla荧光素等。

5. 其他实验所需试剂:如维生素C、PBS缓冲液等。

二、细胞处理1. 细胞培养:将所研究的细胞株接种在含有适当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至适当的细胞密度。

2. 细胞分组:根据实验设计,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 细胞转染: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至细胞中,可以使用PEI等转染试剂进行转染。

三、荧光素酶检测1. 收集细胞:根据实验设计,收集转染后的细胞。

2. 细胞裂解:使用细胞裂解缓冲液裂解细胞,释放内部的荧光素酶和Renilla荧光素酶。

3. 荧光素酶检测:将细胞裂解液与荧光素酶底物混合,测定荧光素酶活性。

4. Renilla荧光素酶检测:将细胞裂解液与Renilla荧光素酶底物混合,测定Renilla荧光素酶活性。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 荧光素酶活性计算:根据荧光素酶底物降解产生的荧光信号强度,计算荧光素酶活性。

2. Renilla荧光素酶活性计算:根据Renilla荧光素酶底物降解产生的荧光信号强度,计算Renilla荧光素酶活性。

3. 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计算:将荧光素酶活性除以Renilla荧光素酶活性,得到相对荧光素酶活性。

4. 统计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注意事项1. 实验条件统一:实验过程中,保持细胞培养条件的统一,如培养基组成、温度、湿度等。

报告基因

报告基因

报告基因定义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是一种编码可被检测的蛋白质或酶的基因,也就是说,是一个其表达产物非常容易被鉴定的基因。

把它的编码序列和基因表达调节序列相融合形成嵌合基因,或与其它目的基因相融合,在调控序列控制下进行表达,从而利用它的表达产物来标定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筛选得到转化体。

特征作为报告基因,在遗传选择和筛选检测方面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1)已被克隆和全序列已测定;(2)表达产物在受体细胞中本不存在,即无背景,在被转染的细胞中无相似的内源性表达产物;(3)其表达产物能进行定量测定。

应用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已使用的报告基因有以下几种:胭脂碱合成酶基因(nos)、章鱼碱合成酶基因(ocs)、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Ⅱ)、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庆大霉素转移酶基因、葡萄糖苷酶基因、荧光酶基因等。

nos、ocs这两个基因是致瘤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faciens)的Ti质粒特有的,对Ti质粒进行改造,用相应的致瘤农杆菌转化植物体时,如果外源基因转入植物体中,则这两种报告基因在植物根茎叶中均能表达,不受发育调控,检测时直接用转化体提取液进行纸电泳,染色后在紫外光下观察荧光即可。

nptⅡ、cat及庆大霉素转移酶基因,均为抗生素筛选基因,相关的酶可以对底物进行修饰(磷酸化、乙酰化等),从而使这些抗生素失去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使得含有这些抗性基因的转化体能在含这些抗生素的筛选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也可以用转化体提取液体,外用同位素标记,放射自显影筛选转化体。

目前常用的一种报告基因是β-D-葡萄糖苷酶基因,该酶催化底物形成β-D-葡萄糖苷酸,它在植物体中几乎无背景,组织化学检测很稳定,可用分光光谱、荧光等进行检测。

荧光酶基因(luc)是1985年从北美荧火虫和叩头虫cDNA文库中克隆出来的,该酶在有ATP、Mg2+、O2和荧光素存在下发出荧光,这样就可用转基因植物整株或部分直接用X-光片或专门仪器进行检测。

gus报告基因

gus报告基因

gus报告基因随着基因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基因信息。

而近年来,Gus报告基因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

那么什么是Gus报告基因呢?Gus报告基因是由Gus Health公司提供的基因检测服务,旨在通过对个体DNA样本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关于健康、运动、营养、皮肤护理、基因亲属关系等方面的个性化建议和指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Gus报告基因获取自己的基因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

Gus报告基因的检测流程十分简单,客户只需要在网上下单,收到检测包裹后依照说明书采集口腔唾液后将样本寄回公司。

约两周后,客户可以获得自己的基因检测结果,并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那么Gus报告基因检测的结果都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是健康方面。

Gus报告基因可以检测出客户是否携带有害突变基因,以及是否存在易感基因,提前了解个体健康的风险,有利于尽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其次是运动方面。

据研究,每个人的身体对不同类型的锻炼有不同的反应。

Gus报告基因检测结果可以显示客户是否适合进行高强度训练、有氧运动还是力量训练等不同类型的锻炼。

再者是营养方面。

Gus报告基因可以检测出客户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咖啡因代谢能力等基因变异,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饮食建议。

