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展史汇总

合集下载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周东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德国艾兰根-纽伦堡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讨题目是:《癫痫规范、指南和进展》霍金莲咸阳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延安大学医学院教授、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副院长、干部病科主任研讨题目是:《抗栓丸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屈秋民教授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研讨题目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思路》陈慧玲教授曾任陕西省及西安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主任委员、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成员、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研讨题目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徐严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组委员,四川省中西医学会神经病学分委会委员兼秘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医学博士、副教授研讨题目是:《帕金森氏病规范、指南和进展》袁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专业学组成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博士、副教授研讨题目是:《老年性痴呆诊断及治疗进展》杨金升兰州军区总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讨题目是:《肌病的诊断与处理》迟路湘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重庆市介入心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讨题目是:《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何俐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省分会神经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分会神经病学专委、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授研讨题目是:《脑血管病规范、指南和进展》周红雨中华医学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研讨的题目是:《多发性硬化规范、指南和进展》郑洪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博士先生研讨的题目是:《少见脑血管病病例报道》。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以下简称ICD-11)。

其中,将“游戏障碍(gamingdisorder)”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专家共识如下。

一、定义与临床特征根据ICD-11定义,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根据ICD-11标准而开展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此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有多项游戏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因为对疾病的判断标准、筛查工具、人群等不同,所报告的疾病患病率差异较大(0.7%-27.5%)。

中国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相关问题患病率为3.5%-17%。

综合既往相关研究结果,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且保持相对稳定。

游戏障碍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亚洲国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欧美国家。

游戏障碍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

游戏障碍与物质成瘾有诸多相似之处,有研究者将游戏障碍者游玩时间越来越长、在游戏上花费金钱越来越多等类比于物质成瘾的耐受性增加,将停止游戏后产生的易激惹、抑郁、冲动等情绪及行为反应类比于物质成瘾的戒断反应。

游戏障碍者可能主观上感知到对游戏的渴求,可能难以区分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游戏障碍可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

躯体问题包括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胃溃疡、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为问题包括易怒、焦虑、攻击言行、抑郁、负罪感等;社会功能损害包括拒绝上学和社交活动,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丧失,学业成就、职业绩效受损等。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发表者:王祥2216人已访问一、国外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1、神经病学发展史神经病学是一门古老的临床学科,几乎伴随医学的产生而产生。

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最早的医学文献——埃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Edwin Smith Papyrus)——就已经详细描述了颅骨结构、脑膜、脑的外表面、脑脊液以及颅内压的波动情况。

在此后的许多其他手稿中也有大量关于神经系统征象的描述,如苏美人在一个浅浮雕中描述了一头狮子在被箭击中背部后出现下肢瘫痪,埃及人则描述了人在脊髓横断后的表现。

这是人类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开端。

但是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宗教的束缚,医学包括神经病学发展相对停滞。

现代神经病学发展开始于十六世纪。

Vesalius(1514-1564)详细描述了大脑以及其他部位的解剖。

Thomas Willis (1621—1675)分别于1664年和1676年发表了《脑的解剖》和《大脑病理》。

他对脑底动脉环的描述使该环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他对反射和定位的一些模糊的观点是对脑的功能的最早的认识,此外,他还描述了癫痫、中风和偏瘫等神经病学征象。

在他的文献中,神经病学(neurology)这个名词被首次使用。

十九世纪,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病学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Purkinje (1787-1869)在1837年首先描述了神经元的形态,此后Golgi和Cajal等发现了神经细胞的分支和突触。

Luigi Galvani (1737-1798)发现电刺激神经后可引起肌肉收缩,Charles Bell (1774-1842)和Francois Magendie (1783-1855 )则发现脊髓前角和运动有关而后角则与感觉有关,此后在许多神经病学家的努力下,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随着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并将神经病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病例摘要(一)

病例摘要(一)

