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篇一:昆虫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习地点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三、实习时间201x年9月24号、25号四、实习内容(一)采集昆虫1.使用工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蚜虫、木虱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分泌物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
由植物的被害状发现昆虫,如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究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并学习昆虫采集、制片、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要求1.分组进行昆虫采集及标本制作。
2.将采集到的昆虫制成干标本,并完成不同层次分类的鉴定。
3.了解不同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分类特征,生活规律等。
实验过程昆虫采集1.在校园内或周边公园等环境中选择一个适宜的采集区域。
2.使用昆虫网、手抛网等器具进行昆虫采集。
采集时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在草丛中破坏植被。
3.采集方法:对直接能看见的昆虫进行捕捉或使用昆虫网将隐藏在草丛中的昆虫网捞出。
4.将采集到的昆虫装在干燥、透明的瓶子里。
标本制作1.将瓶中的昆虫淋上酒精或醋酸,然后放进密闭瓶中浸泡2小时。
2.放入标本盒,用标本夹将昆虫身体整齐的纵向铺放。
3.将标本盒标上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科、属、种等信息。
鉴定1.鉴定昆虫的科、属、种。
2.判断昆虫是否属于害虫、益虫等不同分类。
3.对于未能鉴定的昆虫,在资料库中查找相关信息以便鉴定。
昆虫的作用1.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建者。
2.昆虫的作用多样,如传粉、食物链的组成、土壤通气、分解有机物等。
3.昆虫的分类以及生物学特性也是昆虫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昆虫的基本知识。
我们了解到,昆虫不是仅仅是害虫,还有益虫,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鉴定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不同昆虫的分类和特征,这为我们认识自然奠定了基础。
本次实验加深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并培养了我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采集昆虫,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同时,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提高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16日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采集到的昆虫标本2. 实验工具:- 捕虫网- 毒瓶(玻璃瓶、脱脂棉、乙酸乙酯)- 镊子- 手套- 采集管- 镜子- 记录本- 相机四、实验内容1. 采集昆虫- 采集方法:采用网捕、扫捕、震落法等方法。
- 采集地点:农田、森林、湿地等。
2. 昆虫标本制作- 清理: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镊子取出,去除杂质。
- 固定:将昆虫放入毒瓶中,加入适量乙酸乙酯,浸泡固定。
- 压制:将固定后的昆虫放入采集管中,用压板压实。
- 干燥:将压制好的昆虫标本放入干燥箱中,干燥24小时。
3. 观察与鉴定-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触角、足等部分。
- 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
- 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
五、实验结果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昆虫标本50余种,包括蜻蜓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2. 部分昆虫鉴定结果:- 蜻蜓目:蜻蜓、豆娘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金龟子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 双翅目:蚊、蝇等。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了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2. 学会了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3. 增强了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建议1. 在野外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昆虫。
2. 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要妥善保存,避免损坏。
3. 在观察和鉴定昆虫时,要仔细观察,避免误判。
4. 多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昆虫识别能力。
昆虫学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验报告昆虫学实验报告引言: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昆虫的行为和解剖昆虫的身体结构,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特征。
实验一:行为观察我们选择了蚂蚁作为观察对象,因为蚂蚁是社会性昆虫,它们之间的协作行为令人着迷。
我们在实验室中建立了一个小型蚂蚁观察箱,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食物。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蚂蚁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是通过释放信息素来实现的。
当蚂蚁发现食物源时,它会释放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引导其他蚂蚁前来寻找食物。
这种协作行为使得整个蚂蚁群体能够高效地获取食物资源。
实验二:解剖昆虫我们选择了蜜蜂作为解剖对象,因为蜜蜂是社会性昆虫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解剖蜜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
我们首先观察了蜜蜂的外部形态,发现它们具有三个身体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
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复眼可以感知光线和运动,触角则用于感知环境和交流信息。
胸部上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这使得蜜蜂能够在空中飞行和在地面行走。
腹部则包含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重要器官。
我们进一步解剖了蜜蜂的内部结构,发现它们具有复杂的食管和胃,用于消化食物。
蜜蜂的呼吸系统由一系列气管组成,通过气管将氧气输送到细胞中。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蜜蜂的生殖系统,发现雄蜜蜂具有生殖器官,而雌蜜蜂则具有卵巢和产卵管。
实验三:昆虫的生态习性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我们选择了蝴蝶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观察了蝴蝶的生命周期,从卵到幼虫、蛹再到成虫的完整过程。