此外,Gus报告基因还可以检测出客户皮肤老化的风险,提供关于皮肤护理的建议;并且可以通过DNA亲属检测,了解亲属间的遗传关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Gus报告基因并不是一份“命运报告单”,不能确定一个人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概率。

每个人的基因信息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仅仅基于基因信息来进行健康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Gus报告基因也不应被视为100%准确的检测解决方案。

每种基因检测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误差率。

因此,必须对检测结果不以基因为唯一依据,而是作为综合评估的参考之一。

总的来说,Gus报告基因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检测服务,可以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指导。

报告基因检测

报告基因检测

报告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对个体的DNA进行分析,以获取有关其遗传信息的科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潜在风险,预测疾病的可能性,并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建议。

在本报告中,将介绍基因检测的意义、流程以及结果解读。

一、基因检测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基因的理解也日益深入。

基因检测作为一种无创、高效的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遗传特征,包括易感基因、基因突变等信息。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预测一系列可能发生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遗传性癌症等。

同时,基因检测也为个体提供了个性化的医疗建议,包括针对潜在风险的预防措施、早期筛查等。

二、基因检测流程基因检测的流程主要包括样本采集、DNA提取、测序分析以及结果解读。

1. 样本采集:通常采集的样本包括口腔黏膜拭子、唾液或血液等。

这些样本含有个体的DNA,可以用于后续的分析。

2. DNA提取:样本中的DNA需要被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处理,以保证后续的测序分析的准确性。

3. 测序分析:提取到的DNA将经过测序仪的高通量测序,得到包含个体所有基因信息的原始数据。

4. 结果解读: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得到个体的基因信息,包括潜在风险、遗传病变等。

结果将通过专业的遗传学家或医生进行解读,为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建议。

三、基因检测结果解读基因检测结果需要经过专业的解读,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将提供有关个体的遗传特征、遗传疾病风险以及潜在的治疗或预防措施等信息。

1. 遗传特征:基因检测可以揭示个体的遗传特征,包括眼色、头发颜色、肤色等。

这些特征信息虽然对健康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身遗传背景。

2. 遗传疾病风险:基因检测可以预测个体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

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与癌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

通过分析个体的基因数据,可以评估其患某些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3. 治疗或预防措施:基因检测结果还可以为个体提供相应的医疗建议。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过程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过程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过程在生物实验室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可真是一门有趣的技术。

听起来复杂,其实也不难,咱们就来聊聊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双荧光素酶就像两个好朋友,默契配合,帮助我们探测基因的活动。

想象一下,一对小伙伴儿,打着灯笼,帮你照亮那条神秘的基因小路。

你看看,这灯光一亮,哎呀,所有的秘密都暴露无遗了!咱们实验的第一步就是准备样品。

这个过程呢,就像做一顿美味的家常菜,得有好食材。

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细胞或者组织,像是挑选新鲜的蔬菜水果一样,小心翼翼。

然后把这些样品处理得干干净净,保证它们能发出耀眼的荧光。

你瞧,这准备工作就像打好基础,只有基础打牢,后面的实验才会顺顺利利。

就这点小细节,可别大意了哦。

就是要把我们的双荧光素酶基因转染到细胞里。

转染的过程其实挺像是给细胞植入一个小秘密,嘿嘿,细胞可不知道它们要接收什么新鲜玩意儿。

一旦转染成功,细胞就开始疯狂表达这两个荧光素酶,像是开了趴一样热闹。

不久后,这些小家伙儿就会开始发光,灯火通明。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哇,真的发光了?”没错,这就是科学的魅力,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啊。

然后,我们就得用荧光显微镜来观察这些细胞。

看着这些发光的小家伙,就像看星星一样,特别美妙。

这里的关键在于调节显微镜的参数,光亮得刚刚好,不多不少。

太亮了可能看不清,太暗了就显得有些无趣。

就像调味料,得掌握好分寸。

这个过程有点像是在做一场灯光秀,要把每一个细节都调到最佳,才能让你眼前一亮。

然后呢,咱们得定量分析一下这些荧光的强度。

说白了,就是要算一算,哪些基因在欢欢喜喜地工作,哪些可能在“打瞌睡”。

这可不是简单的算术题,而是一场数据的盛宴。

把所有的荧光强度都记录下来,汇总成一个漂亮的数据表。

看到那些图表的时候,你会觉得,哎,自己的努力真是没有白费。

每一个数字都像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闪发光。

哦,对了,实验过程中还得小心翼翼,不要让外部因素影响到结果。

就像在厨房里,锅得掌握好温度,火候过了就糟糕了。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它利用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通过检测其活性来研究目标基因的表达情况。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快速等优点,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的原理是利用荧光素酶与其底物荧光素结合产生荧光反应,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表达的定量和定性检测。