病例摘要(一)患者,女,58岁,家庭主妇主诉:言语减少、记忆力下降、精神异常4月,伴行走不稳20天。

现病史: 2014年5月份患者家人发现其反应迟钝,言语减少,双手持物时有抖动,伴有夜间睡眠时“打鼾”,偶有舞动双手。

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

7月底患者诉咽部不适、后颈部不适,并称“梦见”有人要害她。

家人发现其双手抖动加重,反应迟钝加重,性格改变明显。

睡眠中肢体舞动幅度大,偶有胡言乱语,内容为叙述以前事情,伴有与呼吸节律一致的喉部发声。

2014年8月6日患者上午11时许患者打电话后突然不知身处何处,不认识家人,与家人不能正常对答,至当地医院就诊,头颅CT提示右侧放射冠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为“脑梗死”,予治疗后当天17时许症状改善,可与家人简单交流,次日上午上述症状缓解。

继续给予抗血小板、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患者手抖、反应迟钝等症状有所好转。

住院期间家人发现患者如厕后需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解出小便。

9月初患者排尿困难加重,并因严重尿潴留而留置尿管。

9月8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2℃,经治疗2天后体温降至正常。

但患者前述症状再次加重,询问任何事情均不记得,行走不稳,行走时双腿抖动明显,言语不清,无吞咽困难,偶有饮水呛咳。

遂转院就诊。

予抗血小板、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帕金森等治疗。

在9月23日至26日使用丙种球蛋白(1支/天)及地塞米松(剂量不详)治疗。

患者症状有好转,家人觉患者“比较清醒”。

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患者起病以来,无复视,自觉有视物模糊,发热时有头晕、头痛,无肢体麻木、疼痛,精神一般,胃纳可,尿管通畅,6天未解大便,起病来体重下降约5kg。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6年,血压最高达170/110mmHg,具体治疗不详,未规律监测血压,入院前7月自行停用降压药。

自2013年起睡眠较差,难入睡易醒,夜间睡眠时间缩短。

此次病后发现“乙肝小三阳”。

否认"结核"等其他传染病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史,在外院曾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简介论文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简介论文

篇论文,以实际行动庆祝了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会议活动 丰富多彩,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为部分精彩内容采撷。 一、大会概况 大会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 分会常委、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刘鸣教授 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本次大会主 席、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蒲传强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四JJ J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教授以及四川省医 学会副会长张刚教授先后致辞。 本次大会共设2个全体大会、14个专业学组、2个协作 组组织了26场次专题报告,共有166个学术专题发言和16 个学术专场,有296篇论文进行口头学术交流,695篇论文 以壁报形式展出;本次大会的内容包括脑血管病、痴呆与认 知障碍、神经肌肉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肌电图及临床神 经生理、神经免疫、神经病理、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神经遗 传、神经生化、脑电图与癫痫、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神经 康复、睡眠障碍及头痛、神经重症等方面,是国内神经病学领 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在2014年成功举行“专家面对面” 病例讨论的基础上,继续征集全国同行疑难病例,全国同行 积极响应,认真准备,提交了110个病例;因时间有限,本次 会议精选出了20例在年会期间由全国知名专家进行把脉会 诊。“专家面对面”现已成为大会的品牌和亮点。2015年还 首次举行了护理专题论坛,强调医护配合,共同提高神经系 统疾病治疗水平。 二、主题发言 在本次会议上,共有12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主题 发言。I四JII大学魏于全院士在题为《生物治疗与生物技术药 物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全面介绍了生物治疗领域的研究进 展,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体现了转化医学模式及方向。
DOt:10.3760/ema.j.issn.1006-7876.2016.09.020 作者单位:10071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彭 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蒲传强) 通信作者:蒲传强,Email:pueq30128@sina.en