我们发现蝴蝶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密切相关。
蝴蝶的卵通常会被产在适宜的植物上,幼虫则以植物叶片为食。
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幼虫会逐渐长大并形成蛹。
在蛹的内部,蝴蝶的身体会经历巨大的变化,最终蛹会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成虫。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昆虫的行为、身体结构和生态习性。
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观察昆虫步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步骤。
3. 提高对昆虫的兴趣和认知。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蝴蝶、蜻蜓、蚂蚁、蜘蛛等。
2. 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铅笔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收集昆虫标本:在野外或家中寻找昆虫,将它们带回实验室。
(2)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和铅笔。
2. 观察昆虫(1)昆虫外部形态观察①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②观察昆虫的足: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③观察昆虫的翅: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2)昆虫内部结构观察①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②观察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③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3. 记录观察结果(1)记录昆虫的名称、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特征。
(2)将观察结果绘制成昆虫图。
4. 实验总结(1)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分析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昆虫的翅退化、足的节名称等。
(3)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昆虫,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实验分析(1)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2)昆虫的足:昆虫的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3)昆虫的翅:昆虫的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4)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5)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昆虫有关的实验报告

昆虫有关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昆虫行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了解昆虫的行为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昆虫生态学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10只苍蝇- 10个昆虫笼- 5个温度计- 10片植物叶片- 5个照明灯- 水杯、清水、食物2. 实验方法1. 将10只苍蝇放置于昆虫笼中。
2. 设立5个不同温度的昆虫笼,分别为:25、30、35、40、45。
3. 在每个温度条件下观察苍蝇的行为变化,记录活动频率和飞行能力。
4. 将10片植物叶片放置于昆虫笼中,观察苍蝇对植物的食用情况。
5. 使用5个照明灯分别照射10只苍蝇,观察苍蝇对光的反应及活动变化。
三、实验结果1. 温度对苍蝇行为的影响- 25条件下,苍蝇呈现较为平静的状态,活动频率相对较低。
- 30条件下,苍蝇的活动频率明显增加,飞行能力较强。
- 35条件下,苍蝇的活动频率达到最高点,呈现活跃状态。
- 40条件下,苍蝇的活动频率开始下降,飞行能力受限。
- 45条件下,苍蝇基本停止了所有活动。
2. 植物对苍蝇的吸引力- 实验中观察到苍蝇对植物叶片极具食欲,大部分苍蝇主动搜索植物叶片进行食用。
3. 光对苍蝇的影响- 在暗处,苍蝇的活动频率较低,一般不进行飞行。
- 在强光照射下,苍蝇会表现出逃避光源的行为,并高速飞行。
四、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 温度对苍蝇的活动频率和飞行能力有着显著影响,较高的温度会提高苍蝇的活跃程度,但过高的温度会使苍蝇活动受限。
2. 苍蝇对植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植物叶片对于苍蝇的食物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3. 光源对苍蝇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苍蝇会在强光照射下表现出逃避光源的行为。
综上所述,昆虫的行为与环境因素存在密切的关联,温度、植物和光源等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昆虫的活动习性和适应能力。
本实验结果对于昆虫生态学和资源利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植物和光源等因素来有效管理和控制昆虫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4. 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记录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具有身体分节、外骨骼、头部、胸部和腹部等基本结构。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触角、翅膀、足、生殖器官等。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各类昆虫标本(如蝶、蛾、蜻蜓、蚂蚁、蜜蜂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酒精、试管、标签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结构,记录昆虫的基本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
2. 解剖昆虫,观察内部器官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目、科、属、种。
4. 对所观察到的昆虫进行描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范围等。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昆虫基本特征如下:(1)蝶、蛾:体型较大,触角丝状,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蜻蜓:体型较小,触角短小,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3)蚂蚁: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退化,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4)蜜蜂: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如下:(1)蝶、蛾:鳞翅目。
(2)蜻蜓:蜻蜓目。
(3)蚂蚁:膜翅目。
(4)蜜蜂:膜翅目。