在实验操作中,首先需要构建含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然后转染至目标细胞中。

随后添加荧光素底物,荧光素酶与底物结合产生荧光信号,通过荧光测定仪器检测荧光强度,从而反映目标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在基因表达调控、信号转导、蛋白质相互作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检测,进而研究基因的调控机制和功能。

在药物筛选、基因治疗、疾病诊断等领域,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也被广泛应用,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生物学研究的进步,但在实验操作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例如,合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优化转染条件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时,需要充分了解该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要点,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总的来说,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通过对目标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基因调控机制、信号转导途径等生物学问题,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在未来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第六章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公司现已发展的有三种报告基因检测系统:NF-Kb,p53,NFAT.根据待检基因对其作用的原理,及在药物,抗体等作用下,产生的不同效果,这三种报告基因系统又具体可以分为:NF-kB 刺激系统和NF-kB 抑制系统;p53刺激系统和p53抑制系统;NFAT刺激系统和NFAT抑制系统.1. NF-kB 报告基因检测系统(NF-kB 刺激系统;NF-kB 抑制系统)1.1细胞培养1)细胞株及材料细胞株: 293-T细胞培养基: DMEM(10%FBS GBICO),DMEM(无血清)培养器皿:T75(75cm2)培养瓶(以下相同),24孔细胞培养板2)细胞培养及铺板a) 传代:用DMEM(10%FBS) 培养基接种293T至75 cm2培养瓶,细胞长满后铺板并传代.注:一般一瓶细胞总数可以达到3×107个,可以按1:8分瓶.b) 铺板:细胞消化:将培养好的293 T细胞,倾去培养基,加入1-2ml1×胰酶轻轻摇晃以覆盖整瓶细胞,37℃培养箱放置2-3min,观察细胞从瓶壁上脱落下来(也可以用手拍击瓶壁),显微镜下观测到细胞成单个,或是只有2-3个细胞聚团,即可以加入含有血清的DMEM(10%FBS) 10ml左右,终止胰酶的消化作用,随后从中取少量细胞计数.细胞计数:如果细胞密度较大,可按一定倍数稀释后计数,细胞密度的计算按照公式:细胞密度(单位:个/ml)=(4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4)×104×稀释倍数铺板: 24孔板按照每孔1.0105(NF-kB 刺激系统)或0.8105(NF-kB 抑制系统),接种体积为500L来铺板.细胞加入后将24孔板沿水平面桌面的方向前后左右来回晃动(勿转动),使细胞能够均匀分布,放置细胞培养箱生长.1. 2 转染1)试剂及材料:转染试剂:Lipofectamin 2000质粒: a:对照质粒:pEF-BOSTRAF6(NF-kB 刺激系统)Dominant negative TRAF6 (NF-kB 抑制系统)b:NF-kB-luc report plasmidc:目的基因质粒,构建在pEF-FN载体上2)转染:铺板后24小时转染,每个样品须作3个重复孔,目的是为消除实验误差,并且在24孔板上相应位置做好标记.在A,B两个eppendorf管中分别加入:A:0.1g NFkB-luc reporter gene+0.4g interest gene+ serum free DMEM 至终体积50l/孔.B:1.5L lipofectamine 2000+48.5L serum free DMEM 体积为50l /孔,室温放置5minA,B二者混合,室温放置20-30min后将混合液缓慢而均匀的加到24孔板细胞液中,每孔为100L,轻轻摇晃,使DNA分布均匀,培养24hr.NF-kB 刺激系统:negative cotrol: pEF-BOSpositive control:TRAF6,NF-kB 抑制系统:negative cotrol: pEF-BOSpositive control:Dominant negative TRAF6(TRAF6 DN).