2023年度第一期“神经病学时间”大会

2023年度第一期“神经病学时间”大会

赵重波,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 组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委员会神经肌病组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2002年毕业 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4.6赴法国巴黎Salpêtrière医院参加神经肌病暑期学校培训 并获结业证书,2006.4-2007.5赴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直从事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诊疗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以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杂志11篇(第一作者3篇, 通信作者2篇),参与《现代内科学》、《实用内科学》、《神经病学》等著作的编写,主编《神经内科病例分 析—入门与提高》。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承担上海市科委课题“重症肌无力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 究”。所参与的“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 技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23年度第一期“神经病学时间”大 会
会议
01 简介
03 与会专家
目录
02 会议地点
临床诊疗和临床科研是所有神经科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了解决神经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由丁香园站,武警总医院主办的神经病学时间应运而生,并期待广大神经科医生的参与。
简介
活动原则Leabharlann 活动宗旨规模与形式
张在强,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中 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肌病学组委员,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医疗鉴定专家组成员。主要工作 领域:周围神经肌肉疾病、脑小血管疾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疾病的诊断。主要研究方向:周 围神经肌肉疾病的分子病理学,脑小血管病的诊治路径和策略,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和临床诊治方法。主持和 参与多项基金课题,在研课题2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3等奖一次,发表核心期刊和SCI论文50余篇,参编教材: 《神经病学》人卫出版社5版(电子版),专科医师培训教材《神经病学》(王拥军主编),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 格考试指导用书《神经内科学》《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王维治主编)。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名单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名单