3.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1)在观察昆虫时,要注意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特征,以便正确分类。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地球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群体,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奥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增进对昆虫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4.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形态特征,如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头部结构、翅膀类型、足部构造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识别昆虫的种类,并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分类检索表、记录本等。
2. 实验工具:解剖刀、镊子、剪刀、酒精、显微镜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部位,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
2. 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分类检索表,结合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
3. 解剖昆虫:选取一种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4. 分析昆虫生态习性:查阅资料,了解所选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5.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特征、分类结果、解剖过程和生态习性等信息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不同种类的昆虫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如头部的形状、翅膀的形状、足部的构造等。
2. 昆虫分类: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我们将昆虫分为若干类,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
3. 昆虫解剖:通过解剖,我们了解到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的形状、呼吸系统的构造等。
4. 昆虫生态习性分析: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小麦、油菜蚜虫调查和鉴定
姓名:班级:学号:
一实验内容
1 小麦蚜虫调查与种类鉴定
在田间观察并用毛笔扫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于盛有酒精的容器中,带回实验室调查并在体视显微镜下统计小麦植株上的蚜虫数量以及种类,记录所调查小麦植株数量。
通过对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了解小麦蚜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形态特征,并掌握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方法,旨在预测小麦蚜虫危害蔓延情况,为及时防治小麦蚜虫制定有效的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2 油菜蚜虫种类鉴定
通过实验室给定的油菜蚜虫样本,随机捕获数头蚜虫,然后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油菜蚜虫种类。
通过对油菜蚜虫种类的鉴定,熟练掌握油菜蚜虫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对其进行鉴定与分类,以明确当地油菜蚜虫的主要类型,旨在为油菜蚜虫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实验方法
1 小麦蚜虫调查方法
采用单对角线随机五点取样,每点固定50株(茎);当百株(茎)蚜虫量超过500头且株(茎)间差异不大时,每点可减少至20株(茎);当蚜虫量特大时,每点可减少至10株(茎)。
调查有蚜株数、蚜虫种类、有翅蚜及无翅蚜数量,并统计计算百株蚜虫量,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表1)。
表1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
注:调查地点为成都校区图书馆前小麦田,地块类型为旱水田。
2 小麦和油菜蚜虫鉴定方法
在体视显微镜下根据教材,小麦和油菜蚜虫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三结果与分析
1 小麦蚜虫种类和发生情况
根据表1可知,所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均为禾谷缢管蚜,由此可初步推测出成都市温江区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种是禾谷缢管蚜。
在随机选取的6株小麦种,只有4株小麦有蚜虫,有蚜率达66.7%;通过调查的小麦上一共有92头禾谷缢管蚜,换算成百株蚜量为1534头。
按照常规防治标准(百株蚜量超过500头),现阶段已达到防治标准。
而禾谷缢管蚜都是无翅型,且与生活阶段有关。
此阶段为小麦灌浆期,蚜虫只需要在小麦植株的叶片或茎秆上小范围活动,就可以从小麦吸食足够的汁液作为营养物质。
在南方,禾谷缢管蚜营同寄主不全周期型生活,全年在同一科寄主植物上营孤雌生殖,不产生雌雄性蚜,以无翅成虫和若蚜在小麦根部、近地面的叶鞘或土缝内过冬。
而北方小麦即将成熟时,禾谷缢管蚜多为有翅型,此时有翅蚜可以飞离麦田,寻找新的寄主。
以上禾谷缢管蚜翅型符合一般理论,调查结果较为合理。
2 油蚜虫种类
根据油菜蚜虫的鉴定结果可知,所取油菜样本上有桃蚜和萝卜蚜两种蚜虫。
同时也可以根据油菜蚜虫种类特征可以鉴定出不同类别的蚜虫。
桃蚜,一般呈绿色、黄绿色或淡红色,腹管较细长,绿色末端有明显缢缩,背上无蜡粉,突出特征是额瘤发达,且向内倾斜。
经体视显微镜观察,可以十分容易的看到有些蚜虫的触角基部内侧有十分明显的额瘤,且其他特征也符合桃蚜的形态特征,所以鉴定为桃蚜。
萝卜蚜,背覆稀少蜡粉,额瘤不明显,腹管短粗,近末端缢缩不明显。
观察到有的蚜虫额瘤不明显,排除是桃蚜的可能,且只有背部有较少蜡粉,排除为甘蓝蚜的情况,其他特征均符合萝卜蚜的特征,因此鉴定为萝卜芽。
四结论与讨论
(1)根据小麦蚜虫调查与鉴定结果可知,成都市温江区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种是禾谷缢管蚜,百株蚜量为1534头,调查田块的发病情况已经达到常规防治标准(百株蚜量500头),而且出现麦蚜聚集的中心株,有两株小麦植株上各有近33头禾谷缢管蚜。
田间发病情况需要及时控制。
而且近日气温变化适宜麦蚜繁殖,气温继续回升,麦蚜历期缩短,繁殖加速,病情会持续加重。
此时可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每亩可选用10 %吡虫啉或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 ~ 15 g,或25 g•L-1的溴氰菊酯乳油15 ~ 20 mL,或40 %乐果乳油30 mL兑水30 ~ 40 kg喷雾
等。
结合治虫,每亩施硼砂100 ~ 150 g(先用热水溶解,或速溶硼)。
此外,前期预防工作应科学进行。
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是防治早期麦蚜危害的有效措施;合理选用农药,保护利用蚜虫天敌,可以有效控制蚜虫数量;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可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危害。
(2)根据油菜蚜虫鉴定结果可知,本地区危害取样油菜的蚜虫种类为桃蚜和萝卜蚜。
了解油菜蚜虫的种类,可以根据其生物特性进行有效防治。
主要的防治技术为药剂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农业防治。
不同的时期,有蚜株率达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药剂处理。
当油菜结荚期有蚜株率达10 %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吡虫啉、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