(进一步具体转染方法可以参照Lipofectamin2000的说明书.)1.3 细胞收获及处理刺激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母液浓度2g/Ml,使用浓度20ng/mlBuffer: 5×PBL裂解液 (Tricine:pH7.8,40 mM;NaCL: 50 mM;EDTA: 2 mM;MaSO4: 1 mM;DTT: 5 mM;Triton X-100:1% )1) NF-kB 刺激系统:转染后24小时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的强弱以判断转染效率,处理细胞.2)NF-kB 抑制系统:转染后24小时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的强弱以判断转染效率加药刺激:TNF用DMEM 培养基稀释后,200l/孔换液.加药刺激12-16小时后收细胞.3)细胞处理:吸干培养液,24孔板中每孔加入1×PBL buffer,在摇床上振荡10-15分钟.置于冰上后,取出5l裂解液,加入发光管中,可以马上上机检测,可以马上上机,或放入-80C保存.1.4 luciferase 分析参见promega公司的TECHNICAL MANUAL 上机操作方法附在后面.1.5 Western-blot检测待检基因的表达情况见后.2. p53报告基因检测系统(P53抑制系统)p53刺激系统仍在优化之中,因此主要介绍p53抑制系统的操作步骤.2.1 细胞培养及铺板1)细胞株及材料:细胞株: Saos(p53-/-),细胞骨肉瘤细胞(Osteosarcoma cell),缺失p53基因. 培养基: DMEM(10%FBS GBICO),DMEM(无血清)培养器皿:75cm2培养瓶,24孔细胞培养板2)细胞培养及铺板:a)传代:用DMEM(10%FBS) 培养基接种Saos至75cm2培养瓶,细胞长满后铺板并传代.一瓶75cm2的细胞长满约为1107个.b) 铺板:细胞消化:将培养好的Saos细胞(75cm2培养瓶),倾去培养基,加入2ml胰酶轻轻摇晃以覆盖整瓶细胞,37℃培养箱放置2-3min.观察细胞从瓶壁上脱落下来(也可以用手拍击瓶壁),显微镜下观测到细胞成单个,或是只有2-3个细胞聚团,即可以加入含有血清的DMEM(10%FBS)10 ml左右,终止胰酶的消化作用.细胞计数:如果细胞密度较大,可按一定倍数稀释后计数.细胞密度(单位:个/ml)=(4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4)×104×稀释倍数铺板:24孔板的细胞接种量为每孔1.0105个,接种体积为500l来铺板.细胞加入后将24孔板沿水平面桌面的方向前后左右来回晃动(勿转动),使细胞能够均匀分布,放置细胞培养箱生长.2.2 转染1)试剂及材料:转染试剂:Lipofectamin 2000质粒: a:对照质粒:pEF-BOS; P53 wild type plasmidb:P53-luc report plasmidc:目的基因质粒,构建在pEF-FN载体上2)转染:铺板后24小时转染,每个样品须作3个重复孔,目的是为消除实验误差,并且在24孔板上相应位置做好标记.在a,b两个eppendorf管中分别加入:a:0.1g P53-luc reporter gene+0.4g interest gene+ 25ng P53 wild type plasmid +serum free DMEM 至终体积50l/孔.(negative cotrol不加P53 wild type plasmid)b:1.5L lipofectamine 2000+48.5L serum free DMEM 体积为50l /孔,室温放置5mina,b二者混合,室温放置20-30min后将混合液缓慢而均匀的加到24孔板细胞液中,每孔为100l,轻轻摇晃,使DNA分布均匀,培养24hr.P53抑制系统:negative cotrol: pEF-BOSpositive control:pEF-BOS+P53 wild type plasmid(进一步具体转染方法可以参照Lipofectamin2000的说明书.)2.3 细胞收获及处理Buffer: 5×PBL裂解液 (Tricine:pH7.8,40 mM;NaCL: 50 mM;EDTA: 2 mM;MaSO4: 1 mM;DTT: 5 mM;Triton X-100:1% )1) 转染后24小时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的强弱以判断转染效率.2) 细胞处理:吸干培养液,24孔板中每孔加入1×PBL buffer,室温下摇床上振荡10-15分钟.置于冰上,取出5L裂解液,加入发光管中,可以马上上机检测,或放入-80C保存.2.4 luciferase 分析上机操作方法附在后面.2.5 Western-blot检测待检基因的表达情况操作附在后面.3. NFAT报告基因检测系统(NFAT刺激系统;NFAT抑制系统)3.1 细胞培养1)细胞株及材料:细胞株:Jurkat-T细胞培养基:RPMI 1640(10%FBS GBICO;1%双抗),RPMI 1640(无血清)培养器皿:75cm2培养瓶;175cm2培养瓶;25 cm2培养瓶;96孔细胞培养板2)Jurkat-T细胞的培养:Jurkat-T细胞为悬浮细胞,细胞活力好时,镜检多为10-20个细胞聚团,少游离的单个细胞,细胞圆而透亮.一般培养按密度来计算,起始培养密度不要低于1105个/ ml,24hr后细胞密度即可达到2105个/ ml,以此类推在第五天上即可以达到1.6106个/ ml,根据这个来调整接种密度及传代天数.最好细胞的密度高不能超过1.6106个/ ml.