1、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顾问:张振馨、王鲁宁、王荫华、张昱组长:贾建平副组长:陈晓春、李焰生、杜怡峰、章军建委员:魏翠柏(兼秘书)、高晶、蔡晓杰、彭丹涛、张晓君、田金洲、王新平、孙莉、陈生弟、罗本燕、汪凯、徐江涛、郭起浩、张志珺、贾志荣、王延江、刘之荣、周春奎、沈璐、张金涛、贾建军、张杰文、屈秋民、吕佩源、曹云鹏、佡剑非、吕继辉、陈芹、纪勇、唐牟尼、苗建亭、陈国俊、徐书雯、孙秀莲、张昆南2、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组顾问:粟秀初、孔繁元、王维治组长:赵钢副组长:何俊瑛、范学文、王佳伟、刘卫彬委员:关鸿志、彭福华、张家堂、张岳峰、刘铮、刘明、李智文、崔俐、王俊峰、谭利明、王翠兰、陈嬿、丁晶、王文昭、李敬诚、史树贵、刘诗翔、朱海青、李国忠、杜芳(兼秘书)、张齐龙、徐平、洪桢、赵辉、邱峰、李玮、李锐、杨丽、黄文秘书:卜晖3、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组顾问: 汤晓芙、康德瑄、沈定国组长:崔丽英副组长:樊东升、王玉平、黄旭升委员:管宇宙(兼秘书)、贾志荣、刘兴洲、刘南平、卢祖能、王晓明、张通、许虹、张哲成、周晖、周瑞玲、李晓裔、乔凯、邵蓓、潘华、潘晓丽4、脑电图与癫痫学组顾问:吴立文、迟兆富、黄希顺组长:洪震副组长:肖波、王学峰、周东委员:汪昕、邓学军、朱遂强、郎森阳、廖卫平、刘振国、谭兰、陈晓红、王玉平、刘玉玺、丁美萍、孙红斌、任惠、孙伟、赵忠新、王薇薇(兼秘书)、张颖冬、江文、林卫红、刘学伍、赵永波、朱国行(兼秘书)、王为民、李国良、吴原、张庆、伍国锋、邓艳春、周列民、狄晴、王玉、刘献增、黄华品、宋毅军、金丽日、陈阳美5、脑血管病学组顾问:饶明俐、吕传真、黄如训、王纪佐、黄家星名誉组长:张苏明组长:刘鸣副组长:王拥军、王文志、吴江、董强、黄一宁委员:王伟、徐运、曾进胜、许予明、贺茂林、朱榆红、高山、龚涛、张微微、李正仪、徐安定、刘新峰、刘运海、郭毅、彭斌(兼秘书)、陆正齐、宋水江、周盛年、赵性泉、张祥建、张黎明、周华东、徐恩、吴世政、武剑、韩钊、吴钢、胡波、朱遂强、田成林、李新、杨弋、李继梅、秦超秘书:吴波、蔡晓杰6、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顾问:张振馨、孙相如、蒋雨平、彭国光组长:陈生弟副组长:陈彪、孙圣刚委员:陈海波、程焱、王丽娟、刘振国、唐北沙、王振福、王铭维、肖勤、万新华、刘春风、张宝荣、邵明、徐评议、乐卫东、刘艺鸣、商慧芳、罗晓光、王坚、谢安木、陈先文、冯涛、胡兴越、叶钦勇、刘卫国、叶民、薛峥、陶恩祥、王青、杨新玲秘书:蔡晓杰、刘军7、神经病理学组顾问:郭玉璞、徐庆中、王鲁宁组长:卢德宏副组长:陈琳、袁云、焉传祝委员:褚晓凡、汪寅、肖波、曹秉振、李存江、李洵桦、桂秋萍、刘群、胡静、徐严明、朴月善(兼秘书)、朱明伟、贾宏阁、张巍、焦劲松、李丹、吕田明、戚晓昆(兼秘书)、高晶、朱光明、赵玉英、宋学琴、郑雪平、洪道俊8、神经肌肉病学组顾问:沈定国、康德喧、吴丽娟组长:蒲传强副组长:陈琳、焉传祝、袁云、卢家红委员:张成、曹秉振、王剑锋、张俊、赵重波、郭军红、张在强、郝延磊、胡静、卜碧涛、赵晓萍、杨欢、丰宏林、笪宇威、王柠、姚晓黎、姚生、李伟、刘明生、石强(兼秘书)、于雪凡9、神经康复学组顾问:朱镛连、梅元武、刘鸣、刘国荣组长:张通副组长:刘雁、李小刚委员:王宁华、刘合玉、李存江、胡治平、吴珊、高磊、刘鹏、王亮、崔利华(兼秘书)、瓮长水、刘建国、尹明慧、何小明、肖卫民、展群岭、张洁、张光运、王宏图、贺斌、李红戈、倪俊、吴波、王宝军、王爱民、邵明、沈光莉、李铁山、张丽芳、赵军(兼秘书)、刘丽旭、刘楠、李雪萍、周筠、蔡斌、彭英10、神经免疫学组顾问:方树友、侯熙德、许贤豪、王维治组长:胡学强副组长:郭力、李柱一、吴卫平、董会卿委员:施福东、张星虎(兼秘书)、戚晓昆、张华、张晓君、楚兰、徐雁、廖小平、肖保国、张旭、吴晓牧、李海峰、管阳太、杜彦辉、刘卫彬、邱伟(兼秘书)、卜碧涛、莫雪安、秦新月、李泽宇、安中平、王佳伟、赵玉武、段瑞生、周红雨、高聪、程琦、陈向军、王满侠、周文斌、张美妮、刘广志、王津存、魏东宁、汪鸿浩、王丽华11、神经生化学组顾问:薛启冥、蒋雨平、陆雪芬、盛树力、伍期专组长:谢鹏副组长:廖卫平、程焱、杨晓苏、何志义委员:丁健青、丁正同、冯加纯、郭淮莲、贺茂林、彭英、任惠民、王振海、徐平、何俐、贾延颉、江泓、蒋莉、刘军、马欣、孙永馨(兼秘书)、赵世刚、唐洲平、于生元、张莉莉、刘占东、朱沂、刘永红、张拥波、张为西秘书:朱丹12、神经心理学组顾问:丁素菊、李漪组长:陈海波副组长:汪凯、翁旭初、郎森阳委员:罗本燕、何金彩、王文敏、王毅、潘小平、张玉梅、孙永安、袁强、汤荟冬、闵宝权、宋鲁平、张国平、黄海威、宋治、王晓平、毛善平、李淑华、李华、王健、毕晓莹、常翼、林红、林燕、刘晓加、邵春红秘书:蔡晓杰13、神经遗传学组顾问:刘焯霖、梁秀龄、慕容慎行、丁新生组长:王柠副组长:张成、唐北沙、吴志英委员:樊东升、王学峰、彭蓉、王朝霞、顾卫红(兼秘书)、李晓光、许二赫、张宝荣、王进、陈万金(兼秘书)、江泓、李洵桦、张旻、邓艳春、吴世政、张玉虎、张雄、吴士文、黄旭升、丛树艳、方琪、宋晓南、程楠、李伟、曹立、欧阳嶷、赵哲、郁金泰、赵秀鹤14、睡眠障碍学组顾问:李舜伟组长:赵忠新副组长:王玉平、宿长军委员:张熙、黄志力、詹淑琴、邓丽影、沈扬、陈贵海、潘集阳、蒋晓江、薛蓉、黄颜、张红菊、王赞、吴中亮、尚伟、龙小艳、马建芳、唐吉友、顾平、乐卫东、吴惠涓(兼秘书)秘书:王涛。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蒲传强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贾建平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崔丽英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秉政陈海波陈康宁陈琳陈生弟陈晓春程焱楚兰丁美萍董强杜彦辉杜怡峰樊东升管阳太郭力何志义贺茂林洪震胡波胡学强黄一宁李继梅李月春李柱一梁战华廖小平刘春风刘鸣刘学源刘振国卢家红卢祖能罗本燕牛小媛潘速跃彭斌(秘书长)戚晓昆秦超施福东石向群孙红斌谭兰唐北沙汪凯汪昕王宏王丽娟王柠王伟王新平王拥军吴江吴世政吴晓牧武剑肖波谢鹏徐运许予明焉传祝杨弋(副秘书长)曾进胜张杰文张黎明张通张小宁张颖冬赵钢赵玉华周东周华东朱遂强朱榆红
神经免疫学组
顾问:许贤豪、侯熙德、方树友
组长:胡学强
副组长:郭力、李柱一、吴卫平、董会卿
委员:安中平、卜碧涛、陈向军、程琦、楚兰、杜彦辉、段瑞生、高聪、管阳太、李海峰、李泽宇、廖小平刘广志、刘卫彬、莫雪安、戚晓昆、秦新月、邱伟(兼秘书)、施福东、王佳伟、王津存、王满侠、王维治吴晓牧、肖保国、徐雁、张华、张旭、张美妮、张晓君、张星虎(兼秘书)、赵玉武、周红雨、周文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分会发展史一、学科发展概况广东省是我国建立神经病学科最早的省份之一。

1956年中山医科大学(原中山医学院)黄兆开副教授创建了我省第一个神经科,当时设病床25张,神经病学科专业人员9名。

这是我省神经病学科的摇篮。

60~70年代,广州军区总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华侨医院、第一军医大学、广州海军医院及部分地区及医院先后建立神经科,床位数由以前的25张,发展到350张,神经病学专业人员150名。

至70年代末,广州地区市级以上医院以及佛山、韶关、湛江、汕头等地区医院都建立了以脑电图、肌电图为主的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并比较普遍地开展了脑血管造影等诊断技术,至此广东省神经学科建设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省神经科的发展突飞猛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专科建设不断加强、神经病学研究所成立,使临床、教学、科研等水平快速发展。

迄今为止,全省各市、县级医院都有神经科专业人员,全省设有神经病学科的医院60多家,神经病学科专业人员1000多名,高级职称医师400多名,床位数2000余张。

诊疗条件方面,绝大多数医院都有常规的TCD、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头颅CT与螺旋CT设备,30多家省、市级医院配备了MRI机和DSA机。

广东省的神经病学科医疗条件空前提高。

广东省神经病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广东省医学会[原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广东省医学会[原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第一届神经病学分会成立于1986年1月,赵馥、宋雪文教授先后任主任委员,郑建仲、刘焯霖、林日仁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她的前身是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神经精神科分会,成立于1959年,莫淦明教授任主任委员,黄兆开副教授任副主任委员;文革后恢复医学会组织,成立了第二届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神经精神科学会,莫淦明教授任主任委员,赵馥、宋雪文、姚荣尹教授任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第二届神经病学分会改选于1987年7月,郑建仲教授任主任委员,宋雪文、刘焯霖、熊希民教授任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第三届神经病学分会于1993年5月改选,郑建仲教授继任主任委员,熊希民、梁秀龄教授任副主任委员。