例如,起始培养密度2105个/ ml,体积30 ml,在第三天时, 细胞密度达到8105个/ ml,细胞总数达到2.4107个,因为检测一个待检基因的电击所需细胞数量为1107,所以,此培养的细胞数只能做 2.4个样品,因此,根据实验所需要检测的样品数目来调整培养细胞的体积(象175cm2的培养瓶可以培养200-250ml,细胞总数可以达到16-20107,这样就可以电击16-20个样品).3.2 电击转化细胞总数达到检测样品所需则可转染.转染用品:电击仪,400mm 电击杯(Biorad #1652088)质粒: a:对照质粒:NFAT刺激系统:negative control:pEF-BOSposivie control: SYC plasmidNFAT抑制系统: negative control:pEF-BOSposivie control: SLIM plasmidb: NFAT-luc report plasmidc:目的基因质粒,构建在pEF-FN载体上试剂: 台盼蓝(0.4%)用于活细胞计数.1)将Jurkat-T细胞转到50ml离心管中,细胞计数(细胞密度最好在1106左右).2) 1000rpm离心,用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收集细胞,调整浓度为2.5107/ml,每个电极杯中加入400l细胞液(细胞数为1107个).3)依次加入10g NFAT-luc reporter gene和20ug interest gene(体积控制在20l以内),使质粒和细胞混匀(尽量不要有bubble).NFAT-luc reporter gene是每个电击杯都必须加的可以先在加到电击杯之前预先和细胞混好.4)电击条件250V,950F.电击前轻轻弹击电击杯,将杯底的细胞重悬起来,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电击时观察一下time constant(约为24ms).5)电击完后立即弹击电击杯的侧壁数次,室温下放置30min.6)将电极杯中的细胞加到10ml RPMI1640培养液中(含serum)24cm2培养瓶,培养40hr(即培养到第三天上午).3.3 铺板,加药C305:1:60稀释使用PMA: 储存浓度为0.5mg/ml,应用浓度为50ng/ml(稀释10000倍)) Ionomycin: 储存浓度为1mM,应用浓度为1M(稀释1000倍));详见附1.1) 将转染培养40hr后的细胞转到15ml离心管中,进行活细胞计数(台盼蓝染色),离心收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2106个/ml.2) 在96孔板中,每孔加50l细胞(细胞数为1105个),每个样品还是要做3个复孔.NFAT刺激系统,NFAT抑制系统可以同时进行,前者无需加药刺激,后者需要做C305抗体刺激和PMA+ Ionomycin刺激,因此,一个样品需要做9个复孔.按顺序在96孔板中加入细胞,并相应做好标记.3) 对于NFAT刺激系统,直接在每孔中补加50l新鲜培养基,使终体积为100l;对于NFAT抑制系统分别加入50l C305(anti-TCR, 60倍稀释);或50l PMA(50ng/ml)+Ionomycin(1M),刺激8-12小时.3.4细胞收获及处理试剂:5×PBL裂解液(同前).将刺激8-12小时后的细胞取出,每孔加入25L 5PBL buffer,将细胞置于-80C保存,准备第二天检测.3.5 Luciferase检测将细胞培养板取出,37C放置10-15min,将裂解液融化,显微镜下确认细胞已完全裂解,取出5L裂解液置于发光管中,上机检测.3.6.Western-blot检测待检基因的表达情况见下.4.Western-blot试剂:Flag-antibody(1:4000)goat anti-mouse-HRPPierces显色底物.取剩余细胞裂解液加入SDS Loading buffer.裂解液与SDS Loading buffer比例视蛋白浓度而定.一般293 T细胞裂解液按1:1加入2SDS Loading buffer,Jurkat T和Saos细胞裂解液按6:1加入6 SDS Loading buffer.100℃加热变性5-10分钟,上样.聚丙烯酰胺蛋白胶浓度为10%,75V/125V.一般Jurkat T和Saos细胞上样量为20l,293 T细胞为8l.电泳:根据所要分离的蛋白质分子量大小,配制适当浓度的SDS-PAGE胶,常用浓度为10%-20%转膜湿转在一适当容器中加入转移缓冲液,将与凝胶相同大小的硝酸纤维素膜和4张普通滤纸浸泡约10min(若用PVDF膜,则首先要将PVDF膜置于甲醇中浸透10min,然后和硝酸纤维素膜同样使用);依次将2张滤纸,SDS-PAGE胶,膜,2张滤纸叠放在一起,对齐并赶出其中的气泡; 将膜靠近阳极装入转膜电泳槽中(胶在阴极);接通电源,在4℃冰浴中进行转膜,恒流300毫安(或恒压100伏)转膜>1hr,或恒压30伏转膜过夜.B,半干转在一适当容器中加入转移缓冲液,将与凝胶相同大小的硝酸纤维素膜和2张约3mm厚滤纸浸泡约10min;依次将1张滤纸,SDS-PAGE胶,膜,1张滤纸叠放在一起,对齐并赶出其中的气泡; 将膜靠近阳极(底部)装入转膜仪中(膜在下,胶在上);接通电源,恒流0.8毫安/cm2膜, 转膜1.5hrs;杂交(以下各步均置于摇床上进行)a) 将转好的膜浸于5%脱脂奶中封闭30min;b) 将膜浸于含有一抗(终浓度为1μg/ml)的TBST中室温1hr;c) 用TBST将膜浸洗3次,至少10min/次;d) 将膜浸于含有二抗的TBST中室温30min;e) 用TBST将膜浸洗3次,>10min/次,膜即可用于显色反应.若使用偶联酶标抗体(例如:anti-flag-HRP),则在牛奶封闭后, 将膜浸于含有抗体的TBST中1hr,然后用TBST将膜浸洗3次,10min/次,膜即可用于显色反应. 