第四届改选于1996年,梁秀龄教授任主任委员、陆雪芬教授、张先绪主任医师任副主任委员。

第五届神经病学分会于2000年改选,陆雪芬教授任主任委员,胡学强、陆兵勋教授任副主任委员;第六届神经病学分会于2004年6月改选,胡学强教授任主任委员、陆兵勋、曾进胜、廖卫平教授及王丽娟主任医师任副主任委员。

神经病学分会于1987年成立了第一个癫痫和神经电生理学组,组长伍金城教授、副组长郑建仲和李铁教授担任。

1993年5月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癫痫和神经电生理学组,组长熊希民教授、副组长刘海荣、凌勤教授。

1997年产生了第三届癫痫和神经电生理学组,组长张先绪主任医师、副组长廖卫平、凌勤教授;2001年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癫痫和神经电生理学组,组长廖卫平教授、副组长周列民教授、凌勤副教授;2005年产生了第五届癫痫和神经电生理学组,组长廖卫平教授、副组长周列民、凌勤教授和李泽副主任医师。

1999年成立了第一届神经生化学组,组长陆雪芬教授,副组长彭英,陈听安副教授,秘书廖卫平教授;2004年成立了第二届神经生化学组,组长张成教授,副组长潘速跃副教授和易咏红教授;2000年12月成立了第一届老年痴呆学组,组长陆雪芬教授,副组长钱采韵教授;第二届老年痴呆学组于2005年7月成立,陆雪芬任名誉组长,钱采韵教授任名誉副组长,组长徐书雯主任医师,副组长方莹莹和王延平副教授;2003年12月成立了第一届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梁秀龄教授,副组长王丽娟主任医师、邵明教授;第二届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成立于2005年3月,梁秀龄教授任名誉组长,组长王丽娟主任医师,副组长邵明、黎锦如和陶恩祥教授;2004年2月成立了第一届脑血管病学组成立,陆雪芬教授任名誉组长,黄如训和田时雨教授任名誉副组长,曾进胜教授任组长,徐恩、徐安定教授及章成国主任医师为副组长;2004年3月成立了第一届神经病理学组,组长陆兵勋教授、副组长褚晓凡主任医师、刘振华教授和李洵华副教授;2004年底还成立了第一届神经免疫学组,组长胡学强、副组长黄舜韶教授和高聪主任医师;2005年3月成立了第一届神经心理学组,组长潘小平主任医师、副组长郑璇教授、袁彦伯及张虹桥副主任医师; 2006年底成立了第一届神经介入学组,组长刘振华教授,副组长陆正齐副教授和邓伟华副主任医师。

我省神经病学分会一直以老一辈专家为榜样,精诚团结,竭力为广大神经病学专业工作者服务。

我分会连续六届成功申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承办了两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1963年主办第一届和2006年主办第九届);迄今已成立了十个专业学组,神经介入学组为全国神经病学科中唯一的省组学会学组,各学组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为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本专科分会还成立了广东省医学会第一个神经系统疑难疾病会诊中心,会诊中心解决了许多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为省内外患者踏踏实实做了一件好事。

分会很重视科学普及和基层医师的提高工作,每年都多次派出高水平专家下基层讲课,并在广大群众中普及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神经遗传病、癫痫、痴呆等知识,为我省的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神经遗传病、神经免疫性疾病、癫痫及痴呆、神经心理等疾病的防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我省神经病学在国内的学术地位通过了30余年的努力,我省神经病学在全国的地位显著提高,其重要的标志:1、中山大学附属一、二、三院神经病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科为国内较早(1987)的博士学位授予学科。