显色目前主要使用PIERCE试剂盒显色将膜表面的液体略微沥干,置于干净的保鲜膜上;将等体积的底物1和底物2混合(通常用量为10μl / cm× cm膜)后,均匀覆盖于膜的表面,避光放置3-5min;将膜表面的液体略微沥干后,用干净的保鲜膜包裹,固定于暗盒中即可压X光片,压片时间可适当调节;显影,定影,分析结果.膜的strip--膜经Strip后可继续用于另一次western blot实验将膜浸于stripping buffer中,50℃放置30min;(最好放在通风柜中)用TBST浸洗膜2次,每次置于摇床上10min;5% 脱脂奶粉封闭30分钟.相关试剂:5×SDS-PAGE电泳缓冲液:Tris碱 15.1g, 甘氨酸94g, SDS 5g,加水定容至1000ml.转膜缓冲液:Tris碱 4.55g, 甘氨酸21.625g, 甲醇 200ml,加水定容至1000ml. TBST:1×TBS,0.1% Tween-20.Stripping buffer 100ml -巯基乙醇: 700ul2%SDS: 2g62.5mM Tris HCl: 0.76g, pH6.75. 注释5.1几种药物的储存浓度和应用浓度TNF 1106U/瓶 1mg=4107U, 1106U=25g 溶于12.5ml PBS中,浓度为2g/ml.储存浓度:2g/ml,100l分装,存于-40℃应用浓度:20ng/ml(稀释100倍)C305 60倍稀释使用.C305原液分装存于-80℃,稀释后存于-20℃,短期(不超于一周)可放置4℃,并加入少量NaN3,无菌操作.PMA and Ionomycin(dissolved in DMSO)PMA:1支1mg溶于2ml DMSO 即0.5mg/ml储存浓度:0.5mg/ml,3l 分装(储存于-80C)应用浓度:50ng/ml(稀释10000倍)Ionomycin: 1mg/747.1(MW)=1.3310-3mmol 溶于 1.33ml,浓度为1mM.(储存于-80C)储存浓度:1mM,6l 分装.应用浓度:1M(稀释1000倍)各系统的controlNF-kB 刺激系统:TRAF6与NFkB reporter gene共转染, 作为positive control. NF-kB 抑制系统:Dominant negative TRAF6与NFkB reporter gene共转染,抑制TNF诱导的NFkB活性.p53抑制系统:wt-P53与p53-luc共转染,作为positive control.NFAT刺激系统:SYK与NFAT-luc共转染,作为positive control.NFAT抑制系统:SLIM与NFAT-luc共转染,抑制C305诱导的NFAT活性,作为positive control.5.3 Lumat LB P507仪器操作步骤开机,和注入反应底物.a.开机后,仪器的液晶屏出现:b.选择 -OTHERS- 选项,进入子菜单:c.选择 OPER.FUNCT.选项,进入菜单:d.选择 REAGENT 选项,进入菜单:e.选择PRIME 选项,进入菜单:f.选择INJECT 1选项,进入菜单:g.取一只干净的上样管插入到检测槽中,显示屏上立即显示:h.选择START 选项,检测槽开始旋转,显示屏上显示:i.当没有加入底物的情况下,此时是将导管内的残留水分抽出,确定导管内的水分全部抽干后,将底物瓶换上,此时屏幕显示程序返回到"e".重复e-h步骤将底物充满整个导管.j.当界面回到"e"时,按"EXIT"键返回到界面"a".上样检测:a.b.选择"MEASURE",进入界面:c.选择"PROTOCOLS",可以打开一个事先储存的程序,进入界面:根据提示键入数字3,并按"enter"键,进入程序3.d.选择"PRINT LIST"选项,可以打印出程序3的各项检测参数:e.选择:"YES"进入界面:f.键入"enter"键,进入界面:g.按提示将样品管插入到检测槽中并按"START"键,开始检测:h.第一个样品的第一个复孔读值出来后,仪器屏幕会自动提示加入第一个样品的第二个复孔样品管:与步骤"g"相同,略,屏幕出现加入第三个复孔样品管:第三个复孔读值出来后,仪器自动计算"MEAN"值,并打印在纸上.屏幕出现下一样品检测命令:以后操作与f-h相同.检测完仪器的清理所有样品检测完毕后,按"exit"键回到仪器开始状态,并将底物瓶换成空瓶:选择"OTHERS"选项,与"1 开机加底物"步骤中的b-d相同,进入:选择"OTHERS"选项,进入界面:c.选择"WASH"选项,进入界面:选择"INJECT 1",与"1 开机加底物"步骤中的f-g相同根据提示选择"START"键,进入界面:将残留在导管中的底物全部吸出后(可回收再用),将空瓶换成水瓶后重复上述操作洗涤1-2遍,直至收集管中无底物颜色为止,再将水瓶换成空瓶后抽干导管中的残留水分,即可按"EXIT"键退回仪器初始菜单,关机.注:双报告基因系统的检测程序为6号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原理:转录因子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行使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某些转录因子仅与其靶启动子中的特异序列结合,这些特异性的序列被称为顺式作用元件,转录因子的DNA结合域和顺式作用元件实现共价结合,从而对基因的表达起抑制或增强的作用。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luciferase assay)是检测这类转录因子和其靶启动子中的特异顺序结合的重要手段。

其原理简述如下:
(1)构建一个将靶启动子的特定片段插入到荧光素酶表达序列前方的报告基因质粒,如pGL3-basic等。

(2)将要检测的转录因子表达质粒与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293细胞或其它相关的细胞系。

如果此转录因子能够激活靶启动子,则荧光素酶基因就会表达,荧光素酶的表达量与转录因子的作用强度成正比。

(3)加入特定的荧光素酶底物,荧光素酶与底物反应,产生荧光,通过检测荧光的强度可以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从而判断转录因子是否能与此靶启动子片段有作用。

步骤:
(1) 铺细胞于24 孔板中,{选用48孔板(如果比较难做的系统可以选用24孔板甚至12孔板,细胞量越多表达的酶相应越多),铺板密度约为30%(如果比较着急做实验,密度可以提高)。

}每孔细胞数为20 万细胞左右,待细胞融汇度达到70% (适合磷酸钙转染)、85% (适合脂质体转染)时进行转染。

一般选用细胞密度为50-70%时进行转染(因为转染后要让质粒表达一定的时间,一般是18-24小时,故而这个细胞密度到加药时密度会差不多到100%)。

转染体系的配置:目标蛋白的质粒(pBind-),luc质粒,fermentas转染试剂,(质粒:转染试剂=1:1-3(μg:μL)这个比例根据细胞、质粒转染难易程度而定,必要时需要自己摸条件)。

——此步骤与与普通的细胞转染实验的要求相同。

脂质体法
(1)在细胞密度达到80%左右,于转染前1小时用基本培养基(常用无血清培养基Opti-MEM)为细胞换液。

【对转染后易死的细胞可用不含双抗但含有10%FBS的DMEM或1640培养基】(2)根据细胞培养皿的大小,按下表配制转染试剂体系。

将适量欲转染的质粒DNA与适量体积的Opti-MEM混匀。

同时,将适量的脂质体【采用下表中所给量的一半】也和适量的Opti-MEM混合。

室温静置5分钟【时间过长会降低脂质体活性】。

(3)将(2)中两溶液转移到同一EP管中,吹打使其混匀。

静置20分钟。

(4)将质粒DNA和脂质体混合液加入到细胞培养皿中,置于CO2培养箱中37℃培养(5% CO2,37 ℃)4-6小时后更换正常培养基(含双抗和10%FBS)。

脂质体法各试剂用量
DNA(ug)
opti培养基(μl)
脂质体(μl)opti培养基(μl)96well
0.2
20
0.5
20
24well
0.8
50
2.0
50
12well
1.6
100
4.0
100
3.5cm
4.0
250
10.0
250
6cm
8.0
500
20.0
500
10cm
24
1500
60.0
1500
2 在转染合适的时间点,换成含血清(10%FBS)基本培养基培养24 小时左右,再根据实验需要处理细胞。