2002年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科也成为博士点单位。

3、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主办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是全国最早的神经病学专科杂志。

4、由刘焯霖、梁秀龄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遗传病学》是我国第一部神经遗传病学专著。

该书绝大多数资料来源于该科以及国内学者的临床研究成果。

5、神经遗传病研究方面:中山一院刘焯霖教授在我国第一个大规模开展神经遗传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山一院神经科梁秀龄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全国率先对肝豆状核变性(我国较常见的神经遗传病)进行了基因学的研究。

我省神经遗传病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研究范围从单基因遗传病研究逐渐扩展到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

单基因遗传病的研究病种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面肩型),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共济失调,脊肌萎缩症,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腓骨肌萎缩症,脊髓延髓肌萎缩症,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发作性运动障碍等。

多基因遗传病则有: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等。

研究手段主要包括神经生化、神经生理、神经病理、神经影像学、细胞学研究(包括细胞培养、细胞模型的建立),研究内容:基因结构,基因突变,基因诊断(包括症状前诊断、杂合子筛查、产前基因诊断等),基因突变及其临床表型关系,各种多肽检测,各种基因及蛋白表达分析,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数十项,其中显著的有:①肝豆状核变性,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②帕金森病遗传学研究,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③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心脏功能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④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遗传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

除了上述由刘焯霖、梁秀龄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神经遗传病学》专著外, 2002年由刘焯霖、梁秀龄及张成主编了《神经遗传病学》第二版。

2001年梁秀龄主编了《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专著,这几本专著为我省以及我国的神经遗传病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6、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研究方面:中山一院首次报道了正常中国汉族人群帕金森病(PD)多种基因的多态性分布,为研究机体解毒酶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关系提供了重要数据;首次在国内提出PD遗传易感性的实质是机体解毒酶缺陷的新观点。

首次报道了多巴胺递质相关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药物所致的运动障碍并证实帕金森病相关基因-Parkin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的突变,从分子水平上揭示PD的发病机制,对多巴胺类药物的选择、治疗反应及预后判断,及对PD的早期诊断具重要作用。

中山一院徐评议教授在美国Baylor医学院神经科做博士后工作期间,首次发现Nurr1基因在帕金森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在具有很高影响力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

以中山一院钱彩韵教授为代表的Alzheimer病(AD)研究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她还发现广东地区AD的发病率低于国外及国内北京、上海等地,脑的特定结构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关。

7、在脑血管病研究方面:中山一院神经科在全国首次自主开发“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研究了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和预防机制,发现NAD(P)H氧化酶在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的纤维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该氧化酶可以减缓脑动脉纤维化的进展。

在CMB资助下,在南方地区首次开展了脑卒中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的治疗,在南方地区的卒中治疗方面起了示范作用。

因此,本学科已经被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卒中建设项目”定为“中国卒中培训中心(广州)”。

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广东省中山古镇长达20年的脑血管病社区防治点己于1997年被卫生部命名为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8、癫痫研究方面: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廖卫平教授为代表的课题组有关额叶癫痫的研究为国内首创,达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2年廖卫平教授负责卫生部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癫痫》视听教材的主编工作,在国内癫痫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廖卫平教授主持完成钠通道1A基因检测及临床应用,发现了多个新基因突变,为世界上能进行此项检测的两个单位之一,并已在国内申请了专利。

为此,2007年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神经科还获得我省重点学科。

此外,还曾多次组织国际抗癫痫联盟在中国的活动和研究,如2006年中澳癫痫影像学研讨会、2002年华夏国际癫痫学术会议、抗癫痫药致畸性的国际合作研究等。

9、多发性硬化研究方面:以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神经科胡学强教授为代表的多发性硬化课题组为国内最早开展多发性硬化研究的单位之一。

他在国内率先建立食蟹猴的MS动物模型。

2002年《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系列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

10、我省在全国第一个成功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第一个成功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神经遗传病学大会以及第一次举办了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大会,2006年又举办了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这次大会是迄今为止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最大、最成功的一次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