3 加Reporter lysis buffer裂解细胞之前弃去培养液,500 μl 预冷的PBS 清洗细胞两次,吸尽PBS 。

——荧光酶的酶促反应会被痕量的钙所抑制,故用磷酸钙转染的细胞在收集细胞前应充分洗涤除去含钙介质。

4 每孔中加入120 μl 1 ×Reporter lysis buffer 。

室温放置2-
5 分钟裂解细胞,将24 孔板放在-80 ℃冰箱,待测定时,室温放置,将其融化。

——-80 ℃到室温的单次冻融有助于细胞裂解。

5 利用Luciferase assay kit 试剂盒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取20 μl 细胞裂解上清液,加入荧光素酶底物50 μl ,迅速混匀,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

—一个样品做三个平行实验,在上清液与荧光素酶底物迅速、充分混匀的同时保证每份样品加入酶标板的时间间隔一致。

裂解—加荧光素酶试剂
1)5X lysis in ddH2o ,稀释到1X。

60ul X 51(48孔板) = 3060ul ddH2o 2448ul
lysis 5X 612ul
每孔60ul 裂解细胞,
于-80°C 10min , 4°C 10min ,反复冻融易于裂解。

2)firefly luciferase substrate
50 ul X 51 = 2550ul luciferase 1X 2290 ul
Luci (棕色管) 10X 255 ul
ATP 500X 5 ul
每个孔加50 ul luciferase于双报告基因仪器检测。

3)Renilla substrate
50 ulX50 = stop buffer (CTZ buffer) 1X 2225 ul
stop(透明管)10X 250ul
slip(棕色管) 100X 25ul
再加50 ul relina 于双报告基因仪器检测
6 β- 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取10 μl 细胞裂解液,加入120 μl 下面混合的试剂:3 μl 100 ×Mg (0.1M MgCl 2 )、66 μl ONPG (溶于0.1M 磷酸钠溶液中,4mg/ml )、200 μl 0.1 M 磷酸钠缓冲液(混合41ml 0.2M Na 2 HPO 4 ·H 2 O ,9ml 0.2M NaH 2 PO 4 ·2H 2 O ,50mlH 2 O 配制而成),在3
7 ℃温育30 分钟左右,至液体颜色变黄。

最后加入50 μl Na 2 CO 2 终止反应,测定OD 420 。

(7) 荧光素酶的活性和β- 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比值即为报告基因的数值。

3.2 仪器安装
3.2.1 双击Veritas图标运行软件;
3.2.2 从"Welcome to Veritas"对话框中点击"Run Promega Protocol";
3.2.3 浏览"DLR"文件夹,选择合适的检测程序,例如DLR检测中使用的是单注射器那就选择"DLR with one injection.";
3.2.4 点击"Options"选择需要检测的孔,默认值是预置了Promega 操作方案的最佳测量值。

但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在"Other Options"面板中进行检测时间,延迟时间和加样体积的调整。

修改结束,点击"Apply Changes"确认修改,或者点击"Save Protocol As"保存修改方案。

另外也可以点击"Options"返回"Main Dialog Box";
3.2.5 在"Main Dialog Box".中输入个人信息,例如"Experiment", "Operator", "Plate No.", and "Notes"。

3.3 样品分析
3.3.1 准备含有裂解细胞培养物的96 孔板;
注:为了保证数据良好的重现性。

加入试剂前,室温下平衡细胞培养基;
3.3.2 准备注射器。

将注射器1 进样口放入LAR II,将注射器2 进样口放入Stop & Glo®试剂瓶,在"Main Dialog Box"上用"Prime"键对注射器进行初始化;
注:不能混用注射器。

Stop & Glo®试剂对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有猝灭作用。

建议一个注射器专门吸入Stop & Glo®,另一个专门吸入LAR II;
3.3.3 样品板放入Veritas™微孔板发光检测仪中,点击“Start”开始检测。

检测结束后,所有需要检测的样品检测结果会以Excel 表格形式显示,如检测中遇到其他问题,请参考问题导读获取更多信息;
3.3.4 检测结束就可以通过Excel 进行数据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